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蒼溪縣金蘭現代農業園區的蘭池新村聚居點,一派美麗田園風光。本報記者 何海洋 攝(資料圖片)
「中庭井欄上,一架獼猴桃。」唐代詩人岑參筆下的庭園之美質樸簡單。「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有書有酒,有歌有弦。」白居易詩中的田園情致自得怡然。也許詩人們不會想到,1000多年之後的「川北淳邑」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普通人家也有這樣一處處庭園,這樣一架架獼猴桃,這樣一種恬適的桃源般的普通生活。粉牆黛瓦飛簷題畫,房前屋後種果養花。入春,滿眼梨花帶雨,遍地菜花爍金;是秋,稻香蛙聲一片,枝頭碩果垂地。這裡夏之荷香,田地翠綠;冬之臘酒,庭園深深。
盛夏時節,走進蒼山溪水,撲面而來的是山水與土地最豐厚的交融。交融的基調是望不斷的蒼溪綠,是「三園」綠秀的蒼溪範兒——現代田園、生態庭園、文化公園三園融合,共建「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農村。□農民日報記者 鄧俐
現代田園:讓農民錢袋鼓起來
夕陽照射下的獼猴桃園一直延伸至目光觸及不到的遠方。橘紅色的光影中,讓人感覺仿佛是誰有意把即將豐收的宏大場景一直鋪排到彩雲裡。青龍現代農業綜合園區3.12萬畝連片種植的紅心獼猴桃,目前已進入最後的果實管護期。再過一個多月,這些「紅心果」將在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旗艦店、京東蒼溪館等網絡平臺同時銷售,更會跨出國門,在歐、美等國際市場再領風騷。
創新獼猴桃與羅漢果「雙鏈」交叉種植技術,破解獼猴桃掛果前期「高投入、低產出」難題,蒼溪縣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士(專家)工作站的科技之光在田間地頭閃爍。一套「現代裝備+技術集成」降本增效模式及智慧農業ERP系統,在園區大顯身手,實現生產過程全智能監控和可追溯管理。這裡與世界上的水果市場完全接軌,這裡的每一處獼猴桃,每時每刻的信息,感興趣的商家、個人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隨時獲得。您需要採購哪一片,從開花到採摘全過程都可以看見,讓您吃得放心安全。
園區裡,科學節能滴灌正為蒸發了一天的獼猴桃樹補水。2架無人機從頭頂飛過,在園區採集實時信息。參與管護的貧困戶何永忠正忙著清理雜草;而山上開起農家樂的董得合,也正為暑期預約前來園區寫生的學生收拾房間……
「園區成了景區,生意當然好做!」董得合笑著說。
「除半天草,可以掙50元,比閒在家裡強多了!」何永忠則如是說。
這個青龍園區產業覆蓋嶽東、河地、運山、文昌等4個鄉鎮、36個村、112個組、11933戶、35800人,其中貧困村16個、貧困戶1120戶、貧困人口3290人。園區還輻射帶動周邊鄉鎮農戶依託園區建起自己的產業園。這些戶主通過訂單合同、服務協作等形式與入駐園區的「華樸農業」等龍頭企業齊步發展獼猴桃產業。農戶自產的果,企業包收;企業的基地,農戶可包種包管;農戶、企業就近發展養殖、服務業等產業,政府全程扶持……
2016年,園區農民通過科技服務促進獼猴桃產業提質增效,人均實現可支配收入12920元,其中貧困戶人均實現可支配收入7150元,比全縣人均高出30%。2016年,全縣紅心獼猴桃種植面積達35.2萬畝,綜合產值60.66億元。
蒼溪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紅心獼猴桃第一縣、全球最大紅心獼猴桃生產基地縣。
不只是青龍園區,距離縣城26公裡,覆蓋白鶴、石門兩鄉12村66組2748戶9312人,幅員34.7平方公裡的柳池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圍繞「園在山中、山在水中、水在村中、村在園中」的思路,建起獼猴桃高端產業基地、體驗式鄉村旅遊基地、新型人居體系和生態社區綜合服務體,建成物豐美、家秀美、人樂美、村和美「四美」幸福美麗新農村,其中的石門鄉文家角村獲評「全國最美休閒鄉村」。
