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萱說:為一大事因緣而出世 金花說:iEnglish是承載儒釋道西的法器

2021-02-08 謙益學堂

你好!我是方哲萱

雜誌主編、早期教育探索者、東山書院創始人

這裡是我的私人屬地,所思所想,與你分享


哲萱按:接下來將發布的一系列講課音頻和文字稿,是我在千聊直播裡首播的【十堂課讓你學會思考——《王財貴65文集》導讀】,歡迎追聽,每日相會!關注本微信平臺,回復65可購買《65文集》



《王財貴65文集》導讀 第七課

為一大事因緣而出世——《儒釋道西》導讀

主講:方哲萱

 

各位會心聯盟的夥伴大家好,我是方哲萱。今天是我們系列課的第七課,我將為您導讀當代新儒家對於儒釋道西四家學問的解讀。

 

所謂的儒釋道西,是指東方的儒家、佛家、道家這三家,以及西方的哲學和宗教傳統,這些學問都是大學問,2010年,王財貴教授在北京曾經一次性為大家解讀了這些大學問。本來大學問是不容易講的,但是為什麼還要講呢?王教授說,因為我們生逢大時代。大時代的「大」怎麼來規定呢?就是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可以面對儒釋道西四家的學問,也可以說古今中外所有的學問都來到我們面前,這是全人類有史以來沒有的遭遇,套用佛家的一句話,我們每個人都是「為一大事因緣而出世」,所謂一大事,有各種解法,就著我們的主題也可以說是,全人類自從有歷史、有文化以來,假如我們號稱五千年,中西印三大文明體系各五千年,總共一萬五千年積累的高度智慧,都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叫「一大事」。在一百年以前,東西方因為地理的隔絕、交通的不便,很難碰撞彼此,但是,這一百年來,情況發生了巨變,因為科技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終於交會了,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一百年來才生長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剛好遇到這一百年來不同於以往五千年的時代,我們不是應該為自己感到慶幸嗎?

 


我們有幸生於這個時代,就應該對這一萬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明和智慧的結晶有所了解。不過,我們說這個題目太大了,內容太多了,所以我們很難一次講清所有的細節,但正如中庸所講「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四門學問固然是廣大的,然而我們若只講其精微高明的部分,也就是他最根源、基礎的部分,那麼所謂大道至簡,我們也就是可以講他最簡易的地方,這就容易了解了。

 

王教授認為,四門學問中,比較容易了解的是佛家。佛家本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外來的學問,但經過中國文化的融會貫通,已經融入了中國文化。之所以說佛家比較容易了解,是因為它的道理是簡單明白的,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就知道的。釋迦牟尼佛的人生歷程本來和我們都差不多,尤其在最初的時候,也是一個普通人,但是他在年輕時,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最痛苦的有四項,叫做生老病死。你看,釋迦牟尼佛悟道之前所感受到的痛苦,實際上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受到的,但是為什麼別人沒有成為釋迦牟尼佛?那是因為,他看到了之後,是有感受的,而一般人看到了,覺得不關我事,等以後遇到了再說。其實,遇到再說就來不及了,沒智慧了。釋迦牟尼佛看到了人間的疾苦,因此立了這個大教,他最核心的觀念可以用一個字來表達,叫做——苦。佛教就是從苦中覺悟出來的。

 

苦,本來是人人都知道,都會感受到,只是沒有正視它,或者正視了卻沒辦法解決它,於是就流落在苦海中,過了一輩子。有人說,有時雖然苦,但人生還是很樂啊。但佛教說的苦,不是和樂相對的苦,他說——無常即苦。你現在樂,又能樂到什麼時候呢?要知道這個樂是變化的,是會消失的,不能常保的,所以你的苦固然是苦,你有了樂卻保不住,那也是苦啊。因此釋迦牟尼佛悟道之後,開始對世人說法,記錄在《雜阿含經》中,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它的開篇第一句就是「當觀色無常」,這個觀不是用眼睛去觀,而是用心靈去體會,用心靈去照見。接下來,「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他指出人間的無常,人間的苦,目的就是要眾生從無常之中解脫出來。這是佛陀最初的說法。而佛最後的一場說法,大乘經典中記載,稱為《涅槃經》,提出了和最初所說的「苦、空、無、我」的概念完全不同的概念,強調「常、樂、我、淨」。這是兩個分屬於不同層次的極端,是從現實中的「苦空無我」,經過修行,從凡夫的心靈轉為聖者的心靈,於是萬法便轉成「常樂我淨」。

