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的精彩裡有我,在深圳打拼的湖北人躊躇滿志

2020-12-22 騰訊網

楚天都市報10月14日訊(特派記者劉孝斌 見習記者劉楒睿 記者劉毅)四十年奔騰不息,四十年風雲際會,從南國的一個邊陲「小漁村」,到名滿世界的國際化大都市,40周歲的深圳在壯年之際,迎來了璀璨的聚焦時刻。這個中國最耀眼的經濟特區,四十年飛速發展凝聚的光榮與夢想,少不了無數南下打拼的湖北人。這些湖北人不僅見證和參與了深圳的滄桑巨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事業也隨之躍升。特區成立40周年之際,楚天都市報記者奔赴深圳,記錄下湖北人的精彩故事。

南下的闖勁

十月的鵬城,處處奼紫嫣紅,鬱鬱蔥蔥。昨日,深圳街頭充溢著紅色的喜慶。

今年70歲的彭榮高,照舊堅持每天的習慣,來到家旁邊的公園散步。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位和藹可親的老頭,曾經是一位商業大亨。

1989年,時年39歲的彭榮高辭去黃岡市行政事務管理局的「鐵飯碗」南下深圳。當時,身邊的親朋無一不對他的做法表示費解。

懷揣著僅有的幾千元積蓄,彭榮高乘坐火車來到了深圳市羅湖區。兩眼一抹黑的他,乾脆什麼都不顧,抓起啥賣啥。今天大哥大火了,便經銷大哥大,明天照相機火了,便賣照相機。

1995年,彭榮高在羅湖開辦了一家實業公司,經營房屋租賃,他終於當上了夢寐以求的老闆。

現任深圳市湖北商會會長、深圳市晶鼎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魏毅,和彭榮高一樣,也是上世紀90年代初到深圳下海的弄潮兒。

魏毅出生於1964年,在荊州洪湖邊長大,1986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90年大學畢業後,魏毅到航天部門工作。1993年,他受單位委派到深圳工作。由於單位當時事情不多,他上班時常常喝茶看報紙。

窗外就是蓬勃發展的特區深圳,不甘心大好青春年華被浪費的魏毅,產生了下海經商的念頭。

當時正值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之後,全國已形成第二波下海的熱潮。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魏毅毅然決定辭職下海。

下海後做什麼呢?魏毅從當時一個香港公司處獲悉,可以賒筒卷銅版紙,然後一月一結帳,而當時國內外對這種銅版紙需求旺盛。魏毅創業的第一個項目,選擇了開一個包裝廠,從香港公司進口銅版紙,然後切成平板紙,對內對外銷售。

當時國內彩色印刷缺乏,魏毅又引進國外設備,開設了彩色印刷廠,與包裝廠協同發展。

後來,魏毅又進入海洋保健品行業,也逐步獲得成功。2008年,國內手機行業發展的如火如荼,他果斷成立光電子公司,製造當時手機急需的側發光LED。此後,他還進入金融、環保日用品等項目,均獲得不錯發展。

彭榮高不僅自己下海,1995年回到老家,碰到年輕的鄉親就問「要不要到深圳發展」。最開始,鄉親們都有所顧忌,沒人理會彭榮高。但還是有幾個20來歲的小夥子,跟隨他南下。

2003年,彭榮高轉戰餐飲和房地產行業,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商業規模,在南山區、福田區、羅湖區都開設了分公司,而這些公司的負責人,有幾個就是他當初帶出來的鄉親。

學習的力量

53歲的李軍民是麻城人,1994年遇到供銷社改制,他失業了。那天晚上,看著妻子和幼兒,李軍民抽了一包煙,做出南下深圳的決定。

「走出火車站的那一刻,心裡是迷茫和自卑的。」李軍民說,自己剛到深圳,又沒有一技之長,不知道如何立足。跟隨接站的老鄉,他吃了一碗2元錢的快餐,二人來到了一家酒店裡。老闆看他是農村出身,給了他一份採購的工作,每天負責採購後廚的原料,包吃包住工資400元。就這樣,湖北人李軍民開始了自己在深圳的奮鬥史。

