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皮影戲
在中央網信辦行動網路管理局、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下,光明網、鬥魚直播聯合主辦的「致•非遺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動帶你走進雲南騰衝劉永周皮影藝術館。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三尺生綃做戲臺,
一面布屏,兩個世界,
臺前觀眾屏息靜候,
臺後皮影人指尖飛舞。
幾根竹棍,幾張皮影,
唱念做打,喜怒哀樂,
將人間市井的細密與美好
一一表現,惟妙惟肖。
這就是皮影戲。
歷代有不少寫皮影戲的詩詞,
袁宏道曾在荊州賦詩:
華燈膏燭月玲瓏,
聖手當場欲繪空。
出像楚騷兼爾雅,
返魂班巧與斤風。
絲規縷析塵三昧,
萬臂千頭小六通。
喚醒人間石火夢,
無情悲喜片時中。
皮影戲最早起源於哪裡,
有各種不同說法,
起源時間也有爭論,
一般說法是起源於漢朝,
據說,這和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有關。
《漢書·外戚傳》記載「李夫人少而蚤卒……
方士齊人少翁能致其神,
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
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去世,
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
終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
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
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動,
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
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
入夜圍方帷,張燈燭,
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
武帝看罷龍顏大悅,
就此愛不釋手。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
一邊操縱戲曲人物,
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
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進行伴奏。
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
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皮影戲從元明開始大盛,
以地方分為不同流派,
如四川皮影、陝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
湖北皮影、雲南皮影、東北皮影等,
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同,
也都有各自的拿手曲目。
從十三世紀起,
中國皮影藝術相繼傳入了
波斯、阿拉伯、土耳其、暹羅、
緬甸、馬來群島、日本等,
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傳入歐洲的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等國,
法國傳教士還將中國皮影戲帶回法國,
並在巴黎、馬賽等地演出,
曾轟動一時,
被法國民眾稱為「中國燈影」。
皮影戲,
曾承載了時代的變遷;
而騰衝皮影戲,
更是被譽為雲南四寶之一的文化精粹。
騰衝皮影戲,
當地又稱「皮人戲」、「燈影子」,
明洪武年間從湖廣、四川一帶傳入,
有據可查的歷史已有200多年。
在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
它就是村民們的"手工電影"。
騰衝皮影也有「大皮影」的俗稱,
因為每張皮影的高度基本都超過50釐米,
大的甚至達80釐米,
而陝西、甘肅一代的皮影高度約30-40釐米。
騰衝皮影戲幾乎集中了
剪紙、窗花、門畫、工藝美術、雕刻等
所有的中國造型藝術,
和地方戲、相聲、口技等傳統表演藝術。
在民國初年至抗戰前期,
騰衝皮影表演極為興盛,
名噪一時的皮影戲班子最多時曾達80多個,
而今只剩下屈指可數的7支。
最初,騰衝皮影戲的唱腔
分東腔和西腔兩大流派,
東腔委婉細膩、音樂舒緩;
西腔高亢嘹亮、節奏輕快,
並融入了當地方言俗語、民間小調及洞經音律。
現如今,東腔已不復存在,
只剩下劉家寨皮影戲班為代表的西腔。
騰衝固東鎮劉家寨是劉永周的老家,
劉永周13歲便隨曾祖父登臺表演,
如今劉家寨皮影戲班到孫子劉朝侃
已經是第六代傳承。
從前在村裡演皮影戲一演就是三天,
現在一場演出大約20分鐘,
但即便時間大大縮短,
一場皮影戲的上演,
臺下需要做的功課也一項都不能少。
通常一場戲在正式上演前
通常需要三個月時間來排練,
這還不包括選故事、編劇本、
製作皮影所花費的時間。
「爺爺在那個年代也是十裡八鄉的明星,
許多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
只是隨著科技進步,
大電影讓皮影戲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劉朝侃對此有些惋惜。
在劉永周眼裡,
退出大眾生活的皮影戲,
是融進血液的熱愛,
不因觀眾離去而改變,
也不因時代變遷而沉寂。
一出《美猴王大戰二郎神》,
舞臺上聲光電的組合,
電閃雷鳴、煙霧彌散的畫面,
自帶3D特效。
而這些炫酷的場景,
都是劉永周帶領團隊
一步步摸索、嘗試而來。
在方寸舞臺上,
皮影上下翻騰,出神入化。
而這光影背後,
卻是73歲的劉永周
一手拿著二郎神,一手拿著孫悟空,
臺下觀看到的精彩打鬥場面,
竟是年過七旬的老人獨自操作完成。
隨著劉永周皮影館名氣越來越大,
很多遊客到訪後
都想帶點皮影回家留作紀念。
傳統的騰衝皮影大且不易攜帶,
於是擅長繪畫、泥塑的劉安逵,
將皮影設計製作成了版畫的造型,小巧精緻。
而堅持手工製作皮影,
是劉永周皮影館的堅持。
「我們不會做工廠機械化的大批量生產,
那樣皮影的文化底蘊就沒有了。」
在劉永周皮影館一個個精緻皮影背後,
是一個個有著精緻手藝、
指頭靈活的手藝人,
在守護著這些即將失傳的文化財富。
他們是工匠,更是傳人。
不為功名,
只為初心,
這便是樸素的匠人風採。
直播花絮(點擊圖片即可觀看鬥魚直播回放哦):
文章來源:光明網 作者:莊寄北 部分照片拍攝:彭揚
投稿、合作QQ:892726843(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