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 時光中的時光——塔可夫斯基日記

2021-02-18 童在路上

 塔可夫斯基日記 ✪ 一九七一年

      日記、檔案和各類「實驗室」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它們是奇妙的催化劑。

  一月一日

  一段時間沒記。不知為什麼,我的心情不適合腦力勞動。

  我在羅夫諾見了費佳·雷卡洛夫。在那兒待了一星期。相當無謂。二月中旬之前,我們可能開拍不了,而從現在到那時候,我將無所事事。

  我和尤索夫必須討論將來拍《候車室》的事情。勞莫夫叫我放心,他跟迪米喬夫[1]談過《盧布列夫》的發行,他一直在促成此事。看來最高蘇維埃開完會就能發行。跟義大利人拍《約瑟》究竟有沒有問題,我越來越不確定了。

  曼怎麼拍?顯然不可能。

  一月二日

  我們現在能開拍就好了。

  一月六日

  正在讀一份報告,有關《盧布列夫》及其公開發行的討論。很多有趣的東西。

  這是第一份文件,日期是一九六六年一月十九日。有些東西值得抄下來。

  V.M.科瑞斯:「……在提交的新素材中,我很喜歡有些新場景。我覺得它們讓電影有所改觀。為了把殺死那隻貓的場景放進去,不妨把另外一些地方剪掉。」(?!)

  一月八日

  羅曼諾夫今天給我打電話,非常尷尬。巴黎的大使給羅曼諾夫發電報,叫他跟我談談,原來是要我(公開)拒絕法國影評人頒給我(只有我)的獎項。

  問題在於那個機構的主席沃曼夫人,據大使和羅曼諾夫說,是個從事反蘇宣傳的猶太復國主義者。(?!)

  我建議不發一言來表示與此無關。對這個獎不作任何回應。柯茨約夫(副外長)也這樣想。

  麻煩的是,羅曼諾夫想和迪米喬夫談這件事情。

  若是需要,我將表明這個獎並非沃曼頒授,而是法國影評人頒發的。

  一月三十一日

  星期五我第一次去見新來的廠長——那個叫尼古拉·特洛費莫維奇·西佐夫的人。現在一切不明朗。這個星期他想跟我談談《飛向太空》。能談些什麼?

  讀克拉克《二○○一太空漫遊記》。結束之前突然打住。I.葉弗雷莫夫的後記解釋為什麼結尾要「切斷」——如他所說。我很憤慨,寫了封信給編輯。當然,並非會有什麼結果。即使有,也只會令人不快。

  二月十七日

  很想拉洛契卡——她到鄉下張羅修房子的材料去了。

  她現在困在那兒,因為我們這種無可救藥、馬馬虎虎的俄羅斯辦事方式。他們全都答應幫忙,但全都誇誇其談。時間對他們沒意義。廢話連篇的傢伙們。拉洛契卡只要不在那兒,就總要出問題。我去電影大廈,跟瓦夏·利瓦諾夫幹了一架。他在喝酒,我在喝酒,我倆拳來腳往,弄得現在誰也出不了門。他第二天打電話來道歉。他肯定先動手。我什麼也不記得了。

  拉洛契卡離開太久,就會出這種事。

  安德魯什卡是個天使。

  給實驗協會的電影劇本寫完了。結果只對我有用。是個好劇本。完全為了賺點稿費。我和弗雷德裡克為了錢才開寫的,結果卻相反。這樣是賺不了多少錢的。

  我們是這樣工作的:

  1.擬一個精確的大綱(我來負責)。

  2.弗雷德裡克馬上開寫(對白、細節等還不及潤飾)。

  3.在拍攝腳本之前,我來修改對白和所有東西(弗雷德裡克不再插手)。

  貝利亞耶夫拿它怎麼辦呢?

