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家好!
上堂課我們講到了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標誌,我們今天接著往下學習。
菩薩道和聲聞乘的修行,在行門上,確實也有著它的一個不同的特點。
但是這個特點,要離不開菩提心,菩提心是最關鍵的。不能以這些特點來判斷大小乘。真正判斷大小乘的,還是要以菩提心作為核心的標誌,這是一點。
也就是說修習任何一個大乘法門,首先都要發菩提心。
每一尊菩薩成佛,他們在因地上,都曾經發出宏偉的願望。我們看看阿彌陀佛,他發過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發十二大願。你看地藏王菩薩,他也有宏偉的願望。普賢菩薩、觀音菩薩,每一尊菩薩他在因地上,都曾經發過非常宏偉的願望。所以他才能夠成為大菩薩,或者成為佛陀。
從發菩提心到發出這種高尚的願望,這是作為一個大乘行人修行的一個開始。同樣地,作為任何一個法門的修行,首先都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然後我們再去修六度或者修空觀,修習相關法門。有了菩提心,這個法門的修行,它才能夠成為大乘的修行。有了發心,才能成為大乘行者。
三寶的核心是什麼呢?三寶的核心其實就是菩提心,覺醒的心。所以在整個大乘佛法的修行中,我們的發心是發菩提心。然後我們的修行,我們走的是菩提道。菩提道就是生命的覺醒之道。我們成佛成就的是什麼呢?佛陀就是覺者,就
是覺醒的人、完全覺醒的人。我們成佛也就是成就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最高的覺悟、最高的覺醒。
從發心,選擇、開發、發起覺醒的心,到走上覺醒之道,到最後完全覺醒、覺悟。我們想一想看,菩提心在我們整個大乘的修行中,它有多麼重要的地位。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如果用一個字來代表佛法的核心特徵,哪一個字來表達最合適?那就是「覺」。「覺」就是佛法的核心。整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最終都要幫助我們導向生命的覺醒。菩提心事實上就是代表著覺醒之心的一個開發、一個發起、一個發展的、一個修行的開始。當然不只是開始,它也包含著過程,乃至最終的圓滿成就。
那麼關於這個內容,《入菩薩行論》它確實能夠完整地代表。我們一般的經論講到菩提心的時候,它只是講菩提心,發心就是一個開始。而《入菩薩行論》,它能夠以菩提心為核心,建構了整個大乘修學體系。所以通過這一部論典的學習,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地認識到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修學中的重要性。
所以大乘精神的缺失,根源就是菩提心。大乘精神就是菩提心。我們忽略了菩提心,所以導致大乘精神的缺失。如果我們要張揚大乘精神,弘揚大乘精神,那就一定要弘揚菩提心。只有弘揚菩提心,才能真正地開顯大乘精神。
接下來我們需要講一講第四個問題就是,缺失菩提心帶來的弊端。
在我們漢傳佛教的這個系統裡,菩薩應該是屬於我們大乘行人的一個非常正常的身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敢於以菩薩的身份自我承擔的人,幾乎是很少的。不過太虛大師有過這方面的承擔,他說自己,「比丘不是佛未成,請你稱我為菩薩」。太虛大師就是以菩薩自居。但是在普通的信眾中,我們一說到菩薩的時候,更多想到的是泥塑木雕的菩薩,更多想到的是來無影去無蹤的菩薩,更多想到的是高高在上的菩薩,更多想到的是那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大勢至菩薩。好像佛菩薩永遠都是我們朝拜的對象,而不是變成我們學習的對象。甚至我們沒有辦法想像,我們也可以成為菩薩,我們也可以成為大菩薩。
為什麼沒有辦法想像呢?其實我們雖然在學習大乘經典,但是我們對菩薩的內涵,對菩薩身份的認識還是不足。我們還沒有真正地去認識菩提心,沒有去真正地發起菩提心。如果我們真正地發起菩提心,我們就會有這樣的氣概,就會有這樣的一種,就是對菩薩這個身份擔當的氣概。所以說我們的認識,我們的思想境界要提高上去,這就不僅僅要有見地,同時還要有發心,真正地發菩提心。