由於採購工作與會計對接較多,且會計只用在辦公室坐著,李軍民逐漸萌生了做一名會計的想法。買書、參加培訓班,屢次考試碰壁,李軍民花了10年的時間才拿到了會計從業資格證。之後,李軍民辭去採購經理的工作,換了一家酒店開始了會計生涯。

在深圳市寶安區慧谷創新科技園,有一家叫深圳市優良專顯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32歲的老闆馮久龍,來自襄陽市南漳縣李廟鎮,也是不斷學習,從一名工廠流水線的工人,逐漸成為一家企業的老闆。

馮久龍的家鄉全是大山,過去家裡以務農為生。2005年7月,還不到18歲的馮久龍,作為一名剛從南漳一家電腦培訓學校畢業的中專生,在學校統一安排下,懷著對生活的憧憬,來到1200多公裡外的深圳,在一家電子廠做鍵盤流水線工人。

2008年,馮久龍到深圳一家讀卡器工廠上班時,不甘心做一名普通工人,報了一個夜間培訓班,每天晚上去參加手機維修培訓。3個月後,學會手機維修的馮久龍跳槽到一家手機公司。由於表現優異,馮久龍成為公司技術部的技術員。

這期間,在幾個同事的帶領下,馮久龍參加了一家銷售公司組織的幾次銷售講座,激發了對銷售的興趣。

到另外一家電子公司做銷售,開始業績不好,公司老闆連續三天帶馮久龍去跑客戶,現場教馮久龍如何與客戶溝通。兩個月後,馮久龍的訂單量突飛猛進。

愛學習的馮久龍有天晚上散步時,看到一家培訓學校發傳單,可以教禮儀、說話技巧、銷售、主持等知識。覺得自己水平還不足的馮久龍,果斷報名夜間學習。2012年底,公司組織的年會上,馮久龍作為主持人完美亮相,驚呆了一群人。

目前,馮久龍的公司,客戶遍及全國各地,並有自己的加工廠,公司年營業收入近千萬元。

自由競爭的吸引力

「利用移動端,學員提前預約學習時間,一個學員對一輛車和一個教練,免除學員排長隊等待上車的麻煩。」昨日,在深圳市光明新區文閣路信發駕校總部的會議室,36歲的向錢才正在跟員工講述駕校的價值理念:來了就是深圳人,讓每一個來深圳的人都擁有安全的駕駛技能。

向錢才是荊州石首人,2005年從荊州教育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應用技術專業畢業。家人想讓向錢才在家附近就業,當老師、考公務員。但是向錢才覺得自己還年輕,想外出闖闖。

2006年3月,向錢才背著行囊,來到廣東找工作。不久,就應聘到百度東莞分公司,2007年參與創建百度深圳分公司。2012年,向錢才調到深圳負責百度深圳區域市場營銷工作。2014年年底,年收入近百萬的向錢才決定辭職創業。「在深圳,創業的氛圍很濃厚,激烈的市場競爭給了有夢想的人很多創業機會。」

他先後投資過傳媒公司、家居等項目,都沒有成功。「每一次失敗,其實都是我們成功的路上的墊腳石,墊得越高,我們看得更遠,更能從中學習更多更多。」向錢才稱,他當時總結的最主要一條經驗就是,不能光投錢而不參與管理,不然自己的管理經營理念和企業經營價值觀無法落實。

2015年,向錢才投資入股了一家駕校,代理一家駕校分校的招生業務,一年招聘學員5000多人。經營過程中,看到駕校市場大有潛力可挖,向錢才想去收購一家駕校,自己直營,打造新型駕考培訓學校。

