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紀錄片 偉忠媽媽的眷村.偉忠媽媽的眷村.2007

2021-03-03 我愛紀錄片

本片是王偉忠在得知故鄉嘉義的建國二村將拆遷後,耗費五年的時間所留下的影像全記錄,片中記錄了王偉忠一家人對於故鄉的深深眷戀,尤其是偉忠媽媽,從來到臺灣後便居住在嘉義建國二村,建國二村陪伴了偉忠媽媽五十幾年的歲月,當得知建國二村要拆除後,偉忠媽媽十分的不舍,也讓王偉忠有了想記錄下故鄉影像的念頭。王偉忠表示:「我剛開始只是很單純的想記錄自己的老家,讓我的第二代、第三代知道我們是怎麼來的,記錄我的媽媽給我的小孩看,但在拍攝中,我逐漸發現有許多眷村的文化是獨特的,也讓我感覺到自己個人對故鄉的依戀,因此我在剪接中放了許多個人的感情,也照我媽媽所希望的,以簡單、有感情、不麻煩別人的方式進行,希望大家都能有屬於自己的感觸!」

紀錄片中的主角偉忠媽媽王孫紹琴和偉忠大姐王蓉蓉為了這場記錄片發表會,特別從嘉義來到臺北,並親手準備了五香芝?大餅、鹹菜炒肉絲和涼拌大頭菜三樣家鄉小味來到現場給與會者品嚐,讓大家重溫道地的眷村小吃味道,現場來賓也都吃的讚不絕口。

值得一提的是,當來賓們觀看「偉忠媽媽的眷村」的記錄片段時,現場竟頓時成了催淚大會,包括偉忠媽媽、偉忠大姐、偉忠老婆和琇琴等人都感動的落淚,連孫鵬都紅了眼眶,尤其是其中一段關於門牌的故事。原來,在嘉義建國二村正式拆除後,偉忠媽媽特地將老家的門牌保留下來帶到新家,並訂在新家自己的房門上,為的就是希望孩子們能永遠記得陪伴大家五十幾年的眷村,是永遠都不會被拆毀的,而已過世的王爸爸如果有一天要回來,看見門牌就會知道自己在那裡。這樣的深情更是令現場所有來賓們動容不已。

點擊左下"閱讀原文"連結跳轉到B站觀看該片

-THE END-

防失聯、交流群、合作推廣 可掃碼或加 lovedoc2000 

前次推送(2020/4/4)

CGTN紀錄片 武漢戰疫紀.The Lockdown: One Month in Wuhan.2020 英雄沒穿披風而是戴口罩!

