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臨終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卻成了千古名作

2020-12-24 小夢說三農

網上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聽過很多道理,但生活中還是過不好。

對每一個人來說,生命只有一次,所以顯得很珍貴。

所以這句話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說出了許多人內心的困惑和困惑:什麼是追求生命價值的正確途徑?哪一種生活才是最有意義的生活?

對於生命的意義,沒有人比蘇軾更清楚。

蘇軾死前頓悟,給他兒子留下詩篇

在描述蘇軾時,林語堂有一句名言:無望的樂天派、文豪、大書法家、畫家、造酒專家、工程師、皇帝的秘書、酒仙、專門唱反調的人、詩人。

坐在宋詞壇頭把交椅上的蘇東坡,的確有著太多的身分,而最難得的是他總能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中,隨意地轉換自己的身分。

蘇軾是宋人中最有聲望的文人,精通儒、釋、道,創作了許多哲理深刻的禪意詩,而這首《廬山煙雨》正是蘇軾臨終前寫給兒子蘇過的。

這段時間,蘇過受詔前往中山府任通判官,此時,蘇軾也恰巧結束了在海南的貶官生活,踏上了回京的道路。

回顧過去,已年過六十的蘇軾不禁感慨萬千,他一生坎坷,大半生都在貶謫中度過。曾經,他也是滿腔熱血,壯志凌雲。

可是現在,他年老體衰,一切都在消磨,對生活自然有了一種不同於年輕時的感覺。

身為父親,蘇軾寫了這首詩,也是希望兒子能在人生中有所感悟,少受坎坷。

一模一樣的首尾,卻成了千古佳話

《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的首尾一致,卻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普通人往往只會讀前三句,而讀後四句則堪稱高手。

詩中並沒有提及自己的官場經歷,而是以「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兩景代指,既有禪意,又極富美感。

大致意思是:在他看來,廬山煙雨、浙江錢塘大潮都是世外桃源,他和許多人一樣,曾對此抱有憧憬,若不能親臨,恐怕是一輩子的遺憾。

以當他親眼看見迷濛的廬山煙雨,壯觀的錢塘大潮,卻也發現也不過如此。

那當初為什麼會如此的嚮往呢?

原來廬山煙雨還是廬山煙雨,錢塘大潮也還是原來錢塘大潮,都沒變,變的只是我們的心態。

但當我們放下心態,它仍然以本相存在,可我們的心卻由「物」入「悟」,並領悟禪意。

儘管第一句和第四句一字不差,但兩者的寓意卻截然不同,相去甚遠。

第一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只是將秀麗的景色直言不諱地列出來,而第四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卻已屬禪境。

而曾汲汲於名利的蘇軾,幾十年官場的風風雨雨,讓他明白: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

他不願兒子走後門,因此便用「廬山煙雨」來比喻,教兒子不要執著於官場功名,這是老父親對兒子殷殷教導,令人感動。

念蘇軾之詞,能醫心;品蘇軾之人生,使人振奮

作為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集大成者,蘇東坡的人品、才幹、才幹、態度,都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蘇軾詞傳》以其一生所居住的城市為線索,向讀者展示了蘇軾如水如火的一生。

蘇軾收錄其一生的詩歌,字面上嬉笑、輕浮,細品則唱出人生的悲歡離合,歲月滄桑的厚重之聲,無形中打擊人心。

該書還結合蘇軾的生活經歷,對蘇軾的詞作了感人肺腑的詮釋。

結合當時的社會觀念和時代背景,深入分析了蘇軾的人生境遇、詩歌藝術和社會活動等。

現購價79元,只需兩頓午餐,便可感受詩中詞句之美,品味文學魅力!