今年6月,向錢才和合伙人收購了深圳的信發駕校。當時這家駕校只有三個培訓點,資產約2000萬元,已經面臨資產及債務重組。三個月過去,新的信發駕校已經在深圳發展到11個培訓點,培訓學員4000多人,公司資產總額達到3000多萬元。

深圳市優美時尚形象管理有限公司老闆郭同軍,也是荊州人。

1996年,19歲的郭同軍考入武漢理工大學會計電算化專業,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熱門的專業,但是郭同軍並不是特別喜歡。為此在大學期間,他又選修了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等專業。

大學畢業時,有武漢的公司邀請,夢想著當老闆的郭同軍,卻帶著2000元錢南下深圳。

剛到深圳的郭同軍並沒有立即創業。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房地產廣告銷售公司做銷售。這家公司老闆是下海闖蕩的大學教授,每天晚上組織新員工上兩個小時營銷課,郭同軍收穫很多。

有一次,郭同軍看到一家初創的服裝公司在招聘,要求是懂數據分析的服裝銷售。因為是會計專業畢業,又做過銷售,郭同軍應聘成功。

「我應聘這家公司,主要原因是這是一家初創的企業,我一直想做老闆,所以到這家公司邊工作邊學習,學習如何做老闆。」郭同軍說,在這家公司發展到200多家門店時,他選擇辭職。

2009年,郭同軍跳槽到深圳市優美時尚形象管理有限公司做銷售管理。2014年,年歲較大的公司老闆將公司管理權委託給郭同軍。這時,公司業績受電商影響,已經不再盈利,郭同軍組織所有員工學習,擁抱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模式。

到2017年,郭同軍獲得這家公司全部股份,成為真正的老闆。經過幾年不斷改革,目前,這家公司盈利能力逐漸提高,年產值達5個億,目前公司正在做上市準備。

向錢才稱,他之所以選擇深圳創業,深圳從來不會排擠外來者,創業者身處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競爭環境中,更容易帶來歸屬感和吸引各種人才。所以他一直就有在深圳創業的夢想,現在終於開始實施,將一直堅定地走下去。

郭同軍對這種自由競爭的環境感同身受,他說自己到深圳20年,深圳特區改革開放不斷推進,給他的事業發展帶來蓬勃機遇,他自己經過摸爬滾打,個人能力不斷提升,眼界擴大到全球。

時代的春風

如今的李軍民,在深圳南山區常興花園購置了一套120平的二手房。當初連2塊錢公交都捨不得坐的小夥子,已經開上了自己中意的小車。

2018年,是馮久龍的幸福之年。這一年他結婚,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還換了一輛新車。今年,馮久龍在深圳購買了一套小型複式樓。

「等過幾年,把兒子戶口遷到深圳,讓他享受和深圳小孩一樣的教育。」馮久龍看著自己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公司,感慨萬千。

想起30年前初到深圳,彭榮高說,自己看著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我是幸運的,乘了時代的春風。」

2015年,當初追隨自己南下的小張想要回鄉,彭榮高對他的決定表示了支持,同時還希望他不忘自己所學知識,回鄉置辦產業,反哺父老鄉親。2016年,小張在老家開設了一個服裝廠,許多賦閒在家的老鄉再次上崗就業,發家致富的村民們逐漸蓋起了小洋樓。

「這裡原來就是荒地,現在附近都是高樓大廈。」昨日,坐在深圳湖北商會的16樓辦公室,現任深圳市湖北商會會長魏毅,感慨萬千。

27年過去了,魏毅至今還記得1993年坐著綠皮火車到達深圳的情形。那時候的深圳城區就是羅湖一小片,上海賓館以外都是荒野,那時候從羅湖到蛇口需要坐一個多小時車。

「這20多年,深圳的發展日新月異,城市面貌越來越好,我個人的事業、生活也是越來越好,這在下海當初是沒有想到的。」魏毅說,他感謝黨和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感謝深圳特區給予的機會。

