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蔡鴻青
《華人家族企業關鍵報告》以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所有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進行持續性、系統性的分析,這是第七年進行研究成果發表。本次報告主要探討新形勢下「家族財富傳承」 與「家族永續接班」的相關數據,並期望通過華人家族企業網絡(CHINESE FAMILY BUSINESS NETWORK, 簡稱CFBN)分享的重要發現,以及對重要議題與實務的討論,為家族掌門人、家族成員及利益關係人在決策過程中提供參考依據。
家族企業仍是企業主流型態
觀察過去七年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的資本市場,從企業市值來看,中國內地市場的市值複合成長率(CAGR) 為8.72%, 家族企業複合成長率為15%,成長幅度皆高於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參照圖1可查,在家族企業於各類型企業總數佔比中,中國臺灣家族企業佔比最高為65%,其中約有四分之三的家族已經進入二代向三代傳承;其次為中國香港,七年間佔比從50%劇降為39%, 85%左右處在一代傳二代的進程中,部分進入三代傳承;中國內地家族企業佔比低但成長快速,目前佔比為35%,約有95%還在創一代經營,或即將傳承第二代。
中國臺灣家族企業仍以科技業佔比37%為最高,中國香港家族企業以金融地產37%為大宗,中國內地家族企業則以傳統產業居多,佔比為38% (圖2)。在規模上,中國臺灣及中國香港以大型家族為主, 分別高達50%及62%,中國內地則以中型家族為主導,約為59%。
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家族企業數佔比逐年下降,從2012年的48%逐步緩降到2018年的42.8%,七年內減少5.2%,市值減少0.4萬億美元。其中香港減少10.7%、臺灣減少9.6%。佔市場比例降低,顯示去家族化現象明顯。
去家族化現象首先是由於「弱者淘汰」,其中中國內地以中小型的科技企業以及傳統產業企業消失最多;中國香港則以中小型消費品、傳統產業及金融地產企業消失最多;中國臺灣則近九成消失的是小型科技企業。
華人家族企業百大指數(CFB100) 考察了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中國臺灣範圍內市值規模最前的100家家族企業,其總市值高達1.3萬億美元,佔比已經從七年前佔總市值的7%,成長為11%。但每年平均有30%的企業更迭,中國臺灣有60%為科技類,中國內地70%是消費品及傳統產業企業,中國香港主要是消費品,表示市場競爭程度劇烈。
CFB百大排行榜中,中國香港家族企業數量佔比41%為冠, 同時中國香港大型家族財富增值迅猛,從2012年的49%成長到2018年的52%。過去七年中,中國臺灣大家族衰退最快,數量上從2012年的23%降為17%。財富佔比方面也縮水最多,從31%下降到22%。家族數量佔比方面,中國內地家族從2015年的62%降為42%,財富佔比同樣從2015年的峰值降低為26%(圖3)。
長青家族的啟示
連續七年上榜CFB100的家族共有25家,其中中國臺灣有九家, 中國香港十家,中國內地六家,這些家族展現了一些一致性的特徵:創立皆超過20年以上;規模平均為200億美元;多在穩定現金行業;至少有一家以上大型股企業;掌門人在壯年等。然而不同地區的長青家族亦展現出不同特性。
中國臺灣的九家家族企業多以家族第二代為企業掌門人,平均企業創立年限為50年,科技企業仍集中在單核心事業,非科技性集團則為多核心分散,多持有兩家以上上市公司,單一家族財富約為75億美元,企業市值約為215億美元。
中國香港的十大家族與中國臺灣相似,多為家族第二代執掌企業,所屬行業多為金融地產,持有多家上市公司且持股率高,家族財富最高約為89億美元,企業市值約為241億美元。
中國內地的六個大家族成長快速,但目前多為單項冠軍類型,即只在一個領域經營。企業平均創立二十餘年仍由一代企業家執掌,分散在各個行業領域中,家族財富約為49億美元,企業市值約為172億美元。
距離2008年金融風暴後已經超過十年,企業掌門人面對的未來會是波動更大更不穩定的年代,財富保存更是不易,若家族股東不趁時布局,談何家族傳承及財富保存?
接班真的很難嗎?是一代不願意放手,還是二代能力不足?老臣是助力還是阻力?對企業家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怎麼形成接班的制度體系,如何將權力妥善交付出來,妥善處理新合夥關係,與非家族的成員共創未來。
傳承難嗎?在新形勢下要怎麼保存財富?投資和理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亞洲,家族辦公室的概念才剛興起,今後的發展或將與歐美的歷史發展不同,但必然會在家族傳承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作者蔡鴻青博士是臺灣董事學會發起人。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20年3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