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懸崖村成為網紅村從巖門村的蝶變感悟「兩山」理念的真理力量

2021-01-09 硅藻泥10大品牌

磐安是山的世界,在這綿延的群山之中,有一個地方很特別,這裡不僅山高路遠,幾近與世隔絕,更因其海拔之高、地勢之險,即便當地人也「能不去則不去」。

這個地方就是方前鎮施家莊村巖門自然村。

它地處800多米海拔的群山之上,村莊三面垂直落差300多米,懸崖峭壁,懸空而建,仿如空中樓閣。多少年,村民們苦於環境,窮在路上;多少人,渴望逃離,憧憬山外。這種「想走走不了、想留留不下」的窘迫深深地困擾著巖門人。

時移景易。這個他們曾經嘆苦叫窮的地方,一夜之間因為旅遊而成了網紅:海拔高,成了看雲海的好去處;地勢險,成了有看頭的好地方;道路艱,成了探險者的好選擇……

由此,它就有了一個特別形象的「藝名」——懸崖村!

懸崖村的橫空出世有它什麼樣的機緣?背後的推力又是什麼?縣融媒體中心《牢記總書記囑託 建設重要窗口》欄目組記者專程前往探訪,感受它「變」的速度,「變」的力度……

鋪就一條通達的「致富路」

2003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磐安調研。總書記的指示給了我們方向,也給了我們方法,如春風吹拂大地,激發了磐安人民向「生態富民」春天進發的信心和豪情。大山深處的巖門村也不例外,甚至,他們表現得比誰都要積極、主動,因為,他們內心的渴望比誰都要強烈。

不堪回首,十幾年前,這個村還是另外一副「面孔」,一個雜草叢生、泥濘滿地的閉塞落後的樣子。「那時村裡連水泥路都沒有,通往村外需走三個多小時的泥濘山路。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民們基本沒有收入來源,過的是自給自足的生活。」回憶起曾經生活的歲月,施家莊村村委會副主任王福壽記憶猶新,「那時候的生活真讓人無奈、洩氣。我曾無數次抱怨為什麼我們村裡的路是那樣的?為什麼我要住在這樣一個偏遠的山村……」

要想富,先修路。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04年,巖門村舉全村之力修起了一條通往仙居的機耕路;2007年,抓住「康莊工程」機遇,澆築了通往方前集鎮的水泥路。

路通了,村民的生活變了。村裡陸續有人買了車;村民們趕集方便了。最為關鍵的是,村裡出產的毛竹、四季豆、高山玉米,也有人收購了。

這些在其它地方看來平常簡單的事情,對巖門村來說卻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通路,改變的不僅僅是村子的交通條件,改變的還有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的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因為不通路,我們不得不靠山吃飯,我們走不出去,外面的人也進不來。通了路之後,我們造了新房、買了車子,也認識了外面的新世界。」王福壽笑著說。

通路帶來了立竿見影的變化,但這些變化都只是淺表層面的,其更深層的變化還在後面,村民們誰也想不到,他們這樣的村,有朝一日還能成為旅遊特色村。

懷揣一個旅遊的「桃源夢」

去年,方前鎮舉行「希望的田野·春之約」旅遊節慶活動,「懸崖村」迅速在網上走紅,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村中最多一天接待了一千多名遊客、近百輛越野車輛。

「記得有一天,一個上海的摩託車隊來到村裡,他們騎車的聲音響得像飛機一樣!」村裡老人看到新事物都覺得稀奇,更讓人高興的是,村民種植的農特產都被搶購而空。「從去年開始,兩三個月時間來巖門的人,就比過去10年都多!」村民蔡大爺激動地說。

巖門村「紅」了,「紅」得那麼突然,又似乎「紅」得那麼在情理之中。

旅遊是一種獵奇的活動,遊客們期待的是一種不同的文化心理衝擊。巖門村很有特點,山重水複,生態良好,村落奇險……這樣的村莊,只要給它一個機會和支點,「走紅」是必然的。

磐安旅遊的全域化發展就是巖門村一個機會,方前鎮重視旅遊開發就是巖門村一個支點。近年來,方前鎮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抓住詩畫田園、高山遠水兩大元素,以「戲迷小鎮、希望田野」為旅遊開發主題,全域化發展鄉村旅遊,喚醒了方前這片土地,激活了方前這片山水。