46歲的詹翔是武漢人,1997年從華師畢業以後,本可以選擇留在武漢,他卻選擇到深圳當老師。

到深圳沒多久,詹翔便在福田區義工聯註冊成了一名義工。2002年,詹翔又組織所在中學的學生們,成立了一支80多人的義工服務隊。每個周末,走下講臺的詹翔,都會帶著自己組建的義工服務隊,身穿紅馬甲,走進深圳市福田區的敬老院、兒童福利院,幫助老人和孩子們打掃衛生,給老人餵飯,陪孩子做遊戲。2004年12月,詹翔被深圳市義工聯授予「五星級義工」稱號。

23年過去,詹翔現在是福田外國語高級中學的副校長,桃李天下。他說,自己初到深圳時,學校還是城郊,而現在已成為城市中心,學校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深圳很多學校都在改革和創新中不斷發展,吸引著來自全國的優秀人才,提供著更優質更多元的教育服務。「深圳給了我一片熱土,我可以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回想這20多年在深圳的生活,詹翔滿懷感激。

詹翔說,經過40年的發展,深圳雖然早已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但不管是他還是身邊的朋友,沒人停下腳步,還是時刻保持著緊迫感,不斷地在往前奔。深圳在變化,但這座城市不斷創新的基因和包容萬象的文化,卻始終沒變。