實際上,縣裡抓住被列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機遇,打破鄉鎮、村組地域界限,把農家庭園向山水田園拓展,推進發展以紅心獼猴桃為領軍,蒼溪梨、中藥材、生態養殖為骨幹的「1+ 3」優勢特色產業,「因山就勢、長藤結瓜」組團式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打造集增收富民、休閒觀光、生態環境保護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田園,實現小庭院經濟向大園區規模經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
三會、玉女、天新……目前,蒼溪全縣已有17個像青龍、柳池這樣的萬畝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帶」著69個千畝園,種植園還「套」著養殖園,產業示範園更「聯」著農戶的標準園,戶成園、組成片、村成帶、鄉鎮成規模、縣域成品牌的蒼溪紅心獼猴桃等綠色產業,立在了蒼山溪水的現代田園,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生態庭園:讓村居環境美起來
「秀水青山新居家在錦裡,綠樹紅花庭院人如畫中。」這些天,三會園區五龍鎮雙樹村49歲殘疾人馮明武一家特別忙碌而快樂。家中新建的涼亭和陽光棚、新加了一層的漂亮小樓一眨眼就要完工了。樓旁,池塘裡魚兒遊得很歡。院壩邊,月季花開得正豔。
不遠處,馮家「自強家庭農場」裡,長勢良好的80畝獼猴桃綠油油的,圍繞獼猴桃園四周的300棵核桃樹,成為了防護牆。作為綠化間種的600餘棵脆紅李,搖曳生姿。點綴其間的1000株金銀花,吐露芬芳,它的花和葉都是養豬和養雞的上好飼料和藥材。套種的玉米、黃豆、黑花生,豐收在望,有了它們作為綠色「口糧」,自繁自養的10多頭生豬,以沼液沼渣回饋澆灌園區。排水渠邊種植著飼草,100多隻跑山雞、鴨、鵝一起在林間食草追逐,捉蟲嬉戲,滿是生趣。
同樣家住三會園區的張微,在華樸農業公司上班。縣裡推行「大園區帶小庭園」戰略,她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在自家院外四分地種了36株羅漢果。每株150個以上的結果讓她很歡喜。真空烘乾後,張微將羅漢果放到園區合作社特產超市,全部以5元一個的價格售給遊客,羅漢果變成了「黃金果」。
今年,張微和姐姐張小紅一起將小庭園一次性擴大到了60畝,園中套種了60畝紅心獼猴桃、58畝羅漢果、2畝百香果、1畝西瓜。附近五顏六色的格桑花、百日草、葵花等與姐妹倆的園子,以及遠處田野裡如珍珠散落綠玉盤般的農居相映成趣,構成一幅淳美的鄉村圖畫。
「都說我們這裡的農村比城市更漂亮!兒女好多次要接我們老兩口到城裡養老,都被我們拒絕了。」元壩鎮將軍村77歲的陳冶先說,「你看我們現在的一切,哪一樣比城裡差?」
通往陳冶先家的是一條青石板小路,石板乾淨得像用抹布擦過。陳冶先妻子正把垃圾倒往路邊的分類垃圾箱。路中央立著兩株上了年頭的柏樹,一株叫「三姊妹」、另一株叫「五弟兄」,也不知它們各自是三五株樹分別抱在了一起還是各自從一株樹開枝散葉長成了三五株。院外的荷池裡蓮葉田田,菡萏初開。鳥兒們最知道小路邊那架葡萄樹上哪一顆葡萄熟了。
走進陳冶先的「生態庭園」,仿佛置身綠的世界。茂密的爬山虎爬滿了百年老宅的屋頂,蒼翠的萬年青築起綠色「院牆」,遒勁的龍爪柏、棕竹、百合、鳳尾竹等多種花草樹木、盆景、盆栽點綴著院子的各個角落,水池邊一架獼猴桃掛了一串串青綠的果,一株開花的黃桷蘭馨香了整個院落。沒有院門,寬敞明亮的堂屋同樣沒有門,堂屋裡右側擺放著一張寬大書桌,書桌上放置著文房四寶,左側架子上的黑板寫著陳冶先極其漂亮的粉筆板書,牆壁掛滿了山水字畫。「耕讀為本、忠孝傳家,雲山度士、清風作人。」耕田、讀書、根雕、書畫,陳冶先家成為中宣部、文化部表彰的「全國庭院文化大戶」和全國婦聯、環保部表彰的「全國綠色家庭」。
