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到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有多大?十二名大將八死四降

2021-03-05 眼睛看看

劉備的一生在三國之中其實是最波瀾壯闊的。前半生碌碌無為,幾乎是沒有嘗到過戰爭的勝利是什麼滋味。後半生才開始逐漸走向人生的巔峰,得荊州,擁益州,據漢中,能有和北方曹操單獨抗衡的能力。

漢中王誕生

赤壁之戰後,劉備借公子劉琦之名取得了荊南四郡,又從東吳借了赤壁之戰勝利果實荊州,從那之後,劉備的勝利終於一日接著一日的來臨。公元214年,劉備得巴蜀之地,獲得了天下第一大州益州。公元217年,劉備和曹操開展了持續兩年的漢中之戰,最終也以劉備的勝利宣告著漢中王劉備的誕生。公元219年,劉備又獲得了東山郡。也就是那個時候,劉備的軍事力量達到了鼎盛。

軍事力量下降

但是勝利的天平仿佛並不那麼公平,劉備在達到鼎盛之後,軍事力量便開始迅速下降,而這一開端便是從關羽樊襄之戰的失敗開始的。雖然樊襄之戰的初期,以關羽水淹七軍的大勝作為華麗的開端,但讓關羽沒有料想得到是,曹操和孫權早已密謀合作,一個圖謀的是荊州,一個圖謀的是樊襄的安穩平定,最終關羽腹背受敵,慘死麥城。

夷陵之戰大敗

而當時離關羽最近的援軍是劉備的義子劉封和戰將孟達的部隊,當時他們二人鎮守東三郡的時候並沒有出兵援助關羽,最終劉封心生愧疚,自刎而死,而孟達也將東三郡作為投降禮物送給了曹丕。其實荊州的丟失,東三郡的拱手相讓對劉備來講並不是最致命的,真正將劉備打擊倒的是他為了奪回荊州和給關羽報仇而發動的夷陵之戰。由於夷陵之戰的大敗,使得蜀漢的實力一下子的跌到了深淵。