相關焦點

  • 大河奔騰 在深打拼的湖北人躊躇滿志
    四十載巨變承載歷史的光榮與夢想 也記錄下無數精彩的奮鬥故事大河奔騰  在深打拼的湖北人躊躇滿志這個中國最耀眼的經濟特區,四十年飛速發展凝聚的光榮與夢想,少不了無數南下打拼的湖北人。這些湖北人不僅見證和參與了深圳的滄桑巨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事業也隨之躍升。特區成立四十周年之際,楚天都市報記者奔赴深圳,記錄下湖北人的精彩故事。南下的闖勁十月的鵬城,處處奼紫嫣紅,鬱鬱蔥蔥。昨日,深圳街頭充溢著紅色的喜慶。
  • 深圳這個城中村:被稱為湖北人云集地,街上到處可聽到湖北話
    ,然後等到真正長大才會發現想要優越的生活都是得靠自己爭取的,如果自己的父母沒有能力,就全靠自己去奮鬥了,而想要賺點大錢就必須要奔波於那些大城市之中,因為大城市存在更多的機遇和市場,這點道理很多人也明白。
  • 深圳40年,10位武漢人的奮鬥之歌
    他的楚味堂已從深圳寶安區(關外)搬到了福田區車公廟,菜館名字不變,臨街門店,經營面積已有300多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00人就餐。「經常會有湖北商會和社團來此聚會。每年,我還為湖北老鄉們辦一兩次相親交友活動。」13日中午,正在忙著做板慄燒雞的吳少雄告訴記者,由于堅持做蓮藕湯、刁子魚、紅菜苔、粉蒸肉、熱乾麵、涼拌毛豆、魚糕肉糕、油燜大蝦等地道的湖北菜,他的菜館成為深圳湖北老鄉的打卡地。
  • 人生,有一種悲劇,叫「躊躇滿志」!(深度好文)
    人生有兩種悲劇,一是萬念俱灰,二是躊躇滿志。何謂躊躇滿志?一個主要內容就是腦子裡總裝著事業、財富、名利等等念頭,而不能放鬆心情去活在當下,享受現在。所以說,人生,有一種悲劇,就叫「躊躇滿志」!在社會上打拼多年後,他終於鼓起勇氣創業,並躊躇滿志,為了自己的財富夢想拼盡全力。開始一切都很順利,裡文森賺了不少錢。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厄運很快降臨到了裡文森頭上——他替一個朋友背負一張面額很大的支票,而那位朋友破產了。禍不單行,那家存著他所有資產的大銀行竟然因為危機破產了,他不但損失了所有的錢,還負債纍纍,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 奮鬥深圳正青春——在深長沙人的創業故事和家鄉情誼
    深圳,大鵬展翅,璀璨絢麗。但繁華背後,不知道有多少人為它付出了汗水,獻出了青春。  四十年來,這個充滿機遇的希望之城成就了千千萬萬個奮鬥者:打工妹變身上市公司創始人,打工仔成為行業巨擘,流水線工人成長為設計師……一代又一代「外地人」懷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到這裡,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深圳。  奮鬥深圳正青春!
  • 討論「深圳女孩」,是基於對奮鬥本身的認可
    許多網友直呼深圳女孩活得通透,也有很多人在分享努力的生活片段時,會加上一句「今天也是深圳女孩」。「搞錢」,其實就是把「創造價值」說得直白接地氣了些。與「拜金」不同的是,它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深圳女孩」們不甘於現狀,在工作之外買基金學理財;她們中很多人都是「斜槓青年」,在主業之餘,還有著博主、設計師等副業,名片上有著多個身份。
  • ...腳步》第34期丨範軍:深圳人緣何不仇富?深圳民間為何那麼有活力?
    >1971年出生,湖北荊州人。>「研究深圳,必須要研究這座城市的變化和城市裡的人。」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 在深圳打拼的人,回到故鄉,看到農村的巨變,心裡有點慌!
    所以有很多的人匯聚在一線城市,如在深圳這樣的城市打拼,如果離老家近些,可能還會經常回老家,離老家遠些的人就可能會一年半載才回去一次,有的人可能要數年才回一次老家。人們外出謀生,很多的人解決了收入的問題,但近年來一些人發現工資沒有什麼增加,而在城裡的開支卻越來越多,有的人還說在城市裡掙錢城市花,很少有存款或者給家裡的錢不多,但是,他們也都知道只有努力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有時又會感覺到自己的忙碌毫無意義,想改變命運,也無濟於事。
  • 40萬湖北人湧入深圳:照單全收背後,是你不知道的4個真相
    她就是,海納百川的科技之都:深圳。我本人就在深圳,感觸很深。而且,我的一個員工,就是湖北天門人。疫情好轉後,我給他打電話,歡迎他隨時復工。但他很擔心,我也很擔心:害怕社區不接收,害怕房東不接納,害怕深圳人的歧視......結果,根本不是那樣的!
  • 《深圳的腳步》第27期丨房濤:深圳緣何成為大愛之城,愛心GDP為啥...
    且聽房濤的精彩分享。  1、談深圳抗疫:提早確定「馳援湖北 守護廣東 保障深圳」  鍾姓捐贈人當場回復不需要,他說:「如果不是醫護人員在最危險的時候頂在第一線的話,我怎麼有可能在深圳還能掙錢呢?」說完,悄然離去……  早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有一個深圳的企業家捐贈人,當時有一個分公司在四川,他告訴房濤他們,「我四川分公司的員工得到什麼樣的救助,我恨不得所有的四川人都得到這樣的救助……」  這就是淳樸可愛的深圳捐贈人。