陳冶先還是將軍村自發成立的生態庭園文化促進協會會長,協會下設鄉村規劃管理員、庭園經濟發展員、清潔衛生監督員、鄉土文化輔導員、鄉風民俗引導員、矛盾糾紛調解員。「一會六員」機制促進帶動和管護下,以農田和果園為本底,保護村落民居,保留鄉村風貌,「種」入根雕、剪紙、楹聯、水泥畫、川劇座唱、車燈牛燈等民間文化藝術,體現農村情趣,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在這裡找到了最佳結合點,這裡的農耕田園文化、生態庭園文化、民俗鄉情文化蓬勃得像盛夏的莊稼。這裡的村民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國家級生態村」「全國衛生村」「全國庭院文化大戶」「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先進集體」等金字招牌被將軍村一一攬入懷中。而將軍村只是蒼溪生態庭園建設的一個縮影。
「前庭後院、栽果種菜、雞犬相聞、鳥語花香」,掩映在綠林叢中的一座座「穿鬥小青瓦、白牆坡屋頂」的川北生態農居幾乎都是原有的磚瓦房。以蒼溪獨特的生態庭園為規劃和建設基礎,禁挖山、不填湖、慎砍樹、少拆房,著力保護傳統民居、田園風光、特色產業和鄉土文化,因地制宜建新村。不管是引導農民從成片耕地、生產生活條件差的地方和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地帶退出來,還是改土建園,改舊建新的「七子」工程(改土建園掙票子,水電氣路到院子,穿衣戴帽改房子,果菜花草美園子,便民服務進村子,鄉土文化紮根子、扶貧濟困結對子),都尊重群眾意願、生產生活習慣和鄉風民俗,堅持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保必保,新建、改造、保護相結合,形成「宜聚則聚、宜散則散、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的山區特色,同時做好「豬-沼-果生態循環」「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新型農民培育與精神文明建設」三個配套,讓農村在保持空間寬敞、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同時,又具有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條件。全縣15個傳統特色村落民居得到了保護,3.3萬戶危舊房完成了改造,13.9萬戶川北生態農居實現了提升。
「白牆青瓦農家院,紅花綠樹果滿園」成為蒼溪農村一個個生態庭園的寫照。
文化公園:讓公共服務活起來
在蒼山溪水之間,從小庭園到大田園,始終流淌著千百年的農耕文明血脈,源遠流長,孕育了蒼溪厚重的民間文化藝術,並在這裡一代代傳承。
湖水似鏡,芳草如茵;翰墨濃鬱,花香四溢……縣城以西16公裡,位於東青鎮的尋樂書巖現代農業園區,是蒼溪縣第17個萬畝現代農業園區,更是一座以「書巖奇觀、山水田園、以文會友、尋樂鄉村」為主題的鄉村文化公園、一處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尋樂書巖是四川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嘉慶五年,當地寇姓人家,因避白蓮教起義軍與清軍之戰亂,在懸崖峭壁間鑿一石洞。後來,樂善好施的鄉賢賈儒珍回歸鄉裡,新開石室數間,於洞內興辦「養正義學」。要求弟子和後人「盡孝、積德、行善、耕種、學問」。
縣裡深入挖掘尋樂書巖歷史文化,大手筆將文化藝術之美融入自然風光之美和田園景色之美,實行園區、景區、新村同步規劃、同步打造。建設文化公園核心景點的同時,在園區新建灌溉管網2000餘畝,栽植羅漢果2000餘畝及蒼溪雪梨、柑橘、芍藥、荷花等1200畝,種植智慧水稻700畝,並以園區為中心,輻射帶動片區其他鄉鎮,讓多個旅遊景點連珠成線,形成了「四季尋樂匯」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徜徉尋樂書巖園區,展開的書頁與書法藝術雕塑群、大手筆的浮雕牆、恢弘的書法長卷,還有三層相連的尋樂書巖洞內陳列的150多幅清代行、草、楷、隸、篆大小對聯和匾額、石刻等,無不讓人感知一位蒼溪的古鄉賢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密密地撒下文化的種子,又是怎樣結出一串串璀璨果實,與花海田園、新農村之美交相輝映。