  拉洛契卡回來就好了。

  二月十八日

  「審美恐懼乃虛弱的第一徵兆。」——陀思妥耶夫斯基關於《罪與罰》的筆記,五六○頁。

  「社會主義的最高思想是機械化。它把人變成機械人。凡事都有規則。人於是被降低了。人活生生的靈魂被除掉。不難理解,在這種東正教寂靜主義之中,人可能變得安靜,而這些紳士說他們是進步論者!我的天!如果這就是進步,那東正教寂靜主義是什麼啊!」

  「社會主義從來不可能把人組織起來。它將暴政施加於人,並聲稱那就是自由!」——同上,關於斯維迪裡嘉洛夫,五五六頁。

  日記、檔案和各類「實驗室」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它們是奇妙的催化劑。

  看來——《精靈》真的不錯。只是決不能告訴任何人,這劇本是關於什麼的。

  它是關於:

  1.凡人之自命不凡。

  2.簡單事物之偉大(就道德意義而言)。

  3.宗教內部的衝突。(理想破滅。沒有理想就無以為生,沒人能創造新的理想,舊的又已破滅:教會。)

  4.實用主義之出現。不能譴責實用主義,因為它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與狀態:的確是個必然階段。它開始於世紀之交。不能譴責生活。必須接受。這不是玩世不恭的問題。一九一四年的大戰,是最後一場富於浪漫色彩的戰爭。

  5.人是歷史的玩物。「個人瘋狂」與社會主義秩序的安靜。

  《精靈》與下一世紀的交替之相似。舉國上下的超級實用主義,正如街頭行人所見。消費主義。

  三月十二日

  我突然想到,凱文父親拍的影片,也就是克裡斯帶走的,應該拍得像一首詩。(根據父親的一首詩來拍。)

  尤索夫讀了《精靈》,但還沒發表意見。再看吧。

  安德魯什卡鬧肚子。牙也有問題,或者就是牙。他甚至變輕了,可憐的小傢伙。

  昨天我給庫利贊諾夫打電話要一套房子。他說最高蘇維埃開會的時候,電影工作者協會應該會有兩套房子,第一套就給我。那太好了。

  雅布洛什金要求來《飛向太空》。納戈奈亞雖然是個很差勁的製片主任,但現在太遲了。電影廠黨委要找麻煩的;納戈奈亞是黨委成員。

  三月十七日

  今天拍茲維尼戈羅德冬景。我們決定,克裡斯帶走的影片裡必須有哈蕊。克裡斯有意把影片放給她看,想看她如何反應。他在試探她,與此同時,是史勞關於訪客的談話。

  我覺得我們的母親(O.芭奈特)很不錯。伊娜既沒答覆庫什涅裡夫給她的短柬,也沒回復我就申卡一事寫給她的信。(我昨晚又夢到她——再一次心痛。)

  安德魯什卡不舒服——牙和肚子。他好些了。他太可愛了,怎麼也看不厭。

  我決定讓娜塔莎·邦達爾丘克來演哈蕊。她最後一次劇裝試鏡非常出色。

  我現在必須開始儘量收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資料。

  《各各他》將是個不錯的片名。我幾乎肯定得自己來寫。

  四月二十四日

  我終於設法擺脫了納戈奈亞。現在的製片主任是V.I.塔拉索夫。他當過委員會人事部門的頭,因為一些糾紛被免職。他沒攝製組工作經驗,也沒做過製片,但另一方面,他關係很廣。有兩三個好幫手,一切都會順利。不管怎麼說,他樂於助人,容易相處。

  我們正等機會去雅爾達。

  米亞諾耶的修復開始了。拉麗莎去了那兒,幾天都沒音信。她太欠考慮。難道她不知道,正因為那些「不要緊」的事情,最穩固的關係也會動搖?

  讀瓦倫金的《莫迪利阿尼》。無力,不通,乏味。唉,我多想拍電影!這是什麼國家,居然不想用我來賺錢?!

  去見羅曼諾夫。在座的有格拉西莫夫、邦達爾丘克、庫利贊諾夫、波戈澤瓦,還有中央委員會某人(葉馬什的探子)和巴斯卡科夫。西佐夫也在。《盧布列夫》還要修改。受不了。我火了,跟他們頂起來。最糟的是,西佐夫堅持要修改,即使迪米喬夫同意影片不修改就放行。我得去見迪米喬夫,問個究竟。等著吧。

  七月十二日

  我的天,我太久沒碰這本筆記了。工作令人麻木,不再有什麼念頭,而且也沒時間。不過現在有點空。這段時間發生很多事:

  我們開拍了——

  1.尤索夫跟我就畫面生成有分歧。我反對將背景與演員等同處理。我要用50.75鏡頭,尤索夫要用35。我們的根本分歧就在這裡。

  2.結果證明,用娜塔莎·邦達爾丘克來演哈蕊對頭。

  3.我們要重拍三個場景。之前的都不要了。

  (a)克裡斯與史勞的初次會面。

  (b)第二次……

  (c)圖書館的一半。

  4.柯達膠片用完了,而我們還沒拍完。他們還會給我們嗎?我們該怎麼辦?