 


所以佛教的起源就是從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感受說起,並指出了人生非常重大的特質,就是你的人生其實是虛假的,一般人虛假了一輩子,還誤以為真實,本來是苦的,卻誤以為是樂。佛陀因看清了人生的這一真相,面對芸芸眾生,升起無限的悲憫,因此說法不輟,創立了大教。由於他指出了人生的真相,因此許多人聽到佛法就產生極大觸動,於是也想從苦海中解脫出來,但是,因為解脫之前的苦,是容易了解的,而解脫之後的樂,是不容易了解的。要追尋自己不了解的道理,就只能相信已經解脫了的人的話,就是佛本人。所以我們常說,你信佛教嗎?因為你還沒有到達那個彼岸,你只是嚮往和想像,所以只能信。

 

後來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隋唐,中國把佛教的各個宗派完全吸收進來,乃至於自己開宗立派,稱為天台宗、華嚴宗、禪宗。佛教發展到禪宗,是佛法發展到了極致,以六祖慧能為代表,在《六祖壇經》中,開口就說「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似乎和佛陀最初的說法不一樣,因為佛告訴你人生是來自於無明,並非自性清淨,那麼六祖的說法難道違背了佛的教導嗎?其實,六祖是以了透了生命的最高智慧,也就是修行悟道的「果」,作為人的最初開始修行的「因」,「以果為因」而成就了中國的佛法。大智慧者,因就是果,果就是因,當下就能成佛,然而能夠這樣一步到位修證成佛的人是較少的,因此六祖特別交代:「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

 

為什麼禪宗這種高明的教法能夠在中國開出,那是和中國文化的背景相關的,他開出了高明卻不違背佛之本懷和初衷,因此學習佛法,不僅對佛家的文化是有意義的,而且對中國文化,乃至於全人類的文化,是有相當意義的。

 


接下來,我們探究一下道家。道家給人一個直接的觀感是「高明」,或者說「玄之又玄」。不過,道家其實也是從人生的切實感受講起,他不是一下子就講高明,而是從高明的反面去反省。我們說佛家的基本觀念是「苦」,那麼道家的基本觀念也是一個字「執」,執著的執。人生無處不在執著中,一執著就會挫敗,即使成功,也是假象,你執著於這個成功,馬上就會失去。所謂「執者失之,為者敗之」,你一執著,首先就會感到不暢快,叫做不自然。

 

道家認為,人生本來是自然的,然而你一執著,就不自然了。比如你對朋友友善,如果懷著想要他報到的心,就不自然了,這叫做執著,叫做造作,叫做有為。如果你孝順父母,卻心裡記掛著我是在行孝,那還不是自然的,倘若能做到出自本心毫無造作的孝順父母,那就是坦蕩、大方、開朗的,叫做「無為」。

 

從有為的執著中超脫出來而達到無為的境界,是道家的核心觀念。老子莊子看到人們都在執著中紛馳消耗,不逍遙,不快活,因此升起無限的悲憫,這悲憫不亞於釋迦牟尼佛對眾生的悲憫,因此也開創了道家這一大教。越是有地位、有學問、乃至於有德行、有修持的人,越需要道家的智慧,乃至於所謂的聖人,如果自以為是聖人,那就是最大的執著,所以老子說,「功成而弗居」,做出功業卻不居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你不居功,你的功業才能永留於世間。所以老子要去掉的最後一個關口,就是自以為是聖人的這個聖。所謂「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老子是要人不要聖智仁義嗎?難道要人都是惡人愚人嗎?當然不是。老子和莊子說話的方式與一般常理不同,他們是站在第二序講話,是反省的語言。「絕聖棄智,絕仁棄義」不是從實質上說不要聖智仁義,而是從作用上說不要執著於聖智仁義。

 


要成就聖智仁義是儒家的理想,道家就問,你想成就聖智仁義是嗎?儒家說,是,道家說,我告訴你,你越是叫人們成聖智仁義,他照你說的做,執著於聖智仁義,他就越成不了聖智仁義!這就是道家的智慧!