巖門村是方前鎮發展鄉村旅遊重點打造的「浙中川藏線」上的一個重要節點。這條路,起自「大科線」連接點,終於巖門村。它有「川藏線」的險,又有江南大山的奇。一路上風景無限,一路上險峻雄奇,一路上氣象萬千。

時下,每逢周末,前來巖門村的遊客絡繹不絕。原生態的村口公園隱掩在雲海中,宛如仙境;突兀的懸崖瀑布,奇幻險闊;還有那蘑菇巖、寶劍巖、船石,巍峨林立……遊客們驚嘆於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感嘆於這片原生態的世外美景。

「我是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巖門村的,這裡遠離城市,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氧吧』,一路驅車過來,感覺真的很好。」來自義烏的遊客駱劍鋒說,「尤其是經歷了今年的疫情,我們更嚮往生態好、風景美、空氣品質高的地方。巖門村真的是一個生態美麗的好地方。」

北方小夥呂嘯對江南風光更好奇,他樂不可支地告訴記者:「我們七八個人,就是奔著『網紅村』的名號來的。原先只是在抖音上看到南方的田園風光,今天來到這裡,仿佛走進了『天空之城』,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內心一片寧靜。」

炊煙嫋嫋,霧靄朦朦。黃昏後的暮色,月色下的庭院,煙火中的巖門村,和諧恰好地隱匿在大山深處,成了一道風景,更是一種生活。

旅遊的神奇恰在此處。這條曾經為村民們詬病的路,因為旅遊,它成了村民們的致富路。

生態的魅力恰在此處。這片曾經不為山外所知的山水,因為生態,它成了旅遊的「桃花源」。

孕育一種甜美的「新生活」

「自家的老危房翻了新,不出門就能吃上『旅遊飯』,哪裡還用得著外出打工。」連日的雨,使得巖門村的青山愈發青翠,空氣中瀰漫著森林的氣息。一大早,村民任愛連就在家裡忙活開了,擇菜、洗菜、生火、整理碗筷……精心準備著遊客預訂的午餐。

隨著懸崖村名聲的擴大,家鄉旅遊的發展,一些曾經外出的巖門人選擇返鄉從事旅遊業。任愛連就是其中之一,此前她一直在方前鎮上做木板生意,今年5月回到家中,開辦了一家民宿,起名為「懸崖居」。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村子就在大山裡,有大量的山裡貨、農產品,我們就主打農家菜餚。」任愛連懂得農家樂經營之道,也懂得了大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巖門村這些過往他們認為的窮根:天險般的村落環境,盤旋彎曲的通村道路、茫無邊際的大山,從旅遊的角度和遊客的眼光去看,一切都成了旅遊的特色和資源。一個「懸崖居」的名稱起得是那麼的豪邁,一餐「農家菜餚」燒得是那麼的自信。

如果說,巖門村的「走紅」是因為懸崖村特色的話,那它的火就應該是這份「農家菜餚」了。這裡得益於良好的生態、無汙染的環境,加之傳統的種植養殖方式,種出來的菜別有一種味道,捕起來的魚別有一種鮮美,養出來的雞別有一種滋味……當這些自種的蔬菜、自捕的魚蝦、自養的雞鴨,經過農家土灶的烹燒,成了遊客稱讚的菜餚時,山也就有了味道了,水也就有了聲音了。

這種味道和聲音,就是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味道和聲音。

這種味道和聲音,77歲的蔡先田老大爺也嘗到了、聽到了。他原本是村裡的低收入農戶,巖門村成為「懸崖村」後,他放養的山羊變得供不應求,東陽、仙居等周邊縣、市的顧客時常上門來買,去年收入有四萬多元。說起這些,蔡先田大爺心裡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窮了大半輩子,現在終於摘下了貧困的帽子,過上好生活了。」

巖門村變身「懸崖村」,村民們嘗到了旅遊的味道,更好的生活還在後頭呢。方前鎮黨委書記陳一波說,巖門村的旅遊開發和懸崖村的打造還處於起步階段,下一步他們計劃將巖門村打造成國家級地質文化村和省級美麗宜居示範村,並以之為龍頭帶動整個「四協片區」的發展。

