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解答人為什麼會打哈欠,流口水

2021-02-12 黃帝內經講堂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體快速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本期精彩內容。

更多資訊:打開黃帝內經講堂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

黃帝閒暇之時,屏退左右侍從而向岐伯提問說:我已經知曉了《九針》之經,對六經陰陽、逆順的論述也已完畢,希望再聽一聽先師口傳的那些知識。

岐伯離席再次見禮後說:這個問題非常好,這些確是先師之口傳。

黃帝說:我希望聽聽這些口傳的知識。

岐伯回答說:百病剛開始發生,都是因風雨寒暑、房事過度、喜怒過激、飲食及起居不當,驟然大驚大恐,導致血氣運行紊亂,陰陽平衡失調,經脈、絡脈閉塞,脈道不暢,陰陽相逆,衛氣遲滯不行,經脈虛空,血氣運行失去正常規律,人也就失去了常態。這些內容不見於古代所傳的醫經,請讓我說說其中的道理。

黃帝問:人打哈欠,是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說:衛氣白天運行於陽分,夜間運行於陰分。陰主夜,夜主臥。陽以其升所以主上,陰以其降所以主下。所以陰氣積聚於下,陽氣尚未完全進入陰分就引而上行,陰氣引而下行,陰陽二氣相互牽引,所以人就頻繁打哈欠。陽氣完全進入陰分後,陰氣正盛,人就會閉目入眠;陰氣盡而陽氣開始旺盛,人就張開眼睛睡醒了。如果打哈欠過於頻繁,刺治時應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用瀉法;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用補法。

黃帝問:人發生呃逆,是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說:飲食水谷進入胃,胃所化生的精微之氣向上灌注於肺,如果人的中焦先有寒氣,與新入的水谷之氣一起再次進入胃,本有的寒氣與新入的谷氣相互混亂不能調和,真氣與邪氣互相攻擊,胃氣無法和降而逆於上,再次從胃中上衝,所以就發生了呃逆。治療呃逆,刺治時應取手太陰肺經的穴位,用補法;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用瀉法。

黃帝問:人在悲泣之後的哽咽之聲,是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說:這是因為陰氣充盛而陽氣虛少,陰氣運行疾速而陽氣運行遲緩,陰氣太盛而陽氣衰絕,所以才發出哽咽之聲。刺治哽咽之證應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用補法;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用瀉法。

黃帝問:人之所以打寒戰,是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說:寒氣侵入皮膚,陰氣偏勝,陽氣虛少,所以人才會打寒戰、發抖,刺治時選取手足三陽經的原穴、合穴等,用補法。

黃帝問:人之所以噯氣,是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說:寒氣侵入胃,厥逆之氣從下向上散布,胃氣上逆衝出胃,所以會發生噯氣。刺治噯氣應選取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的穴位,用補法。還有一說是取足太陽膀胱經的攢竹穴,用補法。

黃帝問:人之所以會打噴嚏,是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說:陽氣和調暢利,滿盈於胸,上出於鼻,所以形成噴嚏。打噴嚏過頻,刺治時應取足太陽膀胱經的滎穴(通谷穴)和攢竹穴,用補法。

黃帝問:人之所以會頭部、肢體下垂無力,是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說:胃是氣血化生之源,胃氣虛弱就會導致全身血脈因充養不足而虛虧,全身血脈虛虧就會導致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如果房事時又用力太過,正氣就難以恢復,形成頭部、肢體下垂無力之證。刺治時,要根據發病部位,取分肉之間,用補法。

黃帝問:人在悲哀的時候,眼淚鼻涕會一起流出,這是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說: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者;手足六陽經、手少陰心經等都上匯於目,所以眼睛是「宗脈之所聚」,也是頭面諸竅之液的通道;口鼻,是氣息出入的門戶。所以人在悲哀憂愁時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則會五臟六腑全都不安,五臟六腑不安各條經脈也會感知而動,各條經脈響應而動液道就會打開,液道打開眼淚、鼻涕就流出了。

津液,是灌注並濡潤孔竅的,所以頭面諸竅之液的通道打開人就會流淚,流淚不止津液就會枯竭,津液枯竭精氣就不能灌注孔竅,精氣不能灌注孔竅眼睛就無法看到東西,所以這種情況被叫做「奪精」。刺治時,應取天柱穴,用補法,天柱穴屬於挾項部而行的足太陽膀胱經。黃帝問:人之所以會嘆氣,是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說:憂愁思慮過度維繫於心臟的脈絡就會拘急,心系拘急則氣運行之道就會受到約束而不通利,氣道約束而不通利,所以會嘆長氣以便讓抑鬱之氣得以舒展。刺治時,應取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陽膽經的穴位,用補法並留針。