 

我們之所以說道家高明,是因為他們跳上一層,站在儒家的基礎上說話,你首先要有聖智仁義的工夫和境界,才能講到去掉聖智仁義。所以王教授認為,道家是「為大賢立法」,讓將成聖的大賢者,做放下自我方能超越自我的工夫。道家的學問不容易了解,他講無為,不是要你什麼都不做,不是說不要追求學問、功業,而是要你不要執著於這些學問、功業,化掉這些「有為」的執著,回歸到真實,回歸到自然。

 

由此,我們發現,無論佛家還是道家,都是從人生的消極面開始,而證成積極面。那麼接下來,我們看儒家。王教授認為,儒家最不容易了解?為什麼?因為一般人都以為儒家很好懂,佛家道家比較難懂,不過,如果問佛家道家是什麼,大家多多少少有一些感受,佛家講解脫,道家追求逍遙,等等,而當我們問儒家是什麼?儒家的特質在哪裡?就沒有特別統一的答案了,因此儒家不容易了解。


 

我們剛才講佛家的基本原理用一個字講出來是苦,道家的基本原理用一個字講出來是執,那麼儒家的基本原理可以用哪一個字概括呢?歷來說儒家的核心觀念都用「仁」字,王教授認為,這當然是對的,但太渾然了,也有說儒家的學問是「忠恕」,是從踐行上說得切實,但不是根源的說,說儒家的學問是「良知」,其根源性就很顯豁了,而良知還可以濃縮為一個字,就是《大學》的第一句,明明德的這個「明」。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是形容詞,明德就是光明的本性,良知之心也是光明的本性。儒家是從超越性上看人的本性,而不是從現實性上看,從現實性上看,「食色性也」,人性也有貪戀食色那一面的染汙性,然而,人也有如此活潑、自發、廣大、無限的心性,而且孟子說,這光明之性是「天之所予我者,非由外鑠我也。」天是自然的意思,自然而然,我不知他從哪裡來,但我就有,本來就有,這叫「天之所與」,這叫人德合於天德。中國人自從孔孟開始,不重視客觀的天德,沒有人格神的崇拜,所以沒有宗教性的信仰,只有宗教性的情懷,如果說有信,這叫做自信,這才是真正的「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成聖、成真人」。所以儒家就是從人的光明性來了解人生,擴而充之,從光明走向光明,「無入而不自得」。

 


最後,回頭來考察我們所說的大時代的觀念,假如我們只能繼承甚至發揚儒釋道三家,其實還是有愧於這個時代,因為在這個大時代中,我們又遇到了西方的學問。西方的學問又可分為兩個體系,希臘的哲學傳統以及希伯來的宗教傳統。希臘傳統開出了思辨的學問,同時也成就了科學的系統,並應用於種種社會活動。這是值得中國人學習的,不過,任何的制度、統系,都是由道德生出來的,而制度是保護道德的,因此中學與西學不僅是不相違背的,而且是一定要並行不悖,尤其是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

 


除了希臘的傳統,西方還有希伯來的傳統,也就是對於上帝的信仰,這一種宗教信仰有一個特色,就是具有排他性,因為他是一神教,天地萬物乃至於人類都是上帝所造,因此人類只能歸宗於上帝,成為信徒,人是不可能成為上帝的,而上帝只有一個。這與中國的儒釋道三家就有極大的不同,中國人認為,人人都能成聖、成佛、成真人。這是中西文化極大的不同,也是佛家容易被中國文化吸收,而西方文化不容易被吸收的原因。在這裡,要解決這個難題,恐怕最後還是要依靠中庸的觀念「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一個人,只有把儒釋道西這四大學問想清楚,才知道自己的人生應該有什麼樣的方向,走什麼樣的路,也才有可能讓自己的孩子,擁有完整的人格,才可能在這個大時代中,負起一點責任。

 

好,今天的課就到這裡,我是方哲萱,下次課再會!





