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不知何起 她見證了中國與巴西50載的文化交流

2020-12-23 人民網國際

喻慧娟在家中接受人民網專訪。受訪者供圖

1960年,為適應對外交往需要,中國內地首個葡語專業課程在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前身)誕生。六十年一甲子,隨著中國與葡語國家交往不斷深入,無數葡語畢業生活躍在各個領域,為加強中國與葡語國家的交往發揮作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以下簡稱「國際臺」)前駐巴西首席記者喻慧娟就是其中一員。近日,她在北京的家中接受了人民網的專訪。

學習葡語條件十分艱苦

喻慧娟(左一)所在班級的女學生同外教合影。受訪者供圖

「比如鉛筆,老師取出一支鉛筆,告訴我們這是lápis(鉛筆的葡語說法),我們就一遍一遍複述記單詞,隨見隨記。」作為新中國早期葡萄牙語的學習者,回想起這些年的時光,喻慧娟的思緒被拉回過去……

那時候,她對葡語及葡語國家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而且當時學習資料少,條件艱苦,甚至連工具書都沒有。多虧了巴西外教啟發式的教育,才給當時的學生營造了一個較好的外語學習環境。

喻慧娟出生於江蘇南通,1965年作為理工科考生的她,在機緣巧合之下考取了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北京廣播學院。憑藉著發音清晰、吐字清楚的優勢,她被分到了葡萄牙語專業。

由於歷史原因,外教的專業課只上了一年,後來甚至連教室也搬到了河北農村,但喻慧娟汲取知識的熱情並沒有消退。數九寒冬,同學們圍坐在生產隊隊部的煤爐前,認真學習語法等專業知識。當時班上一共20個人,畢業時僅有兩人被分配到國際臺工作。「可以說在那個年代我們學習外語,更多的是在實踐中學習,是在工作中精進。」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剛進入國際臺工作時,因為當時還沒有實施改革開放,對外交流的渠道還比較單一,能接觸到的葡文資料主要是海外聽眾來信。聽眾來信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至少要數周甚至數月,每封來信都顯得格外珍貴,都是提升葡語水平的寶貴材料。

喻慧娟花了很多年時間,在工作過程中慢慢摸索提升葡語水平。正是這樣一份堅持,為她日後留學巴西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語言功底紮實 快速融入當地社會

八十年代,對大多數人而言,出國還不是一件易事。經國際臺專家與巴西有關方面聯繫,1988年,喻慧娟作為國際臺訪問學者,踏上了巴西這塊陌生的土地。

初來乍到,一切都是那麼陌生。不過,喻慧娟認為,巴西是一個包容度極高的國家。八十年代末,已經有不少中國僑胞在巴西做起了生意,大多數是以開餐館和小商鋪為生,所以巴西人對中國人頗具好感。喻慧娟很快就融入了當地的生活。當時她租住在一位巴西老婦人家中,一同居住的還有日本、美國和巴西的學生。天南海北的學生處在同一屋簷下,這為她提升葡語水平提供了很好的語言環境。

喻慧娟(後排左二)在巴西坎比納斯大學留學時同住處的「大家庭」。受訪者供圖

「我的房東是一位很有學識的老婦人,她的丈夫是當地有名的建築師。房東太太每天都會和我講她的故事,和我談天說地,這對我的葡語提升有非常大的幫助。這是走出課本,真正融入現實生活當中學習葡語的最好途徑。」

紮實的語言功底,為喻慧娟更好地融入巴西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作為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國際關係處的常客,她參與了許多當地的活動,比如參觀酒莊、出席晚宴等,對她而言,自己不僅是去交流的學生,更是到巴西交流的中國媒體人。「任何一個中國人到國外進行交流學習,要堅守一個原則,那就是要客觀介紹國內情況,宣傳中國文化。」她告訴記者。

駐外期間廣交朋友 回應不實指責

1999年,喻慧娟前往裡約熱內盧,創建國際臺駐巴西記者站,並擔任該臺駐巴西首席記者。她認為,做新聞傳播,報導內容、受眾特點、報導原因這三個問題必須要有自己的立場。新聞就像一面窗子,報導的題材、內容、角度都很重要。如果只報導駐在國的負面新聞,那麼輸出的也是負面的形象。所以報導的內容要客觀平衡,這對於中巴之間人文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喻慧娟(右一)街頭採訪巴西球星羅納爾多。受訪者供圖

