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都是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創造的寶貴財富,是祖先們聰明和智慧的結晶,需要我們把它傳承和發揚。而對聯就是其中獨具風格的一種文化遺產,是祖國文化藝術園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我們來了解對聯的相關知識。
一、對聯的起源
餘德泉教授在《對聯通》中講過:講對聯的發展歷史,難度最大的是講對聯的起源。對聯的起源,是指對仗句最初從作為一種修辭格的對偶中分離出來獨立的時間。
對聯起源於何時,尚無確考。但根據陸續的研究考證,我們可以證實對聯最遲在唐代就有了。然後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五代後主孟昶,他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很多人都說這是我國的第一幅春聯,但到底是不是?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五代之後便到了宋元明時期。宋朝時候已經出現了壽聯和輓聯,而元代,對聯錄載的卻不多。到了明朝初年,由於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提倡,對聯得到了一次大的普及。「春聯」這個名稱,就是朱元璋提出來的。據《簪雲樓雜說》記載,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後:「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於是,每年的春節,家家戶戶都貼上春聯。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種習俗。
到了清代,對聯的發展也達到了鼎盛時期。這個階段,對聯撰寫家群星璀璨,如鄭板橋、紀曉嵐、祝枝山、徐渭等等,都是鼎鼎有名的。而聯書,從已見的目錄來看,亦有好幾百種,如果將各地圖書館與私人收藏尚未流行的刊本和抄本都發覺起來,估計有千種以上。這時候對聯的數量,見諸於文字者,不下十萬副,且高質量者居多。對聯在清代如此登峰造極,不僅為其前其後的時代所未有,與同時代的其他文學形式相比,也是非常突出的。因此,若說清代以對聯為最,並將它同「唐詩宋詞元曲」並論,謂之「清對聯」,也並不過分。
二、對聯的名稱簡述
對聯,俗稱對子,它用之於楹柱,又稱楹聯,後來楹聯就成了對聯的雅稱。以「對聯」為正中,俗稱「對子」,雅稱「楹聯」,其實三者之間還是有些許差別的。
(一)對子
在古代的蒙學教育中,會開設一門啟蒙課程——對課。對課起源於何時,尚未考證,但至遲在唐代就有了。唐代是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對課便是為了寫詩和駢文做基礎的訓練,對聯產生後,也順帶做對聯的基礎訓練了。但那時候對聯並不屬於正式文學,科舉又不考,因此只能算是文人遊戲。對聯試才學也有很大的隨意性和遊戲性。對課最基本的就是對對子。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就是對子。光是對對子,不必顧及意義上是否統一,因此只要在字面詞性結構能對上就行,至於意義相連什麼的可以不管。也就是只要形式上的相連,不管內容。簡單說對子就是「對而不聯」。
(二)對聯
對聯是「對句」和「聯語」的總稱。「對句」是相互成對而沒有統一中心的上下兩句,而「聯語」則是在對句的基礎上有統一的中心和主題。「對聯」綜合兩者取名,便要求上下兩句既要在形式上相對,又要在內容上相關聯。如此才能稱之為對聯。
(三)楹聯
對聯用之於楹聯,就叫楹聯。後來,楹聯便成了對聯的雅稱。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對聯都能稱之為楹聯的,他應該具備一定的文學性、藝術性和欣賞性。因為它是要懸掛起來或直接張貼在門面上的,如果把一副粗俗的對聯或者純文字毫無價值的對聯張貼出來,稱之為楹聯,那就有點彆扭了。
對於這些,我們有所了解就行,不必去細究。
三、對聯的書寫、張貼和標點
(一)對聯的書寫格式
對聯(上下聯)的書寫格式,可以橫寫,也可以豎寫。在實用中一般是豎寫。豎寫時,如果分成數行,則應注意上聯要由右往左書寫,下聯要由左往右書寫。上端要齊平,下端最內行(即最末行)應較短。使全聯成為繁體的「門」字形,這種叫「門字對」。如果聯句比較長,並且半邊聯的字數是偶數,分行時,有時會分成字數相等的兩行。這種八言聯用的比較多,叫「比目對」。
一般的對聯還有橫批。橫批,是指掛貼於一副對聯上頭的橫幅(橫披、橫額),一般僅用於少數有此必要對聯。所謂「橫」,指的是橫寫的書寫方式;「批」,含有揭示、評論之意,是對整副對聯的主題內容起補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橫批應當與主題內容相關,應當尤其精煉(實踐中多以四字為格),也應當考慮平仄交替。橫批的字詞和內容還應當避免與上下聯簡單地重複。橫批應當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不是畫蛇添足。「橫批」之「虛額」:不直書地名,或用典,或擬景,更具文採的橫額,如南昌滕王閣的「仙人舊館」,《紅樓夢》中的「有鳳來儀」、「杏簾在望」;「橫批」之實額:直書該地名、店名的橫額,如「黃鶴樓」、「同仁堂」。
橫批的書寫方式是左起還是右起,有待進一步的規範和明確。依傳統,橫批在與豎寫的上下聯相配時,應是右起。但由於現代漢語的橫寫格式是左起,因此,我們經常看到的對聯橫批也是由左往右寫的居多。對於這點,倒也不必糾結,喜歡那種就用哪種即可。
我們在網絡學習中,打字應當為橫寫。那麼,上下聯橫寫時,前端要齊平,書寫順序當是由左往右。
(二)對聯的張貼
在張貼、懸掛、雕刻對聯時,要注意: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此時左右,應以面對對聯所貼處來確定),這一格式不能任意改變。
(三)對聯的標點
