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在前面:貝貝熊已經催了兔子好幾次:「怎麼還不跟大家聊吃的?都開了號這麼多天了……」好了好了,本號主基調今天就來了!)
按兔子的風格,一切都是從吃開始的。
炎黃子孫的優秀傳統就是所有的傳統佳節歸根結底都是吃貨節;冬至,也絕不會是特例。
冬至吃什麼?關於冬至的傳統吃食,傳統說法是「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吃餃子」。不過大中國地方大,華夏兒女各有各的吃法,一言難以蔽之。
湯 圓 篇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大多蘇南浙北地區方言如是),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其實現在吃湯圓絕不限於南方,在如今這個吃貨當道的時節,全國各地人民無人不愛這種軟糯香甜的萌物。
說起來,寧波湯圓自然是當屬頭把交椅,餡多皮薄,糯而不粘。皮子的原料糯米粉是寧波當地一級水糯米磨成;悉心的店家會仔細地把豬板油的筋、膜都剔乾淨,切末斬碎,然後加入白糖和大把大把打碎的黑芝麻粉,拌勻揉透,搓成芝麻豬油餡心。水磨粉加水拌勻搓成一個個潔白光滑的小糰子,然後當中按下一個凹口,放入一勺餡心,然後封口搓圓,一個個碼放好,等待一個個被丟到鍋裡。
煮好的湯圓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發亮,連湯一起舀入碗中,再加上一勺家中自釀的桂花糖漿,清甜的香味頓時四溢,小孩子們沒有能抵擋住誘惑的。這時候,媽媽總要嘮叨一句,「慢點吃小心燙」。輕輕咬開皮子的一口,芝麻餡心帶著熱騰騰的油香味一下子湧了出來。饞嘴的孩子這時候一定會湊上去,撅起嘴,嘬著破了餡兒口子,怕浪費了哪怕一點兒芝麻餡心。總之,這正宗的寧波湯圓啊,真是讓人嘖嘖稱絕,哪怕是牙掉了的老奶奶也要努力抿著嘴,慢慢的嚼著糯而不黏的湯圓皮子,仿佛是在回味著當年自己還是孩子時,媽媽親手煮的芝麻湯圓的味道。
當然,中國的湯圓絕不止寧波一家獨大。江浙滬一帶還有蘇州的五色湯圓,上海的擂沙湯圓、酒釀湯圓、雨花石湯圓。蘇州的五色湯圓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這種湯圓皮子是用糯米粉很粳米粉調配而成,所以口感上會比寧波湯圓略微勁道一些,也正因皮子的特性,給了蘇州人在餡心上更加豐富的創意基礎。五色湯圓的餡心是由鮮肉、玫瑰豬油、豆沙、芝麻、桂花豬油五種組成的,這種富有變化的甜鹹口味,使得眾口也不在是難調之事了~
五色湯圓黑的是芝麻,白的是鮮肉,紅的是豆沙,粉的是玫瑰,黃的是鮮肉
上海的擂沙湯圓是以大紅袍赤豆煮熟磨細,將帶餡湯圓煮熟,外滾豆沙而成,其特點是形美色豔,豆香宜人。而酒釀湯圓,顧名思義,就是湯圓的湯水換成了甜酒釀,上海人愛吃酒釀,因而,想來將之與湯圓結合也是極合乎情理的。
芝麻餡兒的擂沙湯圓
說到雨花石湯圓,到是頗具特色,怕是只吃過速凍湯圓的孩子們都從未見過。這種湯圓的外皮裡面加入了各種顏色的粉,抹茶綠,豆沙紅等等,做出的湯圓有著奇妙的雨花石紋理,好奇寶寶們都難擋其誘惑。
雨花石湯圓
當然了,湯圓遠不止江浙滬,全國各地各種特色湯圓,兔子喝口水,接著給大家一一道來。