駐外期間,她廣交朋友,與巴西各界打成一片,上至總統及政府官員,下至街頭小販,都有她採訪的身影。「有一天,我在馬路上偶遇羅納爾多,為了等待時機可以採訪到他,我跟了他好幾個街區。等我們的同事拿來設備,抓住時機,馬上過去對他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採訪。」正是這種對新聞的敏銳捕捉力,在駐外四年多的時間裡,喻慧娟發回了大量有深度的稿件,在那個網絡還不太發達的年代,讓國人能夠了解到一個熱情、開放、多元的巴西。

除了進行日常報導,喻慧娟還多次受邀參加當地組織的活動。由於對中國缺乏了解,一些外國記者時不時會有一些曲解中國的言論,對這些,喻慧娟總會作出有力回應。在一次在外國記者協會的活動上,一位來自《紐約時報》的記者針對中國西藏發表了不實言論,並且多次向她發出一些荒謬的提問。「你所謂的指責都是道聽途說,並非親身經歷,到底是你去過西藏還是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更了解西藏?」喻慧娟僅用三言兩語就反駁了那位記者。面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喻慧娟始終堅持客觀介紹中國國情,這也贏得了國外記者協會的一眾認可與好評。

文學翻譯是文化交流最好的載體

喻慧娟的部分翻譯作品。受訪者供圖

八十年代,在國際臺老前輩範維信的指導下,喻慧娟開始接觸翻譯國外文學作品。提到做文學翻譯的初衷,喻慧娟毫不諱言:「最初是為五鬥米折腰。」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學翻譯逐漸成了她的愛好。最早,她翻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文章在報刊上發表。後來逐漸翻譯一些中短篇小說,雖然不長但是很能反映當時巴西的社會文化。直到現在,喻慧娟的家中還能找到當時在巴西購買的老書,雖然書頁早已泛黃,但那是時代的印記,是一個國家文化的積澱。

在文學翻譯的題材上,喻慧娟會做一定取捨,更傾向選擇時代背景下反應社會現實的作品。如巴西作家莉吉雅·法貢德斯·特萊斯的《石人圈》,講述了巴西一位大律師家族間的愛恨情仇的故事;澳門土生葡萄牙文小說作家飛歷奇的《大辮子的誘惑》,講述了葡萄牙貴族青年與生活在平民坊的中國擔水姑娘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

喻慧娟認為,翻譯一些有文化特性的作品是對一個國家最好的詮釋,也是跨文化交流最好的載體。

作為中國文化交流的使者,喻慧娟與葡語國家尤其是巴西的情愫難以割捨,直到現在還保持著和巴西老友的聯繫。「緣」雖不知何起,但她為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也見證了時代變遷下中國與巴西之間的合作與交往越來越密切。

點擊閱讀:葡文版

(責編:高歌、常紅)