  我真想拍《晴朗的日子》。大致說來,它應該是混雜了黑白與彩色,根據回憶而定。重要的是,至少得開始收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資料了。

  八月十日

  根本沒時間寫東西。《飛向太空》拍得很苦。我們的進度落後了。但新年我們得拍完。拍攝的同時,我想完成聲音與剪輯。天哪,這些日子在莫斯科電影廠工作是多麼艱難。根本不可言傳。

  碧妲·提克維茨來這兒參加電影節。她建議我去波蘭拍部電影。(他們會讓我去嗎?)

  我已把《精靈》劇本寄給他們的電影副部長維什列夫斯基。我請求批准用三位俄國演員,請沙弗卡做設計。

  我和尤索夫爭個不停。現在與他共事很難。再有一個星期,我們要去茲維尼戈羅德,九月底去日本。

  八月十一日

  我很害怕《飛向太空》沒完沒了。那些該死的走廊、實驗室、儀表房。或者不可能。天曉得。

  我覺得都應該用50.80的鏡頭來拍。但很多地方我們用了35。我不知道結果會怎樣。我很擔心。

  拍攝很難。非常非常難。比起這一單生意,拍《盧布列夫》就像假日野餐。我們現在做的,完全是麻木的。

  《盧布列夫》沒在電影節上映。他們究竟要不要發行?我再次開始懷疑。

  我真想開始新片的工作。我受夠了《飛向太空》,就像我拍《盧布列夫》的某個時候那樣;蘇聯導演註定要為每部電影耗上太多時間。

  八月十四日

  文化是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但是,比如說,它是否比個人價值更重要呢?(如果不把文化與個人價值看做同一事物。)參與文化建設的人,如果他是藝術家,沒有理由洋洋自得。他的才華是上帝給他的,他必須感恩才是。

  才華之中不存在獎賞,你只是運氣好。一個人生於富裕之家,並不因此就有價值,也不因此獲得他人尊敬。精神與道德文化,不是個人的創造——個人才華是偶然之物——而是國族的創造,它自然會凸顯具有藝術創作與精神生活潛能的個人。才華是公共資產。擁有它的人,就像種植園奴工、癮君子或無業游民一般卑微。

  才華是不幸之物,一方面,它既不能給人榮耀也不能予人尊崇;另一方面,它讓擁有才華者肩負重任,他就像一位忠厚的管家,受人之託看護財寶,卻又不能使用。

  只要覺得需要,人人都可以有自尊心。我不理解名望為什麼成了藝術圈的最高追求。虛榮是庸人的最大標誌。

  在讀《新世界》上S.伯曼的回憶錄節選,用了一個自命不凡、俗不可耐的標題:「命運賦予我的相會」。我的天!有關戈登·柯萊格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她援引他們關於《哈姆萊特》的對話,特別是談及奧菲利婭的部分。

  廢話連篇!

  柯萊格詮釋《哈姆萊特》充滿形上學,自以為是,愚不可及。那個白痴與自大狂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他的《哈姆萊特》也一樣荒謬。

  但是,柯萊格有一點是對的,他說奧菲利婭離開了這齣悲劇,她是無關緊要的;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一隻眼睛永遠盯著觀眾,因為他對他們的意見怕得要死,堅稱她是純潔美麗的姑娘。為了惹人注意,這個糊塗老太婆講了這段譁眾取寵的蠢話,真是讓我惱火。

  八月二十日

  明天我們要移師茲維尼戈羅德。必須儘快拍外景,準備好去日本。

  沒助理導演。我們要用蘇聯膠片拍外景。

  與丘赫萊依討論《晴朗的日子》。他們看來想拍成一集。那不太可能。因為拍成一集的話,兩千七百米,我就需要一個四十到五十頁的腳本。換句話說,一頁紙平均等於六十米。

  但《晴朗的日子》有七十二頁,其中十八頁全是問卷答案。很難分為兩集。

  我們或許可以給他們一個意外?

  要是拍一集——53頁×60米=3200米,我們同時拍問卷部分。結果會有四千米。那他們還需要第二集嗎?

