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川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天下第七、湖北第一」之稱!

2020-12-26 萌貨說文史

漢川市,是湖北孝感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腹地、漢江下遊,因長江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全境而得名。

這裡的仙女山位於漢川市區西邊,為古代戰略要地之一,南北朝時期北周與陳交惡,北周沔州刺史裴臼襄州總管請益戍兵,並遷城於此,以避水患和兵亂。新中國成立後,許多革命的老同志,如程敦秀、夏昌銀先後安葬於此,所以仙女山南腰又成了瞻仰革命先烈的地方。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何羽道:

何羽道,原名金榜,學號遠耀。後改名羽道,號翼人。光緒八年六月初八日(1882年7月22日),生於湖北省漢川縣南河渡藍家嶺(今屬漢川市南河區姜嶺鄉)。世居何家畈北頭,家世艱難,祖父屢受土豪劣紳欺壓,終被迫遷居藍家嶺。1928年1月4日,壯烈犧牲於漢口濟生三馬路刑場。

梁耀漢:

梁耀漢,湖北漢川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3年和同鄉鄒幼雲一起自費來到日本經緯學校留學。1905年2月,完成學業歸國,入新軍前鋒營當士兵,不久進入陸軍特別小學堂深造。1905年初夏,在武昌左二巷成立革命團體群學社, 不久又在郎家巷開辦「明新公學」,與吳貢三、殷子衡在黃州成立鳩譯書舍。1906年2月日知會成立,進行反清鬥爭,不久,群學社、明新公學與日知會合併,梁耀漢成為日知會的領袖之一。1907年2月被省緝捕隊通緝,脫險後家財蕩盡。1909年赴四川新軍十七鎮司令部工作,1910年考入四川陸軍講武堂,1911年畢業回司令部任參謀。11月代表四川黨人協助新軍取得資州起義的成功,四川革命成功後,梁耀漢被推舉為四川巡警總廳正司令官。1912年2月黎副總統應湖北黨人的要求電調梁耀漢回鄂工作,並派專人赴川迎接。梁耀漢只好辭去所任職務,四川軍政府給予川江巡閱使名義並派士兵護送。 梁耀漢一行人船至四川奉節,遭到匪兵的襲擊,梁耀漢和壯烈犧牲,年僅29歲。

梁鍾漢:

梁鍾漢,字瑞堂,梁耀漢之兄,湖北漢川人。1906年留學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曾受孫中山之命,回鄂發起革命運動,被捕入獄。武昌起義後出獄,歷任襄河遊擊總司令、黎元洪顧問、河北省議會議員,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1915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後任中華革命軍湖北宜昌司令、鄂西靖國軍梯團長兼前敵總指揮、廣東軍政府大元帥參軍、參議。1926年被委任為武昌攻城別動隊總指揮,協助北伐軍攻城。後長期從事實業和社會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任湖北文史館館員。

梁輝漢:

梁輝漢,湖北漢川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隨兄長赴日本留學,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 梁輝漢在漢川馬口集合義軍響應,高舉十八星大旗,成立漢川軍政分府。後奉鄂軍總司令黃興令,任遊擊總司令部參謀長、專員,負責籌集餉械,招募新兵,隨軍轉戰鄂中、鄂北。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後,又隨兄長梁鍾漢在荊襄舉義,事敗後流亡申江。梁輝漢後奉革命黨人田桐、趙鵬飛委派,偕其堂弟梁耀斌潛回到湖北,召集舊部,謀劃襄河起義,因實力懸殊,起義失敗。梁輝漢不幸被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最終壯烈犧牲。

田宗漢:

田宗漢,清代醫學家,字雲槎,又字瀛橋,湖北漢川人,喜愛測算。1884年,曾繪出《漢川縣域圖》,為湖北第一張縣域平面圖。歷時40餘年,於1901年繪出《湖北漢水全圖》,為湖北最早的漢水全圖。

魏人鏡:

魏人鏡,字茂年,號復我,別號蘇,丁集魏家灣人(今湖北漢川市馬口鎮丁集村)。

1922年春,入湖北省立第一師範。與同學陳定一等結覺社。1924年春,參加武漢學生聯合會,並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經陳潭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與王平章、劉子谷等在漢川領導反帝愛國運動,寒暑假以舉辦英語補習班為名,組織十多名進步青年閱讀《嚮導》、《中國青年》等書刊,同時開辦平民夜校多所,以宣傳革命。1925年8月,任中共漢川縣特別支部委員,1926年2月兼任共青團漢川縣特別支部書記。

1927年5月,湖北省委成立,魏任組織部秘書。同年冬被調至武昌市委工作。11月下旬,領導武昌武勝門外紗廠工人罷工鬥爭。12月5日,組織裕華紗廠工人罷工,反對武漢衛戍司令部逮捕工人領袖。1928年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員兼武昌市委書記,3月率市委幹部在豹子澥地區開展春荒鬥爭時,被武漢警備司令部偵緝隊察覺,在掩護同志轉移時被捕。3月17日就義於武勝門外螃蟹甲。

向忠發:

向忠發,湖北漢川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積極參加工人運動。在1928年7月召開的中共六界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共領袖。1931年6月22日被國民黨特務逮捕,6月24日被槍殺於上海,終年51歲。

尹應元:

尹應元,名禕,字乾泰,號春寰,祖籍江西廬陵縣灉江,湖廣漢陽府漢川縣(今湖北省漢川回龍池口)人,明朝進士,系邦浙公之孫。

成為進士之後,尹應元於1574年被明朝廷任命為清豐縣令。因為政績卓著,於1580年升任刑部雲南司主事,歷任員外郎中(見1872年《清豐縣誌》第4卷記載),後又出為鳳陽府知府。尹應元在鳳陽知府任上沒有多久,從漢川老家傳來了父親去世的噩耗,於是,遵守朝廷制度,在1586年去職回鄉守孝。1588年,尹應元為父親守孝滿25個月,起復任大名府知府。大名府原無社學,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尹應元佔用大名府城南門、北門外空閒官地,又購置東關、西關徐第等居民地基,建四處社學,購置土地二百五十畝,所得田租用於教讀。尹應元又捐銀三百六十七兩,元城知縣劉三英捐銀六十兩,作為經費,大名府的百姓感激尹應元(見1672年《大名府志》第1卷記載)。

1589年,朝廷調尹應元擔任真定府知府。在長達三年的真定府任上,尹應元為當地老百姓辦了很多實事,深得民心。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真定知府尹應元與許瓚、許金、許守謙祖孫三人共同修建「三世中丞」坊。

王道直:

王道直、字履之、別號孺初,明代漢川人。萬曆四十三年乙卯科進士,任左都御史,掌院事。朝廷封贈其祖父王一善為通議大夫,封贈其父王應禎為通議大夫,其子王永恩蔭貢生。歷任保定府推官、郡守、任職期間,堅決反對為大太監魏忠賢建生祠。在他的激烈對抗下,建生祠一事流產,而他也受到排擠打擊在七品官保定府推官任上待了十年。 崇禎年間、王先生升任督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都察院操江,負責全國各地水路船隻的警備防範事宜,並與名將史可法聯手殺寇,使江南人安地靜。戍寅年,朝廷召入為兵部右侍郎,轉左,署尚書事。敘黔功,加一品服俸。庚辰七月,升左都御史,掌院事。壬午五月,謝恩病歸。素服守孝,身居家鄉一室九年,年七十而逝。

何三麻子:

何三麻子,名仲衡,號大化,明末清初漢川人。在家排行老三,因小時出過天花,所以鄉人起綽號何三麻子。是明代中憲大夫尹應元的女婿,親妹妹嫁給了都察院左督御史王道直,照理說他本是飛揚跋扈之輩,但他卻從不依附富貴,他自幼攻讀詩書,成為縣內廩生 。性格豪放大氣,愛打抱不平,至今湖北、江西、河南等省份都流傳著很多何三麻子行俠仗義的故事,如《三道難題》、《我叫何三麻子》、《石頭湯》、《河裡趕豬》、《棒槌落地要生根》等。何三麻子死後葬於漢川馬口丁集。但他的故事卻代代相傳,成為漢川人民心目中最睿智的俠客。

