昆汀都看哭!這部恐怖片能成為新邪典嗎

2021-01-10 看電影看到死

看死君:誰都很難想像,憑藉《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而名聲大噪的瓜導,他翻拍的《陰風陣陣》究竟會是什麼樣子。回想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陰風陣陣》遭遇口碑兩極,有人說審美很可怕,有人說幾乎超越原版,也有人說瓜導恐怕已經走火入魔。後來,我們又聽說,昆汀看完後,感動地哭了。

早前《陰風陣陣》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映後,一直爭議不斷,爛番茄程度直降到62%,場刊評分位居倒數。首映場大部分影評人/記者的第一觀感,除了不適應就是一頭霧水。坦白說,這一次導演盧卡·瓜達尼諾在兩處讓人跌破眼鏡,一是個人風格,二是原作改編。

2018版的《陰風陣陣》之所以引人注目,也是因為這兩個重要因素。對於影迷來說,1977年的《陰風陣陣》是義大利「鉛黃電影」的一座高山,無論攝影構圖、風格設計,都讓這部主打情色暴力的義大利Cult電影,成為高度凝練的藝術化類型經典。

瓜達尼諾在初期宣布這一項目時,雖然曾有質疑聲,但總的來說還是看好的。影迷們對瓜導的信心來源於去年大熱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但從劇情角度看,其實那僅是一部很普遍的關於初心萌動的糖水片。

所幸,瓜導打造成了非常具有個人烙印的佳作,整體視聽語言不僅呈現高度統一的風格化,在許多轉場上也處理得讓人眼前一亮。可惜《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先天的小格局,其提供的發揮空間遠不能滿足瓜達尼諾。

新版《陰風陣陣》破除原版《陰風陣陣》的鉛黃風格,理念上加入了更多個人對政治、社會、文化乃至意識形態的認知。能力是否能駕馭野心這點上見仁見智,但從藝術創作魄力來看,還是值得讚賞的。

1. 新與舊

在新版《陰風陣陣》正式面世前,瓜達尼諾邀請了許多電影圈的重磅人物提前觀影。老版《陰風陣陣》的蘇茜飾演者傑西卡·哈珀看完曾說過「這是我看過的最精彩的恐怖電影」。號稱「陰風陣陣」粉絲的昆汀看完,更是激動地抱著瓜達尼諾,阿基多本人也是對這次改編持肯定態度的。

a.電影本身勢在必行的破與立

熟悉舊版《陰風陣陣》的朋友大概都不會忘記影片中極具個人風格的構圖美學。孔雀綠、血腥紅、寶石藍、土薑黃,高飽和、強色差的衝擊下,被電子迷幻音樂烘出濃豔妖冶的異色世界。

原片在符號隱喻上也大量使用三角形、拼色地板、彩繪玻璃、鏡子、窗戶等元素,用幽森詭秘的呼吸節奏慢慢推向結尾的高潮。在最後的女巫獻祭場景中,正邪之間的對峙在猩紅、寶藍、明黃的大色塊中縱情炸裂。

可以說舊版的《陰風陣陣》達到了視聽語言高度藝術風格的極致,也可以說是義大利鉛黃電影的頂峰。

所謂鉛黃電影,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之後,官能上更為激烈的劇情電影,囊括驚悚、情色、恐怖、虐殺、神秘等題材,熱衷於描寫具有死亡美感的場景,大多改編自黃色封面的小說,所以被稱為鉛黃電影( Giallo Film),其實說白了就是義大利邪典。

由於過分傾向官能性形式化的藝術表現,這一類的邪典電影(包括阿基多的《陰風陣陣》)在主題上都沒有太多追求,故事劇本單一併且人物動機非常薄弱,可能看完全片都沒有辦法提煉出具有統轄功能的主旨。

從這一點看來,至少盧卡·瓜達尼諾還是非常有想法的。瓜導曾經在三年前的一次採訪中提到,翻拍《陰風陣陣》是他一直以來的願望,「13歲的時候看到這部電影時,就被片中的情景震驚了。那時我就開始想當導演,在筆記本海報上畫腦海中的『陰風陣陣』。」

