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的西門町,有一家每天都要排隊的美食——阿宗面線。
阿宗面線的創始人叫林明宗,他曾經是一位導演,但是在演藝圈遊弋多年均無大建樹,生活日漸窘迫,經濟拮据,他決定壯士扼腕離開令他傷心萬千的演藝圈,就在街邊賣小吃。
林明宗放下面子鼓足勇氣,推著小車攤子開始走街串巷售賣魷魚羹。可是許多人嘗了他的魷魚羹,覺得味道品相都很一般,一段時間下來,魷魚羹生意寥落。看著別家小吃生意都紅紅火火,自家生意卻日漸清淡,如此下去肯定關張,林明宗心中十分焦急。
有一天,他太太問:「快過年了,乾爹叫我們去吃飯,咱們去嗎?」
「去!」前一秒還在發愁得搓腦袋的林明宗下意識答道。「路要走,飯要吃」林明宗依舊樂觀地對太太說。
於是,他攜家眷前往太太的乾爹家中做客,適逢乾爹捧出一碗大腸面線。柔滑的面線裡有冬筍的爽口、火腿的濃鬱、大腸脆糯適中,最令林明宗難以忘懷的是面線的湯頭,有濃濃的柴魚味道,但又不喧賓奪主,一切都配合得剛剛好。
林明宗心中閃過一個念頭:「這面線這麼好吃,我應該讓更多人吃到!」
回到家,他就開始研究面線製作的工藝。
首先是大腸的處理,林明宗堅持每個大腸都要仔細處理清洗,嘗試多種滷料配比和時間掌控,將大腸處理得恰到好處、滷煮入味。其次是煮麵線的火候。時間短一分怕生,時間長一刻怕爛,他反覆試驗終於研究出量產的辦法,並且把自己的名字緊緊和這碗面線聯繫在一起,掛起名號——「阿宗面線」。
那一年,是1975年。
林明宗扯下了魷魚羹的招牌,再次推著小車走在熙熙攘攘的西門町叫賣「屬於」他的面線,許多食客嘗到了用心的美味,嘗到了一絲鄉愁,也嘗到了窩心的溫暖。
食客們買上一碗麵線,或坐或立或蹲,就在街邊呼呼大吃,有的小孩子吃完一碗還戀戀不捨,一定要把碗舔得乾乾淨淨才肯罷休。
幾年下來,林明宗手頭積攢了一些錢,他終於可以在寸土寸金的西門町盤下一家鋪子落腳,不再需要風裡來雨裡去推著小車在大街小巷叫賣了。
有了店鋪的林明宗並沒有提高面線的售價,他依舊記掛著那些在他提籃小賣時照顧他生意的老主顧。為了控制成本同時又提供保質保量的阿宗面線,他情願不裝修店面,不提供座位,加快運營效率,延長銷售時間,也不給面線漲價。
林明宗說:「上門顧客一樣大,不論是商界巨賈還是平頭百姓,收了別人一碗麵線的錢,就要提供顧客同樣高質量好味道和物有所值的一碗麵線。」
後來,阿宗面線漸漸有了連鎖的氣候,在臺灣陸續開了幾家分店。所有顧客在15秒內就可以買到一碗麵線,速度比麥當勞肯德基還要快。
2007年,林明宗逝世。
同在2007年,阿宗面線也走進了大陸,林明宗大兒子接過父親的名號,在上海開設了大陸的第一家分店。小推車的生意經過兩代人的努力,終於走向了更廣闊的市場,讓更多人品嘗這一份人生況味。
當我們2014年來到西門町的這家「阿宗面線」時,店裡依舊沒有座位,所有排長隊的食客,都只能站著呼嚕呼嚕地吃。
不知道當年推著小車賣面線的不知名導演林明宗有沒有想到近40年後還有這麼多人等候這碗面線,雖然很多人說「阿宗面線只是名聲在外啦,其實有很多家的都比他家好吃」。
但我還是隱隱覺得,當你的人生遭遇坎坷,當你的期待無法企及,當你的堅持似乎始終無法攪動這一潭命運的死水,你最好想想這碗面線的哲學——「路要走,飯要吃,人生沒有死胡同」。
熱乎的面線裡加上一勺特製的辣椒醬,這一年的大年初一,我們就伴著這一碗呼呼啦啦價值人民幣八元的阿宗面線,迎來了新年。
2014年8月4日
若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您轉發至朋友圈。感謝您的支持、傳播與分享。
-
這是一個自媒體,「荻兒小米」對大家say hello。
在這裡,我不代表任何人,我只代表我自己微小而溫暖的生命。
在這裡,我以最大的虔誠面對我的內心,面對我筆下的任何一個人。
在這裡,我以最大的愛,以文字,每天為每一個人祈禱。
在這裡,你可以與我互動交談,叫我,dear小米。
在這裡,希望我們彼此溫暖點亮彼此並不漫長的生命。
訂閱請點擊正文藍色字體「荻兒小米」
歡迎關注
微信號:荻兒小米(dierxiaomi)
掃一掃二維碼
回複數字即可查詢歷史文章
回復01 文字的祈禱—我的自媒體聖誕開播
回復02 尼泊爾行紀—其 旺·自然的感召
回復03 尼泊爾行紀—巴德崗·悠閒的感動
回復04 尼泊爾行紀—泰米爾·商業的感觸
回復05 尼泊爾行紀—燒屍廟·生死的感悟
回復06 柬埔寨行紀—吳哥窟·向上的追逐
回復07 柬埔寨行紀—巴戎寺·高棉的微笑
回復08 柬埔寨行紀—女王宮·時光的印記
回復09 柬埔寨行紀—崩必列·角力的殘陽
回復10 奇幻漂流的開始
回復11 歷經風波後的相逢(上、下)
回復12 初識臺北(上、下)
回復13 追垃圾車的人
回復14 遠遠看,那志工
回復15 自由廣場問自由
回復16 媽媽都是反對黨
回復17 作品與生命
回復18 牯嶺街 不寂寥
回復19 那些年與這些年
回復20 再見,礦工、貓村和小博物館
回復21 瑞芳芋圓蔡
回復22 九份茶香
回復23 如何當富人
回復24 「哦,這裡是臺灣」
回復25 一碗飯與一顆蛋
回復26 花蓮阿ken
回復27 寫給自己的光輝歲月
回復28 從胡適墓到胡適故居
回復29 愛似大海
回復30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頭小怪獸
回復31 暑假帶孩子去安平玩穿越
回復32 文字的姿態
回復33 誰的故鄉不淪落
回復34 終將變老的人生
回復35 日月潭邊短松岡
回復36 如果面對災難
回復37 81天環遊中國,80後夫妻的平凡之路
回復38 尋隱者不遇
回復39 真理大學走出的小人物
回復40 那些關於臺灣的書籍
回復41 那些關於臺灣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