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晉王李克用之正妻劉氏
劉氏系代北即今雁北人。自李克用起兵代北,劉氏即伴夫徵戰,她明敏多智,懂兵機,常教侍妾騎射,以佐克用作戰。
李克用奉唐朝廷之命東追黃巢獲勝,還軍過梁,至汴京,駐於封禪寺。梁王朱溫邀李克用入城,設宴於上源驛,夜半以兵縱驛,圖謀除掉克用。克用左右有先脫歸者,便告知了夫人,劉氏為鎮靜軍心,立斬告者,遂即密囑大將軍援夫。
臨明前,克用歸,欲舉兵擊朱溫。劉氏曰:「公本為國討賊,今朱溫之謀未露於天下,即舉兵攻之,世人聞聽,曲直不分,不如收軍還鎮,自訴於朝。李克用遂率軍返歸晉陽。
以後,李克用與劉仁恭作戰失利,朱溫又大軍壓境,晉陽危在旦夕。何去何從?克用憂窘,問計部下,大將李存信主張北逃韃靼。克用入室告妻,劉氏問:「誰出此謀?」克用曰:「存信也。」劉氏怒曰:「李存信,代北牧羊兒耳,焉能謀出成敗之計!公常笑王行瑜棄州為人所擒之事,今公亦欲行王行瑜之轍?昔日,公亡命韃粗,幾不能自脫,幸賴天下多故,乃得南歸,今公兵屢敗,宜妥收部下,憮軍再戰,北面萬勿可去也!」克用遂復集亡軍,堅守晉陽,重振旗鼓,穩住了陣腳。
李克用另有一妾曹氏,生子李存勖。劉氏性賢,絕不妒忌,常對克用曰:「曹氏生貴子,宜善待之。」克用亡,存勖繼晉王之位,又建後唐王朝,做了皇帝,冊尊曹氏為皇太后,而以劉氏為皇太妃。劉氏往謝,曹氏甚覺不安,劉氏曰:「願存勖享國無窮。吾有塊地方以從其父,足矣。」
存勖滅梁入汴,使人迎曹氏去洛陽,而劉氏獨留晉陽。劉氏曹氏相別,泣涕不已。劉氏得病,曹氏聞之,欲至晉陽視疾。劉氏去世,曹氏又欲自往葬之。應宗泣諫,群臣交章請留,乃止。未已,曹氏亦逝去。
後唐末帝後劉氏
後唐末帝李從珂,其後劉氏,應州渾源,即今渾源縣人。劉氏初封沛國夫人,其夫稱帝,立為皇后,性僵悍,從珂素憚之。
石敬瑭反,稱晉帝,率軍進逼唐京師洛陽。從珂引皇后及其次子重美登玄武門,積薪自焚前,皇后劉氏回望宮殿,建議一併焚毀。
重美曰:「石天子至,必不露宿街頭,準欲勞民築新宮,不必焚矣。」從珂與劉後以為然,遂後,帝後及重美自焚而死。
石敬瑭之妻李氏
李氏,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之女。明宗皇帝李嗣源,據《舊五代史·明宗記》曰:「唐鹹通丁亥九月九日懿皇后生帝於應州之金城縣」,金城即今日之應縣城。
李氏,初號永寧公主,後封魏國夏公主;石敬瑭稱帝,當為皇后;石重貴繼位,被冊尊為皇太后。
李氏為人明敏,石敬瑭亦禪之,後石重貴用事不當,數戒之,惜重貴未聽,乃至敗矣。石重貴即位後,主張抗遼,派大將杜重威、李守貞統北軍,然杜重威一心想自立為帝,引遼軍回師汴京。
重貴聞報大驚,亦以後唐末帝李從珂之例,擬與后妃一起自焚,然為親軍薛超勸止,奉表向契丹主乞降。遼主耶律德光於公元946年入京師,石重貴與李氏等迎至郊外,耶律德光不予接見,派兵遣將將李氏母子等置封禪寺看守。時雨雹寒凍,眾苦飢不堪,李氏使人對寺僧乞食,僧辭以虜意難測,不敢獻。
耶律德光降石重貴為光祿大夫,封靈錄義侯,遷黃龍府(今吉林遼安縣)德光使人對李氏說:「吾聞重貴不從母教而至於此,可求自便,勿與俱行」
李氏答曰:「重貴事吾甚謹,所失者,違君之志,絕兩國之歡,然重貴北去,母不隨子,欲何所歸?」於是,隨重貴北去途中,巔沛流離,艱難備至。翌年,重貴、李氏等又被徙至遼陽、建州。
後,李氏患重病,無醫藥,常仰天而泣,數落杜重威、李守貞曰:「假若你們死,不知則已,若有知,不赦爾於地下。」又對石重貴曰:「吾死,焚其骨,送範陽佛寺,勿使我為異地之鬼也!」遂卒。
石重貴先母安妃
