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電影時代的驕傲 上海的女兒 將生命停止在25歲

2020-09-05 小桃之夭夭

在世短短25年間,她共拍了29部默片電影,天才的演技,默片時代的神話;從15歲到生命終止,她讓3個赫赫有名的男人相繼為她一擲千金,寵愛至極。她就是上海十大美女之一的阮玲玉。

一 佳人出世

阮玲玉出生於上海一個貧窮的家庭裡,父親在她6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留下阮玲玉的母親和阮玲玉,一個寡婦,一個孤女,阮母沒辦法,帶著她到張家做女傭。家境貧寒,阮母卻從來沒有讓阮玲玉輟學。女兒也是品學兼優,15歲,阮玲玉已然是一個嬌俏的姑娘,一顰一笑之間有了傾國傾城的意味。

二 情竇初開,情路坎坷

張家四公子張達民與阮玲玉從小相識,算不上青梅竹馬,也是兩小無猜。18歲的翩翩公子,與15歲的妙齡少女,漸漸萌生出了愛情。不過,一個是身份顯赫貴公子,一個是女傭的女兒,張達民的家人自然是一萬個不同意。甚至用小手段將阮玲玉和其母親趕走,並用斷絕關係的方式威脅張達民。但這時的張達民年輕氣盛,自然不會放棄這段愛情,於是,他冒著被逐出家門的風險,不斷接濟這對母女。阮玲玉心門逐漸打開,有情人也算是終成眷屬。當然,張達民與阮玲玉確定情侶關係後,就失去了張家強有力的經濟支持。沒有物質的愛情終究是一盤散沙,逍遙快活,隨心所欲的生活一段時間後,張達民逐漸暴露出自己的愛賭本性,家裡的錢短短幾個月被全部輸光,生活逐漸捉襟見肘。

三 初出螢屏,驚豔世人

一個偶然的機會,阮玲玉看見一則招聘電影演員的廣告,去試鏡的時候被導演驚嘆:她的悲傷好像是浸滿了水的毛巾,稍稍一擰就傾盆而出。就這樣她有了處女作《掛名夫妻》,並且這部電影一炮而紅,阮玲玉也瞬間成為炙手可熱的女明星,電影接到手軟。並獲得了「默片皇后」的稱號。而此時的張達民仍是嗜賭成性,甚至去阮玲玉的片場去鬧。

四 遍體鱗傷 走向隕滅

年少情真,還是逃不過物是人非。這段感情最終走向滅亡。

接下來的時間,阮玲玉先後認識了上海茶屆大亨唐季珊,還有一個頗有名氣的導演蔡楚生兩段感情讓她遍體鱗傷。唐季珊的出軌,蔡楚生的事不關己,還有張達民的糾纏誣陷,當時上海記者不分是非黑白的報導,漫天的黃色小報等等都讓這亂世中的佳人痛不欲生。終究是選擇了死亡,只留下了寫有「人言可畏,我何罪之有」的一紙遺書。

她死後,魯迅先生為她寫了一篇《論「人言可畏」》抨擊那些無良記者,更有5名上海少為她殉情,12名導演為她抬棺,30餘萬人為她送行。

五 愛惜羽毛 珍重自己

葬禮再隆重,一代佳人卻再也回不來了。

她這短短的一生,體驗過身無長物,卑微如泥;也體驗過高高在上,錦衣玉食;曾為生計奔波,也曾揮金如土;從無人疼愛,到有人為她一擲千金,又到孑然一身。她一身傲骨,驕傲又勇敢奔向自以為是的愛情,以為那是觸手可及的幸福,最終發現,那是隱藏在華麗的海市蜃樓下的仙人掌,擁抱的越大力,那刺就越傷及肺腑。

