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邊農村的確遇到過一些類似拜把子或稱兄道弟的情況,一般如果兄弟義氣特別重的話,不僅是要帶孝帽,也會跟隨孝子後面跪拜,直到去世老人入土為安才會結束!另外,為了體現哥們情義,也會一人請一棚吹拉彈唱的戲班助興,以表示「拜把子」的江湖義氣!
記得以前在我們村就有一戶人家的大兒子在縣城裡與當地一些有頭有臉的人物拜了把子,其中有幾個是我們當地縣裡很有錢的富人,因為我們村這個農戶是拜把子中最小的輩分,雖然生活不是大富大貴,但一直受到其他拜把子兄弟的照顧!後來這位農戶家裡老人去世了,其他拜把子兄弟不僅跟隨這戶孝子守孝三天,還一人請了一棚戲班,因為拜把子兄弟會有七八個,也就是那次喪事活動就有七八棚吹拉彈唱的戲班,可謂是非常熱鬧、有面子、有排場,甚至吸引了周圍村裡人來湊熱鬧助興,算是我們村喪事方面辦得最風風火火的一戶人家!據說那次白事隨錢金額就超過了幾十萬以上,這在過去是一戶農村人家幾年的收入水平還要多,因而就會非常有面!
在農村,白事活動上帶孝帽其實挺正常或普遍的,對於農村長大的朋友應該比較了解,一般白事活動上,主要是由本村的村民共同幫助完成喪葬流程,因為很多農戶都是同姓宗族的血緣關係,往往都會或多或少帶點親情!因而就會看到很多忙碌的農戶也會帶有孝帽!
而對於外姓親屬,不管親戚關係遠近,往往來了弔孝後都會給一盞孝帽帶,一般在喪事活動現場是需要配戴的,而出了農戶門口或出村後才可以摘掉,這樣一方面是對老人去世的敬重,另一方面就是體現農村人在傳統人情世故方面的特別看重!而對於非親非故的朋友和同事,如果親臨現場弔孝也是和親戚一樣的禮遇,基本上沒有多少區別的!
不過,這幾年隨著農村人外出打工或進城生活的情況越來越多,導致很多帶有親情關係的農村人有時在遠親喪事活動上往往很少參與了,一方面是常年外地打工回村不方便,另外就是進城生活後在人情世故方面越來越淡,尤其是農村年輕人不願回村過多參與!因此,我感覺如果「人情味」看重的話,即便是拜把子兄弟也是可以戴孝帽或與孝子一起守孝三天的,但如果人情淡薄或只是金錢利益結交的兄弟,那麼不戴也就無所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