相關焦點

  • 在華巴西人在電視劇配音中體驗中國文化
    新華社記者 周星竹 攝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記者 周星竹)在北京四惠的一間錄音棚裡,中國電視劇《父母愛情》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葡萄牙語配音工作。等一系列後期製作完成之後,這部電視劇將遠赴巴西,為當地觀眾講述一個發生在上世紀的中國愛情故事。「我們公司一直都在做中國影視劇的出口譯製。
  • 在大變局中呵護中日關係向好發展,以「緣文化」開展民間交流
    構建東方底蘊的民間交流理念和話語民間交流也可以稱為民間外交或人民外交,是中國在對外關係上的一個創舉,一般來說,它有兩重含義:(一)指中國外交的人民性;(二)指中國獨創的一種國家對外交流方式。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這一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對外交流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
  • 慄原小卷:見證中日文化交流的藝術常青藤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慄原小卷在中國是和高倉健、中野良子、山口百惠齊名的日本影星。儘管絕大多數中國觀眾熟知慄原小卷是通過影視作品,而她本人給自己的定位首先是舞臺劇演員。30年前,慄原小卷曾以布萊希特的話劇《四川好人》令中國觀眾第一次在影視作品之外領略了她的舞臺魅力。30年後的今天,她帶來的最新作品獨角戲《松井須磨子》在北京菊隱劇場連演兩場,再次引起轟動。這位藝術常青藤以其紮實的舞臺功底,向觀眾全方位地展示了她的永恆魅力。在慄原小卷女士演出之餘,本刊總編王眾一對她進行了獨家專訪。
  • 他鄉即故鄉:90後中國女孩王伊立的巴西生活感悟
    「我的巴西同學們對我極為熱情,我們認識的第一天,他們就紛紛提供各種幫助;剛認識一個星期,我就參加了同學的生日聚會;入學不到兩個星期,我就應邀到同學家裡做客了,」王伊立在接受中國日報採訪時說。   對於她的觀點,北京大學巴西文化中心副主任胡續冬深有同感。胡老師曾經在2003—05年赴國立巴西利亞大學任教,對於巴西文化有深刻的認識。
  • 文末福利 | 巴西走向世界——印象巴西·鋼琴經典音樂會
    地大物博的巴西無論是地理或歷史上都兼受到了多重文化的影響,也就造就了當地豐富的音樂養分和創作的資源。巴西的民間音樂就是多種民族音樂經過數百年的同化和演變之後,形成的一種多元化的混合體。在新思想浪潮和「行動主義」的氣氛影響下,「巴西走向世界系列」活動來到了中國,這個活動不僅旨在推廣巴西音樂,同時也鼓勵不同音樂風格和流派之間的交流對話。
  • 泰戈爾與中國的文化淵源:崇拜中國文化,促進中印交流
    泰戈爾不僅崇拜中國文化,也深深地同情中國民眾。泰戈爾一直熱切期望著訪問中國,這個願望在1924年得以實現。但1924年的中國,正處在社會文化與政治歷史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正經歷意識形態的巨變,中國人正見證著一場偉大的變革。過去,這個古老而僵化的傳統社會一直受儒家文化價值系統所掌控,而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爆發,政治訴求轉向激進,人們不再想停留在過去,轉而尋求變革當時的中國。
  • 連英國大使都在打Call的Jessie J,竟然承擔起了文化交流重任
    舞臺上的閃亮表現引發觀眾自發打call,舞臺下,Jessie J熱心公益,耿直灑脫,親民可愛的性格同樣圈粉,除了人民日報客戶端點讚其現場競演的表現,巴西女排隊員和海峽對岸的臺灣同胞都在網絡為其加油助威,讓擁有「結石姐」這樣接地氣暱稱的Jessie J儼然成為中國社交網絡話題人物,也由此掀起了中國觀眾了解英倫文化的風潮。
  • 文化交流促進中智友誼 更多智利人願了解中國文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石帥):2020年是中國與智利建交50周年。建交以來,雙方在多個領域保持積極聯繫和友好合作,促進了彼此發展,也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福祉。近年來,中國與智利共同參與的座談會、電影展、文化周等接連不斷,雙方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儘管遠隔重洋,兩國人民在交流中逐漸相互認識、相互了解,不斷創造新的文化活力。中國駐智利大使館文化參贊楊長青總結兩國文化交流活動時提到:「在過去這些年裡,中國使館致力於推進中智雙方文化交流活動。僅從2013年至今,已經有32個中國的藝術團體訪問智利,包括話劇、戲曲、民族樂和古典樂、古典舞和現代舞、雜技、武術等。
  • 「一針一線,連接東西方」——科英布拉大學孔院舉辦中國文化在線交流活動
    2020年12月11日下午,科英布拉大學孔院舉辦了中國文化在線活動第七講。
  • 有一種曲風,見證了巴西的風雨六十年
    作者 | yashka來源 | 自在音樂影片《噪反城市》中,幾個年輕的先鋒噪音音樂家一番折騰幾乎摧毀了整座城市後被迫流亡,最後不得不穿起馬甲,在度假村為遊客唱起了這首輕鬆慵懶的Bossanova,最後時刻,女主唱安撫強烈不滿的同伴說:為了混口飯吃,我們總要玩點人們聽得懂的音樂嘛:)今天我們來認真聊聊,這種來自巴西卻每每被人跟小野麗莎聯繫到一起的
