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經常喝咖啡的朋友對這幾個品牌一定不陌生,比如星巴克、Costa、連咖啡。但是辦理過連咖啡預付卡或兌換券的朋友們要注意了,9月8日,連咖啡在微信公眾號上表示,門店已經全部關閉,暫時沒有再開的打算。而令人唏噓的是,就在一周前,沉寂了三個多月的連咖啡剛剛宣布回歸。
連咖啡是一家比瑞幸咖啡創立更早的網際網路咖啡企業。自2014年成立以來,連咖啡便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公司共進行了8輪融資。2017年,連咖啡正式盈利,成為繼星巴克之後首家盈利的連鎖咖啡品牌。
然而市場瞬息萬變,2018年,網際網路咖啡行業站上風口,瑞幸咖啡大打燒錢補貼戰,連咖啡也不得不緊隨其後,付出了不菲的成本。
2019年初,連咖啡調轉了方向。一方面攜手中石化推出「易捷咖啡」;另一方面,連咖啡持續關店。
據了解,取消門店後的連咖啡將轉向線上銷售,未來連咖啡發售的都是預包裝產品,微信公眾號、天貓旗艦店等電商平臺是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連咖啡門店消失的核心因素是資金鍊緊張,如果無法緩解資金鍊壓力,接下來與中石化的合作可能也會遇到很多困難。
除了連咖啡,另一老牌咖啡巨頭COSTA最近也關閉了中國市場10%的門店。其中,青島地區所有門店都已關閉,北京地區關閉了近20家門店。
與連咖啡不同的是,COSTA並不是因為資金問題而關店,而是向瓶裝產品轉型,向新零售、數位化以及智能化轉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咖啡市場仍然以速溶咖啡為主,速溶咖啡的市場份額佔比超過70%;其次是現磨咖啡,佔比約為18%。瓶裝咖啡在中國的市場滲透率很低。
從國際趨勢來看,咖啡是必要消耗品;而國內的情況大相逕庭:一方面現磨咖啡的售價偏高,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一線、二線城市;另一方面,中國人的餐飲習慣是喝茶而不是咖啡。外國人認為中國人口眾多,咖啡市場份額卻不高,一定是還沒滲透下去,於是不少國外投資機構非常看好中國咖啡企業。這是泡沫形成的間接原因,也是值得反思的一點。
(策劃證券日報音視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