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麵線的哲學——人生沒有死胡同

2021-02-27 荻兒小米

在臺北的西門町,有一家每天都要排隊的美食——阿宗面線。

阿宗面線的創始人叫林明宗,他曾經是一位導演,但是在演藝圈遊弋多年均無大建樹,生活日漸窘迫,經濟拮据,他決定壯士扼腕離開令他傷心萬千的演藝圈,就在街邊賣小吃。

林明宗放下面子鼓足勇氣,推著小車攤子開始走街串巷售賣魷魚羹。可是許多人嘗了他的魷魚羹,覺得味道品相都很一般,一段時間下來,魷魚羹生意寥落。看著別家小吃生意都紅紅火火,自家生意卻日漸清淡,如此下去肯定關張,林明宗心中十分焦急。

有一天,他太太問:「快過年了,乾爹叫我們去吃飯,咱們去嗎?」

「去!」前一秒還在發愁得搓腦袋的林明宗下意識答道。「路要走,飯要吃」林明宗依舊樂觀地對太太說。

於是,他攜家眷前往太太的乾爹家中做客,適逢乾爹捧出一碗大腸面線。柔滑的面線裡有冬筍的爽口、火腿的濃鬱、大腸脆糯適中,最令林明宗難以忘懷的是面線的湯頭,有濃濃的柴魚味道,但又不喧賓奪主,一切都配合得剛剛好。

林明宗心中閃過一個念頭:「這面線這麼好吃,我應該讓更多人吃到!」

回到家,他就開始研究面線製作的工藝。

首先是大腸的處理,林明宗堅持每個大腸都要仔細處理清洗,嘗試多種滷料配比和時間掌控,將大腸處理得恰到好處、滷煮入味。其次是煮麵線的火候。時間短一分怕生,時間長一刻怕爛,他反覆試驗終於研究出量產的辦法,並且把自己的名字緊緊和這碗面線聯繫在一起,掛起名號——「阿宗面線」。

那一年,是1975年。

林明宗扯下了魷魚羹的招牌,再次推著小車走在熙熙攘攘的西門町叫賣「屬於」他的面線,許多食客嘗到了用心的美味,嘗到了一絲鄉愁,也嘗到了窩心的溫暖。

食客們買上一碗麵線,或坐或立或蹲,就在街邊呼呼大吃,有的小孩子吃完一碗還戀戀不捨,一定要把碗舔得乾乾淨淨才肯罷休。

幾年下來,林明宗手頭積攢了一些錢,他終於可以在寸土寸金的西門町盤下一家鋪子落腳,不再需要風裡來雨裡去推著小車在大街小巷叫賣了。

有了店鋪的林明宗並沒有提高面線的售價,他依舊記掛著那些在他提籃小賣時照顧他生意的老主顧。為了控制成本同時又提供保質保量的阿宗面線,他情願不裝修店面,不提供座位,加快運營效率,延長銷售時間,也不給面線漲價。

林明宗說:「上門顧客一樣大,不論是商界巨賈還是平頭百姓,收了別人一碗麵線的錢,就要提供顧客同樣高質量好味道和物有所值的一碗麵線。」

後來,阿宗面線漸漸有了連鎖的氣候,在臺灣陸續開了幾家分店。所有顧客在15秒內就可以買到一碗麵線,速度比麥當勞肯德基還要快。

2007年,林明宗逝世。

同在2007年,阿宗面線也走進了大陸,林明宗大兒子接過父親的名號,在上海開設了大陸的第一家分店。小推車的生意經過兩代人的努力,終於走向了更廣闊的市場,讓更多人品嘗這一份人生況味。

當我們2014年來到西門町的這家「阿宗面線」時,店裡依舊沒有座位,所有排長隊的食客,都只能站著呼嚕呼嚕地吃。

不知道當年推著小車賣面線的不知名導演林明宗有沒有想到近40年後還有這麼多人等候這碗面線,雖然很多人說「阿宗面線只是名聲在外啦,其實有很多家的都比他家好吃」。

但我還是隱隱覺得,當你的人生遭遇坎坷,當你的期待無法企及,當你的堅持似乎始終無法攪動這一潭命運的死水,你最好想想這碗面線的哲學——「路要走,飯要吃,人生沒有死胡同」。