相關焦點

  • 蘇軾臨死前,給兒子留下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卻被後世奉為經典
    作為宋代文壇最負盛名的大文豪,蘇軾不僅在作詞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還精通儒、釋、道,創作了很多帶有深刻哲理的禪意詩。蘇軾臨死前,曾經就給兒子留下了一首充滿禪意的詩作,它就是《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 蘇東坡臨終頓悟,為其子留詩一首,雖首尾句相同,卻道出人生真諦
    東坡先生雖身已死,他的名字也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他的風雨飄搖的一生,卻始終泰然處之,把別人眼裡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快意人生。望著眼前的悠悠江水,來去皆已成空,人生不過一場夢。世間誰又不是夢中人,終歸夢一,何必耿耿於懷。《廬山煙雨》是東坡先生眾多精品詩中的特別的一首。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 「皇帝秘書」蘇軾,60歲終於頓悟,留下一詩首尾相同寫盡人生哲理
    作為宋代最著名的文人大家,蘇軾精通儒、釋、道,創作了很多帶有深刻哲理的禪意詩,而這首《廬山煙雨》是蘇軾臨終前寫給自己小兒子蘇過的一首哲理詩。回首往事,已經60多歲的蘇軾不禁感慨萬千,他一生坎坷,大半生都是在貶謫中度過的。曾幾何時,他也是滿腔熱血,壯志凌雲。
  • 初戀時候的李清照,寫下一首詞名揚天下,最後兩句還成了千古名作
    初戀時候的李清照,寫下一首詞名揚天下,最後兩句還成了千古名作要是說在歷史上有濃墨重彩一筆的女詞人,當之無愧則屬於南宋的李清照了,她和趙明誠也是為世人所豔羨的一對眷侶。而新婚後李清照也憑藉一首詞聞名天下,最後3句更是千年以來無人能及。當她遇上了出身士大夫之家的趙明誠,兩個人情投意合,便用一首《點絳唇》來回應男方的熱烈追求。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這是從境界的分類而言談的,但是我覺得,關於人生的境界,沒有誰能比古人蘇軾還說得清,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短短28字內,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 蘇軾灑脫的一首詞,最後兩句成千古名篇,林語堂稱讚不已
    說起宋詞豪放派的代表,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蘇軾蘇東坡,他既是一位詩人,同時也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哲人。在他的詩句中,我們總是能讀出許多人生哲理。蘇軾的詩詞,大氣磅礴,境界廣闊,借懷古之情,寫今日之景,抒曠達之心。東坡筆下的詩詞,集灑脫、曠達、超脫於一體,雖寥寥數語,卻千古傳誦。
  • 唐詩中很絕妙的一首詩,不僅詩成千古名作,還出了2個成語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更是創作出了一首首千古名作,成為無數中華兒女的精神食糧。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登科後》,便是唐代著名詩人孟郊所創作的一首千古名作。身為苦吟詩人的代表,與賈島合稱「郊寒島瘦」,並有著「詩囚」之稱的孟郊,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畢竟孟郊的那首歌頌母愛的唐詩《遊子吟》,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不朽詩篇。
  • 蘇軾膾炙人口的一首詩,全是千古名句,值得一讀再讀
    作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蘇軾不僅詞開豪放一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還與王安石、黃庭堅等人將宋詩推向了高峰。並且一生宦海沉浮,生活閱歷極為豐富的蘇軾,還將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毫無掩飾地融入到了詩的創作中。簡單來說,就是在蘇軾的詩中,一些很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蘇東坡在臨終前為世人留下4句詩,卻道破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前人之事,後人之師。儘管蘇軾所處的宋朝已經距離我們過於遙遠。可是,回首這位偉大先賢的一生,我們卻會不自覺的被其吸引,其一生曾到達過巔峰,卻也成落入深淵。
  • 高僧被藝妓各種調戲撩撥,他即興回敬一首詩,卻狂成了千古名作
    道潛與蘇軾是好友,因而也學上了蘇軾的「壞毛病」,喜歡在詩中暗藏譏諷,道潛還曾因此被勒令還俗過一段時間。其實我們認為還俗應是件好事,但道潛卻一心向佛,硬是又把頭髮削了去,繼續當和尚了,由此可見其禪心。但最能證明道潛之心的事件應該是下面這一樁。話說蘇軾在徐州任職太守時,道潛曾前去拜訪,蘇軾為其設下盛宴招待。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蘇軾作為我國宋代的大文豪,憑藉其出眾的才華,年少時就已經出名。蘇軾被貶黃州,大徹大悟後,寫出一首千古名作,最後一句飽含哲理由於「烏臺詩案」,蘇軾鋃鐺入獄,最後死裡逃生,貶官來到黃州。來到黃州後,他並沒有選擇自甘墮落,相反的,他將更多的時間,放到了參悟自己的內心上。
