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正值高三的二輪複習,莘莘學子正遨遊在浩瀚的題海中,不能自已。在這裡,Note想說,題海無邊,教材是岸。在這個刷題的季節,考生們一定不要忘了常翻開課本看看。
01豪放稼軒詞
如果要論高考作文最熱的主題,「家國情懷」必然是當之無愧的。我了解到很多小夥伴都在這個主題上大量地積累素材,以備高考作文寫作的不時之需。在這篇文章裡,我就從全新的角度,來給考生解剖一篇經典課文——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並用它來完成「家國情懷」系列典型素材的整理。
經典回顧——《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宋詞是豪放派宋詞的典型代表作,有「稼軒詞」一貫的「龍騰虎躍」之風度。如果是新授課,那麼我們一定要將這首詞的上下兩闋的構思梳理明白,再把詞中的典故逐一進行解讀。
不過,既然我們是回扣教材,梳理寫作素材,那麼就不妨直奔主題——「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02細節中的家國
「佛狸」一詞,與上文的「寄奴」同屬稱謂中的小名,但褒貶剛好相對。
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拓跋燾在打敗南朝劉宋王玄謨軍隊後,追至長江北岸,在瓜不山上建立行宮,後稱佛狸祠。
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劉裕的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後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江市),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
古人的稱謂講究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忌諱是直呼其名,而小名的使用更是忌諱多多:
上闕「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句,是講京口人稱呼從京口走出去,登上皇位的劉裕,那感情就是在稱呼自己的孩子一樣,使人倍感親切。
可是下闕這句中的「寄奴」——拓跋燾,卻是北方的外族,是中原的敵人。因此,辛棄疾詞中稱他的小名,就有了很強烈的羞辱的意味。
在這一褒一貶之間,辛棄疾的民族立場,家國情懷便展露無遺了。
03文化信仰
而在這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之中,有文化層面的東西,我們一般的師生是不太容易注意到的。那就是在「佛狸祠」和「神鴉社鼓」的強烈對比之下,有一顆正在滴著鮮血的心。
佛狸祠我們已經明白是外族皇帝拓跋燾的行宮了,那「神鴉社鼓」是什麼呢?
神鴨指在廟裡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
詞中「神鴉社鼓」這兩個意象是在描繪當時北方淪陷區(當時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北方已被金兵的鐵騎佔領)的老百姓,在外族皇帝的行宮處大搞祭祀的場景。
在辛棄疾看來,國土淪陷了可以再奪,戰爭失敗了可以再戰,而文化和信仰一旦熄滅了,那可就真的是亡國滅種了!
所以他心急如焚,一次次請戰,即使是在花甲之年(寫這首詞的時候,詞人已經65歲了),辛棄疾也廉頗自比,幻想著統治者能問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一份赤誠的家國情懷,難道不值得我們去銘記和敬重嗎!
0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時間快進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東半邊的半數國土幾乎全部在日軍的刺刀下淪陷。可是最終我們仍然完成了反擊,收復了國土。在這個抗擊侵略的過程之中,無數中華兒女英勇無畏,獻身民族大義。不過,我覺得最關鍵的是,即使是在抗戰最艱難的時刻,我們也沒有讓民族文化的火種熄滅掉。其中最典型的兩個火種,一個是在輾轉到陝北,由星星之火最終而成燎原之勢的紅色政權,另一個就是遠遷至雲南的最高學府——西南聯大。
在西南聯大,錢穆教授撰出了一部《國史大綱》,指出「治國史之第一任務,在於國家民族之內部自身求得其獨特精神之所在」,將青年學生與知識分子凝聚了起來,讓中華民族的國家概念第一次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
從長遠來看,西南聯大對中國的影響並不止於抗戰。這個僅有8年歷史的大學,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從這裡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師。甚至歐美的教育人士稱,當時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個,美國,英國,還有中國的昆明。
如果順著歷史再往後推,我們今天逐漸崛起的民族自信,又是家國情懷的全新體現。相信考生在這方面的寫作素材已經是非常充盈了,在此就不再贅言。
我是Note,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評論、收藏、點讚!你的每一份鼓勵,都將是我堅持原創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