  誰來演母親?德米朵娃?她做什麼都太賣力,跟她一起工作很可怕。碧比·安德森?他們不會同意。

  我必須收集L.V.戈朗[1]的照片。攝製的事情一定下來,就給我妹妹打電話。

  碧妲把《精靈》劇本帶回了波蘭。會有結果嗎?

  安德魯什卡開始走路了——他可以走幾步。我和拉娜都很想他。託利婭說他現在好玩得很。

  申卡怎樣?實際上,伊娜想方設法阻止我們見面。她真成了一支卡拉什尼科夫衝鋒鎗。我和申卡的事情能成嗎?老天保佑能行。

  九月六日

  《晴朗的日子》確實得拍成一集——三千一百米。拍攝腳本應在八月左右寫好。

  到茲維尼戈羅德一個星期了。天氣很糟,雨下個不停,做起事來也就更難。

  這裡毫無組織。十五號我們必須拍完巴利歐理斯的所有戲——清晨的場景、伯頓到來、與父親的一幕、回家。其餘場景必須在十五號以後的三四天內完成。

  我們決定把「火堆」一場拍成黑白,還有克裡斯的黃昏場景。換句話說,黃昏以及夜幕降臨前的短暫時光。還有回家一場。索拉瑞斯太空站上的「藍色」太陽一場,我覺得也可以拍成黑白。那會很好。

  九月十三日,茲維尼戈羅德

  柳卡·法耶給我帶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套書:

  1.《陀思妥耶夫斯基論文集》,柯菲德與雷米佐夫合著,一九二一年。

  2.《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女兒L.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一九二二年。

  3.一八八三年版《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珍藏版)其中一卷。

  4.我有他寫給家裡妻子(A.G.斯尼金娜)的信。

  九月二十四號要飛日本。二十四號前我們必須拍完所有戶外場景,至於回家一場,等我們回莫斯科之後再拍。

  具體安排:

  十四號前——巴利歐理斯

  十四號到二十二號(包括這天在內)——所有的夏天場景

  二十二號到十月八號——日本

  十月八號到十五號——「回家」

  十月十五號到二十五號——克裡斯在太空站的房間

  二十五號到三十號——克裡斯家中的房間

  十二月一號——其他場景

  十二月一號十二月七號到十號——冷藏庫

  九月十四日,茲維尼戈羅德

  陀思妥耶夫斯基借著兩支蠟燭的光線讀書。他不喜歡燈。他工作的時候抽很多煙,有時也喝濃茶。從史塔雷亞-魯斯亞開始(卡拉馬佐夫一家所在的市鎮原型),他就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他最喜歡的顏色——海浪。他常常讓他的女主人公穿這種顏色的衣服。

  九月十九日,茲維尼戈羅德

  二十四號要飛日本,而我們還沒拍太陽一場。天氣很糟。太陽一場只得交給別人拍,等我們走了再拍。

  我們得決定在日本要拍什麼,怎麼拍。問題是——究竟拍什麼?

  我開始覺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性格異常緘默與學究氣。實際上,外表看去,或許很沉悶。寫劇本會很難。

  用於劇本:

  樓梯平臺上的癲癇病發作[1]。現實,與《白痴》中的一幕混合——羅果靜與梅思金公爵,還有……

  屠格涅夫的歐化讓我惱火。《敵意》。信件。學術圈。《群魔》裡的卡馬津諾夫。Merci。

  十月十四日,莫斯科

  十號從日本回來。累垮了。筋疲力盡。一大堆感想,但最好不要馬上寫下來,讓它們沉澱一下。我們拍了很多伯頓開車穿越「城市」的鏡頭。我現在覺得神經痛——胸腔痛,血壓很高。腦袋發昏,耳朵後面也痛。我們拍了伽巴林一場(回電影廠拍的——索斯·薩克辛)。我看了茲維尼戈羅德拍的東西。眼下還理不清頭緒。

  十月二十三日

  藝術委員會昨天就我們拍的東西開會。他們很喜歡。不知為什麼,有一兩位不喜歡格林科說話的樣子。總的來說,沒什麼問題。他們滿意尤索夫,滿意服裝。沃洛佳·勞莫夫說:「品質一流。世界級別。」他不明白的是,影片根本不屬於國際分級制。

