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古至今都是醒世恆言,於個人如此,與企業更是如此。
個人都有惰性和慣性,緩慢向下滑坡是人性的正常體現。正因如此,我們才需要運用各種方式去加強對人的管理,學校有學校的規章,企業更有企業的制度。
因此,倘若一個企業本身在管理上便缺少危機感,那麼久而久之,企業員工們就會遵從天性,各自緩慢滑坡,這種滑坡在短時間內很難被覺察出來,然而一旦面臨一些重要的問題,或者市場動蕩時,就會發現此時的企業早已潰不成軍,失去了競爭的能力。
一個缺乏危機感的企業,往往有這麼幾個特質:
1、缺少市場敏感性。
有一些企業在市場規則已經改變時,卻仍在使用從前的方式工作,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對市場的敏感性。
曾經有一家企業,一度做到行業的龍頭老大,但就在其如日中天之時,市場已經悄悄改變,新的形式正在悄然產生,一些其他企業抓到這個先機,及時改變策略搶佔了新的市場,而這家企業卻仍然按照原本的步驟經營。
結果幾年之後,其他企業徹底佔據了市場,這家企業失去先機,再想趕上已經來不及,雖然後來又堅持了幾年,但最後還是以破產告終。
這裡其實存在了一個陷阱,那就是市場變化往往在最初並不明顯,即便企業並沒有做出任何調整,在短時期內仍能夠適應市場的生存環境,出於惰性或其他原因,企業會維持原狀。而當市場的變化已經觸及企業生存時,這時企業再去調整,就已經來不及了。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企業不能居安思危,不能看到藏在市場深處的暗箭。
2、決策上多為被動。
但凡偉大企業,從來不追隨在對手的身後。它們的每一次決策,都是為了挑戰自我,為了主動抓住時代命脈。
所以它們總是能走在行業前列,主動去出擊,去做些新的嘗試和一些大膽的決定,而其他企業則只能追隨其步伐行走。這些追隨的企業,其實吃的都是別人剩下的殘羹冷炙,很快就會處於被淘汰的邊緣。
3、工作方式上墨守成規。
這裡說的墨守成規,指的是一些企業喜歡保持老一套的習慣。
當年國家為了經濟能夠迅速發展,引進了許多新式企業,這時候,一些老牌的企業因為不願做出改變,仍然使用舊一套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結果就是很快就被淘汰,至今仍是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
誠然,每個企業都有自己最初確立的企業文化,根本上的東西必須堅守不能更改,但在具體工作方式上,如果永遠一成不變,那麼隨著市場的發展,必然會漸漸失去競爭力。
根據以上,要提升企業的生存能力,就要從內到外地培養企業的危機感,老王認為需注意這麼幾點:
1、增加員工的競爭意識。
競爭既有向內,也有向外。
對內,員工需清楚在市場經濟的企業中,並不存在任何鐵飯碗,不進取就會被淘汰,不學習就會被落下,不隨時做出調整和改變,就會成為企業的累贅。
對外,員工們需擰成一股繩,隨時保持向同行業企業發出挑戰的狀態,保持戰鬥的姿態。即便自身所在企業正處於下風,也不可能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至少在氣勢上,也不可能輸給他人。
要增加員工的這種緊迫感,也絕不可以紙上談兵,必須要將競爭氛圍落到實處,通過各種晉升鼓勵,以及嚴格的獎懲制度,來實現整體上的氣勢的提升。
當然,在這裡必須要掌握好一個度,需知過猶不及,最終需要培養的是良性的、健康向上的競爭,而不是帶有各種惡劣性質的嚴苛制度。
2、增加決策上的主動性。
企業要改掉被動決策的習慣,不能在市場已經出現問題時,才手忙腳亂地去迎合。
在決策之前,就應該主動去尋找市場中存在的各種可能性,儘量將各種情況都考慮進來。這個動作並不難,很多企業之所以不能佔據先機,並不是因為他們做不到,而是因為他們害怕麻煩,只想專注眼前。
商場如戰場,戰場如棋局,行軍布陣需將目光放得足夠長遠。
決不能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否則企業得不到任何成長,更不必說長久生存。
當然,任何決策者都不能保證自己的預測完全準確,正因如此,才需要將更多的線索思考進來,並根據市場的變化隨時進行戰略上的調整,並在調整的過程中將發展脈絡整理得更加清晰,最終徹底佔上先機。
3、不斷吸取新鮮血液。
一個企業最怕的就是守舊,而這偏偏是許多企業都會出現的問題,其中更不乏曾在市場上創下過輝煌成績的大企業。
不如說,那些曾經有過光輝成績的企業更容易犯下這樣的錯誤。因為他們便是用那一套方式贏得了市場,所以他們相信只要沿用這一套方式,必然會繼續贏得市場。殊不知,市場一直在變化,一直在發展和成長,原本新鮮有趣的內容可能會變得無用又無趣。
如果要企業能隨時跟進市場的發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不斷吸收新鮮的血液,包括擁有新理念的管理者和員工,也包括新的管理方式、營銷方式等。
同時,企業必須保持學習的精神,去接受一切新事物,而不是排斥。對於新的理念,需大膽嘗試,而不是去打壓。
一個人不可能永遠保持年輕狀態,但一個企業卻可以通過對新鮮血液的不斷吸收,而始終保持最年輕和向上的姿態。
4、要危而不亂。
雖然危機感很重要,但也不代表就要因此而疑神疑鬼。
危之前,首先要穩,要認清楚自身的立足點,看清楚自身的優勢和缺陷。一棟樓房只有在地基扎穩後,才能隨意改變上面的設計,一個企業也只有在立足穩妥後,才能去根據風向而進行調整。否則,根基未穩就先危機起來,就只會如野草般隨風而倒了。
企業是如此,員工個人更是如此。對員工來說,做好本職始終是工作的根本,所有的學習、成長、競爭,都須在出色完成了本職工作的基礎之上。
寫在最後
企業若想長久發展,需懂得居安思危,其中,居安和思危同樣重要。居安,是做好本分,給企業創造出生存的空間;思危,則是在居安的基礎上,為了企業的未來,隨時做好戰鬥準備。而不論是居安,還是思危,都需從內到外去培養,小到每個員工的個人工作,大到企業的重大決策,彼此貫穿一致,才能真正給企業帶來競爭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