黃帝問:人之所以流口水,是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說:水谷飲食都會進入胃中,如果胃中有熱,腸胃中的寄生蟲就會蠕動,寄生蟲蠕動會導致胃脈弛緩,胃脈弛緩舌下的廉泉穴就會打開,所以涎水流下。刺治時應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用補法。

黃帝問:人之所以發生耳鳴,是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說:手足三陽經、三陰經都入於耳,耳是諸經脈匯聚之處,所以胃中空虛,氣血化源不足,經脈缺乏充養所以宗脈虛虧,宗脈虛虧陽氣不升,導致精氣不升反而下流,匯聚於耳的諸經脈氣血衰竭,所以發生耳鳴。刺治時,應取足少陽膽經的上關穴,以及手大拇指橈側距離指甲角一分處的少商穴,用補法。

黃帝問:人之所以會自己咬自己的舌頭,是什麼氣導致的?

岐伯說:這是厥逆之氣向上行走到頭面部,隨各經脈氣所到之處而發生的。少陰之脈行於舌本,少陰經氣上逆就會咬到舌頭;少陽之脈循耳頰而行,少陽經氣上逆就會咬到面頰;陽明之脈環布在口唇部,陽明經氣上逆就會咬到嘴唇。刺治時,應根據咬到部位屬於哪條經脈而選取相應穴位,用補法。

以上這十二種病證,都是有異於尋常病邪侵犯頭面部的孔竅所造成的。所以被病邪所侵犯的部位,都是正氣不足之處。所以身體上部的正氣不足,腦髓不滿,就會經常耳鳴,頭昏暈倒,目眩眼花;身體中部的正氣不足,大小便就會發生改變,腸中經常鳴響;身體下部的正氣不足,就會出現雙足萎弱無力,四肢清冷,心中煩悶。刺治時,應取足外踝下的崑崙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用補法並留針。

黃帝問:如何治療?

岐伯說:腎主打哈欠,治療時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肺主呃逆,治療時取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哭泣哽咽,是陰盛陽衰,所以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用補法,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用瀉法。寒戰發抖,取諸陽經,用補法。噯氣,取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的穴位,用補法。打噴嚏,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和攢竹穴,用補法。頭部及肢體下垂無力之證,根據病位所在,在分肉間用補法。

流淚,取足太陽膀胱經挾項後的天柱穴,挾項就是頭項正中線的兩側。嘆氣,取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陽膽經的穴位,用補法並留針。流涎水,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用補法。耳鳴,取足少陽膽經的上關穴和手太陰肺經的少商穴,用補法。自己咬到舌頭等,根據主病所在的經脈取穴,用補法。目眩頭昏,取外踝下足太陽膀胱經崑崙穴,用補法並留針。雙足萎弱、四肢清冷、心中煩悶的,刺取足大趾間上二寸之處的太衝穴並留針,也有說刺取足外踝下的崑崙穴並留針。

