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皮影戲六代人傳承,他們表演的皮影自帶3D效果,看呆百萬網友!

2021-02-08 光明網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皮影戲


在中央網信辦行動網路管理局、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下,光明網、鬥魚直播聯合主辦的「致•非遺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動帶你走進雲南騰衝劉永周皮影藝術館。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三尺生綃做戲臺,

一面布屏,兩個世界,

臺前觀眾屏息靜候,

臺後皮影人指尖飛舞。



幾根竹棍,幾張皮影,

唱念做打,喜怒哀樂,

將人間市井的細密與美好

一一表現,惟妙惟肖。

這就是皮影戲。



歷代有不少寫皮影戲的詩詞,

袁宏道曾在荊州賦詩:

華燈膏燭月玲瓏,

聖手當場欲繪空。

出像楚騷兼爾雅,

返魂班巧與斤風。

絲規縷析塵三昧,

萬臂千頭小六通。

喚醒人間石火夢,

無情悲喜片時中。



皮影戲最早起源於哪裡,

有各種不同說法,

起源時間也有爭論,

一般說法是起源於漢朝,

據說,這和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有關。



《漢書·外戚傳》記載「李夫人少而蚤卒……

方士齊人少翁能致其神,

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

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去世,

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

終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

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

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動,

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

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

入夜圍方帷,張燈燭,

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

武帝看罷龍顏大悅,

就此愛不釋手。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

一邊操縱戲曲人物,

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

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進行伴奏。

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

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皮影戲從元明開始大盛,

以地方分為不同流派,

 如四川皮影、陝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

 湖北皮影、雲南皮影、東北皮影等,

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同,

也都有各自的拿手曲目。



從十三世紀起,

中國皮影藝術相繼傳入了

波斯、阿拉伯、土耳其、暹羅、

緬甸、馬來群島、日本等,

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傳入歐洲的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等國,

法國傳教士還將中國皮影戲帶回法國,

並在巴黎、馬賽等地演出,

曾轟動一時,

被法國民眾稱為「中國燈影」。



皮影戲,

曾承載了時代的變遷;

而騰衝皮影戲,

更是被譽為雲南四寶之一的文化精粹。



騰衝皮影戲,

當地又稱「皮人戲」、「燈影子」,

明洪武年間從湖廣、四川一帶傳入,

有據可查的歷史已有200多年。

在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

它就是村民們的"手工電影"。



騰衝皮影也有「大皮影」的俗稱,

因為每張皮影的高度基本都超過50釐米,

大的甚至達80釐米,

而陝西、甘肅一代的皮影高度約30-40釐米。



騰衝皮影戲幾乎集中了

剪紙、窗花、門畫、工藝美術、雕刻等

所有的中國造型藝術,

和地方戲、相聲、口技等傳統表演藝術。



在民國初年至抗戰前期,

騰衝皮影表演極為興盛,

名噪一時的皮影戲班子最多時曾達80多個,

而今只剩下屈指可數的7支。


最初,騰衝皮影戲的唱腔

分東腔和西腔兩大流派,

東腔委婉細膩、音樂舒緩;

西腔高亢嘹亮、節奏輕快,

並融入了當地方言俗語、民間小調及洞經音律。

現如今,東腔已不復存在,

只剩下劉家寨皮影戲班為代表的西腔。



騰衝固東鎮劉家寨是劉永周的老家,

劉永周13歲便隨曾祖父登臺表演,

如今劉家寨皮影戲班到孫子劉朝侃

已經是第六代傳承。



從前在村裡演皮影戲一演就是三天,

現在一場演出大約20分鐘,

但即便時間大大縮短,

一場皮影戲的上演,

臺下需要做的功課也一項都不能少。



通常一場戲在正式上演前

通常需要三個月時間來排練,

這還不包括選故事、編劇本、

製作皮影所花費的時間。

「爺爺在那個年代也是十裡八鄉的明星,

許多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

只是隨著科技進步,

大電影讓皮影戲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劉朝侃對此有些惋惜。



在劉永周眼裡,

退出大眾生活的皮影戲,

是融進血液的熱愛,

不因觀眾離去而改變,

也不因時代變遷而沉寂。



一出《美猴王大戰二郎神》,

舞臺上聲光電的組合,

電閃雷鳴、煙霧彌散的畫面,

自帶3D特效。

而這些炫酷的場景,

都是劉永周帶領團隊

一步步摸索、嘗試而來。


在方寸舞臺上,

皮影上下翻騰,出神入化。

而這光影背後,

卻是73歲的劉永周

一手拿著二郎神,一手拿著孫悟空,

臺下觀看到的精彩打鬥場面,

竟是年過七旬的老人獨自操作完成。



隨著劉永周皮影館名氣越來越大,

很多遊客到訪後

都想帶點皮影回家留作紀念。

傳統的騰衝皮影大且不易攜帶,

於是擅長繪畫、泥塑的劉安逵,

將皮影設計製作成了版畫的造型,小巧精緻。

而堅持手工製作皮影,

是劉永周皮影館的堅持。

「我們不會做工廠機械化的大批量生產,

那樣皮影的文化底蘊就沒有了。」



在劉永周皮影館一個個精緻皮影背後,

是一個個有著精緻手藝、

指頭靈活的手藝人,

在守護著這些即將失傳的文化財富。

他們是工匠,更是傳人。

不為功名,

只為初心,

這便是樸素的匠人風採。


直播花絮(點擊圖片即可觀看鬥魚直播回放哦)



