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學習(二)

2021-02-19 返觀內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家好!

上堂課我們講到了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標誌,我們今天接著往下學習。

菩薩道和聲聞乘的修行,在行門上,確實也有著它的一個不同的特點。

但是這個特點,要離不開菩提心,菩提心是最關鍵的。不能以這些特點來判斷大小乘。真正判斷大小乘的,還是要以菩提心作為核心的標誌,這是一點。

也就是說修習任何一個大乘法門,首先都要發菩提心。

每一尊菩薩成佛,他們在因地上,都曾經發出宏偉的願望。我們看看阿彌陀佛,他發過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發十二大願。你看地藏王菩薩,他也有宏偉的願望。普賢菩薩、觀音菩薩,每一尊菩薩他在因地上,都曾經發過非常宏偉的願望。所以他才能夠成為大菩薩,或者成為佛陀。

從發菩提心到發出這種高尚的願望,這是作為一個大乘行人修行的一個開始。同樣地,作為任何一個法門的修行,首先都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然後我們再去修六度或者修空觀,修習相關法門。有了菩提心,這個法門的修行,它才能夠成為大乘的修行。有了發心,才能成為大乘行者。

第三個原因,菩提心是貫穿著菩薩道的修行。成佛是菩提心的圓滿成就。

三寶的核心是什麼呢?三寶的核心其實就是菩提心,覺醒的心。所以在整個大乘佛法的修行中,我們的發心是發菩提心。然後我們的修行,我們走的是菩提道。菩提道就是生命的覺醒之道。我們成佛成就的是什麼呢?佛陀就是覺者,就

是覺醒的人、完全覺醒的人。我們成佛也就是成就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最高的覺悟、最高的覺醒。

從發心,選擇、開發、發起覺醒的心,到走上覺醒之道,到最後完全覺醒、覺悟。我們想一想看,菩提心在我們整個大乘的修行中,它有多麼重要的地位。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如果用一個字來代表佛法的核心特徵,哪一個字來表達最合適?那就是「覺」。「覺」就是佛法的核心。整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最終都要幫助我們導向生命的覺醒。菩提心事實上就是代表著覺醒之心的一個開發、一個發起、一個發展的、一個修行的開始。當然不只是開始,它也包含著過程,乃至最終的圓滿成就。

那麼關於這個內容,《入菩薩行論》它確實能夠完整地代表。我們一般的經論講到菩提心的時候,它只是講菩提心,發心就是一個開始。而《入菩薩行論》,它能夠以菩提心為核心,建構了整個大乘修學體系。所以通過這一部論典的學習,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地認識到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修學中的重要性。

所以大乘精神的缺失,根源就是菩提心。大乘精神就是菩提心。我們忽略了菩提心,所以導致大乘精神的缺失。如果我們要張揚大乘精神,弘揚大乘精神,那就一定要弘揚菩提心。只有弘揚菩提心,才能真正地開顯大乘精神。 

接下來我們需要講一講第四個問題就是,缺失菩提心帶來的弊端。

第一個方面,就是缺失了菩提心,導致學人在修行上偏向於自了。

在我們漢傳佛教的這個系統裡,菩薩應該是屬於我們大乘行人的一個非常正常的身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敢於以菩薩的身份自我承擔的人,幾乎是很少的。不過太虛大師有過這方面的承擔,他說自己,「比丘不是佛未成,請你稱我為菩薩」。太虛大師就是以菩薩自居。但是在普通的信眾中,我們一說到菩薩的時候,更多想到的是泥塑木雕的菩薩,更多想到的是來無影去無蹤的菩薩,更多想到的是高高在上的菩薩,更多想到的是那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大勢至菩薩。好像佛菩薩永遠都是我們朝拜的對象,而不是變成我們學習的對象。甚至我們沒有辦法想像,我們也可以成為菩薩,我們也可以成為大菩薩。

為什麼沒有辦法想像呢?其實我們雖然在學習大乘經典,但是我們對菩薩的內涵,對菩薩身份的認識還是不足。我們還沒有真正地去認識菩提心,沒有去真正地發起菩提心。如果我們真正地發起菩提心,我們就會有這樣的氣概,就會有這樣的一種,就是對菩薩這個身份擔當的氣概。所以說我們的認識,我們的思想境界要提高上去,這就不僅僅要有見地,同時還要有發心,真正地發菩提心。