熱乎的面線裡加上一勺特製的辣椒醬,這一年的大年初一,我們就伴著這一碗呼呼啦啦價值人民幣八元的阿宗面線,迎來了新年。

2014年8月4日

若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您轉發至朋友圈。感謝您的支持、傳播與分享。

-

這是一個自媒體,「荻兒小米」對大家say hello。

在這裡,我不代表任何人,我只代表我自己微小而溫暖的生命。

在這裡,我以最大的虔誠面對我的內心,面對我筆下的任何一個人。

在這裡,我以最大的愛,以文字,每天為每一個人祈禱。

在這裡,你可以與我互動交談,叫我,dear小米。

在這裡,希望我們彼此溫暖點亮彼此並不漫長的生命。

訂閱請點擊正文藍色字體「荻兒小米」

歡迎關注

微信號:荻兒小米(dierxiaomi)

掃一掃二維碼

回複數字即可查詢歷史文章

回復01 文字的祈禱—我的自媒體聖誕開播

回復02 尼泊爾行紀—其 旺·自然的感召

回復03 尼泊爾行紀—巴德崗·悠閒的感動

回復04 尼泊爾行紀—泰米爾·商業的感觸

回復05 尼泊爾行紀—燒屍廟·生死的感悟

回復06 柬埔寨行紀—吳哥窟·向上的追逐

回復07 柬埔寨行紀—巴戎寺·高棉的微笑

回復08 柬埔寨行紀—女王宮·時光的印記

回復09 柬埔寨行紀—崩必列·角力的殘陽

回復10 奇幻漂流的開始

回復11 歷經風波後的相逢(上、下)

回復12 初識臺北(上、下)