最後

據史料統計,從樊襄之戰到夷陵之戰的這三年時間,劉備敗亡和投降的部隊多達十多萬人。而巴蜀之地當時的總人口也才一百來萬人。更糟糕的不是士卒的損失,是戰將謀臣的失去,在那三年時間,關羽關平在麥城被東吳所殺,糜芳和傅士仁投降了東吳,黃忠和馬超病死,張飛也因醉酒鞭打軍士而被部下所殺,法正也因病去世,孟達和黃權等人也投降了曹魏。原本可以與曹魏相爭天下的劉備在短短三年時間損兵折將無數,這讓他心中的天下霸業再也沒有實現的可能,最終劉備病死白帝城。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劉備夷陵之戰的慘重損失:七將陣亡,五將投降,一將失蹤
    劉備兵敗之際,蜀軍大將吳班、張南仍在夷陵城圍困孫桓。此時,大將馮習前來,告訴二人兵敗之事。夷陵之戰期間,他以從事祭酒的身份參戰,但卻並非如小說所言死在馬鞍山一帶,而是在峽中阻擊戰中陣亡的。在峽中之戰中,程畿所面對的是東吳名將徐盛。此戰也是劉備繼馬鞍山之戰後的又一次慘敗。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夷陵之戰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對三國的走勢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此戰源於公元220年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身死,劉備一怒之下舉兵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遭遇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亦兵敗身死白帝城。這一戰劉備可以說一意孤行,也直接改變了蜀漢的命運。關羽之死與荊州官員的倒戈,使得劉備既喪失了一位方面大員,又喪失了一大批軍政人才。
  • 真實的夷陵之戰中,蜀漢到底損失有多大?看這些戰死的主將就明白
    夷陵之戰是荊州之戰的延續,它是劉備為了試圖奪取荊州而發起的一場伐吳戰役,這場戰鬥最終以蜀漢的失敗而告終,而在這場戰爭中,劉備損失了近8萬士兵(孫權戰後統計數字),亦有許多蜀漢名將陣亡。所以很多人評價,經此一戰蜀漢被徹底的打趴下了,從此一蹶不振。
  • 襄樊之戰關羽戰死,那麼曹操孫權,都死了哪些大將?說出來真丟臉
    第三場乃是夷陵之戰,此乃是劉備牽頭引發的孫、劉之戰。第四場,乃是襄樊之戰,這一場戰爭也是非常的出名,不過這也是名將關羽的最後一戰。公元219年,在劉備打贏曹操、收回漢中之後,關羽便對屯駐在襄樊的曹仁,發動了猛烈進攻。關二爺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借著蜀漢大軍的士氣,想一鼓作氣擊破曹操在中原的軍事設防,如此便可以慢慢蠶食曹魏的地盤。
  • 漢中之戰,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你看看孔明真實的身份
    在歷史之上,很多人對劉備的評價,就是會用人、會識人、而且最善於團結各方人士。說到用人劉備相比曹操而言似乎有著天然的嗅覺,例如他在鬧市之中識別關羽、張飛,竟然他們碰巧也是萬人敵的大將之才!而且最關鍵的是劉備當時,藉助匡扶漢室之機,取得了關張二人的信任。《三國志/張飛傳》記載,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
  • 三國最後的大戰,夷陵之戰蜀國到底損失多大?看戰死的主將就明白
    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可以說是吸引了無數人的興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爾虞我詐的群雄割據世界,三國有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以及最後的大戰夷陵之戰
  • 夷陵之戰劉備帶了九員大將,只可惜5人在打醬油,否則結局可改寫
    在大將方面,劉備雖然沒有帶上,趙雲、魏延這些能力得到公認的悍將,但是他所帶之人也並非都是無能之輩。在發動夷陵之戰前,劉備一共是帶了9員大將的。只可惜,在劉備所帶9人之中,至少有5人都在打醬油,這也直接導致了夷陵之戰劉備慘敗。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夷陵之戰過後,在這9員大將之中,其中一人為關羽出氣,同時還有兩人替劉備找回了面子。先來看看劉備所帶9員大將之中,到底是誰在打醬油?
  • 身經百戰的劉備為何會在夷陵之戰敗給陸遜?
    劉備迎來人生的轉折點是從投靠劉表之後開始的,先是博望坡之戰,劉備誘敵深入打敗了白地將軍他哥夏侯惇,接下來是赤壁之戰,劉備也算出人出力獲得勝利的一方,之後是劉備奪取荊南四郡之戰顯得很輕鬆,接下來是劉備攻取益州之戰,打了兩年多拿下了整個益州,最後是漢中之戰,劉備平生第一次在大規模作戰中擊敗了宿敵曹操,獲取了人生中最大的勝利。
  • 夷陵之戰,為什麼還沒開戰,孫權就送地求和,劉備又為何拒絕?
    有人問:夷陵之戰開戰之前,孫權為什麼馬上示弱求和,劉備為什麼不接受?這個問題就顯而易見了,兩個問句,咱們一一解答。
  • 關羽為何發動襄樊之戰?早有安排還是突發奇想?結果他預想到了嗎
    ,劉備穩住孫權後,籌謀著怎樣收回漢中之事,在劉備打敗了曹操,而邊境的名將關羽卻突然發動了戰役,這就是有名的襄樊之戰?所以看出,對於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劉備其實是非常支持的,除了劉備這方面的因素,關羽也在暗示張飛了。
  • 鎮守荊州的關羽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