匡厚生:

匡厚生,漢川田二河鎮人。1926年任革命軍第十軍政治部主任,協助軍長楊虎城鎮守西安。1936年,應楊虎城之聘,任陝西省政府顧問,參與謀劃「西安事變」。著有《中國鐵道要安全》、《西安圍城詩百篇》等。

匡子楨:

匡子楨,譜名裕祥,號伏櫪生,1875年11月11日生,匡厚生的三弟。湖北省漢川縣田二河人。 清末秀才。1906年赴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加入同盟會。

回國後,曾在吉林邊務巡警學堂、天津交涉學校、陝西省立職業學校任國文教員,煙臺魯軍司令部執法官、北平《邊事日報》撰述等職。曾翻譯出版《日本憲法》、《日本行政法》、《日本警察法》。其著作已發表的有《中國歷代開疆人物傳》、《邊笳集》、《延安廳鎖記》、《煙臺筆記》和《汨羅江航行記》等。

他為人正直,擁護共產黨,1925年,支持三個子女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子匡友之是革命烈士,女匡杏云為中共黨員)。抗日戰爭時期,積極投入抗日活動,歷任漢川縣憲政促進會主席、天漢縣參議會議員、鄂豫邊區人民代表等職。

向巖:

向巖,湖北漢川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陸軍東斌學校。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8年畢業後回國,赴川任陸軍速成學堂教官,兼督練公所編譯製度等科一等科員。1911年武昌起義後,以川南宣撫使名義發布《諭巴蜀檄》。1912年任鄂軍第八師參謀長,後以裁軍去職。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後,任江南陸軍第一師參謀長。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曾回國在襄河組織反袁鬥爭。護法運動期間,任靖國軍聯軍第八軍參謀長兼第二混成旅旅長,轉戰鄂蜀秦隴滇黔七省。1922年參加北伐,任廣東韶關大本營將校團副團長、北伐軍第五路司令等職。1925年任國民軍第三軍左翼督戰官、遊擊司令。1926年在鄂組織北伐軍別動隊。

1937年抗戰全部爆發後,向巖任漢川縣長,不畏日寇多次上門威脅利誘,始終戰鬥在抗戰第一線。向巖利用社會聲望,營救出大批共產黨人和愛國學生,為創建天漢抗日根據地作出特殊貢獻,使漢川成為鄂豫邊區的戰略支撐點、戰鬥橋頭堡、給養生命線。1949年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湖北省政協特邀委員、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馮亞佛:

馮亞佛,名鎮東,字亞甫,湖北漢川人。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結識黃興,傾向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會,赴南洋宣傳革命,任《中興日報》編輯。武昌起義後,回鄂任都督府秘書,後轉任河南汲縣知事、湖北府河口稅局經理。1913年以稅款支援「二次革命」,事發避走日本,參加中華革命黨,不久在南洋群島辦理黨務。

1916年回國,次年任廣州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府秘書。後任許崇智粵軍總司令部秘書長、福建仙遊縣知事等職。1926年馮回鄂任江漢宣撫使參贊,與胡漢民、田桐等創辦《太平雜誌》。因深感江漢平原水利失修,遂實地考察,著《改造湖北水利計劃書》一書。蔣介石建立南京政府後,馮隱居南京,醉心佛學,自號亞佛,種花作詩,有《證果園詩草》。抗戰爆發,輾轉鄂渝。解放後,任湖北省政府參事室參事。

陳文彪:

陳文彪,亦名木相,湖北省漢川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九師十七團排長,第七師十九團連政治指導員,紅二軍團五師十五團政治委員,紅二軍團第五師十五團政治委員,第六師十六團政治委員。參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徵。1937年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王平章:

王平章,又名王遠清,湖北省漢川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1924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月出任武昌縣農民協會委員長。後先後擔任中共鄂豫邊特委常委、組織部長,鄂豫皖特委常委、宣傳部長,皖西北特委常委、軍事委員會主席,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委員長,皖西北特委書記,鄂豫皖省委委員,紅二十五軍政治委員,紅二十八軍政治委員等職。1933年3月28日,王平章同志在銀沙畈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32歲。

胡沙:

胡沙,戲劇劇作家、導演、理論家,生於湖北省漢川馬口鎮金河鄉徐家坮。原名徐茂庭,戲曲編導。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入延安青年幹部學校學習。曾在華北大學三部任教。建國後,歷任中央戲劇學院教員,中國評劇院導演、院長,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劇協第三屆理事、第四屆常務理事。評劇院原院長。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劇協理事、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市文聯委員、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等職。編導的劇目有《小二黑結婚》、《祥林嫂》、《春香傳》、《奪印》等。著有《評劇簡史》等。

宋揚:

宋揚,原名子秋,作曲家,漢川馬口鎮人。1938年畢業於黃岡倉子埠正源中學,後考入國民政府武漢軍委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1944年,創作出一生中最有影響的《讀書郎歌》。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抗敵演劇四隊音樂創作員。建國後,歷任長沙市工人文工團團長、中國音協湖南分會主席、湖北省文化局創作室主任兼省音樂家協會主席、《歌曲》副主編、中國音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作品有歌曲《古怪歌》《讀書郎》、《天地之歌》等。《人民的太陽》1954年獲全國群眾歌曲評選二等獎。晚年在中國藝術研究所從事歌曲創作理論研究,寫了《試談八十年代初期的抒情歌曲》、《歌唱偉大的社會變革》等多篇創作評論文章。

尹先炳:

尹先炳,漢川羊佔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六軍首任軍長。1955年授銜為大校,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自由獨立勳章。

晏道剛:

晏道剛,湖北漢川人,1907年就讀於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1911年7月以學生軍排長入伍,後參加武昌起義。1919年10月任湖北督軍署參謀。1925年8月任兩湖巡閱使署參謀。旋調任陸軍第二師參謀處處長。次年8月加入中國國民黨,參加北伐戰爭。國共分裂後,曾任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辦公室主任兼第八期第一總隊隊長。1934年3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一處主任。1935年,蔣介石追堵紅軍長徵失敗,調他為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參謀長,監督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投入反共內戰。西安事變發生後,蔣介石以瀆職罪將其扣押8個月,並永不錄用。1937年8月,經何應欽保釋回武漢,任軍政部武漢辦事處主任,主持抗日軍隊軍火接濟調配工作。1939年任重慶抗日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兼軍務組長,曾與李濟深、孫科等人秘密組織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主張倒蔣。1945年8月,被蔣勒令退職。

1946年回武漢閒居,次年赴上海,與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駐滬代表郭春濤接頭,受命任民革駐武漢特派員,參加民革地下組織活動。1948年,接受中共江漢二地委城工部部長邱肱良領導,參加迎接解放的工作。曾策動漢口市長晏勳甫設崗哨維持武漢治安。新中國建立後,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團結委員會委員;積極推銷公債,贊助捐獻飛機,支援抗美援朝。1954年被選為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 委員和省民革常委,任省參事室參事。

葛先才:

葛先才,湖北漢川人,抗日愛國將領。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參加北伐戰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十軍獨立師排、連、營、團長。1935年任軍政部預備第十師參謀長、副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十軍預備第十師師長,軍事委員會少將高參。先後參加淞滬抗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和衡陽保衛戰。其中衡陽保衛戰,與方先覺、容有略、周慶祥率部18000餘人堅守衡陽城47晝夜。所餘僅600人。是抗戰期間守城時間最長,殺傷日軍最多的戰例之一。1946年起任第二十八軍一九二旅少將旅長,整編第二十三軍一九二師師長,整編第二十八師副師長,國防部中將部員。

黃良輝:

黃良輝,字耀庭,漢川分水鎮三屋臺(同心村)人。高祖宏毅三世遷居漢陽城,髦年為漢陽邑候張小蓮賞試,引置署中,躬親督課,繼而受知於漢陽郡守劉冰如和學使馮展雲先生。三十一歲時,考中了同治庚午科舉人(1870),榜上名列一等第一名。當時被稱為「天下第七,湖北第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為其題詞曰:「五百年必有名士,十三省只此秀才」。

當然,漢川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漢川歷史名人呢?