既然阿基多的版本業已達到了個人美學風格的頂峰,無論是誰去重新再造《陰風陣陣》都不可能追隨老路。除了沿用「女主角一心從家中到舞蹈學校求學,不料誤入魔窟,經歷數起詭異恐怖的失蹤,在層層抽絲剝繭中,漸漸發現藏在學校底層的女巫祭壇」這條主線外,無論構圖美學、主題劇情,瓜導都必須只能用自己的理念重塑《陰風陣陣》。

b.論文式的電影結構

在新版《陰風陣陣》中,影片還是沿用明顯的三層結構來層層深入,片中分設六個章節加一個尾聲來完成整體結構鋪設,與老版相比,導演還鋪設了另一條與主線對應的「虛線」,現實的「虛」和虛構的「實」構成互文。

有人曾形容新版《陰風》是瓜達尼諾的《母親!》(達倫2017年電影),但是從結構設計而言,瓜導在立意上比達倫更加落到實處,並且在影片結構上用並行的線索,給到觀眾足夠的暗示。

影片一開始就給了觀眾暗示,失蹤的年輕女舞者帕特裡夏的求救。女主角蘇茜(達科塔·詹森飾)從美國千裡迢迢來到冷戰時期的西柏林,繼而被舞團團長布蘭克夫人(蒂爾達·斯文頓)選中,進入一個現代舞團。

影片用大量直白的快速蒙太奇,暗示人物精神狀態的破碎與衝突,大量簡單直接的鏡面構圖展示人物處境。

蘇茜初到舞團時,鏡頭從空間中漸漸抽離。女主第一眼瞥見大堂鏡中鏡的裝飾,無形中突出了這棟詭異建築現實與概念上的複雜結構,與人物置身其中的環境位置。

另外,當蘇茜正式被舞團錄取後,小夥伴莎拉第一次出場,二人面對面站在鏡前,畫面用斜角正反打構圖展現人物交流,同時通過對焦展現二人的處境差異。莎拉的深焦處理突出鏡中成像,與蘇茜淺焦處理突出現實人物的對比,鏡頭內變焦使得人物設立的立體感躍然紙上。

從第一、二幕表面正常卻瀰漫絲絲詭秘的現代舞團,到第三幕便早早揭開外殼展示其暴力血腥的一面,在經過第四、第五幕沿著謎團線索的追查中,最後在第六幕進入女巫祭壇血腥糜腐的內核,像一頭血肉模糊黏膩的肉瘤在地底深處伸出觸手吸食新鮮活血。

層層深入表面線索敘事看似與老版相似,實際上,瓜達尼諾卻添加了一條隱藏主線,通過表象女巫祭壇的隱喻,「欲擒故縱」地引誘觀眾思考影片內核。導演在片中設置了兩條線索,首先是時間背景設定在1977年,也就是「德國之秋」的動蕩時期。冷戰對峙東西德對立,故事發生在極為混亂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局勢中。

第二條線索是心理治療師克倫佩雷爾博士的家庭,在二戰納粹爆炸中失蹤的妻子,一直是博士生命中的疑團和傷疤。導演以點帶面,映射整體社會氛圍的動蕩不安。將現實意義中的社會形態和影像呈現中的女巫魔窟,彼此扭結在一起,形成影片中獨特的美學風格。

2. 舞與巫

新版《陰風陣陣》顛覆最大的其實是美學風格,和阿基多濃豔妖冶重色調撞色的美學相比,其實瓜達尼諾的陰森是帶有法斯賓德的氣息的。瓜達尼諾剝離了舊作的俗豔和情色意味,反而打造出一副灰化陰冷的色調空間。

離開了舊版的濃豔重彩,瓜達尼諾將故事場景設置在柏林,除了意識形態的對峙博弈之外,柏林冬季的陰沉冰冷也是本片的主氛圍,片中高大的建築沒有了舊版的拼花地板和彩繪玻璃,取而代之的是更有顆粒感的粗糲裝飾和高大樓房,以此承託出空蕩蕩的空間中滲人的心理動態。「紅」和「女體」少了一份官能上的刺激,反而像被柏林冬天的寒冷凍成冷酷和恐怖。