處於現在漢語大環境中的對聯, 應當使用標點符號。至於與書法藝術相結合時,則另當別論。
對聯,它是由上下聯兩組文義相關的對句組成,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決定了對聯標點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同時決定了這種特點集中體現在上聯收尾處的標點符號上。在上聯收尾處用標點符號。一般而言,單句聯聯尾用分號;中長聯,聯中已用了分號、句號,上聯末尾用句號為宜。至於某些表達特殊語氣的標點符號,可使用疑問號或驚嘆號等。對聯中一般不使用括號、引號、省略號、破折號、書名號等標點符號。對聯貼在牆上或,門的兩側,不用標點符號。
過去寫對聯,不管多長,都是一直寫下去,不打標點,完全讓讀者去斷句。但較長的對聯,一邊讀還一邊斷句,讀起來很費力,也難讀準。於是,人們便在當斷句的地方(即屬於句腳或某些節奏型停頓的那個字旁)點上一個「、」或者「·」,表示讀到那裡要停頓一下,這就是最初的標點。但是,按現代漢語的標點打法,可以充分表達聯語的語氣。其規則大致是這樣的(上一段說的是概括性的規則,下面舉例講解):
①每聯的字數不多,中間無須停頓的,上聯末尾打分號,下聯末尾打句號。如九江甘棠湖煙水亭聯:
疏煙流水自千古;
山色湖光共一樓。
②每聯字數較多,中間需要停頓者,在中間停頓的地方至多打逗號,上聯末尾打分號,下聯末尾打句號。如浙江紹興蓬萊閣聯:
八百裡湖山,知是何年圖畫;
十萬家燈火,盡歸此處樓臺。
③若中間停頓的地方有打了分號和句號的,上下聯末尾都打句號。如成都望江樓聯:
層樓高百尺。到最上頭,放開眼界,直看我玉壘浮雲,錦江春色。
往事越千年。是真才子,自有胸懷,哪管他儒臣特筆,詩史題吟。
④不管中間還是句末,凡有疑問或感嘆的意思,都打疑問號或感嘆號。如山海關孟姜女聯:
秦皇安在哉?萬裡長城築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玉銘貞。
不過,上述理論雖這麼說,但在實踐中,卻有一種約定俗成的對聯標點法。不失為一個更加簡捷的選擇,那就是:
上下聯中照常用標點符號,上下聯聯尾統一不用標點,用「==」連接。如:
清風送雨逐雲去==
流水牽山載月歸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在古代來說,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
散文對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因此,散文對聯不入流正統。
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對聯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在思維本質上與陰陽極為相通。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楹聯繫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大家都知道對聯是中國最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那它的獨特性究竟表現在哪裡呢?主要表現在結構和語言上。
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
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後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兩部分成雙成對,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只能算是半副對聯。
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音樂性的特殊語言。
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於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質。
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異於其它文學形式。同樣的客觀對象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面、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並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範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
人們常說對聯雅俗共賞,這絲毫不假。詩尚典雅蘊藉,一般人是不敢問津詩詞的,怕寫成打油詩。而楹聯,至若逢年過節,家家寫之,戶戶貼之,實為文學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聯俗而能雅,而且是大雅。
楹聯雖規則簡單,形式純粹,但其對道、聯藝,卻博大精深,沒有止境。短小雋永者,一語天然,非俗手能為。長篇巨製者則更是鋪錦列繡,千匯萬狀,如同史詩,非大手筆不能作。
那些優秀的風景名勝聯,輝映山川古蹟,永放異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聯,傳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聯,慷慨磊落,光耀千秋,豈非大雅乎?
那麼,如何斷定對聯的上下聯呢?
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
必須注意的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些不同。
那麼何為四聲?在下篇手記中將逐漸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