我們看現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這種關係,還有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人與植物之間的關係。人缺乏對其他人,對動物,對植物一種平等,缺乏一種尊重。它的原因到底在哪裡?人跟人,人跟動物,人跟植物,充滿著對立,充滿著一種弱肉強食,它的原因在哪裡?人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關鍵的原因是在於,人,他只想到自己,自我。他的內心裡只有自我,他只考慮自我的需要。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他只考慮自我的需要,他沒有考慮到眾生的痛苦,沒有考慮到眾生的需要,沒有考慮到這個世界,它是一個緣起的關係。當然世間人對自我的考慮,跟聲聞的人追求自我解脫,當然這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但是只想著自我的解脫,這個心還是比較狹隘,不夠廣大。所以發菩提心它是很重要,沒有菩提心,在修學上就會導致偏向自了。這是造成我們漢傳佛教,大乘精神缺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是導致很多人雖然學大乘,修大乘,為什麼不能成為菩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為什麼佛教在社會上,沒有能夠被社會廣泛地接納地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廣泛接納那就是,佛教對社會到底有什麼用,出家人對社會到底有什麼用?所以這個是弊端之一。

缺少慈悲心,它會造成一個什麼結果呢?我們當前的教界,僧人,佛教徒,對別人,對社會缺少一份慈悲關愛。所以很多出家人,會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 。

僧人與僧人之間也存在一種冷漠。當然在過去的社會,這種現象相對還會好一點,因為出家人跟出家人之間,還有一份什麼呢?還有一份法的情誼。我們都共同走在解脫道上,沒有這種利益,沒有這種對立,所以它有一份法的情誼。即使沒有菩提心,這份法的情誼也會讓我們這個僧團,大家非常的融洽。

現在這個時代,真正修學佛法,真正重視解脫的人越來越少了。所以僧人跟僧人之間,這種法的情誼,法的連結,越來越弱了。不僅僅是出家人跟出家人,包括出家人跟信眾,其實它都要靠法來連結。如果不是靠法來連結,那就靠世俗的利益來連結,這就很可怕了。如果出家人因為看上在家居士的利益,那你簡直就是發心不正,就是邪命。那就會使這個教團,導向一個庸俗化,世俗化。這個教團跟社會又有什麼差別呢?如果沒有這個法的情誼,又沒有這一份菩提心,那麼就會導致教團僧眾很冷漠。他既沒有六親眷屬這種世俗的情誼,又沒有這份出世的大愛、慈悲,那我們將會成為一個非常冷漠的人,甚至會成為自私的人。

所以這一種現象在當前的佛教界,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這樣的一種反映,是有這樣的現象。所以發菩提心很重要。發了菩提心,我們才會對人,對社會有一份愛,有一份大愛,有一份熱情。這是弊端第二。

弊端第三,就是缺少菩提心,導致社會大眾,導致教界,缺乏一種弘法的意識。

出家人,佛教的這些信徒,真正有這種弘法和分享意識的,不是很多。很多人為什麼喜歡造大殿,造佛像?主要還是出於一個福德的觀念,人天福報的觀念。這種福報的觀念,它更多的還是出於一種自我的需要。出家人更多地偏向自了,因為自了,他就沒有這個弘法的意識。事實上出家人,他是承擔著住持正法的責任。也就是說出家人是有弘法責任的,自己修行,同時還要弘法。但是這種風氣在我們漢傳佛教界裡,因為受到禪宗,受到淨土宗的影響,所以多數人,他都缺少這樣的一種意識。那麼這個跟對菩提心的重視不夠是有關係的。

重視不夠,因為缺少弘法,所以整個社會,就沒有形成一個學法的氛圍和風氣。所以佛教界迷信的成分,就會越來越多。

所以在佛教界,一方面要通過提倡菩提心;那麼另外一方面,確實是要培養佛教界弘法的意識和風氣,能夠讓大家認識到,弘法這是一件最有價值的事。從我們自身來說它是一種菩提心的實踐,因為我們要利益眾生,我們要幫助眾生,怎麼樣才能夠最好地利益眾生,怎麼樣才能最好地幫助眾生?那就是發菩提心,那就是弘揚佛法。我們在弘法的過程中,同時也會促進自己的菩提心的增長。