    三國時期有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蜀國關羽和曹魏之間的襄樊之戰的名氣也很大,對當時的局勢造成巨大的影響。襄樊之戰後,蜀國丟失荊州,失去悍將關羽,對劉備的打擊非常大。關羽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呢?公元219年襄樊之戰爆發前,劉備已攻下益州,佔據巴蜀。
  • 夷陵之戰,劉備敗在連營七百裡?其實只怪陸遜太厲害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蜀漢的轉折點,在此之前蜀漢的國力儘管偏弱,但實質上還是可以和東吳,甚至和曹魏一較高下。但經過夷陵之戰的慘敗之後蜀漢因此元氣大傷,劉備不久後鬱鬱而終,臨終前只能把蜀漢還有未成年的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希望他好生輔佐劉禪。
  •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後來諸葛亮是否能打敗曹魏?
    而當時來說,劉備打夷陵之戰的時候沒有75萬大軍,那都是演義誇張的說法,真實歷史是劉備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軍隊人數在5萬人左右,當然都是蜀國的精銳部隊,也是當時蜀國最為寶貴的戰略資源,畢竟都是跟著劉備打了多年的仗打下來的老兵為主的部隊,戰鬥力至少是比較強悍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打夷陵之戰,直接北伐進攻曹魏,會有什麼情況呢?
  •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夷陵之戰帶他去會怎樣?
    以當時的形勢,夷陵之戰即使劉備帶上龐統,還是會以失敗告終。1:龐統只是一個軍師,是謀士,最後的決定權在劉備手裡,劉備對龐統並非言聽計從。龐統加入劉備集團後,劉備對龐統待遇還是很不錯的,地位僅在諸葛亮之下,擔任軍師中郎將。劉備入川的時候,留下諸葛亮守荊州,龐統擔任軍師和劉備一起入川。
  • 夷陵之戰,魏蜀吳三國鼎立
    赤壁之戰,孫劉聯盟,大敗曹魏,繼而「天下三分」(《後漢書》);夷陵之戰,魏蜀吳互相抗衡,三國鼎立形成。公元221年,劉備出川東進,孫權西拒,在宜昌對峙交戰達一年之久,以孫權大將陸遜防禦反擊、大敗劉備而結束,史稱吳蜀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刀光劍影的背後,彰顯曹魏、蜀漢、孫吳三大集團合縱連橫的韜略。
  • 襄樊之戰時關羽身亡,那曹操孫權,又損了哪些大將?說出來真丟臉
    對於劉備來說,他不僅是戰場上的得力幹將,還是如同親人的兄弟。在這樣的情況下,可想而知,關羽的逝去對劉備來說是一種怎麼樣的打擊。那麼在襄樊之戰中劉備失去了關羽,曹操跟孫權又損失了哪些大將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劉備在漢中擊敗曹操的大軍,接著又讓劉封、孟達佔據了上庸。到這裡,劉備的領地跟實力都大大的增強,達到了頂峰狀態。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魏為何不趁勢伐蜀,而是進攻獲勝的東吳?
    公元221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率領五萬大軍進攻東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五萬進行抵抗,陸遜命令吳軍主動放棄西部山嶺地區,撤退進入夷道、猇亭一線進行堅守。兩軍陷入長期對峙,到公元222年夏季,蜀軍因為酷暑難耐,士氣低落並移兵進入密林駐紮。
  • 夷陵之戰並不是意氣用事,劉備一世梟雄,看到了東吳的命門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曹魏正式建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需要確認自己的政治地位,政治方向。在人才方面,關羽死的第二年法正去世,黃忠去世,孟達攜三郡叛漢歸魏。
  • 劉備說:「我被陸遜打敗了,這是天意嗎?」夷陵之戰是天意嗎?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前勝後敗對於劉備所領導的蜀漢政權來說,夷陵之戰的失敗,可能象徵著劉備自己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也就不復存在了。夷陵之戰給蜀漢政權所帶來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蜀漢最精銳的中央軍,基本上被徹底殲滅,而南方的蠻族部落也同樣在夷陵之戰之後,給整個蜀漢政權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和地理麻煩。但是在夷陵之戰初期,劉備所率領的蜀漢軍隊是獲得了絕對戰略優勢的,那麼,為什麼劉備會最後在夷陵之戰的關鍵時刻,輸掉了自己最後的家業呢?在夷陵之戰之前,蜀漢軍隊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失。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孫權為何不攻克西蜀?周瑜之死或改變三國戰局!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季漢政權,揮師伐吳。 我們知道,這場戰鬥,劉備最終遭遇了夷陵大敗,一場大火讓季漢政權在丟失荊州之後雪上加霜。北邊曹魏在虎視眈眈,東邊東吳隨時可能西進,南邊蠻人因為親蜀漢的沙摩柯死了,就在孫權的支持下向北騷擾,這個時候還有漢嘉太守黃元謀反,朝中益州豪強支持的益州派也有降曹或降吳傾向。可以說,季漢政權到了最危險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