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7 0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日前,1歲9個月大的壯壯(化名)因排白色大便7天來我院就診。入院查體,全身皮膚及鞏膜黃染,未見瘀斑及出血點,腹部稍膨隆,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腹軟,肝脾觸診不清,未觸及腫物,無壓痛及反跳痛。行影像學檢查,左右肝管近肝門區擴張。肝門區-膽總管區可見不規則團狀佔位性病變,大小約3.3×3.0cm,呈囊實性,邊界模糊,下緣顯示不清,外緣與膽囊緊鄰,肝內膽管擴張,膽總管擴張,胰頭段突然截斷。增強掃描病變可見多發分隔影及散在片狀相對低強化區,分隔呈明顯強化。
影像診斷為肝門區-膽總管內囊實性佔位,考慮膽管橫紋肌肉瘤不除外,肝臟腫瘤侵蝕膽管不除外。活檢病理為膽道橫紋肌肉瘤(胚胎型)。
什麼是膽道橫紋肌肉瘤?
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兒童期常見的軟組織腫瘤,約佔兒童期惡性腫瘤的4.5%。
起源於兒童期向橫紋肌方向分化的間葉組織,可發生於有橫紋肌的部位,也可發生於橫紋肌較少,甚至無橫紋肌的組織。病理上分為胚胎性、腺泡性、多形性三種類型,其中胚胎性又可分為梭形細胞性和葡萄簇狀兩類。
兒童以胚胎性最為常見,其中梭形細胞性常見於腹膜後及睪丸旁等部位,葡萄簇狀好發於襯有黏膜的中空臟器,如膀胱、陰道、膽道等,表現為息肉樣、菜花樣腫塊,預後較好。腺泡性好發於較大兒童,多位於軀幹和四肢,預後較差。多形性一般僅見於中老年男性,以深部肌肉多見,預後較差。
原發於膽道系統的胚胎型橫紋肌肉瘤,又稱葡萄狀肉瘤。以2~6歲兒童多見,發病高峰為4歲,發生於10歲以上者少見。
膽管腔內滿布息肉狀或葡萄簇狀小囊泡樣組織,呈串珠狀,直徑大小不一,表面光滑,半透明,易誤認為是良性病變。
膽道橫紋肌肉瘤的影像表現
CT見肝門區或膽管內低密度不均勻性腫塊,強化後增強,其上方膽道擴張。經皮穿刺膽道造影可見充盈缺損,其上方膽道擴張。
MRI表現主要有:
①膽管走行區軟組織腫塊,形態不規則,邊界尚清;
②T1wI呈稍低信號,T2WI呈明顯不均勻高信號,DWI高b值病灶呈明顯高信號;
③腫塊內部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灶;
④病變主要沿膽管壁浸潤生長,可侵犯胰腺,使胰頭顯示欠清;
⑤MRCP示病變區呈高信號或稍高信號,可能與病變的不同病理階段有關,也可能與所使用的掃描儀不同有關。
特別提醒
膽道橫紋肌肉瘤主要需與膽總管囊腫鑑別,特別是膽總管囊腫合併感染。膽總管囊腫信號較均勻,邊界清晰,膽管常呈囊袋狀改變,一般不強化,擴散加權成像未見明顯擴散受限;胚胎型橫紋肌肉瘤可見病灶有不同程度的強化。發生於膽管的橫紋肌肉瘤較少見,易誤診,需要仔細翻閱影像表現,不放過任何細枝末節,才能做出更準確的診斷結果,更好地服務於臨床,讓患者少走彎路。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