文章來源:光明網 作者:莊寄北 部分照片拍攝:彭揚

投稿、合作QQ:892726843(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

相關焦點

  • 保護傳承皮影戲!海寧375件皮影影偶在省文化館大放光彩!
    觀眾們在參觀展覽之餘,還可以坐下來看一場地道的海寧皮影戲,探究一下海寧皮影戲影偶製作技藝,有興趣的觀眾還可以和皮影藝人們一起表演皮影戲。海寧皮影戲國家級傳承人張坤榮和他的徒弟們,一起為參加開幕式觀眾表演了《南天國》,只見皮影藝人們一人操縱敵對雙方兩個影人,挑頭(砍頭)動作乾脆利落,後臺擊鼓配合,答答有聲,演到激烈處,演員腳蹬臺板,砰砰作響,音響效果逼真。
  • 皮影裡話故事,皮影外話傳承
    戲臺上拉起一塊半透明的白布,隨著四弦、嗩吶、笙、鑼鼓的聲音響起,表演皮影戲的藝人們在幕布後擺弄起木桿千變萬化,臺前則是人影起舞,栩栩如生,《楊家將》、《嶽飛傳》等典故娓娓唱來,成為兒時記憶中非常奇妙的部分。
  • 《八佰》裡的皮影唱腔出自咱濟南,這個皮影世家傳承卻遇到難題
    這個秘密在他心裡藏了兩年,如今電影上映,他終於能自豪地告訴身邊所有人:「電影裡山東兵表演的皮影片段唱腔,是咱譜寫的。」63歲的李凱是地道的濟南人,父親李興堂是山東省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濟南皮影戲唯一傳承人。兩年前,《八佰》劇組找到李凱,希望他能為影片中皮影片段譜寫一段腔調。如今影片上映,李凱滿心期待「咱們濟南皮影露臉了!」雖然「露臉」了,但是今後的皮影之路怎麼走?
  • 皮影歸來!
    2006年,皮影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它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歷史悠久,形式多樣。
  • 侯建川:孝義皮影傳人的苦樂年華
    進入四月以後的每個周六,侯都會在長風商務區的山西省圖書館內為孩子們表演皮影戲,上午和下午各演一場。4月23日上午,記者在省圖採訪的時候,侯建川正在表演《西遊記》。幕前,二十幾個孩子看得聚精會神,幕後,還有三五個小孩兒好奇的觀看。表演結束後,侯建川讓站在幕後的小朋友自己拿著皮影嘗試,並手把手地教他們,孩子們玩得開心極了。
  • 瀏陽痴心藝人家中建起「微型皮影館」,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三人一臺戲,難學更難精。因為痴愛皮影戲,張明星曾在去年認真調查了瀏陽境內的皮影老藝人,可情況卻是有喜有悲:身懷絕技的三四位老藝人個個都在八十高齡上下,耳聰目明的他們記憶力超強,所記的戲本子之多讓人驚嘆。可遺憾的是,這些不曾演唱的戲本子和老藝人們精湛的演奏絕技卻面臨著荒廢的地步。每個老藝人都是一座戲庫,都有一門絕頂功夫。此次走訪,張明星對於皮影老藝人的絕活面臨失傳,表示十分心痛。
  • 皮影戲: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
    鹹豐年間,川西民間藝人以川北「土燈影」為基礎,吸取了陝西「渭南影子」精雕細刻的優點,創作了被外國人讚譽為「最複雜的皮影」。成都皮影戲的唱腔跟川劇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分為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表演時演奏的樂器有鑼、鼓、二胡、三弦、嗩吶和梆子等,極擅長表演川劇傳統劇目及佛道神仙戲。
  • 他為騰訊、百度刻的動漫皮影萌翻萬千網友,是「中國皮影第一刀」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大學裡搞皮影戲?這個學校做到了,手動點讚!!!
    羅山皮影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光輝來校授課信陽學院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根植於信陽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沃土,致力於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推廣工作。信陽皮影戲作為信陽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對其所蘊含的語言、音樂、表演、製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創新有著重要意義。
  • 我們的皮影戲在沒落...一個美國妹子卻推著自行車,想要救活它...