最明顯的改變是用來體現影片巫性瘋狂的舞蹈,在人類學中巫與舞從來就是相通的兩個領域,片中有兩場舞蹈是最能讓人將眼球死死盯在銀幕上的。一場作為影片的中場轉折點,畫面用兩個房間的不同舞蹈場景的對比切換,實現「優雅」與「暴力」的刺激衝突。

在舞蹈房裡,蘇茜終於第一次嘗試了領舞的角色,在極具力量和侵略性的肢體語言中跳著帶有一絲邪魅的舞蹈,「砰」地一聲落地動作。鏡頭切換,場景切換到樓下布滿鏡子的房間,前領舞奧爾嘉的肢體,跟隨蘇茜舞動的方向,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翻打、折斷、扭結。

恐怖駭人的扭曲狀態,像一個被折斷廢棄的破布娃娃,在肢體被折斷的視聽,恐懼感被鏡子的映像無限放大。

鏡頭來回切換,蘇茜的迷人的舞蹈與奧爾加的尖叫聲和骨折的清脆聲中交叉,在優雅的舞蹈中暴力愈加恐怖。仿佛是一個腐爛血腥的肉瘤在吸取,當女體被利用完最後的血肉,魔爪便鉗住更有誘惑力的新鮮肉體。

在影片末段的高潮舞蹈群戲中,飛濺的器官和鮮血烘託出女巫祭壇讓人反胃的糜腐,在冷戰柏林的灰色、棕綠色背景下襯託下尤為明顯。影片中段還有一場年輕舞者們的群舞,女孩們身上舞動的紅色流蘇紅色,像噴湧飛舞的血液。影片的場景完全擺脫鉛黃電影的情色刺激,女巫們的身體沒有任何欲望的意味。中性的女體在表象骨與肉的呈現上,反倒表現出古老巫鹹祭祀中帶有力量感的詭秘儀式,與血淋淋的收尾形成動作視覺上的情緒推進,用舞蹈來呈現思維扭曲巫化後的物化,將毫不相干的巫舞和政治,煉造出影片的內核。

3. 現實與超自然

新版的《陰風陣陣》中不乏帶有政治隱喻、意識形態的線索提示,這也是讓大多數觀眾無所適從的地方,明明已經給出了提示和線索,卻難以摸出影片能夠證明女巫邪性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的實質證據。

在筆者看來,瓜達尼諾給出了三個關鍵詞 「德國之秋」、「劫機暴亂」、「納粹後遺」,而故事的所在地——柏林的選取也饒有冷戰時期的政治趣味。如果從顯性主線和隱性主線的對比來看,影片開頭的左派先鋒青年示威,對二戰後民主德國體制的不滿,不正是影片中的門諾派女主脫離原生家庭,投入對自己口味的環境中嗎?

片中蘇茜的身份設定為俄亥俄州的門諾派家庭,影片在「尾聲」部分點出了蘇茜和母親關係的破裂。這一具有宗教意識形態的背景交代,某程度上暗示觀眾,蘇茜在意識形態上和原生家庭的破裂,並且因為自身的邪魅氣息才會和柏林的舞團一拍即合。

所謂左派先鋒青年,大部分不都是自身的激進和憤怒,捨棄原生社會的價值體系,試圖在另一體系中尋找「伊甸園」的過程。號稱清洗納粹遺毒,促進社會改革、進步的激進左派,卻偏好劫機、暗殺等殘忍手段,不正是表面優雅藝術的舞蹈團體,地底下卻極盡殘忍。

長期以來,納粹大屠殺被曲解為形而上的集體無意識瘋狂,瓜達尼諾的《陰風陣陣》用物化的宗教式意識形態恐怖,試圖告訴人們,這種潛意識下的惡魔化都是共謀的結果。所有激烈的政治運動,無論左右,建基於意識形態的洗腦,政治極端和宗教狂熱又有何區別?

