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中的老郵遞員要退休了,沒考上大學的兒子即將接班。山村郵遞員是一個苦差事,來回一趟二百二十三裡地,但兒子還是毅然決然將這個工作接下來,父親為兒子畫了路線圖,告訴他每天要走八十裡,兒子收拾收拾就出發了。
但是多年陪伴隨著他們來的老郵遞員,一路送信的黃狗老二,卻死活不肯跟著兒子走。父親沒有辦法,決定陪伴兒子走第一趟,一是幫助兒子熟悉熟悉路線,二是讓老二也熟悉熟悉新主人。
兩人在母親的目送下出了村子踏上旅途。在路上,父子二人顯得有些尷尬,父親早些年跑外省時,一個月才回一次家,所以兒子和他有些生,平時連「爸」也很少叫。
天色迷濛,兩人一狗踏上山中的旅途,走了沒多久,兒子便有些支撐不住了,父親於是提議休息,兩人便坐在青石上,幾句言語中透露出有些生疏。
來到第一個村莊,兒子期望著會像電影裡一樣被鄉民熱烈歡迎,但迎接他們的只是一片冷清,他們來到了破舊的村委會,迎接他們的是秘書。秘書聽說父親退休了,頗有些為他惋惜,他說村外來的老師醫生都當上了幹部,只有父親絲毫沒有提升。父親不僅送了一輩子信,還落下了腳病,兒子也為此憤憤不平。
他們準備啟程下一站,可剛一出門就發現村民們圍了上來,原來是秘書把父親要退休的消息告訴了村民,大家都是趕來送他最後一程的,鄉親們一直送他們到村口。父親沒有回頭,兒子則默默地跟著,聽著父親給自己在路上講注意事項。
接下來是送郵的第二站,父親帶兒子來到了一個小村落,將一封信送到了一個盲人老太太五婆手裡。五婆接過信小心地撕開,將信中的錢放進兜裡,滿懷期待地讓父親念信。可是那封信是空白的,一個字也沒有,原來這封信是父親寫給五婆的。
五婆有一個孫子,是她含辛茹苦用蛇羹餵養大的,但是自從考上了重點大學,孫子再也沒有回來過。父親心疼老太太,於是經常裝成孫子給老人寫信,然後念給老人聽,連那筆錢也是父親自己掏的。匆匆告別了五婆,父親在路上叮囑兒子以後定期給五婆寫信送信。
暮色四合,兩人來到一片田野,在這春夏之交的美景中忽然出現了一個美麗的侗族姑娘。看得出來姑娘對於老郵遞員很熟悉,父親對她介紹著兒子,三人說笑著進入送郵的第三站——一個侗族村子。村裡因為有人辦喜酒,此時正進行著盛大的侗族晚會,兒子與姑娘香榭進入人群,與村民載歌載舞,若有若無的情愫蔓延開。父親含笑看著他們,腦海中浮現出自己當年的愛情故事。
那是一個暴雨天,父親遇見了一個崴傷腳的放牛女,也就是母親,他冒著大雨將母親背下山,兩人因此相識,沒過多久,父親母親便結婚了,但是沒過多久,由於父親一心撲在郵遞工作上,母親就漸漸被冷落了,父親的內心其實對妻子和兒子充滿虧欠。沉浸在回憶中的父親不知不覺睡著了,醒來時他看到兒子與侗族姑娘說笑打趣,一如父親母親當年的樣子,父親微微一笑轉身離開。
從侗族村子裡出來,二人繼續趕路。很快就到達了一處小河邊。小河水流竄急,而父親為了節省時間,每次都是直接趟水而過,他的腳疾就是這樣落下的。兒子毫不猶豫地捲起褲管背起父親,父親在兒子的後背上湧起千種情緒,又回想起了當年自己背著小兒子逛廟會的往事。歲月不饒人,轉眼間這個兒子已能背起父親,在兒子後背上,父親百感交集,一時流下眼淚。
到了對岸,怕被兒子發現,父親趕緊轉過頭掩飾淚水。在岸上,兩人點燃木材烤火取暖,父親慢慢開始敞開心扉,與兒子聊著當年的往事。兩人談完話,兒子不經意的一句「爸,該走了」,讓父親百感交集,兒子多久沒有叫一聲爸了啊!父親露出笑容。
路途還要繼續,很快他們遇到了一處陡坡,正當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黃狗老二突然衝山坡上吠了幾聲,山坡頂就扔下了一條繩子,兩人順著繩子向上爬,原來是附近村子的車娃給他們放的繩。車娃說這是爺爺的囑託,因為上次父親就在這裡摔下了山。從那以後,車娃總在這裡等待著父親,給他們放繩幫他們爬上來。父子倆對他表示感激,還沒走多久,遠遠地車娃又叫住了他們,告訴他們自己的功課得了優,而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記者,他開玩笑說,等夢想成真,一定採訪父子倆。
爺倆繼續啟程,來到了一座長木橋,在上面歇腳。突然一陣風颳過,信被吹到了天上,還沒等兒子反應過來,父親已經撲上去保護信件,黃狗老二也跳到半空含住信件。郵遞員保護信件,幾乎已經是一種本能。兒子望著他們露出微笑,這一刻他突然理解了父親。
三天的行程已經結束,二人整理著信件,回到了家中。又一次郵遞之旅即將開啟,這一次,兒子將獨自一人踏上人生的旅途。
《那山那人那狗》是霍建起導演的代表作,這部樸實清新而又真摯的電影,當年在國內的票房成績並不理想,反而在日本狂攬八億的票房。電影中對於鄉村圖景的詩意雋寫、對於人性中純淨本真一面的刻畫淋漓盡致。
表面上,這是一個親情故事,父與子從隔閡到相互諒解,但實際上這是兩代人的承接,是人生關係的對位互轉,從父親背兒子逛廟會到兒子背父親趟水,這個人生過程不僅是歲月匆匆中的生老病死,更是代際關係的更迭與和解。
「郵遞員「其實是個極富意味的意象,郵遞員是鄉村心靈與情感的紐帶,開始兒子對父親的不理解也摻雜著對於山村情感的懷疑,然而這風塵僕僕的一路,見識了無數鄉民們質樸熱切而又良善的靈魂,兒子終於體會到了其中的意味,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郵遞員這一職業所承載的意義。
有的人說這部電影太過於理想化,清新秀麗的風光與淳樸良善的村民,並不完全符合真實的鄉村。但其實,霍建起導演就是有意將陰暗的那一面剔除掉,造夢般地只展現真善美的一面。
電影的上映日期,正是一九九年。世紀之末,文化衝擊、浪潮迭起,市場經濟與城市化迅速發展,物質至上的觀念漸漸被推崇,金錢利益成為人們追逐的唯一目標,而屬於人類本真的關懷與情感,正在鋼鐵森林的城市裡漸漸消失。
就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霍建起拍出了《那山那人那狗》,用極度理想化的鄉村圖景,喚起人們對於昔日樸實的價值觀的懷念。
就像電影裡說的,山裡人為什麼不走出大山?因為腳只有在鞋子裡才踏實。曾經的那些質樸的感情和關懷,正是人們心靈的依託和存在的根基,現代人漸漸迷失了這些東西,就如同離開了鞋子的腳一樣,無法踏上,變得浮躁而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