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以牙還牙,計勝孫權,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

2021-01-18 五阿哥史料

曹操以牙還牙,計勝孫權,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

大家都喜歡看三國吧,我也喜歡看。看三國可以讓我明白許多歷史中的道理,讓我知道了得民心是多麼重要,重情義是多麼重要。

三國時期,我們看到的最讓人感動的是劉關張這三位的兄弟情誼,我媽媽都知道,這三人桃園結義,兄弟情深,劉備的天下也是他們共同打下的。

歷史上,有人說過,三國時期是謀士的天下,不是武士的天下,其實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對。

我們都知道,說起三國的故事,不是關於武將的戰爭的,就是關於謀士淨出妙計的故事。三國時著名的武將有很多,比如關羽、張飛、文丑等等,這些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將,但是他們最後的下場都很慘烈。

三國時期的武將的武藝確實很高,可以以一敵百,即使這樣,一個人還是敵不過成百上千的軍隊。

我國三國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武將,他在歷史上的威望很高,而且現在人們還在供奉他,人們都是佩服他的義氣。說到這裡我想大家都知道他是誰了,他就是關羽,關二爺。

關羽在歷史上就一直擁有很高的威望。但是我們都有一個不願面對的現實,那就是關二爺的死因,關羽是被孫權殺害的。孫權這個人很歹毒,它設計陷害關羽,將其活捉,然後立即將其斬首。話說當時,蜀國正在全力對付魏國曹操,諸葛亮一直在籌劃如何發起北伐,所以蜀國上下的精力全部都在北方。

但是誰知道,孫權這個奸人,竟然半路殺出來,伺機報復,將關二爺捉住。就在將關羽斬首之後,孫權還沉浸在喜悅之中的時候,他的謀士就已經開始擔心了。因為劉備和關羽是結義兄弟,孫權這麼將關羽殺害,劉備肯定會全力以赴,攻打吳國,吳國則危在旦夕。聽了謀士的話,孫權一身冷汗,沒想到自己竟招來了殺身之禍。

孫權的這個謀士很聰明,他出計讓孫權將關羽的腦袋獻給曹操,那麼所有的罪過都將放在曹操頭上。他的這位謀士雖然聰明,但是聰明的還是不夠。要知道,歷史上,曹操手下的謀士是做多的,而且曹操也是一個有謀略的人。

曹操見到關羽的人頭很高興,也很傷心。因為曹操一直很欣賞關羽,但是沒有辦法得到關羽,並且自己手下的大將被關羽殺死了很多,所以對他又愛又恨。

曹操這個情況下,他將關羽的腦袋厚葬,舉行了魏國有史以來最盛大的葬禮,曹操親自跪拜,劉備聽說了這樣的消息,分析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所以就沒有討伐魏國,矛頭最終還是指向了吳國。

這個故事說的就是曹操將計就計的故事,後來「將計就計」這個成語也就流傳下來了。所以說三國是謀士的天下一點沒錯,人心險惡,不得不雖是防著別人,三國之間的戰爭其實就是各國謀士之間的對決比拼,技高者得勝。