想了解更多請掃描我的個人微信,關注我的朋友圈



2019.12.26中國·長沙 iEnglish全國戰略會議

2019.12.26中國·重慶 iEnglish全國戰略會議

2019.12.29四川·德陽 iEnglish全國戰略會議

視頻:iEnglish全國戰略會議-創始人趙亞松老師分享

iEnglish優秀服務商分享系列:12月7日哈爾濱ienglish會議【張秀娟】


iEnglish到底是什麼?凡讀經圈師友,都可以聯繫朱金花老師免費試用。試用押金1800元。電話及微信13524056662。


王財貴視頻:儒釋道西基本原理+讀經十年紀錄片


11月24日深圳iEnglish大會視頻-趙亞松 孔垂雄

深圳的iEnglish會議午餐,何裕老師硬是要給我買單。會議結束後,從大梅沙喜來登京基大灑店,頌謙學堂的範老師硬是開了一百多公裡送我到深圳寶安機場附近的漢庭酒店。範老師太太那邊要他去接,我說我坐地鐵即可……現在想起來有一種想流淚的衝動。11月9日在iEnglish上海戰略會議的時候,我還覺得非常的孤獨……三天後,範老師打過來341600元,硬是把我推上了校董的位置,為了升校董,我把押在Q+寶貝上的30套貨只好退出來,借唄借了116000元。友邦保險保單借款立即到帳三萬……硬是籌滿了896000元。

深圳的會場也最豪華,趙亞松講得也最動情,聽到最後,情不自禁眼淚奪眶而出……




iEnglish進西藏,有愛i的地方就有家


一起學英文經典《小愛神》


iEnglish 全國戰略會議-創始人趙亞松老師分享,他的分享主題:

iEnglish到底是什麼?

iEnglish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iEnglish為什麼被一群媽媽推起來了?

iEnglish過去四年的發展及未來十年到三十年的展望:      


iEnglish發展加速度模式介紹:

1.0寶媽介紹寶媽          

2.0 寶媽升級為服務商(超級會員一次性進貨8臺,合伙人20臺,會長70臺,校董200臺,大批發服務商賣給小批發服務商,等同於傳統的批發零售,由區域劃分變成人脈資源轉換。)

3.0 招商模式,直接與海量的繪本館陌生電話拜訪溝通,篩選準客戶,談判,成交

4.0 2019年下半年,各類培訓機構直接200臺入主校董,並且校董發展校董,迅速複製,勢不可擋

5.0 公司員工轉型服務商,雖然90後什麼資源沒有,但是有專業知識,以協助下級服務商招商,協助下級服務商開店拿補貼,晉升速度也很快……

6.0 iEnglish託普朗寧公司從2019年9月開始,同步在全國所有的省份的省會城市建立500平方米以上的辦公室,成立三人小組為服務商的迅速成長提供支持。公司從半年前的500多人,全部是研發人員,擴張為1000多人,新增的全部是市場部的三人小組支持團隊。


iEnglish目前有一萬多服務商,最初加入的老師今年淨利潤五千萬,超過千萬利潤的服務商,2019年已有好幾位。100-900萬年收入的更多。校董級別的服務商年收入都是百萬以上。


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堅持的本質:


商業模式




iEnglish創始人趙亞松答應:一定前去拜訪文禮書院季謙先生……

https://m.qlchat.com/topic/details?topicId=2000006900669364&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王財貴教授編定的九部英文經典,包括《仲夏夜之夢》《莎翁十四行詩》《小愛神及喜頌》《英文名著選》《英語常語舉要》《英語會話一千句》《童子詩園》……正在錄製進入iEnglish系統,2020年5月將上線。)





趙亞松10.25北京•iEnglish全國戰略會議:https://m.qlchat.com/topic/details?topicId=2000006470915606&pro_cl=link&ch_r=shareR1&userSourceId=da476f4be508&shareSourceId=sj7gx616e30533d5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沒事就聽聽趙亞松的教育現點[捂臉][捂臉][捂臉]

有顛覆性的,前瞻性的判斷和自信

那種自信來自根源性的iEnglish系統開發者的深層的信心

很受鼓舞

特能激勵人[捂臉][捂臉][捂臉]

完蛋了,我居然成了趙亞松的粉絲[捂臉][捂臉][捂臉](朱金花)











從北京天安門一下子穿越到上海浦東世紀大道

上海錦江湯臣洲際大酒店

上海中心、金茂大廈、東方明珠近在咫尺

從全國的政治中心

穿越到世界的金融中心

……

因為iEnglish,我感覺自己像在神遊……



更多iEnglish 戰略會議:









相關焦點

  • 法門寺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1200多年前打造,世界錫杖之王
    這件金光燦燦的寶物名叫「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名字挺複雜的,一般用簡稱「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或者「雙輪十二環銀錫杖」,由名字便能看出錫杖的等級和規格。這枚錫杖現珍藏在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的法門寺博物館,於1987年出土於法門寺佛塔地宮,出世即震驚世界,是全世界唯一一件「四股」、「雙輪十二環」、「銀金花」錫杖,被譽為「世界錫杖之王」,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
  • 金花讀《王財貴65文集》:儒釋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二)佛家釋意(1)
    一):從道而行金花讀《王財貴65文集》 理想與職業(二):真功夫 真學問金花讀《王財貴65文集》:儒釋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一)上海謙益學堂招生簡章上海謙益學堂2017《論語》《老子》讀經冬令營謙益學堂招聘讀經老師及生活老師若干名2歲3個月的謙益背《論語》——謙益學堂《論語上》讀經夏令營回顧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略說密法師成就——成真正的法器
    然後你選一天晚上,念一夜這個咒子,加持一樣法器,什麼都行。硃砂也行、雄黃雌黃也行、牛黃也行、白芥子也可以。杵、劍、刀、輪、蓮花、衣服、甚至一些動物的形象,一般是用(泥子土)捏一個動物的形象都可以。然後加持這一樣法器,加持到這一個法器放光,那麼突然你身上也突然放光,變成天人之身,這才是得密咒成就。
  • 一期一問 |十二因緣是指什麼?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
  • 十二因緣是指什麼?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   一、無明,指心的無知,包括不明善惡、不明佛法教義。
  • ienglish學英語,2年初中,4年本科,銷售頂著傳銷的殼
    若說是貴死人的私教倒還罷了,效果能達到很多人也會望錢卻步,關鍵這種方式收費還不貴,三年6880給一學習帳戶,還送一平板,三年之後,平板繼續用(如果能用超過3年的話),帳號每年續費1680,每天用半個小時IPAD,一天不到7塊錢,不用催、不用教,小娃娃英語就噌噌的上來了,這是多少家長的夢想,猛拍大腿然後下句就該問怎麼買了。
  • 舊西藏的「人骨」密宗法器——嘎巴拉
    它一般由已獲圓滿報身有修為的藏族人死後的骨頭所制,以頭蓋骨,指骨為主,是神秘的密宗法器之一。嘎巴拉翻譯成漢字的意思就是「頭骨蓋」,最早的嘎巴拉選用的材料是佛教高僧圓寂後的遺骨中的頭骨嚴格按照密教的儀軌和壇城,意在輔助密教信眾的灌頂和修行,十分珍貴稀奇。因此,能一睹真正嘎巴拉風採的人是非常少的。
  • 蘇東坡:出世和入世,誰說只能二選一
    唐詩宋詞古詩詞
  • 你知道真正的「出世」、「入世」是什麼意思嗎?
    點綠色小喇叭收聽文章語音不要小看因緣法,我們每天眼睛一睜開,就得面對因緣法,如果我們一輩子都無法明白因緣法,自然就會活在自己的想法中。許多人以為剃頭出家,或避居山林,寺廟,或盤腿打坐,就叫「出世(間)」。
  • 中國珍貴文物無數,儒釋道的至寶分別是啥?這三件當之無愧!
    近百年來,隨著近代考古學的興起,中國的考古活動成果豐碩,出土的許多文物都是價值無法估量的國寶,諸如北京人頭蓋骨、曾侯乙編鐘和后母戊鼎等等,都是令人驚嘆的文明瑰寶,無數人為之嘆為觀止。而數千年的文明發展中,中國文化顯示出了極大的包容性,儒釋道三教共同傳承便是明證。他們以其各具特色的思想充實和影響著中國文化。也正因為此,不少與三教相關的文物也接連出世。
  • 因緣乞丐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題記京都的清晨,天剛蒙蒙亮,在西本願寺的本堂階下跪著一位年約四十歲的乞丐。天亮後,西願寺的大門開啟,乞丐靜靜的合掌念佛,直到早課結束。每當有人施捨食物給他時,他便面露和顏地連說:「因緣!因緣!」即使不給任何東西,他也如此說著,毫無慍色。偶有頑童,群集在他四周,或扔石頭,或用木棍打他,甚至將他穿的草袋撕破,他也只是說:「因緣!因緣!」毫不以為意。因此,街上的人都稱他為「因緣乞丐」。到了晚上,因緣乞丐就在人家的屋簷下過夜。