所以說,作為當前我們佛教界,只有通過弘揚菩提心,才可以改變因為缺少菩提心帶來的,我們以上所說的三種弊端。

接下來就是講一講,為什麼要學習這個《入菩薩行論》的第五個原因。

第五個原因講的就是,弘揚《入菩薩行論》,弘揚菩提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需要。

為什麼說這是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需要?首先我們知道,菩提心是一個什麼東西。菩提心事實上是一顆覺醒而又利他的心,覺醒加上利他,菩提心在這個時代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

首先從覺醒的角度來說,就是覺醒的智慧。

這個時代非常需要覺醒的智慧,因為這個時代,它就是一個高度無明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社會大眾,他們的觀念,情緒大都比較混亂,人們陷入這樣的一種情緒,這樣一種混亂觀念的泥潭裡,就會非常的辛苦。

所以人們普遍看不到方向,他沒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很多人活得很空虛、迷茫。迷茫就是因為,他看不到生命的前景,生命的方向。人為什麼活著?看不清楚,因為太混亂了,他內在的需求太多了。社會對於他來說,所面臨的誘惑太多,選擇太多。內心的需求太多,他沒有一個大目標,沒有一個 大方向。

他有很多很多無數的目標,無數的方向,無數的需求。然後面向社會又有無數的誘惑,同時,人這些所有的需求、目標、誘惑,它又會產生衝突、對立,然後他就會形成很多糾結、痛苦。因為對這些需求的執著,在他的內心裡就會產生很多的情緒,產生很多煩惱。然後每一個人他都會陷入到不同的這種煩惱裡掙扎,在情緒裡掙扎。

所以現在的很多人會有心理疾病,比如說像焦慮,還有壓力、恐懼、沒有安全感、孤獨。各種情緒包圍著現在的人,還有憂鬱症。很多人活著、活著,覺得沒意思,不活了,他就掛了,就把自己給搞掉了。有的這些包括從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就開始了。這是對生命存在的價值,也沒有多少認識,他內心活得很混亂。

然後,各種需求,需求太多,它會讓現在人很累。累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需要的西太多,所以很多人普遍覺得活得很累。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這些不良的需求、情緒、混亂的觀念,這種由無明所形成的這樣的一種心理狀態?事實上就是需要有一種心理力量。人有沒有能力從這樣的一個心理裡走出來?人如何才能從這樣的一種混亂的生命狀態中走出來?那麼佛法所講的這種覺醒的心、覺醒的智慧——就是每個人生命內在所具備的這種覺醒的智慧、覺醒的心,它就是可以幫助我們從混亂中走出來,導向寧靜,導向解脫,導向喜悅。

所這種菩提心,它是代表著這個時代的一種真正的需要,也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唯一的出路!如果沒有這樣一種強大的力量,我們很難從這種生命的迷惘狀態裡走出來。

在《入菩薩行論》裡也有一個偈頌,說到類似的問題:就是說到我們善的力量,我們的生命中,這種有漏的善的力量,非常非常的微弱;但是我們生命內在的這種惡的力量,不善的力量,無明所形成的種種串習,貪嗔痴,它的力量是無比強大。那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我們發起菩提心,我們選擇了菩提心,否則的話,我們是沒有能力去戰勝這些罪惡的力量,我們是沒有能力去戰勝這些無明所製造的這些煩惱,沒有辦法戰勝。

所這個覺醒的心,它是代表著這個時代的一個需要。

好,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非常感恩大家!如有不妥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相關焦點