  • 巴西友人正努力讀懂中國
    為紀念中國巴西建交暨巴西中國移民日,前一段我們與巴西媒體合作出版了中巴友好紀念專刊,邀請我領區巴西政商精英、社會名流撰文,從他們的文章中,我看到了他們眼中的中國和心嚮往之的未來。 布裡佐拉基金會負責人佩德羅·約瑟夫和阿里松·費爾南德斯指出,「今日中國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合作良機,同中方加強經貿聯繫將有助於深化雙方友好及交流。在面臨地緣政治、經貿挑戰的背景下,加強同中方合作是巴西維護自身主權和獨立的制勝法寶。」
  • 國池緣酒業:打造傳統和現代融合的「緣」文化
    日前,2012年的「誠信中國節」全面啟動,國池緣酒業的董事長韓小平參加了「誠信中國節」,並做出了誠信承諾,要弘揚大國誠信,傳承商道文明,讓中國製造、品牌、企業,服務國民、走向世界。珍惜緣份,共建和諧,是國池緣酒業的精神所在,以文化成功打造差異化優勢,使得「國池緣」成為持久的生產力。「有緣份就喝國池緣酒」將成為時尚和流行,引領健康飲酒的新生活方式。
  • 中美體育文化交流啟動 世界拳王梅威瑟將來中國
    30餘家媒體近50人及各界新聞記者組成。其高潮階段是由北京布萊森體育董事長張莉女士與拳王梅威瑟(Floyd Mayweather)亞洲經紀人周愛明(AmyZhou)女士籤署「中美體育文化交流」的和合作協議,助力中國體育事業。
  • 承載華人鄉情、見證海絲文化 專家學者研究送王船保護傳承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12月22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50餘名專家學者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俗及「送王船」儀式這一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2020年12月17日,中馬兩國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送王船』不僅承載著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情,更見證了『海絲』文化的傳承。」
  • 揭秘蘇菲瑪索登馬年春晚幕後:最有中國緣的法國女神
    原標題:揭秘蘇菲瑪索登馬年春晚幕後:最有中國緣的法國女神   今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一系列慶祝活動已於1月27日分別在中國北京和法國巴黎拉開序幕。1月30日除夕之夜,蘇菲·瑪索將登上春晚舞臺,以法國文化大使的身份,傳遞來自浪漫國度法蘭西的文化魅力。
  • 美國孿生華裔姐妹花的中國情結 願作文化交流使者
    美國孿生華裔姐妹花的中國情結 願作文化交流使者 來自美國的雙胞胎華裔梅花和蘭花穿上雲南少數民族服飾遊覽石林
  • 韓文化體育觀光部第一次官申載旻訪問中國文化中心
    2月3日晚,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第一次官申載旻訪問了首爾中國文化中心。中國駐韓使館文化參贊兼首爾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車兆和等陪同訪問。    車兆和首先轉達了邢海明公參對申載旻的問候,並向申次官詳細介紹了文化中心的基本情況及開辦5周年來文化中心為促進中韓文化交流所舉辦的各類活動。
  • 金典 《歌手》2018 攜手Jessie J譜寫中英文化交流新篇章
    近日,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正對中國展開她上任以來的第一次正式訪問,而2018年2日2日中午,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發布微博宣布Jessie
  • 獨家|中澳作家線上對話會:見證文學交流的生命力
    他期待中澳兩國作家能一道探索文學交流的新領域和新模式,豐富交流的內容和形式,在差異中探尋共性,在包容中尊重多元,不斷深化兩國作家之間的文學交往與合作,譜寫中澳文學交流和人民友好的新篇章。他相信,這次對話會將成為中澳文學交流之生命力的見證和兩國作家共克時艱的見證。葛班尼致辭葛班尼在致辭中介紹了中澳兩國文學交流的情況。
  • 日本四季劇團見證中日音樂劇的交流情緣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日本四季劇團見證中日音樂劇的交流情緣中新社記者 應妮11月30日晚,一邊是保利劇院《素敵小魔女》的首演,一邊是天橋藝術中心《想變成人的貓》在中國首輪巡演百場的收官。在生前和王翔淺的交流中,淺利慶太直言,「藝術活動和企業行為並不矛盾。如果能創造出色的舞臺藝術作品,就會得到觀眾的支持,經濟上必然可以獨立。戲劇是一種必須得到同時代觀眾認可的藝術,也正因為如此,戲劇一定有商業因素存在,但更重要是同時向藝術的縱深推進」。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將四季劇團的運營稱為「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