  •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稱為十二緣起支。此十二支互相為因果,因為一個因緣升起,而造成另一個因緣也生起,故佛經中常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這樣的東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生起;有這樣的東西消滅,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消滅。  一、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過去因到現在果。  過去因:無明是過去迷惑。行是過去造業。
  • 師父說因果故事——金貓因緣
    金貓因緣是怎樣一個因緣呢?佛世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叫惡生王,你聽了這個名字就可以曉得這個人不大好,叫惡生王。那麼是誰呢?是大迦旃延尊者去化度的。結果打開來一看哪!一銅壇滿滿的都是金子,這麼個多!這個把它抬出來,抬出來一看,下面還有一壇;再抬出來,下面還有一壇,三壇。哇,這麼多金子!結果三壇拿完了,向前面又有三壇,啊,繼續地挖,反正他是國王嘛,結果挖了五裡路都是這個,都是這個!嗯,這個好啊!那個一大壇大得不得了,那個一壇這個容量我都忘記掉了,反正那個大壇裝幾合,一合就是十鬥,有一石。
  •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其實各種病毒或瘟疫或火災等等災難都與殺生有關。  《佛說灌頂經》中佛陀借維耶離國發生的瘟疫解說了殺生的惡報及種種病苦和災難的因緣。
  •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晚清名妓賽金花獻身救全城百姓,她結局如何?
    慈禧掌權之後更是為了個人的享受變本加厲,整日沉浸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不思進取,為了讓大清朝苟延殘喘,籤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讓百姓處於水生火熱之中,隨後更是傲慢自大,同時對八個國家宣戰,這造成了八國聯合出兵組成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而慈禧卻不顧百姓死活,一個人逃之夭夭,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後燒殺搶掠,眼見百姓慘重,名妓賽金花獻身八國聯軍,救下了全程百姓。
  • 在蘭州,金花娘娘的傳說悽美而溫暖
    原創:馬貓明朝洪武年間,蘭州井兒街有一戶人家,男的叫金應龍,其妻子為方氏。一天,方氏作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吞下了日月,感而有孕。在洪武二十二年農曆七月初七日晚生下一女,取名叫金花(又叫天姑)。等花轎到了門外時,金花趁大家迎「喜客」忙亂,將線頭系在灶龕,一手拿麻線,一手拿火棍,越牆西去。金花出蘭州西稍門,過下西園,上晏家坪,經摸石灣、泉神廟、大嶺山,一路向南。再說父母不見女兒,四處覓尋。其母方氏追了一程,不見金花身影,罵聲「小冤家」,便從原路返回,從此這裡得名「冤家坪」(現為晏家坪)。方氏回家後,見金花所紡麻線從牆而過,於是派金花哥哥天元依線追尋。
  • 新房146平米三居室簡約風格,裝修只用了24萬,誰看誰說划算!-金花...
    業主將金花公寓這套146平米房子進行二次改造,對三居室的空間做減法,去除不必要的擺設,留出更多的空間,使得整個居住更舒心。好的客廳裝修可以為整個家庭的裝修效果增光添彩,流行的家具、家電、大幅攝影彩照,可使你家氣韻不凡、四壁生輝;可以完全體現主人的品味。橡木實木桌面及長凳,傳統打家具的概念植入空間,FLOS吊燈,雜亂又有規律的線路,著實有設計感。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未來儒商」之儒釋道釋義講座圓滿落幕
    【MBA中國網訊】12月12日晚,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導、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現代中國哲學學會秘書長、中華儒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嵩嶽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喬清舉先生蒞臨首都經貿大學紅廟校區,為MBA學子做了題為《儒釋道哲學釋義》的國學講座,將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與人生、生態文明和企業管理相結合
  • 乾坤圈 (道教法器)
    陰陽環,又稱乾坤圈,為道家法器,是道教重要宗教修持用品之一。乃為連在一起的兩個圓環,可以拿在手中來迴轉動,代表「陰陽循環,周而復始」之意。一般為木製或玉制。亦有三環相套者,稱為「三才環」或「三環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為活動指腕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