  • 入行論廣解學記·菩提心利益品(二)
    丙三、謙言樂欲造論之因分三:丁一、謙言非正為他義而作;丁二、樂欲造論之因;丁三、 明亦為利他同類之機。前皈敬中明所為義,亦顯此論是他趣入之因應知。義說利他是造論所為也。這裡是做一些辨析,前皈敬中明所為義,亦顯此論是他趣入之因應知。就是說利他,才是菩薩發心的根本目的,前面的謙虛其實就是解脫含義。
  • 入行論·智慧品47 | 上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下聯:為度地獄,誓速成佛!
    大家都認為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願非常了不起,但是這兩句話容易產生誤解:好像成了佛就幫不到地獄的眾生一樣,菩薩才會有作用。所以漢地很讚揚菩薩,如果有一個人想馬上成佛的話,就覺得這個人有些自私。
  • 觀音菩薩十二大願 廣發弘誓願 廣發弘誓大願心 度盡眾生消煩惱
    《入菩薩行論》中說:我的心啊,從無始輪迴以來,尋找的是自己的利益;這帶來多少辛勞,唯一回報是悲傷。我們無法指出一個時間點來說:我就是從此時開始輪迴;這就是我開始進入輪迴的時間。我們沒有佛的無限智慧,無法計算出如此龐大的時間。
  • 入中論18 | 布施度是成佛第一因
    此《入中論》為堪布仁波切應綿陽部分居士的要求在緊湊的時間中所做的講解。堪布自己說:「對於有聞思修證者沒有任何價值,如果新入門者願意聽聞,也許有點參考的作用」。  一地菩薩另外一個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布施波羅蜜多做得最好。同理,二地菩薩持戒波羅蜜多做得最好,三地忍辱、四地精進、五地禪定、六地智慧、七地方便、八地願、九地力、十地本智。如果問:同為布施波羅蜜多,一地菩薩做得好還是二地菩薩做得好?自然是二地菩薩。不是說一地菩薩的布施波羅蜜多最好嗎?一地菩薩跟自己相比,十波羅蜜多中布施做得最好。
  • 農曆四月廿八 藥王菩薩聖誕 學習藥王菩薩的施藥精神
    其時,大眾讚嘆星宿光長者為藥王,電光明為藥上,後為藥王、藥上二位菩薩。同經記載此二菩薩久修梵行,諸願已滿,藥王菩薩於未來世成佛,佛號淨眼如來;藥上菩薩成佛,佛號淨藏如來。據《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所說,過去無量恆河沙劫,有日月淨明德如來,其佛壽命為四萬二千劫。時有一菩薩,名叫「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修習苦行,精進經行,一心求佛,經一萬二千歲,證「現一切身色三昧」,乃服諸香、飲香油,燃自身以供養佛一千二百年。
  • 聽菩薩說 | 僅思利眾生,福勝供諸佛
    ——摘自達真堪布《入菩薩行論》講記9《入菩薩行論》頌詞點擊「閱讀原文」觀看《入菩薩行論》講記9視頻
  • 佛教:除蓋障菩薩、普賢延命菩薩
    在佛教的整個歷史體系之中,如今的滿天佛祖與菩薩等都有其緣起,都有其屬於自己的歷史由來,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除蓋障菩薩、普賢延命菩薩:除蓋障菩薩除蓋障菩薩又作除一切蓋障菩薩、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棄諸陰蓋菩薩。為密教胎藏界曼荼羅除蓋障院之主尊。
  • 無著菩薩傳
    南紮上師當即讚嘆道:「你的回答無有絲毫拖泥帶水之處,確實已與無著菩薩無二無別,完全堪當第二無著之美譽,理應成為眾人的禮敬處。」自此之後,人們便稱其為渥東無著。他對《彌勒五論》、《瑜伽師地論》、《二律儀論》、《八品論》[1]等論著中所闡發的道理一一通達無礙,恰似印度無著菩薩一般。同時,他亦深解《入菩薩行論》、《學集論》、《經集論》、《龍樹六論》等論典的旨趣。
  • 世親菩薩(二)
    他們兄弟之間感情甚篤,世親菩薩放棄信仰婆羅門也是受兄長之影響,只是後來無著菩薩接近彌勒菩薩,改宗了大乘。當時世親菩薩已經去其他國家,無著菩薩考慮再三,推說病危,派人去請弟弟火速回來一會。世親菩薩聞知兄長病篤,日夜兼程趕回本國。出乎意外,只見兄長精神甚好,正在講堂上為大眾說法。他想,兄長幹嘛要把我叫回來呢?他知道兄長已經改信大乘,覺得現在他既然在講經,我就在窗外聽一會兒吧。
  • 十地菩薩
    二地菩薩以十善業自利、利他當初地菩薩的光明心地漸漸在大慈悲心、大願力、大福德、大舍心……的洗禮下顯露無遺時,便逐漸脫離欲界塵境的染著,成就清淨的離欲梵行,戒行具足,進入二地菩薩修行的領域。經上說,一切佛法的修學,皆是以十善業做為學佛的基礎,一個修行者,如果十善業受學得法,則逐步清淨身心,首先超出欲界垢染,想要進一層發心修學聲聞、獨覺、菩薩二乘聖者的出世修行境界,也就不困難了。二地菩薩為了更加堅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悲願,繼續以十善業自利、利他,使得原本清淨光明的心地,更加正直、柔軟、純善、不雜、調伏、寂靜、廣大……。