石重貴,原系石敬瑭侄,後由石敬瑭收為養子。其先父石敬儒,母安氏,系代北即今雁北人也。
安氏,初為秦國夫人,石重貴做皇帝後,被冊尊為皇太妃。安氏隨石重貴北遷時,已年老失明,遷遼陽徙建州途中下世。臨逝世時,對重貴曰:「當焚我為灰,南向拋之,以使我的遺魂得返中國也?」死後,砂灘無草木,重貴使人毀車而焚,載其遺骨至建州。
劉知遠之麥李氏
劉知遠,沙陀人,微時為李氏贅婿。按史書講,李氏為晉陽人。然據筆者諸多考察,她為應州輝耀村人。據《應州志》記載:屬「後漢劉知遠宅:在城東北20裡,有石井、瓜地在。」「瓜園:在城東,輝耀村。相傳劉知遠微時種瓜處,有汲水古井存。」
按劉知遠之家宅,相傳在今義井村,而瓜園卻在輝耀村,是怎回事呢?原來義井與輝耀兩村,一北一南,相距僅10裡。劉知遠少時即在村種瓜,後走輝耀村入舍,當李氏贅婿,仍種瓜。此應縣之民間傳說,正與俄國柯智洛夫探險隊於1907-1908年間在張掖發掘出的《劉知遠諸宮調》近似,該書第一篇即為《知遠走慕家莊沙陀村入舍》。
按五代時之沙陀地當在應州,不在晉陽。知遠入舍當贅婿,不可能在晉陽。《劉知遠諸宮調》雖系藝術作品,然而寫《知遠走慕家莊沙陀村入舍》是有史實根據的。
根據何在?筆者分析,慕家莊系魏家莊,今稱魏莊,沙陀村即輝耀村,今稱西輝耀村。魏莊與西輝耀村距離極近,輝耀村原是魏家莊之屬村也。李氏既系輝耀村人,史籍為何載寫晉陽人?據筆者分析,當時之應州屬晉地,故稱她是晉陽人,這與今日之應縣人,寫他是山西人,道理一樣。
《二十六史通俗演義》,就記載著劉知遠「微時為晉陽李氏贅婿」,與《應州志》所敘基本一致,特別是「微時」兩字運用得完全合拍;亦與《劉知遠諸宮調》所敘的「入舍」即做贅婿之意思相同;更與自古以來應州之民間傳說完全一致。
李氏,民間的說法,她叫李三娘,與劉知遠結為良緣,因知遠逐漸位尊,她亦由魏國夫人(請讀者注意,慕家莊改為魏家莊有來由也)之封位進為後漢之開國皇后。
公元947年,劉知遠仕晉後,以功封北平王,晉主石重貴被虜北去,劉知遠即位於晉陽,史稱後漢高祖。知遠即位之初,為賞將士,因庫藏不足,即欲掠刮晉陽民財,新做皇后之李氏諫曰:「陛下方今起事,號為義兵,黎民未得半恩即先奪其財,非新天子救民之本意也!今後宮所有,請悉出之,雖數不足,將士亦不為怨也。」知遠聽後,改容謝之。
知遠死後,知遠次子承佑繼位,即隱帝也,李氏被冊尊為皇太后。時隱帝年少,常與小人郭允明、後贊、李業等遊戲於宮中,李氏數次勸責,帝曰:「國家之事,外有朝廷,非太后所宜言也。」
帝因與樞密使楊邠、待衛指揮使史宏肇、三司使王章等議事時發生口角之爭,便與郭允明等謀誅楊、史等,議已定,入報太后李氏,太后曰:「此大事也,當與宰相議之。」李業從旁對曰:「先皇平生言說,朝廷大事,勿問書生。」太后深以為不可,帝怒,曰:「何必謀於閨門!」拂袖而去,未幾,終於誅殺了楊、史等有功之臣。
帝又遣人去鄴城誅郭威等開國功臣,郭威舉兵反帝,帝欲親自出兵徵之,太后李氏止之曰:「郭威本為吾家忠臣,非其危疑,何肯至此!今若按兵不動,以詔諭威,郭威必有說,則君臣尚有互諒之餘地。」帝不聽,出城去劉子坡觀戰,反為過去所親之小人郭允明刺殺。
郭威領軍進入京師,卒百官,奏太后李氏,宜早立新君。遂議立湘陰公劉贇為帝,然時劉贇為徐州節度使未歸,郭威請太后李氏臨朝聽政。
遼主率兵入寇,太后命郭威率軍擊之。郭威發兵,將士大躁,擁郭威為帝。郭威上箋太后,願奏漢宗廟,事太后為母,於是,李氏詔廢劉贇,以郭威為監國,遂即帝位,是為後周也。遂後,李氏遷居太平宮,周主上尊號曰昭聖皇太后。公元954年,李氏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