  • 蘇軾慫恿歌女向高僧表白,高僧回敬一首詩,短短28字卻驚豔了千年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雖然經常被反調侃,但是蘇軾好玩的本性卻一直不變。他在徐州任職時,另一好友道潛特意從杭州去拜訪他。道潛也是北宋著名的詩僧,寫文作詩不在話下。蘇軾的弟子陳師道曾盛讚他「釋門之表,士林之秀,而詩苑之英也」。得知道潛要來,蘇軾便設下酒宴以招待好友。
  • 蘇軾的一首詩,短短4句話卻成千古名句,被後人誤讀了幾百年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蘇軾年少成名,20歲便考中進士,蘇軾的大多數詩詞,都偏向於豪放派,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之作,對後世影響巨大,不過蘇軾最絕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卻被後人誤讀了幾百年。
  • 蘇軾的這首詩僅有4句,卻蘊含深刻的道理,卻成了千古名作!
    另外,中國漢字這種歷史悠久文字也是世界最優美的文字,漢字書法能夠 說成聞名世界。這篇文章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東欄梨花》,轉發蘇東坡筆下一首蘊涵人生道路至理的經典詩文。在寫這首詩的情況下,蘇東坡才滿四十一歲,可他卻經歷了母親、妻子、父親的陸續辭世。而政治理念,蘇東坡又因新舊黨爭,被迫離開朝廷,在地方四處奔波。
  • 梅堯臣的一首詩,意新語工,與蘇軾的名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首優秀的詩作之所以能打動讀者,不僅因為其內容詳實、技法高超,更因為充滿了意趣。語言文字有趣,就容易感染讀者,也會對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百讀不厭。比如南宋詩人楊萬裡的作品通俗平易、又極富理趣,讀者總是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於是就容易理解和記憶。
  • 蘇軾在野外睡了一夜,醒來時在橋柱上寫下這首詞,成一首千古名作
    在此之前,蘇軾在仕途上是十分積極且充滿幹勁的,頗有「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架勢。但是在此之後,蘇軾被貶黃州,一度變得心灰意冷,有點消極和淡然。而這也是蘇軾人生的一大轉折點。被貶黃州之後的蘇軾,十分悠閒,公務很閒,所以有了很多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蘇軾隨手題了一首詩,本是惡俗婚鬧,卻成千古絕唱!
    蘇東坡朋友多多少少都被他戲弄過,但在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次,是他為張先所作的一首千古名作,最能體現他不凡的「無賴水準」。這張先也是宋代名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平生寫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妙句,但就是有個愛好不太為人正直接受,那就是納妾。雖然古人三妻四妾很平常,已是見者不怪、聞者不驚,但張先納妾的時機卻讓人既羨慕又驚奇:80歲高齡仍能以身試法,婚娶年方18歲小妾。
  • 唐代最有名的一首元宵詩,作者是蘇軾先祖,前兩句包含一個成語
    提起元宵節的詩詞,我們一定會想起兩句千古絕句,一句出自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另一句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首詩看盡唐人元宵習俗一首詩,40個字,卻包含了3個唐人過元宵的習俗。
  • 蘇軾酒宴作詞一首,即興寫出兩句,引滿堂叫好,難得一見
    因「烏臺詩案」,蘇軾貶至黃州。這是他一生中的最低谷,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許多佳作便是在這個時候作出的,「東坡」的稱號也是取在這個時候。直到哲宗登基,蘇軾才再次被啟用,此時他已經在黃州居住了五年。這年,蘇軾就要離開黃州了。在一場告別宴會上,有一個叫李淇的女孩,是一個歌姬,她一直欽佩東坡的才華,她是蘇東坡的超級粉絲,從小便唱蘇詞,這些年來一直為蘇軾演出很多次,但之前從來不敢上前求詩。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就驚豔了,至今無人超越
    蘇軾被逮捕,牽連著多達數十人,這件事成了他的人生轉折點。幸好有跟他政見相同的元老上書,加上王安石也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蘇軾總算是得到了從輕發落的機會,被貶黃州,受當地官員監視。經歷生死之憂的大變故,生性放達的蘇軾大徹大悟,其詞風中體現了不少曠達的態度。《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便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定風波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距離烏臺詩案已經過去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