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歷史文化滋養 讓寶貴遺產活起來

2021-01-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是新時代賦予北京的歷史使命。

「三山五園」地區作為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地區和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兩大重點區域之一,需要更大尺度謀劃,更大力度推動,強化其對首都「四個中心」功能的支撐作用,推動其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傳承的典範區,並使其成為國際交往活動的重要載體。

「三山五園」地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質的人文底蘊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交融的複合型地區。加強「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與科學利用,凸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鮮明烙印,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重要內涵和有效抓手。

深入研究「三山五園」的特質,無疑能夠加深對北京「都」與「城」辯證關係的認識。比如,北京提出「以水定城」,怎樣理解水資源對北京的重要價值?「三山五園」地區一直是北京城重要的水源地,也是建設行宮苑園的絕佳之地。金章宗所建西山八大水院中,潭水院和泉水院位於「三山五園」地區,明代著名的清華園、勺園也在今天的「三山五園」地區。今日,「三山五園」地區依然是北京中心城區的重要水源地和西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

我們還應看到,在近現代尋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漫漫徵程中,「三山五園」更是成為仁人志士心繫國運、探索道路的思想鏡鑑和精神滋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當天,陳寶箴望見火光濃煙,當即悲痛流涕。康有為在法國博物館目睹圓明園流散文物,發出著名的傷心之嘆:「睹璽悽然。」李大釗在參觀圓明園故址後,悲憤寫下:「圓明兩度昆明劫,鶴化千年未忍歸。一曲悲笳吹不盡,殘灰猶共晚煙飛。」「三山五園」在近代歷史上的劫難,讓先進的中國人明白了「落後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堅定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決心。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共中央「進京趕考」,入駐香山,這裡是我們黨領導解放戰爭走向全國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總指揮部,是中國革命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的重要標誌,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功能和科技創新功能成為「三山五園」地區的時代重任,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高等學校,以中國林業科學院、軍事科學院等為代表的科研院所,以中央黨校、國防大學、中央民族幹部學院等為代表的幹部培訓機構,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創新高地,推動「三山五園」地區成為新思想、新業態的匯聚地,成為引領數字文明新時代的先進典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必須站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的高度,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抓住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的政策機遇,紮實推進「三山五園」地區的整體保護與科學利用工作。

傳承歷史文脈,彰顯根與魂。將「三山五園」建設成為全國文化中心典範區,關鍵是要圍繞歷史文脈下功夫。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關於「三山五園」的相關研究成果近3000篇。相關研究機構成立了三山五園研究院,建成三山五園文獻館和三山五園數字體驗中心,召開一年一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整合各類智庫資源和各方研究力量、持續系統梳理歷史文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要特別注重發現和培養一批保持「匠心」的研究人才,潛心研究,全面準確評估「三山五園」地區的綜合價值,找準其比較優勢。既要整理文物遺蹟等有形文化遺產,又要系統整理史志、傳說、非遺等無形文化遺產,讓「三山五園」地區歷史文脈傳承有緒、發展有源。

堅持文化創新,吸引年輕人。一部人類文化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文化創新史。整合文化、科技、金融、旅遊、人才、生態等要素,強化國際視野,推動文化的生活化、產品化、場景化。加大以創意為引領的文化創新力度,推出一批兼具書店、圖書館、博物館、咖啡館、視聽室、創意工作室等多重功能的綜合文化體驗場所。加大對年輕人才、高層次人才、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和參與。

展現整體風貌,聚焦精氣神。歷史上「三山五園」地區是具有御園、行宮、私家園林、軍營、村莊、稻作景觀、自然山水等元素的「西山勝景圖」,後來又疊加了名人墓葬、教育機構、紅色資源及其他各類功能。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典範區,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疏解整治促提升為抓手,既體現「西山勝景圖」的精神意境又保護在發展進程中「層累」而成的各類文化資源,既注重白天全景體驗又重視夜景文化策劃,既注重文化內涵發掘又突出科技手段運用,既注重文化功能提升又注重生態功能改善,將「三山五園」地區建設為首都「四個中心」功能重要承載區、國家歷史文化傳承典範區和東方人居環境傑出代表區,打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亮麗「金名片」。