  拉娜今天帶安德魯什卡和他祖母從鄉下回來了。我的天,我多想他。

  昨天我見了V.A.波茨涅,他去巴黎了,他答應我《飛向太空》要是夠好,會讓我知道有沒有參加坎城電影節的可能。看吧。委員會照樣會把一切搞砸。

  日本是奇妙的國家。跟歐洲或美國完全不同。了不起的國家——沒人收小費。沒失業。

  東京是令人驚嘆的城市。沒一根工廠煙囪,沒一幢房子雷同。從建築角度看,這當然很先進。

  人民有禮貌,有教養。東京橫濱合共兩千兩百萬居民。但你看不到像莫斯科那樣的閒人聚集。

  日本人允諾邀請我出席《盧布列夫》首映。我想邀請函到了。我很想知道委員會怎麼說。

  我想儘快結束《飛向太空》。雖然還剩一千五百米,但我覺得這部電影就像拍完了。我想儘快開拍《晴朗的日子》。我突然想到,拍「教堂毀滅」的同時,我們還可以拍「庫利科沃[1]戰場之晨」,這是拍《盧布列夫》時沒能拍的。

  這會很有意思。

  還有父親的詩「小時候我有一次生病……」,以天使佇立在樹林邊而結束。

  碧妲·提克維茨沒有音信。她有沒有把《精靈》給維什列夫斯基看?去波蘭拍部電影很不錯。這裡是不讓我拍《精靈》的。

  十一月三日

  米哈依爾·伊裡奇·羅姆十一月一號去世。一個星期前,我們還在剪輯室走廊見過。他看上去很疲憊,情緒低落,精力不集中。

  A.M.盧穆走過去。米哈依爾·伊裡奇和我談起他的一生多麼充實。米哈依爾·伊裡奇說:「我不會活得像他那麼久。」

  很不幸。

  十二月四日

  一個月沒打開這本筆記。電影要年底前完成。我每天從早上七點半工作到午夜,已經一個月了。我累壞了。

  娜塔莎·B.蓋過所有人。我很高興,這樣就平衡了。

  我覺得演員可以這樣評分:

  1.娜塔莎·邦達爾丘克

  2.雅維特

  3.索隆尼岑

  4.巴利歐理斯

  5.德沃澤斯基

  6.格林科

  我很擔心《飛向太空》遇到《盧布列夫》那樣的麻煩。我擔心會那樣。

  碧妲·提克維茨仍無音信。

  我和弗雷德裡克寫完第二稿。丘赫萊依的創作集體喜歡《晴朗的日子》。

  《飛向太空》快好了。移交之後,還需要修改一兩個小地方,然後就得拷貝。

  為什麼西佐夫周圍都是如伊萬諾夫、阿嘉弗諾娃與斯維麗朵娃之流的人渣?

  傳聞羅曼諾夫就快退休。

  十二月二十九日

  明天(或者後天,要是明天拷貝還沒好)我要把《飛向太空》交給西佐夫。然後,他們當然都要從委員會、部裡或許還有中央委員會跑過來。

  我確信會有爭論。

  我自己還沒看過完整影片,我只清楚各個部分,對我而言,還說不上什麼整體印象。

  十二月三十日

  莫斯科電影廠今晚六點來拿影片。

  我對影片仍然沒印象。放映之後才會有。有些東西結果一點不差:母親場景、自殺、城市、回到池塘、夜晚對話、克裡斯的譫語。但影片能成為整體嗎?會有衝擊力嗎?拍的東西裡面,思想還是活的嗎?

  娜塔莎當然最好。她跟角色合一。這是電影的最佳狀態。

  遺憾的是,我們沒跟丘赫萊依一起拍。毫無疑問,觀眾會來看這部電影。

  在洗印間,當尤索夫看從印片機出來的影片時,他遇到這樣的情景:為了不擋道,大家一直跪著,就想多看一點《飛向太空》。

  拉麗莎去見西佐夫,他說他喜歡《晴朗的日子》,「非常」喜歡。

  (自《盧布列夫》發行以來)《共青團真理報》有了第一篇文章。作者名叫Gr.奧格涅夫。可惡的一小篇,其作用是讓公眾去看這部電影。

節選自《時光中的時光:塔可夫斯基日記(1970-1986)》

[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周成林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7