從新舊兩部《陰風陣陣》來看,阿基多版本的高級,是建立了義大利鉛黃電影藝術性的標杆,在文本上三個層次的構建和詭異濃烈的美學設計上,推高了恐怖電影整體的高度。但從電影的價值內核上看,1977年的《陰風陣陣》沒有建立一個可以統轄全片的形而上的價值導向。

反觀新版《陰風陣陣》,在筆者看來,瓜導根本無意於在再去打造一個阿基多式的女巫世界,反而從意識形態上將影片內涵拓寬。在社會宏觀高壓下形成的扭曲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控制,是影片的最為核心的驅動內核,反而建立起更為高度統一的意識形態邏輯。

瓜達尼諾將恐懼感建立在真實的社會大環境上,以超現實的手法展現。社會大環境的恐懼和影像中個體的失常,形成對位的互文關係。恐怖片在某個程度上來看,最為具有反社會因素,恐怖的滋生於社會整體痛感,以超現實的形式表現出來,而這種超現實的表現都是來自於現實,可以從形而上的社會價值中找到現實依據。

嚴格講,瓜達尼諾的《陰風陣陣》並不能算作驚悚片,非要下一個定論的話,新版的影片更趨向於社會恐怖,誠如編劇大衛·卡加尼希所言,影片中披著女巫的現代舞團不過是一個幌子,導演在翻拍中攪動了更大的恐懼漩渦,而並非驚悚懸念。

在設置戲劇疑線的同時,導演在表象之下埋一條更深的主題線,對應嵌套的結構的確更像《母親!》的手法。可以說瓜達尼諾是抱著極大的野心,去重新創作帶有其個人內核的《陰風陣陣》。

雖然阿基多的版本在高度提純的官能刺激中,更容易達到嗑藥後顱內高潮,但瓜達尼諾明顯地賦予了這場惡夢更豐富的解釋,通過大量快速蒙太奇的剪輯手法,挖掘出噩夢根源的潛在焦慮。像是揭開灌膿的傷口,隨著黃膿流出的,還有痂皮掩蓋住的真實。

在表達上來看,瓜導明顯地帶有個人意圖,穿插在敘事中間的場景定格或多或少都透露著社會恐怖的信息,收音機中的時事新聞,報紙上的詭異圖案以及餐廳桌上印有「Terror」的雜誌封面等等。

但從作品的整體完成度來拆解分析,導演似乎在表達手法上難免有些著急,過多的概念式植入,將女性主義、巫文化、納粹、冷戰、拉康精神分析等概念過於頻密的鑲嵌其中,導致作品在後半部分失去主基調,劇情分支過於破碎獨立導致整體坍塌。

尤其是蘇茜最後的身份反轉,也失去了人物塑造關鍵的弧光,「蘇茜即魔女」這一設定也讓前面的鋪墊難以成立,文本上不能自圓其說,正是該片讓人在這兩個多小時內越看越不耐煩的原因。