堅持守正創新,完善治理機制。強化「正」的定力。守方向之正、格調之正,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激發「融」的活力。堅持融合發展,將文物保護利用與社區再造、民生改善、城市更新有機融合。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有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公共文化、學校教育、幹部培訓等各方面。增強「統」的能力。充分發揮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攥指成拳、形成合力的政治優勢,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提高頂層設計能力,調動各類智庫、社會企業和民間組織及文化志願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範圍發動群眾參與。在守正基礎上敢於創新、善於創新,著力打造文物合理利用新名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推動文化繁榮興盛。

(作者:陳名傑,系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8日 06版)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當博物館成為文化景觀 讓寶貴的文遺「活」起來
    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充滿歷史底蘊的恭王府,是目前保存最完整且唯一向社會開放的清代王府建築群,不僅具有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見證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興衰榮辱,可以說是公眾了解清代王府文化的孤本。因此,深入挖掘其潛在的歷史資源,不斷豐富、充實它的文化內涵,而且激發出它的生機和活力,顯得尤為重要。
  • 【地評線】金羊網評:保護傳承弘揚歷史文化遺產 為偉大復興凝聚...
    走在民族復興偉大徵程上,當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者、傳承者、弘揚者,不僅是對歷史負責、對時代負責、對人民負責,也可以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自信心、獲得感,更能夠為續寫中華文明新輝煌作出更大貢獻。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
  • 推進鄉村遺產價值重塑
    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延續中華歷史根脈的寶貴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近年來,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深入開展,特別是鄉村遺產保護與發展備受重視。
  • 「回眸十三五」挖掘歷史文化遺產內涵 讓文物活起來
    走進梁啓超紀念館,在一樓序廳醒目位置貼掛總書記強調的「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重要要求,在序廳設立展示屏,循環播放總書記視察紀念館照片和視頻。在「飲冰室今昔」展廳,記者看到了梁啓超孫女梁柏有向梁啓超紀念館捐贈的曾經飲冰室藏品10件/套書畫,這些文物歷經百年重回天津,並在「飲冰室」向市民展示。
  • 影像志|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從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說開去
    ■ 故宮近年來「讓歷史文物活起來」的探索,使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珍存,走向百姓、走進當代。■ 我們有責任讓豐富的文化瑰寶活起來,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清晨,清脆悅耳的鳥鳴中,故宮博物院的朱紅大門緩緩開啟,文保科技部的閔俊嶸又開始了康熙朝皇家屏風的修復工作。
  • 線上線下全面展示豐富文化遺產
    新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線上線下全面展示豐富文化遺產 2020年06月16日 09:3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瑟 字號 內容摘要:當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 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民族歷史豐富內涵
    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文物承載文明和文化,維繫著民族精神與時代價值。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增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共同發展力量。這是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的典型成功例證。現已編輯《西夏文物》5編34冊(已出版3編22冊),將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刊布出來,其中包括很多新的文物資料。這些成果填補了不少歷史認識空白,為豐富西夏歷史內涵、完善中國歷史鏈條、活化中國多民族歷史場景作出了新的貢獻。
  • 電視節目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活」了起來?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中國傳統文化推動上,選題中華文明的經典,用影像的力量,故事的手段,用電視節目讓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面前「活」了起來。