相關焦點

  • 瑞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南戲之祖」之稱!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孫衣言:孫衣言,清代官吏、學者、藏書家。字紹聞,號琴西,晚號遁披,齋名遜學,浙江瑞安人 。道光三十年進士。授編修,光緒間,官至太僕寺卿,尋以疾乞歸。生平努力搜輯鄉邦文獻,刻《永嘉叢書》,築「玉海樓」以藏書。有《遜學齋詩文鈔》。孫希旦:孫希旦,字紹周,號敬軒,浙江瑞安碧山桐田人。
  • 應城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百戰將軍」之稱!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蔣作賓:蔣作賓,字雨巖,湖北應城人。著名的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外交官。1902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1905年官費留學日本東京成城學校,加入同盟會。1907年畢業回國任保定速成學校教習。1909年調任陸軍部軍衡司科長、旋升司長。
  • 百色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有「官屠」之稱!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梁宗岱:梁宗岱,廣東新會人,1903年出生於廣西百色。1917年考入廣州培正中學。1923年被保送入嶺南大學文科。1924年踏上他嚮往已久的法蘭西土地。
  • 泉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江南第一清官」、「青天」之稱!
    泉州,福建省東南沿海地級市,簡稱泉、鯉,別名鯉城、刺桐城,宋元時期,這裡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也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這裡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一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
  • 宣城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把天花治好了!
    宣城,簡稱宣,古稱宛陵、宣州,是安徽省地級市。宣城地處江南,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文房四寶文化、徽文化、詩歌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宗氏文化並存共榮,素有「宣城自古詩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稱。
  • 洪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現代戲劇批評之父!
    這裡的芙蓉樓坐落於沅、潕水匯流之處的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即古唐龍標、巫州治、黔陽古城所在地),有「楚南上遊第一勝跡」之譽,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畫之處。它雖無皇家園林之氣勢,蘇州園林之精緻,卻也飛簷卷垛,儲蓄淡雅,清秀宜人。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一些歷史名人!
  • 枝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三國時期「蜀漢四相」之一!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董和: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縣(今湖北枝江)人,東漢末期蜀漢官員。東漢末年,董和率家族西遷。在劉璋手下相繼擔任牛鞞、江原縣長及成都縣令,任內以身作則,改善了崇尚奢華的風氣。
  • 太倉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明四家」之一!
    這裡的沙溪古鎮位於太倉市中部,是一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沙溪古鎮區內保存著明清臨水建築和漫長的古街,古老的小巷,古樸的古橋及歷史文化名人故居。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徐上瀛:徐上瀛,別名青山,號石泛山人,江蘇婁東(太倉)人。明末著名琴家。虞山琴派代表人物。
  • 【轉發】「大美漢川」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19湖北美術作品展優秀、入選作品名單
    「大美漢川」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19湖北美術作品展優秀、入選作品名單
  • 吉首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第一代苗族女鼓王!
    這裡的乾州古城歷史源遠流長,具有四千二百多年的歷史,秦漢時期這裡是重要的商埠碼頭,水上交通發達。明清逐漸成為苗疆邊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歷來是湘西古四鎮之首(乾州、鋪市、裡耶、茶洞)。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吳鶴:吳鶴,湖南吉首(鎮溪)人,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
  • 棗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南宋中後期民族英雄!