相關焦點

  • 為何三國霸主是曹操?光從氣度上看,曹操就遠勝劉備、孫權!
    曹操認為郭嘉說得有理,並認為劉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因此對劉備十分敬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總想把劉備納入自己的營壘。劉備卻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應付著曹操,實際上另有所圖。他與曹操翻臉後,有一次被曹兵殺得大敗,妻子和大將關羽都被生俘,在這前後,曹操的謀士程昱幾次提醒曹操趁機殺掉劉備,可曹操的回答只是一句話: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
  • 張昭為何勸孫權歸降曹操?
    出於理智的實力對比的考慮,他不相信偏隅江東的孫氏有足夠的力量來完成國家的統一,而是相信當時地廣士眾的曹操最有能力及早結束國家的動蕩狀態。張昭的這種微妙心態,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揣測。其一,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紹後,下書江東,讓孫權送質子入許都,目的自然是要控制孫權。孫權「召群臣會議,張昭、秦松等猶豫不能決」。最後,周瑜勸孫權拒絕。
  • 為什麼赤壁之戰時,曹操那麼多謀士,卻沒有一個看出火攻之計的?
    實際上這個問題遠遠沒有那麼簡單,背後存在很多深層次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統一了北方,正處於春風得意之際,他想要藉此機會一鼓作氣,直搗南方孫權陣地,只要孫權失敗,曹操就徹底佔據天下,自己也便可以成為老大了。此時曹操麾下的主要謀士集團就是荀彧、荀攸、程昱還有司馬懿、徐庶等人,其中荀彧與荀攸是叔侄關係,司馬懿又是荀彧給曹操推薦的,換言之,都是一夥的。
  • 孫權算計曹操,結果被曹操一句話就輕鬆化解,可惜後代不給力
    在三國時期,曹操的權謀之強自是不必多說,但與曹操鼎足而立的孫權和劉備在權謀一道上卻也是絲毫不弱;而這裡主要說的就是孫權和曹操之間的那些個明爭暗鬥的事。明爭是起於「赤壁之戰」,孫權和劉備聯合,擊退了曹操,並乘勢奪取了曹操的大片領域;曹操當然氣不過啊,於是在休養數年後,發兵攻打孫權,雙方爆發了第一次「濡須口之戰」,結果孫權成功地勸退了曹操,而且不久後拿下了皖城,控制了江淮南部。
  • 襄樊之戰關羽戰死,那麼曹操孫權,都死了哪些大將?說出來真丟臉
    由於中了徐晃的「聲東擊西」之計,關羽一時不敵。但是要命的消息在這個時候傳來了,江陵真的失守了,而且孫權還俘虜了關羽士兵的妻子,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關羽所率領的兵士個個無心再戰,最終導致軍心渙散。在面臨如此緊要危險的時刻,關羽他仍然沒有投降孫權。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可以看到,關羽還是抱有一絲希望的,他料想突出重圍。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三國故事公眾號的讀者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談談孫權的後半生。
  • 三國時代找一個同時見過曹操、劉備和孫權的人,居然這麼難找
    劉備分別見過曹操和孫權,劉備和曹操「青梅煮酒」論過英雄,劉備還專程去京口拜見過孫權,後來又娶了孫權的妹妹,這些都記載在史書裡。唯一不好確定的是曹操有沒有見過孫權。曹操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話,這發生在濡須口之戰時。《三國志》記載:「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吳歷》進一步記載:「權行五六裡,回還作鼓吹。
  • 與曹操赤壁大戰前,孫權在猶豫什麼 ?
    孫權最後沒有屈服於曹操的威脅,而是選擇與劉備聯盟抗曹,組成聯軍,在長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軍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回。不過,孫權不是一開始就下定決心要與曹操決一死戰的,在赤壁開打前,他是有所猶豫的。那麼,他到底在猶豫什麼?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曹操也常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鬼才、算無遺策、料事如神……」這些都是郭嘉短暫但光輝的一生中留下的稱號,《十勝十敗》對後世的深遠影響自不用說,不過「遺計定遼東」這件事確實有點過於誇大了郭嘉的形象,其實這就是曹操自己的計策。至於什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之類的傳言,也有點過於荒謬了。  第七位:陸遜