我們看現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這種關係,還有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人與植物之間的關係。人缺乏對其他人,對動物,對植物一種平等,缺乏一種尊重。它的原因到底在哪裡?人跟人,人跟動物,人跟植物,充滿著對立,充滿著一種弱肉強食,它的原因在哪裡?人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關鍵的原因是在於,人,他只想到自己,自我。他的內心裡只有自我,他只考慮自我的需要。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他只考慮自我的需要,他沒有考慮到眾生的痛苦,沒有考慮到眾生的需要,沒有考慮到這個世界,它是一個緣起的關係。當然世間人對自我的考慮,跟聲聞的人追求自我解脫,當然這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但是只想著自我的解脫,這個心還是比較狹隘,不夠廣大。所以發菩提心它是很重要,沒有菩提心,在修學上就會導致偏向自了。這是造成我們漢傳佛教,大乘精神缺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是導致很多人雖然學大乘,修大乘,為什麼不能成為菩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為什麼佛教在社會上,沒有能夠被社會廣泛地接納地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廣泛接納那就是,佛教對社會到底有什麼用,出家人對社會到底有什麼用?所以這個是弊端之一。
缺少慈悲心,它會造成一個什麼結果呢?我們當前的教界,僧人,佛教徒,對別人,對社會缺少一份慈悲關愛。所以很多出家人,會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 。
僧人與僧人之間也存在一種冷漠。當然在過去的社會,這種現象相對還會好一點,因為出家人跟出家人之間,還有一份什麼呢?還有一份法的情誼。我們都共同走在解脫道上,沒有這種利益,沒有這種對立,所以它有一份法的情誼。即使沒有菩提心,這份法的情誼也會讓我們這個僧團,大家非常的融洽。
現在這個時代,真正修學佛法,真正重視解脫的人越來越少了。所以僧人跟僧人之間,這種法的情誼,法的連結,越來越弱了。不僅僅是出家人跟出家人,包括出家人跟信眾,其實它都要靠法來連結。如果不是靠法來連結,那就靠世俗的利益來連結,這就很可怕了。如果出家人因為看上在家居士的利益,那你簡直就是發心不正,就是邪命。那就會使這個教團,導向一個庸俗化,世俗化。這個教團跟社會又有什麼差別呢?如果沒有這個法的情誼,又沒有這一份菩提心,那麼就會導致教團僧眾很冷漠。他既沒有六親眷屬這種世俗的情誼,又沒有這份出世的大愛、慈悲,那我們將會成為一個非常冷漠的人,甚至會成為自私的人。
所以這一種現象在當前的佛教界,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這樣的一種反映,是有這樣的現象。所以發菩提心很重要。發了菩提心,我們才會對人,對社會有一份愛,有一份大愛,有一份熱情。這是弊端第二。
出家人,佛教的這些信徒,真正有這種弘法和分享意識的,不是很多。很多人為什麼喜歡造大殿,造佛像?主要還是出於一個福德的觀念,人天福報的觀念。這種福報的觀念,它更多的還是出於一種自我的需要。出家人更多地偏向自了,因為自了,他就沒有這個弘法的意識。事實上出家人,他是承擔著住持正法的責任。也就是說出家人是有弘法責任的,自己修行,同時還要弘法。但是這種風氣在我們漢傳佛教界裡,因為受到禪宗,受到淨土宗的影響,所以多數人,他都缺少這樣的一種意識。那麼這個跟對菩提心的重視不夠是有關係的。
重視不夠,因為缺少弘法,所以整個社會,就沒有形成一個學法的氛圍和風氣。所以佛教界迷信的成分,就會越來越多。