  • 念觀世音菩薩,也就等於念地藏王菩薩
    夢參老和尚法語我們念觀世音菩薩,也就等於念地藏王菩薩我們不起這個分別心,念地藏王菩薩就感激觀世音菩薩的護持因為我們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能使我們聞到《地藏經》見到地藏王菩薩形像不論地藏法門、觀音法門、念佛法門等等法門都是提供進入佛法的一種途徑門是通達的意思,哪個門都可入至於選哪個門,得看個人的因緣選定之後,就要一門深入,不要貪多。
  • 學習普賢菩薩隨喜功德
    種種波羅蜜,證入種種菩薩才能獲得的智慧境地,成就一切諸佛已得將得的無上大覺悟,以及般涅盤,所有這一切的功德,甚至佛寂滅後將舍利分布各方的功德,都是世間有情能夠分享的善根,我都應該相隨而喜。不僅如此,對於那十方三世一切世界,對於其中的六趣四生—切種類,對於他們的一切所有功德,那怕只有一微細塵埃那麼大,我也都相隨而喜。
  • 《法華經》聞大乘菩薩法門,入無餘涅槃
    彌勒菩薩,你應當知道,那時法會中有二十億位菩薩,都極為希望聞佛說法。那些菩薩看見佛的白毫相光照耀東方諸佛土後,都是以前從未見到過的景象,因此也都懷著極大的願望,想得知此稀有之相的因緣。佛放光遍照東方諸佛土那時,會中有一位菩薩,名叫妙光,他有八百位弟子,日月燈明佛從禪定之境中出定後,因為妙光菩薩的因緣而宣講大乘經典,經名即為《妙法蓮花經》,這是教化大乘菩薩的無上法門,常受諸佛的護持與憶念。
  • 佛教的四大菩薩,你知道都是誰嗎?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智、道的意思;薩埵,眾生、有情的意思。菩薩,翻譯過來,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大乘佛教中有四大菩薩,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第一位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觀音菩薩」;第三位是五臺山的「文殊菩薩」;第四位是峨眉山的「普賢菩薩」。
  • 學習普賢菩薩恆順眾生
    一切立下誓願要常常隨順眾生的菩薩,都應該這樣平等而無差別地為所有眾生帶來利益。  為什麼呢?一切發心修行,上求下化的大乘菩薩,如果能夠隨順眾生,也就等於是隨順並供養了諸佛如來;如來對於眾生能夠尊重、能夠事奉,那也就是對於佛的尊重和事奉了;如果能夠令一切眾生心生歡喜,那也就是令諸佛如來歡喜了。  為什麼呢?
  • 《法華經》10位菩薩之一燃臂供佛的「藥王菩薩」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總是認真地聞、思、修,在佛道上精進不懈。一萬二千年後,修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能依不同的需求,變現不同色身去親近並教化一切眾生。菩薩滿心歡喜與感恩,心想:「因為聽聞《法華經》,我才能修成三昧,應當供養佛陀及《妙法蓮華經》。」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立刻進入三昧,將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及高貴的堅黑栴檀細末布滿虛空,讓它像濃雲般降落在佛身四周。
  • 文殊菩薩西方發願文,文殊菩薩十大願
    文殊菩薩十大願佛告大眾諸大菩薩摩訶薩。若有初發意菩薩。及一切四部眾。善男子善女人等。若發菩提心者。文殊師利菩薩當有誓言。我有十種諸佛無盡甚深大願。所有一切菩薩及一切有情眾生。入我願者。則是世尊諸佛之子。亦是我父母。於意云何。我有先誓大願。依我十種大願者。先為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得令富貴。
  • 中國四大菩薩之一,十大願王普賢菩薩
    第三,是妙莊王的二女兒。《小乘經》說;「妙莊王三女,長文殊,次普賢,次觀音,一子即地藏。」這是中國化的說法。第四,將來成佛。據《悲華經》說,在無量劫的刪提嵐世界,其主宰寶藏如來賜給無諍念王第八子泯圖名字為「普賢」,並為其授記曰:於未來世,過一恆河沙等阿僧祗劫,入第二恆河沙等僧祗劫末後分中,於北方界,去此世界過六十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知水善淨功德,如當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