  • 崇尚建功 奮鬥有我——深圳報業集團社長陳寅在青年員工代表事跡...
    編者按4月29日下午,深圳報業集團舉辦了以「崇尚建功奮鬥有我」為主題的青年員工代表事跡報告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認真學習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圳報業集團班子成員以及青年代表參加了報告會。
  • 為什麼來深圳的人,很少說粵語?
    在深圳的大街上,你可能聽到普通話、潮汕話、客家話、湖南話、四川話……但很少聽到粵語。最經常聽到的地方,可能就是地鐵站了。和大多數人一樣,畢業後我想著南方工作機會比較多,也好發展,於是選擇了深圳。一開始還擔心自己不會粵語很難融入,結果來之後發現大家都說普通話,不會粵語也不用擔心。畢竟是移民城市嘛,社交場合一聊天都來自天南地北,湖北、江西甚至遇到同鄉也是常有的事。
  • 又有10名新聞人獲深圳新聞英才獎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鍾鴻冰/文 鍾華登/圖12月17日,第四屆深圳新聞英才獎頒獎報告會在深圳廣電集團800演播廳舉行。本次報告會以「勇毅與擔當」為主題,10名新聞人獲深圳英才獎。會上還對深圳突出的新冠疫情新聞人進行了表彰活動,分別頒出深圳新聞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英雄獎、先鋒獎。本屆深圳新聞英才獎頒獎報告會由深圳市新聞人才基金會牽頭,深圳市新聞工作者協會、深圳市新聞學會、深圳市新聞人才基金會、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共同主辦。
  • 滷味案板下上網課的女孩 爸爸是20多年前去湖北打拼的溫州人 大...
    都市快報訊 這幾天,一組湖北五峰7歲柯恩雅在滷味鋪案板下上網課的照片,感動了很多人。有網友看哭了,評論說,「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希望」。小恩雅的爸爸老柯,是溫州洞頭人,20多年前,他隻身出外闖蕩,在湖北宜昌成家立業。昨天,我聯繫上了小恩雅的爸爸老柯和媽媽趙姐。
  • 《深圳的腳步》第26期|馬樹華:捐出過萬張深圳老照片,他的鏡頭裡藏...
    說做就做,於是,便有了現在對比鮮明的一組組新老照片,每一組照片,或兩張,或三張,十年一個樣,對比大不同……  馬樹華感慨,放在四十年前,他自己怎麼也想不到,四十年後,深圳到今天會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巨變,而且,這巨變還在繼續進行中——  「深圳有今天的精彩,不該忘記過去走過的路,當年的模樣,我想這就是老照片的最大價值吧……」  3、
  • 深圳承遠公司關心關愛湖北返崗復工員工
    自疫情發生以來,深圳承遠公司高度重視該員工的聯絡與關愛,兌現了「疫情防控不漏一人、復產復工不松一分」的莊嚴承諾。1月16日,宋世源休婚假回到老家湖北赤壁。原本是人生大喜之事,但僅僅一個星期之後,疫情的突然爆發打亂了他們的新婚安排,小區內出現確診病例不敢出門,疫情防控需要不能返深,此時,他已顧不上「蜜月」,心中只有擔心——工作怎麼辦?
  • 人生有兩齣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
    人生有兩齣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這句話是大文豪蕭伯納說的。萬念俱灰和躊躇滿志,代表著人生可能的兩種極端狀態。再平凡的人,無論是初出茅廬的意氣風發,還是老驥伏櫪的壯心不已,一生中總是有躊躇滿志的時候;而生活裡真正落到萬念俱灰境地的人,總歸是少數吧?浮浮沉沉乃人生常態,無論事業抑或情感。萬念俱灰和躊躇滿志,更多地是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精神和情緒層面反映的兩種極端狀態,不見得客觀的外部環境也處於對應的極端狀態。
  • 安徽衛視《蟻族的奮鬥》 小小的天承載大大的夢
    舉報 青春勵志電視劇《蟻族的奮鬥
  • 深圳人口圖鑑:86%的人在打拼 外省人中湖南佔比最多
    過去40年,一批又一批建設者用世人矚目的「深圳速度」「深圳模式」,將一個小漁村變成了一座「充滿魅力、活力和創新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深圳奇蹟」,成為全球經濟特區的成功典範。這一切都是每一位「深圳人」的辛勤付出、努力拼搏的成果。
  • 深二代的尷尬:承認自己是深圳人,需要勇氣
    對眾多父母來深打拼的非土生深二代來說,即使在深圳長大,即使是深戶,甚至家有房產,在深圳生活也會有在異鄉的感覺。「老家在xx,從小在深圳長大。」分兩個半句來回答一個問題,是我們共同的默契。但可能沒有多少人細想回答背後隱藏的心理,包括回答者本人。「為什麼不直接說自己是深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