所以在佛教界,一方面要通過提倡菩提心;那麼另外一方面,確實是要培養佛教界弘法的意識和風氣,能夠讓大家認識到,弘法這是一件最有價值的事。從我們自身來說它是一種菩提心的實踐,因為我們要利益眾生,我們要幫助眾生,怎麼樣才能夠最好地利益眾生,怎麼樣才能最好地幫助眾生?那就是發菩提心,那就是弘揚佛法。我們在弘法的過程中,同時也會促進自己的菩提心的增長。
所以說,作為當前我們佛教界,只有通過弘揚菩提心,才可以改變因為缺少菩提心帶來的,我們以上所說的三種弊端。
接下來就是講一講,為什麼要學習這個《入菩薩行論》的第五個原因。
第五個原因講的就是,弘揚《入菩薩行論》,弘揚菩提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需要。
為什麼說這是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需要?首先我們知道,菩提心是一個什麼東西。菩提心事實上是一顆覺醒而又利他的心,覺醒加上利他,菩提心在這個時代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
首先從覺醒的角度來說,就是覺醒的智慧。
這個時代非常需要覺醒的智慧,因為這個時代,它就是一個高度無明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社會大眾,他們的觀念,情緒大都比較混亂,人們陷入這樣的一種情緒,這樣一種混亂觀念的泥潭裡,就會非常的辛苦。
所以人們普遍看不到方向,他沒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很多人活得很空虛、迷茫。迷茫就是因為,他看不到生命的前景,生命的方向。人為什麼活著?看不清楚,因為太混亂了,他內在的需求太多了。社會對於他來說,所面臨的誘惑太多,選擇太多。內心的需求太多,他沒有一個大目標,沒有一個 大方向。
他有很多很多無數的目標,無數的方向,無數的需求。然後面向社會又有無數的誘惑,同時,人這些所有的需求、目標、誘惑,它又會產生衝突、對立,然後他就會形成很多糾結、痛苦。因為對這些需求的執著,在他的內心裡就會產生很多的情緒,產生很多煩惱。然後每一個人他都會陷入到不同的這種煩惱裡掙扎,在情緒裡掙扎。
所以現在的很多人會有心理疾病,比如說像焦慮,還有壓力、恐懼、沒有安全感、孤獨。各種情緒包圍著現在的人,還有憂鬱症。很多人活著、活著,覺得沒意思,不活了,他就掛了,就把自己給搞掉了。有的這些包括從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就開始了。這是對生命存在的價值,也沒有多少認識,他內心活得很混亂。
然後,各種需求,需求太多,它會讓現在人很累。累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需要的西太多,所以很多人普遍覺得活得很累。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這些不良的需求、情緒、混亂的觀念,這種由無明所形成的這樣的一種心理狀態?事實上就是需要有一種心理力量。人有沒有能力從這樣的一個心理裡走出來?人如何才能從這樣的一種混亂的生命狀態中走出來?那麼佛法所講的這種覺醒的心、覺醒的智慧——就是每個人生命內在所具備的這種覺醒的智慧、覺醒的心,它就是可以幫助我們從混亂中走出來,導向寧靜,導向解脫,導向喜悅。
所這種菩提心,它是代表著這個時代的一種真正的需要,也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唯一的出路!如果沒有這樣一種強大的力量,我們很難從這種生命的迷惘狀態裡走出來。
在《入菩薩行論》裡也有一個偈頌,說到類似的問題:就是說到我們善的力量,我們的生命中,這種有漏的善的力量,非常非常的微弱;但是我們生命內在的這種惡的力量,不善的力量,無明所形成的種種串習,貪嗔痴,它的力量是無比強大。那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我們發起菩提心,我們選擇了菩提心,否則的話,我們是沒有能力去戰勝這些罪惡的力量,我們是沒有能力去戰勝這些無明所製造的這些煩惱,沒有辦法戰勝。
所這個覺醒的心,它是代表著這個時代的一個需要。
好,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非常感恩大家!如有不妥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