其實,愛情,就像是生活的調味品,有則錦上添花,無則風輕雲淡,我自己也是歲月靜好。有經濟基礎,有社會地位,卻執著於別人空口白牙的污衊,阮玲玉終究是不值得。

相關焦點

  • 《默片解說員》隔靴搔癢的時代切片
    一部是輾轉多地時隔83年重回上海的中國默片,一部是致敬默片時代「辯士」的周防正行新作,記憶中的辯士和電影中的辯士交相輝映,在時光倒流的旅程中慢慢重疊,悠然講述著電影的童年時代。暖黃色的回憶籠罩之下,1915年的染谷俊太郎與慄原梅子因默片而結緣。他們偷偷溜進電影院,驚訝地看到大熒幕上的自己。
  • 愛普廬影戲院裡的上海默片時代
    在今天的電影院裡,觀看一部彩色的有聲電影顯然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然而在電影院誕生之初,裡面播放的影片不僅不是彩色的,也沒有人聲配音,甚至連每次安排的內容都不全是電影。百餘年前,正趕在時尚前沿的上海恰好全程同步見證了早期電影的發展。
  • 《默片解說員》獻給默片時代
    今年目前為止最驚喜的電影,一部講述電影的電影。估計導演很喜歡卓別林的默片電影,所有打鬥交手的片段都很有默片風格。片子一共差不多三條線,雖然故事普通,但是融合得非常好。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部講述「默片解說員」,日本非常擅長的匠人類型,但是整部片子真的非常可愛,除了默片風格的打鬥,還有就是,男女主角背影莫名其妙融合在電影裡、男主角以為口紅是流出來的血、很喜歡流汗驕傲自大的解說員等等,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就結束了。
  • 盤點電影《默片解說員》中致敬的那些經典黑白默片
    2019年上映的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講述了無聲電影時期在日本影界大放異彩的特殊職業「日本活動弁士」,前期的任務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致介紹一下影片的信息,後期慢慢走上舞臺,配合樂團,成為專業的電影解說。
  • 默片不沉默,周防正行新片致敬日本獨有的默片時代
    大家都知道電影曾經是無聲的,但在日本幾乎沒有這個階段,因為有弁士解說,也就是默片解說員。默片解說員能把死的說成活的,黑的講成白的,他們是無聲電影時代的超級巨星,類似於現在的流量明星,有無數的女粉。今天帶給大家的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主人公勵志成為默片解說員的故事。
  • 《默片解說員》——一封寫給舊時代電影的情書
    電影院和我們分開的這幾個月,遙遠的卻像是上個世紀的離別,與其窩在屋裡想念著「天堂」電影院,不如打開屏幕看這部《默片解說員》。現年64歲的日本導演周防正行的新片《默片解說員》就是一封寫給舊時代電影的情書,帶領我們這群新時代影迷做了場跨世紀的仲夏夜迷夢。那時一百年前,黑白默片風靡全日本。
  • 電影最開始的默片時代的巔峰——卓別林
    電影最開始的時候都是無聲電影,也稱默片,卓別林默片時代最有才能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戴著圓頂帽,身穿禮服,一雙碩大的皮鞋,一根禮儀杖,是給人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模樣。卓別林是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有很多的後來者都模仿過他的表演方式和經典裝扮,卓別林奠定了現代戲劇電影的基礎,與哈羅德;勞埃德和巴斯特,基頓並稱為「世界三大喜劇演員」。
  • 日本《默片解說員》,無聲電影時代的明星職業
    這裡推薦一部經典電影《雨中曲》,講述的就是默片時代的演員導演是如何向有聲時代的過渡的。默片本身沒有聲音,但當時觀眾看到的電影可不是悄無聲息的,影院會根據情節進行現場配樂,還會有專門人員進行解說。 默片時代,各個國家都存在過電影解說員這個職業,但基本都是曇花一現。唯獨在日本,人們把解說員這個崗位發揚光大,優秀的解說員甚至能成為全國明星。
  • 日本《默片解說員》,無聲電影時代的明星職業
    今天來說一部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 電影是從默片開始的,從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誕生的那一天起,到1923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這中間的幾十年間,「電影本身沒有聲音」幾乎是一個共識,絕大多數觀眾都對此習以為常。甚至直到有聲電影誕生以後,還有很多人認為「聲音毀了電影」。
  • 《默片解說員》默片