關注黃帝內經講堂↑↑↑,回復或者直接點擊下列關鍵詞,即可自動查詢常見病的相應知識及治療法。

分享是一種快樂,動動你的手指,讓更多的人得到健康與快樂。

長按以下二維碼識別關注黃帝內經講堂,學習養生知識

相關焦點

  • 人為什麼會有疾病?《黃帝內經》這3點早講透了!
    如今,在整個社會流行「拼命幹」「使勁衝」,能做到工作、健康兩不誤的人少之又少。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劉濤,娛樂圈的「中醫養生師」。她在高強度的工作間隙,「敏銳的中醫嗅覺」告訴她要注意心臟了,於是她就用《黃帝內經》中的刮痧法調理身體。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連載01)
    從今天開始,《中華文化大講堂》微信公眾平臺將為您推送國學大師劉宏毅先生講解的《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本節目是一組聽了能讓自己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正能量節目!它可以讓年輕人學習到處事修身的智慧;讓中年人看淡得失,活得更加從容;讓老年朋友不懼衰老,喜樂天年。
  • 《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第1集 《黃帝內經》簡介
    總之,這是一套人人皆可學、人人學得會的中醫養生啟蒙節目,而中醫的最高境界就在於此。歡迎您重溫《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周一到周五,我們不見不散哦!《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確立了中國醫學的原則,形成了東方獨特的生理、病理、氣理、情理的理論體系,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有劃時代的影響。
  • 黃帝內經《論神為主》
    今天給大家推薦古籍黃帝內經《論神為主》: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
  • 《黃帝內經》之靈樞·五色,什麼樣的面相氣色,壽命長
    如果不讀詩書,你永遠不知道古人的智慧有多麼的博大高深,就像本章黃帝內經所說,通過一個人的面相,可知天命。人體的面部怎麼區分?內經有文曰:雷公問於黃帝,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謂也雷公問黃帝,人體面部的氣色,只有明堂能夠判定嗎?我不知其所以然。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 失傳已久的《黃帝內經》如今被找回,日本視為國寶
    大家都知道,《山海經》《易經》《黃帝內經》並稱「中國三大奇書」,不僅都找不到準確的作者,內容同樣都很神秘,而且其中記載的理論都超越了時代。《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理論的淵藪,自先秦成書後,到宋以前更是已出現多種古傳本。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剛開始發育時,他們年齡相差是很少的,到最後會相差越來越大,這也是女子為什麼比男子衰老得快的原因。女子七歲「齒更髮長」,男子八歲是「髮長齒更」。一個是齒更髮長,一個是髮長齒更,這種描述意味深長。肝主生發,肝主藏血,所以我們頭髮的生長速度跟肝氣相關。
  • 黃帝內經 | 素問·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黃帝內經 | 素問·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在《黃帝內經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為氣生的觀點。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懸命於地,天地合元,命之曰人。」不僅如此,人的生命維持亦依賴天地之氣。《黃帝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相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形質的長養以及功能活動和精神活動均依靠於氣。
  • 作為三大奇書之一的《黃帝內經》,是如何章章解難、行行消災的?
    它們是《易經》、《山海經》和被稱為中醫第一書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來自全世界的天書,受到無數人的仰視。據說是軒轅黃帝在五千年前為人類創下了第一部中醫中藥的著作《祝由科》。後世人也是在這部經典基礎上,去偽存真、不斷的增補,逐漸才形成後來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自誕生到今天,沒有一個人動搖過他的理論。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71: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
    黃帝說:明白了!那麼,為何會厭惡火呢?  岐伯回答說:人體的足陽明胃經主肌肉,經脈裡氣血旺盛。遭到外界虛邪賊侵襲就會形成發熱病變。患者體溫高熱,自然就會厭惡看見火。  黃帝追問:為何又會厭惡看見人呢?  岐伯回答說:患者足陽明胃經的經氣厥逆,就會出現氣喘胸悶和煩躁症狀。患者心情煩躁,就不願意跟人見面交談。
  • 《黃帝內經》與健身氣功「三調」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內容博大精深,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多方面內容。可見,《黃帝內經》是奠定我國古典氣功學基礎的重要經典著作之一。本文擬對《黃帝內經》中涉及健身氣功「三調」的論述做一個摘要的梳理和分析,以說明健身氣功與傳統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淵源關係。       一、關於調心      在《黃帝內經》中有關調心的論述很多。《素問 ·靈蘭秘典論》就用治理國家來比喻調心養生。
  • 《黃帝內經》才是真正的無上的神功秘籍
    這裡談到中醫就必須提到我國遠古時期一部偉大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搞中醫研究的人如果沒讀過《黃帝內經》,就像基督教徒沒看過《聖經》一樣可笑。 當今之世能真正讀懂《黃帝內經》的人鳳毛麟角,其中既有古代中醫蘊含的哲學智慧過於高深,一般人根本理解不了的主觀因素;亦有古文的語法結構,敘事習慣與現代語法相去甚遠,讀起來讓人頭痛的客觀因素。(比如《黃帝內經》裡面許多概念都是相互交錯、互相含蓋,一詞多義。
  • 跟著《黃帝內經》一起學養生(26)
    更多資訊:打開黃帝內經講堂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黃帝內經》是一部養生寶典,涉及養生、預防、針灸、調攝等諸多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其他內容,不但講到怎樣治病,更是指導人們怎樣不得病,怎樣使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這正是如今大為提倡的「治未病」思想。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炎黃子孫「傳道受業解惑」,也必須從學習《黃帝內經》開始問道。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靜心解讀和感悟《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原文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 氣功,中醫,經絡,健身,運動,養生,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作為記述軒轅黃帝與岐伯天師內庭設問、探討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防治的醫學典著,搜集上古真知,內容極為廣泛,諸如宇宙自然法則、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體生理病理及診斷治療、攝生預防等,無不悉備。此後諸子蜂起,百家爭鳴,都來研究實踐這一至高無上的哲學道理,莊子實踐黃老之道,悟出了修煉中動靜相兼,達到最佳的生理狀態及人與自然的生息妙用。
  •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理解了才是「真人」,更有健康
    我們人作為生活在天地之中的微小生物個體,在無邊無際的自然面前,如何做才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呢?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經認為,人和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想要更健康,只能「順應天時」,不可「逆天行事」。《靈樞·邪客》:"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 《易經》與《黃帝內經》相通,有3點精華智慧,領悟的人受益一生
    而現代科學所講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就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言,其實按照樸素的觀點,也很容易理解,我們人生在天地間,當然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與這個世界分而為二,又合二為一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關於到底什麼是天人合一,《易經》和《黃帝內經》都做了非常明確的論述,下面我們一起來解讀。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1)—陽明脈解第三十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1)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