春風吹進了大山,山花爛漫其時可待。這段時間,方前鎮圍繞懸崖村的打造動作頻頻,請專家前來現場勘察,請規劃設計現場對接,並已提出了初步的規劃設想,以「懸崖村」為形象標誌,以民俗文化為特徵內涵,打造一條「探秘懸崖村落,體驗高山風情」的特色旅遊線路……

站在巖門村口,俯望村前連綿的群山和曲折蜿蜒的山路,我們分明感受到的是一種力量,一種點石成金、潤物無聲的力量。

相關焦點

  • 懸崖村成了「網紅」 古路村踏上幸福路
    &nbsp&nbsp&nbsp&nbsp古路村踏上幸福路&nbsp&nbsp&nbsp&nbsp懸崖村成了「網紅」&nbsp&nbsp&nbsp&nbsp&nbsp
  • 牢記總書記囑託 建設重要窗口┃窮山村成為旅遊村 ——從靈江源村...
    從此,這裡山村面貌和村民生活發生了蝶變。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安吉餘村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兩山」理念的提出和日漸深入人心,破解了發展與生態的矛盾,越來越多像餘村這樣的小山村實現了美麗蝶變。
  • 雨山區:學「兩山」理念 悟初心使命
    11月21日,雨山區邀請浙江省湖州市委黨校副校長胡繼妹教授作題為《「兩山」理念的形成、發展與踐行》的專題報告。
  • 「網紅」懸崖村的產業脫貧徵途
    懸崖村,原名阿土列爾村,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尓莫鄉,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山坳之中,從山底小學到山頂村莊海拔高差約1000米。村民走向外面世界,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懸崖、越過13級218步藤(鋼)梯。隨著媒體報導,如今懸崖村儼然成為一大網紅旅遊景點,每天吸引眾多背包客勇於攀上懸崖村「挑戰自我」。
  • 溫嶺石塘:踐行「兩山」理論15年 山海漁村美麗蝶變
    石塘鎮及時轉換思路,打通「兩山」轉換通道,促進綠色發展。從第一家民宿誕生到民間資本蜂擁而至,廢棄的石屋在石塘鎮統一規劃保護下,在投資商的開發下,被做成了極具漁村特色的精品民宿。曾經的「垃圾村」,搖身一變成了國家級最美漁村。民宿內,各種海洋文化同步呈現,石屋資源迅速轉化成了休閒旅遊產業優勢,石塘民宿行業從0起步,目前已發展到43家精品民宿,其中奢野一宅榮獲白金宿、棲衡石舍榮獲金宿稱號。
  • 詩人姜明用詩歌「歌唱」懸崖村老鄉幸福...
    這首詩為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懸崖村」)84戶老鄉而作。當日,「懸崖村」高山區的31戶貧困老鄉走下2556級鋼梯,搬進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新家。從步步驚心的藤梯到堅固省時的鋼梯,再到抬腳可邁的樓梯,「懸崖村」乃至涼山彝族這個古老民族的脫貧奔康蝶變讓世人欣喜,也感染了四川著名詩人姜明。
  • 【全面小康 殷實家園】陝西寧強縣石壩子村:巴山深處的「網紅村」
    石壩子村的高山草甸是遊人們的首選旅遊之地。 黎德華 攝「縣長帶貨」帶火秦巴山貨「兩山兩江,襟隴帶蜀。霍曉立說,在現有基礎上,寧強計劃在石壩子村等地打造電商網紅村,推廣「電商+旅遊」短視頻、直播帶貨模式,線上引流、線下體驗,讓更多遊客領略秦巴山區的美食與美景。今年6月19日,寧強縣在石壩子村舉辦了大型電商直播助農活動,先後有6000餘人次到村體驗採摘,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全國各地的茶葉、木耳、香菇、天麻、臘肉、山野菜等農副產品50餘萬元,在毗鄰地區名噪一時、影響甚大。
  • 樂群村的蝶變
    圖為六枝特區紀委特區監委派駐樂群村「第一書記」與雲茸種植基地的員工對採摘的雲茸進行分類六枝特區梭戛鄉樂群村是六枝特區紀委特區監委的黨建扶貧點,自2014年六枝特區紀委特區監委掛鈎幫扶以來,樂群村悄悄發生著「蝶變」,一幅幅設施全、產業興、村民富、生活美的小康畫卷徐徐展開。
  • 我們村的「兵支書」︱「網紅村」的引路人
    我們村的「兵支書」︱「網紅村」的引路人 2020-12-17 2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懸崖村」的年輕人回來了
    某色蘇不惹(右二)和同伴背著採購的貨物回村。   在回村的路上,一行人坐在鋼梯上休息、聊天。「懸崖村」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的別稱,坐落在海拔1600米的山坳中。2016年底,隨著鋼梯的修建,「懸崖村」出行條件有所改善,「懸崖村」逐漸發生變化。網絡的開通讓村裡年輕人玩起了直播。2017年,某色蘇不惹拍攝的「懸崖村」婦女攀爬鋼梯的片段在網上火了,某色蘇不惹也逐漸成為懸崖村的「網紅」代表。
