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上映了,網友卻懵逼了。
這是一個什麼「禍」,實在是讓很多人想不通。紛紛吐槽,大腦要爆炸了。《信條》不出意外,又是諾蘭一部反常識的作品。
它真的就這麼難懂嗎?
其實,並不盡然。首先,要說明一點通過以往認知,是無法理解諾蘭眼中的世界,請放下所有的偏見,不要嘗試去解釋它。
諾蘭的作品,更細說就是科幻片,是一種未來可能出現的形態的預想。
比如,《星際穿越》中的構建的「五維空間」,浩瀚縹緲的宇宙空間。從另一個方面,表達了人們對於未知的嚮往。
所以,看他的作品一定要放下「固定思維」,用影片去理解影片。
那《信條》這次又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雨落認為,對於《信條》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它。
首先,就是影片提出的一個概念。
那什麼是「時空逆轉」?對於這個名詞,可以請你細看影片中的一些片段。
比如,在影片中出現的兩次海上乘船,通過身旁的標誌物,能夠知道這是同一個地方。但它表達的方式,卻是相反的。
看上去都是向前,但前者是一個放,後者則是一種收。
用一種形式,表達了它不同的運動狀態。那就是「逆行」,拿以往時間順時針運行為參考系,一個像是走向未來,另一個更像是走向過去。
簡單說,就是「時間逆行」同時也造成了時空逆轉。
為什麼這麼說?
時間是一個很玄妙的東西,眾所周知,它也是人所發明的。從本身上,時間是一種定義物質世界的運動方式。
通過物理,我們都知道,物質都是在運動的,而通過時間的流逝,更像是一種對運動軌跡的記錄。
所以,能夠感覺到。向前是一種已知的狀態,能夠預料到,即所謂的穿越到了未來。向後則是一種未知,無法預估它有怎樣的運動狀態。
那怎麼把握和平衡這樣一種狀態。
在物理上提出了一種「熵」的概念。其實,就類似於一個物理的運動過程,熵值從低到高不斷變化。而它減少或增加,就有可能回到過去或未來的一種狀態。
如今的我們,很清楚知道曾經發生的故事,那就是一種運動軌跡。而從一定意識上說(具體無法證實),當你恢復到曾經的一種的熵值,就有可能回到過去。
於是,就有了「時間逆流」這樣一種說法。
在電影中,「熵值」就類似於出現的時間轉換器。通過它,原本運動狀態是熵增(變老),卻變成了熵減(變年輕)。
但這裡,有一個矛盾的地方,就是所謂的「祖父悖論」。
這又是一個怎麼概念?
其實,還是對「運動軌跡」的一種看待方式。前者表達是,你殺了祖父(抹除了曾經的軌跡),你也可能消失(你的軌跡沒了)。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
這是一種推理的方式。
後者則是,你殺了祖父(抹除了曾經的軌跡)但是不會消失(軌跡還在),似乎有點反常理。
其實,不管結果如何,這只是一種看待問題的角度。而電影《信條》更傾向於後者。類似於穿越題材那種,則傾向於(前者)。
其實,後者是一種熵增(變老)過程中的熵減(變年輕)。不過,變年輕速度遠遠大於變老,總體看上去就是變年輕。
於是,就有了影片中那一幕汽車追逐的畫面。
三輛車在公路上追逐,同一個空間中,有兩種不同的運動軌跡(不同的時間)。但不管白車被撞翻,還是背靠緊緊跟隨的汽車。他們都是在「向前」運行。
這就看到了反常理的一幕。
也就營造了一種「逆轉的時空」。諾蘭更加真實的表達和區分這樣一個空間,增加了很多細節。比如呼吸器,特殊服裝,空間轉換門等等。
更容易讓人產生錯覺,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相反的世界。
而這正是「時空逆轉」,那諾蘭通過它,又想要表達什麼?簡單說,就是為什麼要表達這樣一個世界。
《信條》這部電影,儘管讓人難懂,但難逃諾蘭以往的創作風格。不同於《盜夢空間》中的四層夢境,這個對於時空的逆轉,也是一種對於現實的逃避。
無法接受現狀,除了沉浸在夢境中,它試圖通過回到過去改變歷史。
於是,就有了整個故事。
透過不同的時間,試圖去改變這一切。男主為了挽救女主角甚至全人類的命運,決定在逆行的時間裡執行任務。
女主則是為了更正自己的軟弱和逃避,想要親手殺掉自己的丈夫。
整個故事,有一種早已註定的宿命感。而其中尼爾這個角色,這是這種悲壯色彩的折射。即便早已經註定,但依然還是前往。
諾蘭用他另類的時間觀,世界觀看待這個現實。也許有很多嘆為觀止的場景。
比如,結尾女主在遊艇上,扣下扳機後的縱身一躍,尼爾的溫柔回眸,表達了對於這個世界的溫柔,也許逃避是一種面對現實的方式。
直面它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如同影片中,如何徹底解決最後的敵人,那就是不管是逆行,還是順行都部署軍隊,直接將他摧毀。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找到自我。
觀影之餘,不得不感嘆諾蘭為我們呈現的這個精雕細琢的世界,讓很多人有了重逢影院的感覺,也因種種的視聽而感到驚奇。
也許,這正是電影的魅力,它讓我們擺脫現實,沉浸於電影中。
《信條》這部電影,是諾蘭拍攝的第11部電影,它不僅比前面幾部都更加燒腦,而且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認知。
就像諾蘭一直痴迷於膠片IMAX攝影機一樣,帶給觀眾的精益求精的美。
所以,對於現實不光要逃避,還要學會真正的面對它,以及適應它所帶來的改變。即便膠片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但依然有很多像諾蘭這樣的人,在堅持。
他們也有自己的方式,告訴了我們另一種可能。
而《信條》也表達了它真正的想法,究竟是什麼?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很多導演都喜歡在其中穿插很多隱喻,表達自己的某些想法。
《信條》儘管不同於一般的藝術片,但其中還是藏了很多隱喻,線索。最明顯的一個,就是它的名字《TENET》。
它既是影片中組織的名字,同時它是一個回行單詞,更深層次還有一塊神秘莫測的石板。
無論橫排還是豎排,都構成了影片的名字。
同時,影片中還有很多現實的折射。比如開頭的,大劇院恐怖襲擊,這件事的背景是2002年,莫斯科的一起恐怖襲擊事件。
最終,至少有129人因為麻醉毒氣而死亡。
總體來說,諾蘭這部電影為我們呈現了一種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會因為其中的種種景象嘖嘖稱奇,也因為其中的高能而感到費解。
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新的體驗。
期待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