回復13 追垃圾車的人

回復14 遠遠看,那志工

回復15 自由廣場問自由

回復16 媽媽都是反對黨

回復17 作品與生命

回復18 牯嶺街 不寂寥

回復19 那些年與這些年

回復20 再見,礦工、貓村和小博物館

回復21 瑞芳芋圓蔡

回復22 九份茶香

回復23 如何當富人

回復24 「哦,這裡是臺灣」

回復25 一碗飯與一顆蛋

回復26 花蓮阿ken

回復27 寫給自己的光輝歲月

回復28 從胡適墓到胡適故居

回復29 愛似大海

回復30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頭小怪獸

回復31 暑假帶孩子去安平玩穿越

回復32 文字的姿態

回復33 誰的故鄉不淪落

回復34 終將變老的人生

回復35 日月潭邊短松岡

回復36 如果面對災難

回復37 81天環遊中國,80後夫妻的平凡之路

回復38 尋隱者不遇

回復39 真理大學走出的小人物

回復40 那些關於臺灣的書籍

回復41 那些關於臺灣的心靈

相關焦點

  • 你能在家裡做一碗多好吃的薑母鴨面線
    罌爺經過獨家改良的薑母鴨面線,可能是你能在家裡做出的,最好吃的一道薑母鴨菜。除了滿足自己的胃,更是能輕易攻陷你的男(女)朋友、老公(婆)。吸滿濃鬱湯汁的面線,搭配飽滿,煮透的鴨腿肉,再來一口香氣四溢的仔姜。相信我,你一定雷打不動、一氣呵成地吃完這一碗。
  • 美味的永春湖洋面線
    去親戚家做客,若能吃上一碗麵線蛋,那簡直是人間美味。就算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面線糊、芋面線、滷麵線等仍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美食。 炒麵線、悶面線 父母在老家開了個雜貨店,面線是搶手之物,不到一天,一筐面線便早早售罄。若遇到陰雨天氣,不能晾曬面線,便有人四處詢問哪裡可以買到面線,買不到便悵然若失,盼望著早日天晴,好吃上百吃不厭的面線。 湖洋面線為什麼能這麼吸引人,它和普通面線又有什麼不同呢?
  • 一碗翔安面線 地道的舌尖記憶!
    高中畢業後,朱坤明就想著要做出既有情懷、又有兒時記憶的面線產品。說幹就幹,他先是進行實地考察,並拜訪了不少新圩當地的老師傅,在申請合法的生產手續後,他註冊了商標「喆祥麵坊」,傳承古法,創新工藝。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朱坤明「做面」不過6年時間,但是在這段時間,他就把「老產業」做出了新面貌。
  • 古法手工面線
    道隱於尋常,猶百味藏乎五穀,故知五穀者則知道   兒時與夥伴在田野間玩累了,奶奶喊回家吃「面線」
  • 一碗蚵仔面線!!好吃到你啜泣!
    在小編小時候每當人不舒服,沒有胃口的時候媽媽總會做一碗蚵仔面線清甜的味道,加上軟滑的面線讓沒有胃口的人也能享受這樣清甜可口的味道 「面線兜蚵,交鬼也沒」,說得就是煮「蚵仔面線兜」,忌諱先做成蚵仔羹,再把面線投進去,而是要先做好面線湯,在把滾上地瓜粉的蚵仔一個一個慢慢投進面線湯裡。
  • 《好想吃拉麵》:一碗拉麵中展現的烹飪藝術與人生哲學
    電影講述了三位主人公面對人生困境,因一碗拉麵而聯繫在一起,尋找到新的人生的故事。茉莉繪因為好友的背叛,遭受網絡暴力,痛苦不堪的她選擇了割腕自殺。此時茉莉繪的爺爺因為老伴的去世決定關閉拉麵店,隨妻子而去。而在帕米爾高原上,著名的美食評論家赤星亙衣衫襤褸,孤身一人艱難前行。
  • 【揭秘】閩南人所愛的面線,正宗做法是……大嶝只剩這家手工做面人家了
    但是做面線的時候,這一步就有少許不同,面線在切好後,就要掛曬,曬到六分幹,不黏手也不易斷時,再剪端摺疊,之後就拿出去曬得全乾。據傳,閩南面線至今有八百多年歷史。面線寓意頗多。送行,吃上一碗太平線面,希望一路順風。待客,吃上一碗豬腳線面,希望洗塵壓驚去晦氣。孕婦分娩後的調養非常重要,吃雞湯線面或糯米飯,調養身體,可以使奶水通暢。辦酒席如滿月酒時,頭道菜一般用面線,取「福壽綿長 長命百歲」之意。也因此,它常常作為貢品,把面線紮上紅紙或紅線,用於神佛誕辰。
  • 豬腳面線,不管逢年過節,還是過生日,豬腳面線是你不錯的選擇
    豬腳面線,不管逢年過節,還是過生日,豬腳面線是你不錯的選擇,如果家裡有親人過生日或者招待客人這道菜真是不錯哦。豬腳面線豬腳膠原蛋白多,女生吃了還可以美容養顏,看看這圖片食慾不斷的騷動起來了,那麼讓我們開始吧!
  • 教你做一鍋世界上最好吃的雞湯麵線!(貼心食譜)
  • 面線「養成」記
