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聽過很多道理,但生活中還是過不好。
對每一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所以顯得很珍貴。
所以這句話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說出了許多人內心的困惑和困惑:什麼是追求生命價值的正確途徑?哪一種生活才是最有意義的生活?
對於生命的意義,沒有人比蘇軾更清楚。
蘇軾死前頓悟,給他兒子留下詩篇
在描述蘇軾時,林語堂有一句名言:無望的樂天派、文豪、大書法家、畫家、造酒專家、工程師、皇帝的秘書、酒仙、專門唱反調的人、詩人。
坐在宋詞壇頭把交椅上的蘇東坡,的確有著太多的身分,而最難得的是他總能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中,隨意地轉換自己的身分。
蘇軾是宋人中最有聲望的文人,精通儒、釋、道,創作了許多哲理深刻的禪意詩,而這首《廬山煙雨》正是蘇軾臨終前寫給兒子蘇過的。
這段時間,蘇過受詔前往中山府任通判官,此時,蘇軾也恰巧結束了在海南的貶官生活,踏上了回京的道路。
回顧過去,已年過六十的蘇軾不禁感慨萬千,他一生坎坷,大半生都在貶謫中度過。曾經,他也是滿腔熱血,壯志凌雲。
可是現在,他年老體衰,一切都在消磨,對生活自然有了一種不同於年輕時的感覺。
身為父親,蘇軾寫了這首詩,也是希望兒子能在人生中有所感悟,少受坎坷。
一模一樣的首尾,卻成了千古佳話
《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的首尾一致,卻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普通人往往只會讀前三句,而讀後四句則堪稱高手。
詩中並沒有提及自己的官場經歷,而是以「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兩景代指,既有禪意,又極富美感。
大致意思是:在他看來,廬山煙雨、浙江錢塘大潮都是世外桃源,他和許多人一樣,曾對此抱有憧憬,若不能親臨,恐怕是一輩子的遺憾。
可以當他親眼看見迷濛的廬山煙雨,壯觀的錢塘大潮,卻也發現也不過如此。
那當初為什麼會如此的嚮往呢?
原來廬山煙雨還是廬山煙雨,錢塘大潮也還是原來錢塘大潮,都沒變,變的只是我們的心態。
但當我們放下心態,它仍然以本相存在,可我們的心卻由「物」入「悟」,並領悟禪意。
儘管第一句和第四句一字不差,但兩者的寓意卻截然不同,相去甚遠。
第一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只是將秀麗的景色直言不諱地列出來,而第四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卻已屬禪境。
而曾汲汲於名利的蘇軾,幾十年官場的風風雨雨,讓他明白: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
他不願兒子走後門,因此便用「廬山煙雨」來比喻,教兒子不要執著於官場功名,這是老父親對兒子殷殷教導,令人感動。
念蘇軾之詞,能醫心;品蘇軾之人生,使人振奮
作為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集大成者,蘇東坡的人品、才幹、才幹、態度,都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蘇軾詞傳》以其一生所居住的城市為線索,向讀者展示了蘇軾如水如火的一生。
蘇軾收錄其一生的詩歌,字面上嬉笑、輕浮,細品則唱出人生的悲歡離合,歲月滄桑的厚重之聲,無形中打擊人心。
該書還結合蘇軾的生活經歷,對蘇軾的詞作了感人肺腑的詮釋。
結合當時的社會觀念和時代背景,深入分析了蘇軾的人生境遇、詩歌藝術和社會活動等。
現購價79元,只需兩頓午餐,便可感受詩中詞句之美,品味文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