    觀《默片解說員》有感 無聲電影(或稱「默片」),是指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技術發明於1860年左右,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把電影影像與聲音配合的想法,幾乎是與電影本身俱生的;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電影都是默片。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語言。
  • 《默片解說員》對電影,這是對所有熱愛電影的人們的致敬
    日本新片展,上海大光明影院。電影曾有默片時代,但在日本並沒有真正的默片時代,因為有一群被稱為默片解說員的人們。——稲垣浩最初知道默片解說員是從黒澤明監督的自傳「蝦蟇の油(蛤蟆的油)」,因為他的哥哥曾經做過默片解說員,因而他得以比更多人更多更深更早地了解電影,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成為導演的一大契機吧。
  • 《默片解說員》默片時代的「電 影 院 往 事」
    彼時,日本的電影處於默片時代。普通大眾面對這種新穎的影像媒介,還存在一定的隔離感,而充當二者橋梁的,是被稱為「活動弁士」的默片解說員。他們和現在的演員一樣,是當時的大眾明星。 他們可以將一個故事隨意打碎、糅雜、潤色、重組再傳遞出去。這意味著解說員既是敘述者,也是創作者。 「電影曾經是無聲的,但是日本從未有過真正的默片時代。」 電影的片尾出現了這行字幕,正說明了一個有趣的事實:這部電影雖然以默片時代為背景,卻是一部有關聲音的電影。
  • 默片女王阮玲玉,25歲服藥自盡,30萬人為她送葬,7人隨她而去
    25歲是一個女人最美的年華,也是一個女人最燦爛的時光,而集美貌與才氣並存的阮玲玉,卻在25歲的時候服用安眠藥結束生命。在如此猛烈的追求下,阮玲玉答應了與之交往,但是她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這個時代,在他們有錢人家的眼中,哪怕自己是個讀過書的新時代女性,也無法抹掉傭人之女的出身。
  • 《玫瑰騎士》默片電影音樂與藝術歌曲首度登陸亞洲舞臺
    英國啟蒙時代管弦樂團指揮Kemp和樂團的執行長Crispin Woodhead 接受採訪。 芊燁 攝中新網上海12月16日電 (記者陳靜) 著名作曲家理察·施特勞斯《玫瑰騎士》默片電影音樂與藝術歌曲首度登陸亞洲舞臺。
  • 《默片解說員》日本從來都沒有默片時代
    兩年前特別幸運在大銀幕上看過一次《雄呂血》,1925年的電影,只有畫面沒有音軌,所以更幸運在毫無預期的狀況下,現場見識了一下真正的弁士是什麼樣子。今天看到《默片解說員》裡,池松壯亮飾演的《雄呂血》導演二川文太郎一出場,馬上心裡一驚,臨近結局時提到阪東妻三郎的名字,又是一驚,直到片尾字幕一出,九十五年前《雄呂血》的影像出現在銀幕上,「日本從來都沒有默片時代」,太美了。
  • 對話默片配樂師加布裡埃爾·蒂博多:我想傳達生命的純粹喜悅
    現在回頭看,我人生的前一半時間從沒看過默片,而後一半時間則深入其中,與它建立了緊密的聯繫。現在我60歲了,喜歡的東西和28歲剛開始從事這份工作時也不一樣。舉個例子,年輕時我最愛的一部默片是Murnau的《日出》(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 1927),我跟男主角年紀相仿,面對的問題很類似,那也是凡人都會遭遇的問題。
  • 默片巔峰《神女》,訴說的不止上海妓女的血淚生活,還有崇高母愛
    歡迎關注,將為您帶來更多精彩內容。25歲,本該是一個女人生命燦爛的發端。民國四大美女之一、中國的英格麗·褒曼、代表了中國無聲電影時期表演藝術最高水平的無冕影后阮玲玉,在如此芳華卻選擇用安眠藥了結自己輝煌又蕭瑟的一生。
  • 2020觀影記15 白露•「默片時代的解說員」「夏威夷男孩」
    「一個人的一生是為了和生命中那個特殊的人的相遇...」對於玲雄來說比婆婆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後比婆婆走了,她變成了風。玲雄的電影院也將關張了。有趣的小細節,緩慢的節奏。可愛的音樂。日式小清新下童話一樣的小鎮夏日生活。
  • 聲色秀場 · 5年一部新作,周防正行用《默片解說員》致敬日本獨有的默片時代
    他是一名默片解說員,負責在電影院中向觀眾講解無聲電影。他為電影中的對白配音,並通過旁白解說劇情的發展和人物的情感。對那些並不熟悉電影這種全新事物的觀眾來說,默片解說員曾是引導並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重要存在。雖然在歐美電影歷史上,這個職業在20世紀最初的10年間就被字幕所取代,但在承載了日本人最多浪漫遐想的大正時期,這個職業卻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30年。
  • 日本喜劇《默片解說員》獻給電影的電影
    弁士在放映現場為電影配以對白和旁白,輔助人們欣賞影片。隨著這一行業的發展,有些弁士根據自己對電影的理解,不僅僅是向觀看默片的觀眾們複述電影的劇情,還會介入敘事。有些甚至是自由調節電影的進度,加入自己的解讀,為電影增加看點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