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吏部尚書,官職很明確,為什麼還要在前邊加上一個字?

2020-12-19 腦洞看古今

親愛的讀者朋友,感謝您的持續關注,讀史使人明智,願你我都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增長見聞!

宋代元豐改制之前,吏部尚書是有實權的,但是在改制期間,一度淪為只有虛名的「階官」。

這段時期,吏部尚書無職事,其職掌視差遣而定,因此不具有共性。元豐改制後,其階改為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成為職事官,領吏部七司,恢復實際職務,總領文武百官選試、注擬等政令。

宋代的吏部尚書,官職很明確,為什麼還要在前邊加上一個字?

元豐改制後,元祐官品令確定,南宋初年恢復元豐之制,吏部尚書仍為從二品,此後保持不變。

元豐改制之前,吏部尚書是正三品,這是延續了唐朝的傳統,元豐改制之後,吏部尚書不僅恢復了實權,而且還升官了,吏部尚書成為職事官,為吏部長官,總領吏部七司,負責文武百官的選試、注擬、遷授、蔭子、敘復等政令,官階為正二品。

我們來了解一下宋代吏部尚書都有哪些種類

吏部尚書內部的種類也不少,宋代史料中「吏部尚書」出現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吏部尚書、權吏部尚書、行吏部尚書、守吏部尚書、試吏部尚書、贈吏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等。它們之間是有一定區別的。

讀這些官名,我們可以發現後邊都有「吏部尚書」4個字,但是前面分別加了一個不同的字樣,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要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

當時的官員,品階低者,當職事官官品高時要加上「試」、「守」字樣;同樣,品階低但是職事官官品高又暫時攝官者,要加上「權」或「行」字樣。

歷史學家們通過研究,得出了一個這樣的結論:凡是官階上加了一個字,就會與俸祿掛鈎。比如,「行」表示寄祿官階高於職事官階,「守」,表示寄祿官階低於職事官階。

單是研究宋代吏部尚書的官職,我們就可以發現,宋代讓低級官員擔任較高較重要職務的現象比較普遍。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樣做也是為了有所區分,特別是在俸祿等方面,倘若品級很低的官員同品級很高的官員的俸祿、待遇一樣,勢必會引起後者的不滿,而加上「守」、「試」等字樣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因此,宋代讓低級官員擔任要職,如此我們現在將他們變換一下官名,就會發現可以讓有能力但寄祿官階較低的官員脫穎而出,快速擔任某一重要職務,並且不違背宋朝典制,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官員的能力。

因此,對於一位帶「權」字的官員,不能僅僅從「權」字上判斷他的寄祿官階。「以待資淺之人」,其意實在是過於模糊。讀史使人明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後續更新,我們一起快樂學歷史!