先說西南。長沙姐妹湯圓,姜氏姐妹六十年歷史,皮子以糯米、大米磨漿,餡心用棗泥、白糖、桂花調配,煮好的湯圓一個個潔白滑溜,小巧玲瓏、香甜可口;重慶的凌湯圓傳統老字號,八十年老工藝傳承,真材實料、皮糯餡香,有「小吃群芳譜,味美凌湯圓」之稱;成都賴湯圓選用一級糯米粉,包上用芝麻、白糖、化豬油配製的餡心,香甜滑潤,肥而不膩,糯而不黏。
北方也有,比如山東,湯圓餡兒自然是大棗唱主調。山東的棗泥湯圓,先將大紅棗煮熟去核擦泥,豬板油同樣不可少,再加適量白砂糖搓成餡心。不過煮法和江南則不同,是用炒熟的芝麻和白砂糖研成細末,然後將煮熟的湯圓一個接個的丟進這芝麻糖粉裡一滾。油潤綿軟,滴溜溜的等著你來吃。
棗泥湯圓
在北京,不叫湯圓,叫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不同,元宵是用乾粉滾制而成,餡較小,粉較多,煮出來很實在,且容易硬心;而湯圓是用糯米燙揉後的溼粉包成,通常餡較大,煮出來柔軟細膩。這裡給腸胃不好的讀者一點貼心提示,如果你比較難消化澱粉,建議不要多吃元宵;如果你比較難消化脂肪,建議不要多吃湯圓。北京的元宵餡兒就和北京的糕點風格如出一轍:核桃仁、金糕丁、瓜子仁、花生、紅綠絲、杏仁、芝麻,各種果仁兒果脯絲,怕是大多喜食軟糯綿密口感的南方人所不能接受的。而吃法也是多到你想不到:油炸元宵,拔絲元宵,穿衣元宵,蒸元宵,烤元宵等等。好奇寶寶們如果此時正在首度旅遊,感覺去找找那種沿街店肆,略微小嘗一下,總好過看兔子在這裡幹嘮。
食在廣東,說湯圓自然不能漏了這兒。廣東特色四式湯圓: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熟,去皮,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調味,製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四種味道各有特色,吃起來個頂個的軟滑細膩。
四式湯圓:綠色是綠豆,黃色是芋頭,白色是冬瓜,紫色是紅豆
下面再來點兒重口味的:貴州興義的雞肉湯圓以雞肉為餡,灌雞湯,點芝麻醬;四川的心肺湯圓真的是用心肺做的,滷煮的豬心、豬肺及多種調味料,配以豬油炒製成餡;還有一種叫做「雞屎藤湯圓」,將一種叫做雞屎藤的植物碾碎磨粉,和糯米粉一起攪勻,加入餡心,搓成湯圓。雞屎藤初聞很難受,聞久則香,其味通心入肺,令人提神醒腦,心曠神怡,據說是三亞的特色美食,有去三亞旅遊的機會,不妨一試。
雞肉湯圓:看這湯頭就知道肯定是鹹香滿口
心肺湯圓:帶著四川人滿滿的火辣辣
雞屎藤湯圓:因為加了雞屎藤葉子,皮子呈深墨綠色,有點像艾青團
其實說到湯圓,真的是幾天幾夜都說不完,甜的鹹的,軟糯的勁道的,湯水的裹粉的,多到你只恨自己長了一個胃口~ 所以啊,湯圓雖好吃,控制量還得謹慎哦!
兔子家鄉是江蘇無錫,我們那裡冬至傳統的吃食是癟子團,這也是一種糯米糰子,但是沒有餡兒。
癟子團其實就是壓扁的小糯米糰,糰子周圍一圈會有裂開才可謂正宗
癟子團本身無味,主要是配以青菜木耳湯,亦或者鹹泡飯,但總是離不了鹹鮮口味,配菜也主要是青菜。這一點和無錫人「每逢佳節必嗜甜」的本地傳統可謂風馬牛不相及。
汪曾祺老先生在《五味》一文中提到,甜味尤以無錫菜為代表,勝於蘇州百倍,令汪老難以接受。不過在這個周邊地區都吃著芝麻湯圓的冬至,無錫人卻是捏上這扁扁的糯米糰子,不加餡料,滾入鹹湯。真真是美食的傳承和中國文化一樣,讓人捉摸不透。
青菜癟子團湯
最後,想說一句,今年冬至不能和爸爸媽媽一起過,希望爸爸媽媽來年身體更健康!還有,湯糰不要貪吃哦~
明天繼續:冬至【餃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