    我從小就愛吃軟滑噴香的面線糊,但卻不知道面線糊裡的「主角」——面線是怎麼製作出來的,今天,特地跟著學記團,來到了福建省偉發食品有限公司一探究竟。早上,我們來到了公司大門口集中,準備跟隨林總經理去參觀。剛進入製作車間,就看到勤勞的工人正在忙碌著,林總經理給好奇的我們介紹說:「面線製作非常複雜。有化驗、消毒、壓面、揉面、上面、入櫃、拉麵、曬面、分面、折面、包裝、入庫12個流程。現在他們正在做的是揉面,大家可以去參觀一下。」我們走進一間屋子,工人們正專心致志地揉面。看!原本有手腕粗的大麵條,經過工人師傅巧手的揉搓,由粗而細,慢慢盤入一個個竹匾中,遠遠看去,竟還有點像蚊香呢!
  • 哲學與人生
    唯有哲學是沒有人去聊的,而我又比較喜歡哲學,未免會有點遺憾。  關於哲學,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以至於有不少的誤解。一提到哲學,人們不免覺得過於高大上,是講道理的學問,或是認為太虛無縹緲,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這些怪不了大家,因為我們現行的教育體系中,小學、初中、高中都沒有這樣相關的課程。
  • 簡單又好吃的閩南面線糊
    待湯沸騰,然後把所有食材倒入鍋內煮3分鐘這時候加入面線,面線一定要用手掰碎放入,大火繼續煮八分鐘,加入食鹽和雞精,就可完成起鍋起鍋裝盆。這份香味濃鬱的閩南面線糊就做好啦!
  • 胡適《哲學與人生》2
    現在且說第一個例子:2500年前在喜馬拉雅山南部有一個小國——迦葉——裡,街上倒臥著一個病勢垂危的老人,當時有一個王子經過,在別人看到,將這老丐趕開,或是毫不經意地走過去了,但是那王子是賦有哲學天才的人
  • 古早味的經典美食,滿滿一碗滾燙鮮香,嘗的是家鄉的味道
    一直在閩南老家生活的時候,覺得面線糊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可是當自己離開家鄉長期在外生活的時間久了,才明白原來自己的內心與胃口早已對它有著一股深深的依賴。記得一位西安的朋友在閩南生活了多年,之後他回去了西安。他告訴我,他特別懷念早餐吃麵線糊。
  • 《舌尖3》這家廈門面線糊店,生意火爆!它周邊還有這些美食……
    店老闆黃雙海忙個不停,將面線糊盛入碗中,根據顧客的需求再將大腸、瘦肉或滷蛋等配料剪碎加入碗中,最後撒上蔥花和胡椒粉調味,一碗熱騰騰又美味的面線糊就送到了顧客面前。記者算了一下,黃雙海動作很嫻熟,盛好一碗麵線糊需要約15秒。可這一碗剛盛好,又有新的顧客來了,以致門口一直排著三五個人的隊伍,長達一個多鐘頭。
  • 這碗來自臺灣的面線這次周年慶要你好看!
    除了這一大碗面線,還有一份黃金蝦條饞得直流口水!炸至酥脆的外皮再配上裡層結實飽滿的蝦漿,重點是還有看得見的超大蝦仁一口咬下三重享受!首當其衝的面線肯定就不一樣啦,採用的是臺灣的手工紅面線,因為是經過9道複雜的手工製作而來,所以面線更加細膩可口。
  • 同安匠人|手工面線製作師楊國用夫婦:面細,心更細
    30多年如一日,楊國用楊孟女夫婦倆遵循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手工面線製作工藝,透過揉、捏、壓、拉、甩、曬等工序,製作出一條條細如髮絲的面線。製作面線的最好天氣是冬天鋼架上掛滿了剛拉好的面線,橫躺掛上,風垂搖曳,亂中有序,宛如不同的線譜,層次分明,視覺張力十足。楊國用夫妻倆,眼捷手快心卻很細,每個動作和時間差一點點都不行。
  • 傳承了38年只為一碗沙茶麵,這裡店是怎麼做到的
    一碗傳承38年的沙茶麵,來這裡吃沙茶麵的基本上都是老顧客,大家都忘不了這裡的老味道,久久沒吃甚是想念,路過的時候總想來一碗。說到貢糖沙茶麵還要從他的歷史說起,起初是老闆兒時的第一碗沙茶麵,成為他童年的最美回憶。後來廈門舊城改造,這碗沙茶麵也隨之消失了,但是仍然想念。
  • 《評價女王》的人生打分哲學
    最近小編有一部follow的十分緊密的劇——《評價女王》,以女主人公的職場、生活和愛情為焦點,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廣告公司內的人生百態,堪稱公關狗廣告狗
  • 人生需要一碗原汁原味的雞湯
    前些日子,《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部電影席捲了全國各大影院;記得第一次在電視熒幕上看到張嘉佳的時候,是他在2015年的香港書展講座上,那次講座中,周國平講述了學習尼採哲學不是讓人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