相關焦點

  • 曾經成為「階官」的吏部尚書,在宋代究竟負責什麼工作內容?
    宋代吏部尚書的任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吏部尚書的首次出現時間應該是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個官職承擔什麼功能呢?我們重點關注第一個字「吏」,這個吏也就是官家的官吏,也就是官家的人、朝廷的人,掌管人的人,相當於現在的人事部,主要負責的就是低級官員的選拔。
  • 吏部尚書在古代可是位高權重,那它是幾品官呢?具體是做什麼的
    三省六部制中,尚書省是中央行政執行部門,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為尚書省六部之首,是中央重要的行政部門,主責銓選官員等人事職能。吏部尚書作為吏部長官,其地位不同尋常。我們以唐代和宋代的吏部尚書為例,來介紹一下這個職官的權掌和職能。吏部尚書作為重要官職,有唐一代多與宰相關係密切。
  • 吏部尚書叫天官、禮部尚書叫春官,清朝官員別稱知多少?
    宮保,是一個榮譽性的頭銜,沒有實權,主要是指三公、三孤,即太師、太保、太傅等,能得這類名號的不多,所以官場上以此稱呼表示對對其尊崇。下面我們來看看清代的六部。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又按天、地、春、夏、秋、冬名稱對應,吏部對天、戶部對地,禮部對春,以此類推。
  • 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六部到底是管什麼的?
    ,其餘的五部組織皆要依照吏部的模式。吏部的主要職責為:負責朝廷文官的挑選、考課、任免、升降、調動等諸多事務,內部的工作性質就類似於現在的中央人事部、組織部,宋元明清也基本延續了隋唐年間的吏部職責,不過,每朝每代的吏部主要職責皆有所變化。
  • 富平文化 | 明誥封吏部尚書孫丕揚夫婦聖旨解讀
    此後歷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巡按天津西河務、大理寺右寺丞、保定巡撫、南京府尹、大理寺卿、戶部侍郎、刑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吏部尚書等職。78歲白首當朝,再次出任吏部尚書。三年後掛冠辭歸,居家二年卒,享年83歲,贈太子太保,追諡恭介。孫丕揚一生在朝為官33年,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為人清正廉潔,剛直挺勁,高風亮節,節操英揚,「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
  • 「六部」、「七卿」中,誰的官職最大?左都御史又是個什麼官職?
    明朝時期,除「三公三孤」這些無實權的象徵性的官職以外,官職最高的當屬「七卿」了。所謂「七卿」,顧名思義就是來自七個部門的大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及左都御史構成了「七卿」。他們分抓國家的各項政治工作,手中權勢極大。也正是因為他們手裡有著令人望之生畏的權力,所以這些人往往會受到統治者的過度關注。
  • 三省六部之吏部:作為六部之首,吏部的詳細職能是怎樣的?
    比如在清朝,軍機大臣一般從各部尚書當中選拔,而吏部尚書進入軍機處的概率最大,戶部尚書的概率也很大。但是,工部和兵部的尚書一般不太可能進入軍機處。因為,工部和兵部的職權比較邊緣化,尚書的實權比較小。就連吏部侍郎、戶部侍郎進入軍機處的概率,都比工部尚書大。這和級別沒有關係,主要看所負責部門的實權大小。在政治實踐中,最主要的兩項權力,一個是人事權,一個是財權。
  • 古代官職類文化常識匯總
    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省、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為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2.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 宋代的官職為什麼這麼繁瑣,這是什麼官兒帶你看懂官銜的內涵
    宋朝的官職分官職和差遣,官和職是分開的,你是什麼官、你是什麼職、你得了什麼差遣這三個是不一樣,宋史上講官是幹嘛的呢。我給你打個比方你就明白了,就相當於現在的行政級別僅用於確定待遇,比如說什麼享受副處級待遇、享受處級待遇副、廳級待遇之類的是沒有實權的,部分有實差的官又叫職事官,用以區別記錄官;職是指管職,就比如說昭文館、使館、集賢院、秘閣等等這些個職位,再加上這個虛銜,比方說什麼大學士、學士來表示高級文官的這個尊貴的地位。差遣這是最後一點,這才是真正的職權所在,一般的帶有什麼判、權、閒、直、監、點、提舉、提點了。
  • 吏部、戶部、工部……古代三省六部,相當於今天什麼部門?
    在影視劇中,我們也經常聽到說「工部」「戶部」「吏部」這些詞,以及尚書、侍郎等官職。今此,做一個全局認知。先看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唐宋以中書令為長官,任首席宰相;以中書侍郎為副長官,為固定編制的宰相;以中書舍人為核心官職,掌管省內機樞政務。洪武十三年,中書省廢除。門下省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籤署章奏,有封駁之權。
  • 清朝的六部尚書是幾品官?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
    清朝的統治模式基本沿襲明朝,稱之為「清承明制」,包括官職體系。清朝的官職體系中,六部尚書是非常重要的官職,六部即「三省六部制」的六部,起源於隋朝時期,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沿襲三省六部制,可見其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
  • 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三省指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六部,從周開始,中央行政機構中,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其職務在秦漢時本為九卿所分掌,魏晉以後,尚書分曹治事,曹漸變為部,隋唐始確定以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禮》的六官,秦漢九卿之職務大部併入。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5.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6.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 古代官職制度的變革與發展
    歷代官職建置都不相同,其間因革損益,情況較為複雜。在這裡,不能全面敘述歷代官制的發展,只能大致談談幾個重要的問題: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階勳爵。這樣,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職的制度:中書省取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隋代避用「中」字,改中書省為內史省,改侍中為納言。在唐高宗、武后和玄宗時,三省名稱曾有幾度改變:尚書省稱中臺,文昌臺;中書省稱西臺,鳳閣,紫微;門下省稱東臺,鸞臺,黃門。三省首長同為宰相,共議國政。唐代因為唐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唐高宗以後左右僕射不再參決大政。
  • 古代的兵部尚書的職權是什麼?為什麼大多由文人任職?
    古代的兵部尚書大多由文人任職,人們通常會認為帶兵打仗的應當是武官,那麼為何古代的兵部尚書大部分是文人呢? 隋唐時期設三省六部制,六部分別是兵部、刑部、禮部、戶部、工部和吏部。其中兵部尚書為兵部之首,負責管理全國上下的軍政事務。
  • 六部中的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都是什麼官職
    清朝時期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部分,其中「內閣」和「六部」為「中央官職」的主要組成部分,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國務院和其領導下的各職能部委。六部的官職主要由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和筆帖式組成。
  • 司馬光的官銜長達63個字,每個官職有何不同含義?
    宋代的官銜制度非常複雜,一是官銜種類繁多,各成系列,加在一起,結成一個官員的官銜,往往長達幾十個字,甚至上百字。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列出自己的官銜為:「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充集賢殿修撰、權判西京留司御史臺、上柱國、河內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共長達63個字。
  • 吏部尚書與內閣大學士掐架,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我太難了!
    即便如此,當他的吏部尚書和內閣大學士掐架的時候,朱祐樘也會感到很為難,和事佬實在是不好當。明孝宗這場掐架發生在弘治六年,掐架的雙方是兩位名垂千古的名臣——吏部尚書王恕和內閣大學士丘濬。王恕於成化二十三年底開始任吏部尚書,朱祐樘全力支持他進行吏治改革,對從成化朝到弘治朝的吏治過渡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朱祐樘通過弘治初期的吏治改革,一改成化朝的吏治弊端,避免權力交接時的政局動蕩,王恕居功至偉。丘濬是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流傳後世,影響深遠,明孝宗御賜他為「理學名臣」,他也被史學界譽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
  • 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都管什麼,哪個部門地位最高
    六部最早出現在周朝,到了秦朝時期,被改為九卿,其實也是換湯不換藥,到了漢朝時期,漢高祖覺得秦朝的名字不吉利,於是就改為六曹,最高首長是尚書。到了隋文帝時期,又被改為六部,到了唐朝時期,六部這個名字基本上就被正式確定下來了。六部依次是: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唐朝時期六部統一歸尚書省管理,到了元朝的時候尚書省改為中書省,其實也是換湯不換藥,只是換了個名稱而已。
  • 和珅的官職放在如今相當於什麼職務
    你知道和珅擔任過哪些官職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和珅的發跡說起。 1777年,和珅先後任職戶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步軍統領。戶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分別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副部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步軍統領為從一品,相當於現在的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和國家安全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