  • 曹操失去郭嘉,劉備失去龐統,孫權失去周瑜,哪個影響更大?
    導語:亂世裡面一個有才能而且可靠的軍師可以抵得上一支部隊,劉備就是這樣的例子,儘管他很早就已經起兵徵戰天下,但前期因為沒有得力軍師輔佐,哪怕曾經打下徐州
  • 魏蜀吳三國君主,曹操孫權一出場就是主公?劉備究竟跟了多少主公
    曹操和孫權,一出場就是主公。官三代曹操:曹操的爺爺曹騰,那是東漢著名的大宦官,把持朝政多年,撈了大把大把的票子。因此他收養的兒子曹嵩,也就有錢給自己買官了。可是江東局勢動蕩,天下大勢不明,孫策不放心幼子上位,只好將大位傳給了孫權。因此孫權最早還是有主公的,這個主公就是他哥哥孫策。雖然是親兄弟,可還是要明算帳的。孫權屬於撿了個漏,要不一輩子還是得服侍自己的哥哥和侄兒,成不了真正的主公。孫權字仲謀。
  • 曹操劉備與孫權,什麼樣的創始人值得追隨?
    他有智慧、有思想、有抱負、有人品,天下豪傑環其左右、為其賣命,大多是因為認可曹操的能力。其手下不乏張遼、許褚、典韋、賈詡、司馬懿一批精兵猛將、軍師謀士。而曹操籠絡人才的方式更多的是通過利益和規矩。他唯才是舉、賞罰分明,曾三次要殺曹洪,卻因曹洪在危難關頭,救其性命,非但沒有殺他,反而重重獎賞。按易中天的說法,曹操是一個好老闆。這樣的曹操,相當重視中央集權。
  • 當年如果孫權不殺害關羽將他送給曹操,曹操又會怎樣對待關羽呢?
    並且還多次擊退了曹操派出的援兵,從中也可以看出關羽十分的勇猛。隨後東吳孫權看到關羽現在越來越強大,便偷偷的將之前籤過的盟約撕毀,從中也可以看出是一個小人。最後還派一員大將呂蒙白衣渡江,命令他在後面偷襲荊州最終將其攻下並將關羽俘虜。但是對於關羽來說,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孫權會做出這一決定。面對小人得志的孫權他是概不投降,最終孫權將其殘忍的殺害了,這也是關於最終意思的原因。
  • 西方人竟這樣看曹操劉備孫權,頓覺靈臺一片清明啊!
    西方人對曹操、劉備、孫權的理解。不同的文化,理解東西果真不一樣,看西方人評價曹操、劉備、孫權,跳出某些習慣性思維,有種靈臺清明之感啊!他的敵人甚至稱呼他為「東方的尼祿」(尼祿是古羅馬暴君,外國翻譯者可能認為這樣更好理解)。中國人說:三歲的時候就確定了你八十歲的成就。曹操三歲的時候,就經常成功欺騙成年人,因此父母為他取乳名「小欺騙」(阿瞞,瞞取「隱瞞」之意)。成長之後,由於曹操的欺騙手段高超,因此中國人又封給他外號「愛欺騙的雄性」(奸雄)。
  •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筆者還是勉為其難,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一,起事之初,他們能因勢利導發揮優勢。曹操、孫權、劉備等三人各有優勢。曹操的優勢是祖上有錢;孫權的優勢是祖上有地;劉備的優勢是祖上有名。曹操是宦官之後,家有萬貫。
  • 樊城之戰,如果孫權不在後面幫助曹操,關羽有機會擊敗徐晃嗎?
    那麼再回頭看看樊城之戰失敗的原因的時候,許多人把關注點放在孫權身上,假如當初孫權顧全大局,不從背後攻擊關羽,那麼關羽有機會擊敗當時的勁敵徐晃嗎?徐晃其人其事。徐晃和關羽是老鄉,倆人同是河東人。當初關羽投降曹操的時候,就和徐晃以及張遼相交甚好。
  • 劉備是「大耳兒」,孫權是「碧眼兒」,那麼曹操是什麼呢?
    孫權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碧眼兒」,也是因為孫權的外貌是:碧眼紫髯。也就是說孫權長著一雙碧綠色的眼睛和紫黃色的鬍鬚,這種特徵看上去就像一個混血兒一樣,至於孫權為什麼會長成這樣,估計也是三國演義作者想像的吧,三國時期哪來的混血兒,漢人的眼睛都是黑色的,不可能會有碧綠色的,至少鬍鬚,有可能會有黃的,但不可能是紫黃色的。
  • 曹操的兒子,孫權的兒子,劉備的兒子,誰的兒子最厲害?
    在三國的三位諸侯中,實力最強的當屬曹操,佔據了天下大半的江山,剩餘的孫權和劉備兩人實力卻相差不大。三個國家間經常會發生軍事摩擦,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劉備、孫權和曹操三人至死都沒能完成統一大業,只能將重任交給了自己的兒子。
  • 《蔣幹盜書》曹操真的中計了嗎?事實的真相讓人更加佩服曹操
    導讀:《三國演義》描述赤壁之戰前夕,曹操被周瑜水軍打敗了幾次,於是就有了招降周瑜的想法,這時候,周瑜少年時的同窗好友,蔣幹毛遂自薦,說自己有把握說服周瑜來降。而周瑜當時正擔心蔡瑁和張允幫助曹軍訓練好水軍,於是,將計就計,擺下「群英會」,誘導蔣幹盜走假造的蔡瑁和張允的投降書。
  • 孫權逼死了陸遜,曹操逼死了荀彧,劉備逼死的人太厲害!
    《三國演義》中有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瑜與黃蓋的願打願挨、關雲長的單刀走千騎等等,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則是孫權逼死了陸遜,曹操逼死了荀彧的事情,在這裡設一個小疑問劉備逼死了誰呢?我們一一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