相關焦點

  • 鬼才導演昆汀的暴力世界,這五部電影異常邪典!
    但要說起暴力美學和玩弄敘事,那昆汀塔倫蒂諾才算是大師,作為半路出家的邪典電影大佬,無論是暴力美學還是塑造背後充斥著犯罪醜惡的邪典世界,我們都能在那樣極端的虛構世界裡,看到人性與社會本質的另一個層面。今天讓我們跟著昆汀的成長,通過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來串聯起他不同時期的但本質相同的精神世界。
  • 燃爆了的邪典電影!乾乾幹~
    還有一個特別無腦的小孩版邪典 Kick Ass!推薦邪典怎麼能不大推特推昆汀啊,沙龍主說的那倆已經是昆汀大師商業化後的電影了,要說邪乎得厲害,還屬2007年的《死亡證據》。cult片必須要提的昆汀 最喜歡的作品是《落水狗》 所有昆汀染指的影片都又絮叨又酷>< 說一個不常聽人提的《四個房間》(又譯《好萊塢有間怪酒店》)由四個導演合作完成 四個酒店裡面的怪事 Tim Roth也有參演
  • 曾讓昆汀看哭、曾讓觀眾半途離場?陰風陣陣:一個王者歸來的故事
    最終蘇西召喚出惡魔把馬科斯和支持她的眾女巫都殺掉,宣告「嘆息女神」得以重生!演繹了一出王者歸來的戲碼!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很多,但卻給人表不達意的感覺,像是一個「四不像」。整部影片顯得冗長無聊,需要靜心看!首先電影類型,我們可以用恐怖、邪典、驚悚等來形容,但是又都有些不恰當「四不像」。
  • 這部30多年前的香港cult邪典,至今仍影響著很多電影人
    好像《哭聲》裡最突出的那場鬥法的戲,同樣會帶出很多回憶,所以我在評價哭聲的時候,用了邪、邪鬥邪、邪完再邪,這對應著三部電影。今天想介紹的電影就是,《邪》。一部三十多年前的香港邪典恐怖片,不過今天看來,仍然很有意思。
  • 【另類邪典】殺出個黎明 (1996)
    另類邪典
  • 百無禁忌的邪典電影
    豆瓣的新產品豆瓣時間不久前重磅推出了《邪典電影本紀:亞文化電影50講》的專題,能緊跟在北島、白先勇、楊照三位文豪後面開啟這樣一個在大眾影迷中顯得小眾
  • cult、邪典、克魯蘇,一部恐怖片難得集齊這麼多元素
    恐怖片這種類型大家看多了之後,就會有一個基本框架積累。在這樣的框架內,很多恐怖片都可以套用進去進行理解。因此,之前我們覺得恐怖的影片,在套用了我們對於恐怖片的積累之後,就會變得不那麼恐怖了。「神鬼怪」這幾種類型的恐怖片大都脫離不了宗教或者說宗教的教義,如果是游離於這幾種類型之外的恐怖片的話,那麼肯定有著人性的假惡醜作為內核。否則就直接成為邪典影片。
  • 這部「魔神附體」的邪典片,有潛力成為年度最佳恐怖片
    這是一部賦予濃鬱神秘學色彩的恐怖片,通片前90分鐘都是窒息的安靜和陰森的背景音樂,給人的整體體驗是沉悶的壓抑,大量篇幅都是在描述女主的人格分裂和夢遊症,直至最後30分鐘,也是電影的第三幕,開啟了瘋狂的恐怖模式,每一個含有恐怖元素的鏡頭都觸目驚心
  • Cult本紀 | 夢遊症患者邪典藝術怪談
    Painting by Goya and Salvator Rosa無tou的女人,噴薄著血漿的惡魔,懸浮在房間的鬼魂,誇張詭異的妝容,扭曲的身體姿態,攝影師鏡頭下寓言式恐怖片的哥特邪典炸毀了我們用來自我欺騙,使我們絕緣於死亡話題的人類謊言,使我們不得不摘下自大的面具,折服在自然規律面前,提醒著我們人類在攻克自然障礙時能力是有限的。Thomas G.
  • 28年前的國產邪典神作,無數人的童年噩夢,比恐怖片更嚇人!
    然而當年少的我們走進影院後才發現——這部影片可比恐怖片嚇人多了!詭異的畫風、獵奇的劇情、生猛的情節,乃至恐怖駭人的攝影打光和BGM。本來是一部正能量環保教育電影,卻硬生生成為了很多人的童年噩夢。你可能已經猜到了,這部電影就是大名鼎鼎的《毒吻》。本期「被遺忘的國產類型片」,讓我們來一起重溫這部兒時記憶中的童年陰影!
  • 《曼蒂》:搖滾+邪典,尼古拉斯·凱奇重回巔峰了嗎?