歷史推送

十二月推送合集 十一月推送匯總  十月推送匯總  

九月推送匯總    八月推送匯總     七月推送匯總

六月推送匯總     五月推送匯總     四月推送匯總

相關焦點

  • 提起《偉忠媽媽的眷村》就總是滔滔不絕
    王偉忠來自當時臺灣地區因為大時代遷徙形成的臺灣眷村有關眷村的歷史,可以從他拍攝的紀錄片裡面了解也可能是從小住胡同的關係我對偉忠哥描述的眷村充滿了親切感鄰裡間超越親人的相互照顧特別喜歡偉忠哥的記錄方式他了解父母的經歷,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把這些故事和經歷記錄下來為了給第三代、第四代的孩子留下一些資料可以讓他們的後輩了解自己的父輩是從哪裡來有著什麼樣的故事為了不忘記自己本來的樣子他花了四五年的時間拍攝記錄片《偉忠媽媽的眷村
  • 聽綜藝教父王偉忠聊聊 「 眷村醬面 」 !
    時光如梭,讓我們乘坐這臺時光機,去看看紀錄片主人公——王偉忠視角下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在解放戰爭中,國民政府落敗,大批國民軍隊及其眷屬從大陸遷到臺灣,而眷村就是政府為他們興建的房舍。在偉忠的記憶中,還有賣包子的天津女大大,唱京劇的陳媽媽,兒子是金融業、教育界精英的媽媽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與大陸的故事,在這個熱鬧而貧瘠的地方生根發芽。
  • 眷村味道,兩代人的鄉愁印記
    視頻的主人公是來自臺灣的王偉忠,"那時候街坊鄰居來自大江南北,四川媽媽做的辣醬,湖南媽媽做的臘肉,北方媽媽包的餃子、擀的麵條。舌間傳來的味道,讓每一個外鄉人,瞬間就回到遙遠的家鄉,回到父母的身邊。"他描述的這個乍一聽仿佛是大陸數十年前部隊大院的地方叫做眷村,遠在海峽對岸的臺灣省。眷村,臺灣歷史最獨特的產物之一,近些年越來越多為海峽對岸的人們所知。
  • 眷村——一個時代的縮影,在那裡不只有鄉愁,還有美好的人情
    關於不同軍種的眷村類型,眷村出身的女作家朱天心,在她的文章《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有一段既貼切有有趣的描述:空軍村的媽媽最洋派,懂得化妝,傳說都會跳舞,都會說些英文。陸軍村的媽媽最保守老實,不知跟待遇最差是否有關。海軍村的打牌風最盛,也最多精神病媽媽,可能跟丈夫們常年不在家有關係。
  • 電視劇《原鄉》央視熱播 眷村再次走進觀眾視野
    後來有王童的《香蕉天堂》、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關照老榮民和眷村二代在當下臺灣社會的命運和內心。現在更新的則是擁有更多商業色彩的《淚王子》。眷村電影,向來在臺灣銀幕中擁有一席之地。   漳州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施沛琳,從小在眷村長大。她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說,看眷村電影,覺得親切,因為劇中有眷村人共同的記憶。
  • 講座推薦|《康熙來了》製作人、臺灣電視教父「偉忠哥」廈大開講:我的創意人生
    臺灣電視圈有個「偉忠幫」,狹義上指的是王偉忠籤下或者力捧出來的藝人:吳宗憲、胡瓜、蔡康永、大小S、陳漢典、徐佳瑩、黑人等等;廣義上,則包括他從1980年代初開始製作的臺灣綜藝節目,包括《康熙來了》、《國光幫幫忙》、《超級星光大道》等等,其實在臺灣社會轉型時期,還有著名的《連環泡》、《純屬巧合》、「全民」系列。
  •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我是純粹的眷村人
    《寶島一村》在眷村即將被拆掉的時候出來,一下激起了很多人對眷村的情感,造成了轟動。  W:對。以前的八年民進黨執政,眷村的聲音比較少。很早以前也有人做眷村的東西,但選在這個點上,除了時間原因,我們這代人也成熟、知性了。眷村要拆了,第一代人到臺一甲子了。我們開始尋根,對父母開始懷念。我之前拍過一部記錄片,叫《偉忠媽媽的眷村》,順勢寫了一本書叫《偉忠姐姐的眷村菜》,又找賴聲川做舞臺劇。
  • 臺灣眷村——一個時代的記憶
    講述間歇,大巴上的電視還不時播放當年來臺官兵的紀錄片。那些飽含深情的敘述,那些骨肉分離的慘狀,那些痛哭擁抱的團聚,數次溼潤了我的眼眶。腳下這片美麗的土地,曾經承載了多少同胞的無奈和掙扎?他們那濃得化不開的鄉愁和纏得解不開的親情最終是否都得到了安放?現在的人們對他們在那段特殊歷史時期悲慘的命運和走過的艱難歷程還會有記憶嗎?還好,臺灣保留了一些眷村。