以「薈萃世界梨文化,展示梨鄉民俗風情」為主題的蒼溪梨文化博覽園則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品種最豐富的梨文化主題公園。陽春三月可踏青賞花,覽萬樹甜雪;六月盛夏可避暑休閒,遊青山碧水;金秋十月可觀光採果,嘗砂梨之王;臘月隆冬可縱享鄉情,品川北民俗。梨博園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四川蒼溪雪梨栽培系統」也於2015年10月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金蘭園區的老百姓熱愛火龍,在園區興建了火龍文化牆,更巧妙的是把整個園區做成了一條火龍,園區也成為了火龍文化主題公園。園區廣場塑有龍頭,湖邊拱形廊道成為龍身,一條小路蜿蜒伸展,遂成為龍尾。這樣的精妙布局頗具獨創性,小小鄉村裡竟藏有大氣象、大格局,未到此親歷者鮮能領略其妙處。
值得一提的,還有金蘭園區裡的「711田園黨建服務平臺」和「共產黨員志願服務隊」,「711」需要式民生服務涉及老百姓的方方面面,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把要到鎮政府辦的事全部辦完。村中腿腳行動不方便的,還可以叫志願者上門服務。記者見到這裡的男女老少,個個氣定神閒,面帶微笑,一派馬放南山悠然自在的樣子。
「山歌不唱冷秋秋,唱支山歌解憂愁,解得憂來解得愁,唱得河水倒轉流。下田得把山歌唱,不唱山歌心頭癢……」在「全國最美休閒鄉村」、石門山歌發源地——柳池園區文家角村,小廣播裡原生態的石門山歌撩人心弦。陽光下,文家角水庫波光粼粼,一排排農民新居漂漂亮亮。房前屋後,瓜菜水靈、鮮花綻放。鄉村公園,吹嗩吶、拉二胡、唱山歌的雕像構思精巧,栩栩如生。在廣場周圍,全民健身設備設施齊全,農家書屋、農家樂、小超市、衛生室、互助合作社應有盡有。更重要的,文家角村還是全省首個「智慧新村」,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起智能農業、家居、平安、信息、便民五大平臺,扁平化整合,有效解決農業生產不可控、留守人員不安全、農村社區不好管、農民信息不對稱、村級服務不便民等問題,成為新村建設「升級版」。
「有了『智慧新村』這個東西,幾百公裡遠都看得見我在做啥子,他們一點都不擔心我。」老伴兒到重慶幫女兒女婿帶外孫子去了,一個人在家的62歲四組村民張文榮笑呵呵地說。
而2012年來到文家角村的趙德芳在用滑鼠管理獼猴桃產業園的同時,還辦起了一家「皇庭農家樂」,每年接待遊客營業收入約二三十萬元,160畝獼猴桃還有五六十萬元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真是趕上了好時代!」
一戶一景、一園一品,一戶生態農居就是一處農耕文化景觀,一個幸福美麗新村就是一個主題文化公園。新村建設與鄉土文化相融,科學管理與公共服務配套,新村搖身變公園,農民就地變「市民」,在努力讓農民群眾與城鎮居民一樣享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同時,保留住農村特色、田園風光、農家情趣。目前,全縣建成村級文體中心185個、農家書屋712個、文化大院220個、文化大戶534戶、星級農家樂175家。建成新型農村社區12個,幸福美麗新村430個,公共服務陣地718處。蒼溪縣獲評「中國楹聯文化縣」「中國詩詞之鄉」和「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原載2017年8月3日《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