    在民間,也有很多人努力傳承「皮影戲」,他們的堅持同樣讓我們動容。快手平臺亦對魏宗富這類的民間藝人亦予以諸多扶持,魏宗富現在前往全國各地現場表演的機會也多了起來。魏宗富算是摸著石頭過河,誤打誤撞發現了皮影戲新天地。看著透過屏幕洶湧而來的網友的熱情,魏宗富對於皮影傳承的信心也多了許多。
  • 一元錢愛心工程之助力陸澤村皮影文化保護和傳承
    我們有個小心願:我們本次「一元錢愛心工程」旨在保護與傳承海寧皮影戲藝術,幫助路澤村長陸皮影戲劇團開展皮影戲演出和皮影戲進課堂,優秀繼承人培訓等系列文化發揚和傳承活動。每個人力所能及地貢獻出一點點力量,這一點也許對你來說並不算什麼,但是一點一點匯聚起來的愛心最終會成為皮影背後的那束光,點亮文化傳承的火炬,照亮皮影發展路途的那束光。
  • 皮影戲
    1.了解皮影的百科知識;2.黑白線描元素的學習與運用;3.感受黑白線描與創意背景相結合的繪畫效果
  • 【讓夢想飛】泰山皮影傳承人 一個可以用英語說皮影戲的人
    視頻中一個人在舞臺上表演皮影戲的老人叫範正安,今年76歲,山東泰安人。是著名皮影藝術表演家、工藝美術大師,泰山皮影第6代傳承人,皮影「十不閒」絕技唯一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皮影,又稱影人、燈影、影戲、傀儡戲,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是用驢皮或牛皮製作人物形象,藉助燈光照射形成的影子,操縱人偶使其活動起來,加上演唱與旁白,進行故事表演的戲曲形式。
  • 楊樹森與他的皮影戲情結
    彩朵、雲神是皮影的主要冊夾,包括有劉海戲金蟾、和合二仙、天官踢福、趙王二帥雲朵、五天君、五顯財神、四大天王、火神,幾乎各類神聖都有,因為雕刻皮子時用的成本太大,外面表演時不太方便,所以有時表演時神聖頭像及身段會用雲褶子代替。花石道具包括各種花、草、樹、木、石、花架盆景、床緯、繡帳等。
  • 發展文化產業,泰山皮影如今"老樹發新芽"!範老爺子說,想讓年輕人從心裡喜歡傳統文化
    泰山皮影歷史悠久,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範正安老師是泰山皮影第六代傳承人,也是中國皮影藝術的集大成者,完全繼承了其皮影獨門絕技「十不閒」——即一人演出一臺皮影戲,讓人嘖嘖稱奇。隨著劇場燈光逐漸暗下,一個個泰山皮影人物映上帷幕。「泰山上有石敢當,為民除害他上山崗……」皮影戲藝術家範正安老先生用嫻熟的技巧和精湛的表演將皮影呈現得活靈活現。
  • 皮影戲的人間四月天:王熙和袖珍人劇團的故事
    因為熱愛,所以義無反顧作為北京市海澱區政協委員、京西皮影傳承人的王熙,她和皮影戲的緣分要追溯到小時候看爺爺表演皮影的驚喜和熱愛。出身皮影戲世家的王熙,在看到皮影戲和老皮影藝人的凋零時,他們內心焦急萬分,「這門藝術,不能就這樣失傳啊!」
  • 西安研學之皮影——世界上最早的「電影」
    從此,這種製造幻影的戲法變了一門藝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皮影戲,它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電影」。皮影戲後來在民間廣為流傳,成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藝術形式。陝西、河北、山東等地都有皮影藝術的傳承。不僅如此,皮影藝術早在古代就走出國門,流傳到中亞、西亞及歐洲的一些地方,促進了我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
  • 訪壩塘「洪春班」皮影戲傳承人-------洪亮明
    2018年,他和另兩位寧鄉著名皮影藝術家鍾清明、萬鐵軍組成的表演班子,在寧鄉市皮影戲劇表演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辛丑年大年初八,我和壩塘政府鍾俊夫主任一行,慕名拜訪了這位皮影藝術家。 得知我們的來意,洪亮明熱情的接待了我們,給我們仔細的介紹了「洪春班」的歷史。
  • 山西皮影,幕布上的人生百態
    皮影戲是一位默默無語的講述者,講述著片子中的人間百態。王全安導演的影片《白鹿原》、劉德華主演的三國影片《見龍卸甲》中也都有皮影戲的表演片段。用線吊著的人偶以及道具表演,配以孝義吹腔,一臺皮影戲就呈現出來了,像極了燈下舞動的小精靈。
  • 我們的皮影戲在沒落…可有個美國妹子,推著輛自行車,想要救活它…
    晚上的時候,村裡剛好有一場皮影戲表演...「表演一開始,我就知道,皮影戲是我一直追尋的東西」。但是與此同時,她也發覺了中國皮影的現狀...「它正在走向消亡」「現在所有的皮影師傅,他們的年齡大約都在60歲到80歲,我們可能是最後一代,還能看到皮影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