  • 眷村
    我知道臺灣眷村是從臺劇《一把青》開始的。作為臺灣的一個文化符號,眷村是許許多多的文學影視作品的背景和發生地。眷村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光明晚報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之時,第一批抵達臺灣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就已經搭建了最初的簡陋眷村。
  • 【招牌菜】梁媽媽家:獨一無二的眷村美食,魂牽夢縈的媽媽味道
    臺灣眷村,一個足以勾起一代人回憶的名詞。
  • 王偉忠籌拍眷村電影
    本報訊(記者金力維)臺灣電視製作人王偉忠的新書《我住寶島一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日前在京舉行新書首發式,王偉忠透露正在籌備拍攝一部眷村題材的電影。王偉忠在臺灣被稱為「綜藝教父」,他是《康熙來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熱門電視節目策劃製作人,也是賴聲川風靡兩岸的話劇《寶島一村》的策劃製作人。
  • 辱罵老兵的洪素珠小時住臺灣眷村 6年前曾拍紀錄片感念
    而臺灣中時電子報今天(6月13日)的一篇文章顯示,這位因言語霸凌老榮民的洪素珠,曾花2個月時間獨自掌鏡完成《走入1975記憶裡的眷村紀錄片》,片中和榮眷有說有笑,還自稱自己小時候住高雄眷村。 時隔不到6年,洪卻極度反差,用偏激言語辱罵榮民;何以轉變如此之大?報導援引醫生林耕新的話表示,她的轉變與心理學無關,無法評論。
  • 電影世界微電影還在尋訪昔日眷村
    我從小住在高雄的海軍眷村,雖然留學移居海外,我以為,我原鄕的根會一直延續下去。孩子小的時候,我每年帶他們回臺灣,在眷村騎摩託車、遛狗,度過美好的夏日時光。可是,將近十年前,眷村改建了,媽媽搬家了,整個村子都破舊了,上一代的事跡,我這一代的成長,就此褪色。
  • 彩虹眷村
    位於臺中市南屯區春安路56巷內,由87歲老榮民黃永阜在地面、牆上,畫滿如夢境般、充滿童趣的人物、動物圖像與線條,成為網友口中外拍秘境「彩虹眷村」。因面臨拆除,引起大學生蔡克斯等人重視,在臉書上發起「讓彩虹爺爺繼續畫下去」的搶救行動,短短二天,已超過二千人聲援。「臺中缺的是在地文化,不缺豪宅!」曾被全球華人藝術網專文介紹的中市「彩虹眷村」面臨拆除,引起大學生蔡克斯等人重視,在臉書上發起「讓彩虹爺爺繼續畫下去」的搶救行動,二天內破二千人聲援。
  • 臺灣眷村紀實:「丟掉的中國」
    每當碰到村中打群架的時候,那打架雙方就一定是眷村人與臺灣本土人。有時候是眷村人一同趕走來自村外的小偷和流氓,有時候是眷村人幫助受欺負的眷村人,與村外人大打出手,這樣的情況多發生在學生之間。可以說,眷村的孩子大多都是在打架中度過童年的。不過,這種情況現在很少發生了。
  • 《舌尖上的中國》:臺灣眷村牛肉麵
    2012年和2014年一部美食紀錄片
  • 臺灣戲劇裡「眷村」的真實故事
    眷村第二代與眷村媽媽:離鄉背井,難易家風眷村第二代指的是四、五十年代出生在臺灣的眷村孩子們,除了外省的的血統之外,也有和本省的聯姻,總之對於眷村第二代來說,「國家」的概念對於他們的意義不如第一代來的強烈,沒有顛簸遷徙的離鄉背井經驗。
  • 【春節特輯】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在眷村文物館擔任導覽志工的阮小姐說,眷村的人情味濃厚,與鄰居「分享」私房菜,是所有眷村的生活常態。在眷村孩子的童年,「誰家的飯香」更是熱門話題,也激起媽媽們的好勝心。相互串門取經,改良口味:湖南菜太辣,北方媽媽加減調料;安徽豆腐坨太素,上海媽媽加上獅子頭……眷村洋溢著抱團時暖暖的鄰裡親情,成為大江南北家鄉菜的交流中心。
  • 眷村菜:我不是網紅!
    ▲臺灣「第一眷村」黃埔新村的小院房屋*搜狐等到眷村飄出飯菜香味兒,自然會把這群小饞鬼勾回來。媽媽們招呼孩子回家,各個院落內的家鄉話此起彼伏,好不熱鬧。那時鄰居媽媽是廣府人,我最想喝她的靚湯。」老人們回憶,眷村各家有不同的手藝,張伯伯會做鮮肉包、李大嬸的蔥油餅最香脆、金奶奶的蛋黃面最Q、何媽媽的醃漬菜最嗆鼻,而這些食品都不需外買,各家常常做,且一定會分食左鄰右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