  • 走進魅力索嶺,感受家鄉文化——「文化滋養心靈,歷史照亮人生...
    走進魅力索嶺,感受家鄉文化--「文化滋養心靈,歷史照亮人生」研學旅行活動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等11 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 情牽滇越鐵路丨周洪:保護文化遺產,講述百年米軌新故
    保護文化遺產,講述百年米軌新故「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我對滇越鐵路的保護與開發更有信心了。」5月15日,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文物旅遊與旅遊融合發展首席專家周洪說,總書記講話中提到: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 山南博物館的奇妙之旅,歷史在這裡「活」起來
    看到博物館就會想起 《博物館奇妙夜》中,館中藏品和歷史故事在晚上都會「活」過來,不同時代的藏品共同冒險的劇情,讓人們對博物館內可能發生的一切充滿了想像。 其實,每個地方的博物館正是「活」著的歷史,每一件藏品都曾見證過一段歲月,與它們相見,便是與歷史的一次對話。
  • 傳承歷史文脈 留住城市記憶——仙遊縣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
    該縣擁有國家級文保單位4處,省級文保單位19處,縣級文保單位159處,涉臺文物單位22處,各類古建築348處,這些都成為了仙遊悠久歷史文化的佐證。  如何保護、開發好區域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使之成為彰顯城市軟實力的特色名片?
  • 讓贛劇遺產「活」起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希望陳俐老師站在以德育人、為國育人的高度,傳好戲、育好人,為弘揚我省贛劇文化事業、助推文化強省戰略再接再厲、再建新功。黎繼德發言時認為,贛劇是一個古老的劇種,贛劇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如果從弋陽腔算起,至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贛劇是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多聲腔的劇種,其藝術遺產極為豐富,具有特點鮮明、價值巨大、名家輩出、影響深遠等特點,它在中國戲曲348個劇種中,獨具魅力和地位。
  • 廣州打造文化之城品牌 讓傳統文化底蘊活起來
    打響四大文化品牌  讓傳統文化底蘊活起來  「十三五」期間,廣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  12月4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了三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位列其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2020/12/23 21:14:21   來源:人民論壇網
  • 消失的名作為後來者留下了寶貴遺產《鬼武者》漫談(下)
    2006年《新鬼武者》再次登陸PS2,這時的業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3d遊戲成為主流,更加耐玩、元素更豐富的半開放世界成為了動作遊戲的標配,這對《鬼武者》系列這樣的單線遊戲是個不小的衝擊首先取消了明星代言,使用全CG製作了一位金髮的武士主角,他就是歷史上德川家康的兒子,豐臣秀吉的養子結城秀康。歷史上的結城秀康身世十分坎坷,母親是德川家康的侍女,懷孕後被正室嫉妒剝光衣服後仍在雪地等死。幸而被家臣所救,得以娩下雙生子,一子夭折,只有秀康活了下來。
  • 15條歷史街區開街 文化遺產古厝特色成為「福州元素」
    作為一座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城在山中、山在海中」。古厝是福州最鮮明的特色之一。三坊七巷、宏琳厝、三落厝等諸多古厝使得福州保存著相對完整和原生態的古城格局。  2020年世界遺產大會將在中國福州舉辦。當地已經將文化遺產影響力與城市發展機遇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舉辦2004年的『世遺大會』,蘇州就在世界範圍內叫響了『園林』品牌。
  • 江蘇揚州: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運河故事
    文化學者、原揚州市文聯主席曹永森也認為,應組織更多的文化學者對揚州、對大運河的文化進行系統性研究,挖掘更多揚州故事。「總書記說,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我們作為揚州人體會更深。」
  • 正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或者搭配,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品。其次是在繩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編織了立體圖案(如十二生肖和花卉)及各種首飾,充分體現了傳統技藝的觀賞性和實用性。2015年入選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蘇州運河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保護之思考
    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從運河汲取水源,流入環古城河,環古城河包圍著蘇州城區,流動的水自古以來一直滋養著蘇州古城。護城河上的平門、齊門、婁門、相門、葑門、南門、盤門、胥門、金門、閶門等古城門,是古蘇州對外連通、交往的主要通道,同時也是蘇州厚重的歷史符號。這些連通運河、經緯交織的河流流經虎丘、寒山寺、楓橋風景區、盤門、平江歷史街區等地,將眾多歷史文化遺產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蘇州古城的「內部運河文化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