    殿前楹柱有對聯二副:「九月重陽白水重光重重照白水,三代尚文真人尚武尚尚唯真人」;「中興炎漢無意炎運漢運炎炎屬無意,大學明道靈山明德道德明明在靈山」。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黃火青:黃火青,湖北棗陽新市鎮楊莊村人。1926年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三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 信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
    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有著豫風楚韻的地域文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裡交融,形成了信陽獨特的人文環境。這裡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春秋時孫武在此練兵並南下攻入楚都,南朝時梁武帝蕭衍發跡於此,這裡的信陽毛尖聞名遐邇,被譽為山水茶都、中國毛尖之都。這裡不僅風景優美,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 2021湖北旅遊新路線,一年四季都有別樣風採!
    高鐵讓人們的出行更加便捷武貴高速可以說是集湖北之粹,連湖南之靈。由武漢出發,經漢川、仙桃、潛江、荊州、江陵、公安、松滋後進入湖南境內對接張家界高鐵最後通往黔西南貴陽。武貴高速示意圖襄荊宜高速鐵路起自襄陽東站,經荊門最後到到達有著「湖北小桂林」之稱的宜昌。
  • 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滄浪之水及三澨歷史沿流
    歷史疆域北接京山楊水、巾水、溾水,南至洛江河畔到剅河範溉關(今屬仙桃市)與沔陽接壤;西自漢水關祭口南河與潛江分界,東至淨潭(老縣河)、乾驛界牌,與漢川田二河為鄰。從西向東橫貫的主要河流有汊水(又稱義河、城南河、縣河)、周河(湮塞的漢水故道)、牛蹄河(古漢水,今天南長渠)、獅子古河(今中嶺支渠)、襄河(今漢水)、通順河(今仙桃境)、洛江河(今仙桃境)等。
  • 揭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潮州後八賢之一!
    這裡的揭陽學宮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濃縮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現存建築組群由21座單體建築構成,是嶺南地區規模最大、配套建築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類歷史建築組群。這裡的進賢門在今揭陽榕城新興路口,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正面朝東。因通抵學宮,取增進進賢士之意,故名「進賢門」。
  • 重慶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愛國民族女英雄!
    其學術思想和文學創作,別開生面,卓然成家,《易》學成就更是獨樹一幟,時稱「絕學」,「孔子以來未曾有」,對後世影響至深,研究者遍及海內外。劉伯承:劉伯承,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毛澤東評他是「中國近代史上萬萬不可忘記的人」;蔣介石稱他「作孚兄」、「民族英雄」;馮玉祥誇他是「最愛國的,也是最有作為的人」。 巴蔓子:巴蔓子為古巴國忠州(今重慶市忠縣)人,是東周末期(約戰國中期)的巴國將軍。
  • 馬姓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南楚開國皇帝!
    馬姓不僅歷史悠久,還出現了很多歷史名人!馬援:馬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 金華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黃大仙!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駱賓王:駱賓王,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人。唐代詩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永徽年間,成為道王李元慶府屬,任武功主簿,遷長安主簿。儀鳳三年(678),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遇赦而出。調露二年(680),除臨海丞,坐事辭官。光宅元年(684),跟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撰寫《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 天下之水大排名,看看是否有你的家鄉水
    --好水之爭--標準有了,哪裡的水才符合標準?各家各說,分歧不一,尤其是第一和第三。茶聖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寫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顯然,陸羽認為山上的泉水最好,所以在其排列的前二十名水中,前六名都是山泉水。這個排名並沒有寫在《茶經》裡,據說是寫在他的另一部著作《水品》裡,只可惜《水品》失傳。
  • 在南京70天 80歲湖北老人踏上返鄉路
    昨天,南京至湖北方向的列車恢復開行,在南京親戚家待了2個多月的湖北恩施老人周先生,在南京南站候車大廳A16口,手持火車票激動地說。和他一樣,昨天,不少滯留在各地的湖北人以及在湖北工作的旅客踏上了回程之旅。  昨天,首趟途經南京開往湖北的列車,是由寧波始發、終點為重慶北站的D657次。這趟列車在湖北省內恢復停靠漢川、天門南、潛江、宜昌、恩施、利川等6個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