  • 磐安三畝田村入選省首批 「鄉村氧吧」
    磐安三畝田村入選省首批 「鄉村氧吧」
  • 懸崖村網紅:在去與留之間,擁抱變化的主播們
    主播懸崖村的新職業事實上,在懸崖村,想要和一位主播坐下聊聊天,難度不低於採訪一位企業家或者明星——甚至懸崖村主播可能更忙。11月23日,彝族新年第四天。天蒙蒙亮,吉克木果就背著豬肉下了山,他的直播就此開始。
  • 文成這個村變化太大啦!從「空殼村」一躍成為「網紅村」!
    文成縣百丈漈鎮的石莊村」原本是個一窮二白的空殼村,村集體經濟一度負債纍纍。而這幾年,石莊村通過盤活閒置老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村集體經濟不僅「轉負為盈」,還成為了人氣滿滿的省級3A級景區村。改變是如何做到的?一起來看今天的報導吧。
  • 餘村樣本的意義: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
    當年年底,餘村運行了18年的水泥廠正式熄爐。隨後的兩年時間裡,又關停了3個採礦場。餘村人向「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發展方式揮手告別。礦山關停後,拖拉機手潘春林失業了,礦車司機胡加興下崗了,當了20多年「炮工」的汪苗青外出打工了。村集體年收入從300多萬元驟降到不足30萬元,村民的生計成為餘村亟待解決的問題。
  • 以「兩山」理念引領鄉村生態振興
    實現生態振興,必須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引領,必須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行動指南。「兩山」理念引領鄉村生態振興首先應堅持「生態優先」。因為「生態優先」不僅是「綠水青山」的要求,而且也是生態振興的前提。堅持「生態優先」不僅僅是為了保護生態,目的是要實現「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兩山」理念的核心所在,也是生態振興的集中體現。
  • 陳杰對話「懸崖村」學生:建了藤梯,有了新房,我還是放不下懸崖村
    全文1530字,閱讀約需3分鐘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勒爾組,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是一座建在山頂的村莊。由於環境惡劣,出行艱難,阿土列爾村勒爾組大部分村民為精準扶貧戶,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2016年5月24日,《新京報》記者陳杰以《懸崖上的村莊》為題報導了孩子們爬天梯上學的故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懸崖村」的名字不脛而走。涼山州委、州政府及昭覺縣迅速行動,投資300多萬元修建了一條從山下通往「懸崖村」的鋼梯。
  • 廣西「網紅村」被摘牌,活該!
    (素材來源:抖音@新聞夜班廣西)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他們還計劃了一個「網紅村正式開村」的活動。活動當天,他們在村頭立了一塊「網紅村」的牌子,隨後就開始了一場「群魔亂舞」的直播。所以,「網紅村」的牌子立起來還沒幾天,就被相關工作組拆除了。「東方不敗團隊」裡的人,也被叫去進行思想教育,要求他們刪除為了博眼球拍攝的一些毀三觀的視頻,相關帳號也相繼遭到了封禁。
  • 鄉村行記 寧波保存最完整的石屋群,「石頭村」變身網紅村
    近年來,許民村遵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村落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把一個破舊的窮山村,打造成遠近聞名的「美景村」「網紅村」,先後獲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3A級景區村莊,中國首批休閒遊基地、中國特色民俗古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最美村鎮等榮譽稱號。 許民村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末年,至今已有700多年。
  • 【美麗鄉村歡迎您】圪臺村:紅色山村的美麗蝶變
    【美麗鄉村歡迎您】圪臺村:紅色山村的美麗蝶變 2019-07-09 0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