    電影時長121分鐘,很明顯地分為兩部分,故事也再簡單不過,前一個小時邪教組織「新黎明之子」殺害了米勒(尼古拉斯·凱奇飾)的妻子曼蒂(安德麗亞·瑞斯波羅格飾),後一個小時米勒一個人滅了這個邪教組織。  很多人說,前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可以靠這部在聖丹斯電影節上飽受好評的電影翻身,我不敢苟同。
  • 這部惡趣味的怪咖邪典,勾起了我們對復古老片的欲望
    最近,有一部風格奇怪的邪典電影非常受關注,就是這部《愛之女巫》別看評分不那麼高,但是,如果你也是一位復古邪典電影迷
  • 聖血,邪典界的小清新看了嗎
    但多數cult電影都是血漿飛濺、場面混亂的鬧劇play。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則是邪典界的小清新,cult圈的文藝片,來自墨西哥的天才導演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的神作《聖血》。佐杜洛夫斯基此君的天才是能將法國超現實主義和拉美文化結合得天衣無縫,在電影人的身份之外,還玩過行為藝術,出過黑膠唱片、漫畫、書,還對宗教和精神分析學甚感興趣。
  • 聊聊豆瓣的《邪典電影本紀》:被藏在背後的「野心」
    不僅標準多樣,而且這些所有的標準也並非是一根明確的線,這些標準朦朧到不可言傳,不過每個人心裡都好像自己有數。「邪典」如同一種形容電影的氣質的詞語,絕大部分人大概都能理解到是什麼意思,但是並說不清。↑Will Dodson 的 Cult Films 一書中就反對評論家將《低俗小說》定義為邪典電影。由於這部電影受眾太廣,影響主流太多所以不能列入邪典電影的行列。
  • 【另類邪典】鬼屋大電影 (2013)&鬼屋大電影2 (2014)
    另類邪典
  • 遊光掠影:恐怖片《陰風陣陣》嚇哭昆汀,女主演完之後看心理醫生
    我每次寫恐怖片影評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非常大的困難,畫面太暗,每次截圖截出來就是黑麻麻的一片,如果你沒看過這部恐怖片,鬼知道圖片裡到底是什麼鬼。  《陰風陣陣》是1977年拍的,距今已經四十年了,但還是恐怖片影迷、cult迷、鉛黃電影迷心中的一代經典,在這個領域裡幾乎就很難超越。
  • 史上最早的「邪典小說」是哪一部?
    1999年,這部小說被好萊塢搬上銀幕,上映後票房並不理想,但當DVD版本出現後卻受到了影迷的強烈追捧,小說《搏擊俱樂部》也得以再版,最終成為一部邪典。不同於大多數暢銷書,像《搏擊俱樂部》這樣的邪典小說不僅僅是因為可讀性、娛樂性而流行,它們當中很多對人們的價值觀和社會文化都起到了影響作用。
  • 昆汀參導,比《殺死比爾》更爽,比《低俗小說》更邪
    連作者都能打動,更何況是觀眾呢。黑白的畫面,令到孤豔的紅色更加奪目,流動的綠色更加誘人。配搭銷魂的獨白,讓人感覺在看漫畫,又像在看小說,但明明是在看電影。再加上急轉直下,匪夷所思的劇情,足以勾起觀眾看下去的欲望。正式的故事,有關於三個男人,一個女孩,一對雙胞胎姐妹,和一群女人。
  • 30部人類邪典電影精華!中國又有哪些邪典電影和B級片?
    因為B級片經常和某些固定的類型聯繫在一起,比如三十年代的西部片、五十年代的科幻片,以及各個年代的恐怖片,但八十年代後,一些原本的B級專屬類型,如科幻片,被超高成本的特效大片擠佔,B級片失去了原本的空間。連過去固有的放映場所,也都紛紛關張。 此外,以聖丹斯電影節和米拉麥克斯為標誌的新獨立電影崛起,吸收了原來低成本電影製作的一部分能量。
  • 看完這部恐怖片還喜歡布娃娃嗎?
    影片名:【安娜貝爾3:鬼娃回家】導演:加裡·多伯曼編劇:加裡·多伯曼、溫子仁要說美國恐怖片的開篇使者,溫子仁的《招魂》那是不得不提的經典之作,這部安娜貝爾由溫來當編劇,口碑自然也不會差,據英國《鏡報》77歲的英國退休老人伯納德錢寧(Bernard Ch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