來源/鳳凰讀書

相關焦點

  • 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中文新版首發
    成為熱愛文學、熱愛電影、熱愛塔可夫斯基、關注藝術、關注世界的人們珍藏的書籍。  電影皆是哲思,大師卻不「高冷」  許多人說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晦澀難懂,不易進入。與觀影帶給觀眾「高冷」感覺不一樣的是,《雕刻時光》這本書裡的大師卻給人一種親切之感。
  • 去不了電影節看塔可夫斯基,讀讀他的日記好了
    他也許不是三人中最好的,但絕對是最具有詩意的導演,所以有人評價伯格曼是經,費裡尼是文,而只有塔可夫斯基是詩,一生用光影捕捉編織到生命的柔軟與時光的感動。塔可夫斯基平生只拍過七部半作品,卻部部經典,今年剛走的伯格曼對塔可夫斯基亦自嘆不如,「我窮畢生之力在輕叩那個夢幻世界的門扉——塔可夫斯基能夠悠遊自如的世界,卻只能偶爾一窺其堂奧而已,我的大多數努力均未能如願以償。」
  • 塔可夫斯基:要是光景好,我早就成為百萬富翁了……
    他也許不是三人中最好的,但絕對是最具有詩意的導演,所以有人評價伯格曼是經,費裡尼是文,而只有塔可夫斯基是詩,一生用光影捕捉編織到生命的柔軟與時光的感動。塔可夫斯基平生只拍過七部半作品,卻部部經典,今年剛走的伯格曼對塔可夫斯基亦自嘆不如,「我窮畢生之力在輕叩那個夢幻世界的門扉——塔可夫斯基能夠悠遊自如的世界,卻只能偶爾一窺其堂奧而已,我的大多數努力均未能如願以償。」
  • 導演科普:在時光中雕刻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著有《雕刻時光》《時光中的時光》《我的不朽已然足夠》等多部圖書。20世紀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他的作品被英格瑪·伯格曼盛讚為「奇蹟」。他一生只拍了七部電影,但每一部都讓他名留影史。他以詩意的思考和充滿聖經末日般的想像,創造了令人震驚的電影形象,影響了一大批捕捉靈魂的導演,如維姆·文德斯、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溝口健二、努裡·比格·錫蘭等。
  • 全民薦書(第五期)|袁曉君:從《陪你的時光》中找到家庭教育的答案
    小說《陪你的時光》給出了答案——家長要給予孩子空間,給予孩子信任,學會適當地閉嘴。小說以一個男孩的某段成長經歷為線索,引入話題,書寫生活的矛盾和複雜性,其更大的野心是寫出三代人的人格養成問題。小說的敘述風格,總體上呈「兒童性」。運用兒童和老人雙重視角,一明一暗雙線結構,以婚姻、友誼、教育為素材敷衍成篇。
  • 宛若夢境 前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的寶麗來日記
    已故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在電影藝術方面與大師費裡尼、伯格曼並稱為「聖三位一體」。他有不少著名電影作品,如《潛行者》、《鄉愁》、《犧牲》等,曾獲康城影展最佳導演、康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等殊榮。塔氏作品以如詩如夢的意境著稱,主題宏大,流連於對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評價「他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把生命像倒影、像夢境一般捕捉下來」。
  • 雕刻時光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說,他的責任在於,讓人在觀看他的電影的同時,感受到自己需要愛,感受到美好的召喚。人們會從這本《雕刻時光》中體會到:藝術象徵著我們存在的意義,電影不僅是娛樂,而是藝術,是塑造社會與未來的力量。塔可夫斯基被稱為「電影界的貝多芬」他以單個人的給世界的救贖做出了悲壯的努力他擁有著深沉的信仰,他擁有著矛盾與苦痛擁有著複雜與澄明,擁有著智慧和童年他認為自己的一生就是在時光中雕刻
  • 以《伊凡的童年》為例,解析塔可夫斯基電影中貫穿始終的三大主題
    塔可夫斯基的七部作品就如他一生的七個篇章,具有強烈的時代烙印和個人特色,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對電影藝術的永恆追求成為他的人生信條。我至今仍然清晰記得數年前第一次讀他的《雕刻時光》時的場景,雋永的語句、深刻的思考和對電影的熱愛讓我對這位導演肅然起敬,於是看遍了他的作品,想要探究他對於人類精神意蘊的現實呈現。第一部作品看的便是《伊萬的童年》。
  • 塔可夫斯基和坎城電影節之間的一些內幕
    根據塔可夫斯基日記,葉馬什最終不讓《鏡子》參賽的原因,竟然莫裡斯·貝西在邀請《鏡子》時擔保會獲得大獎,而這恰恰是蘇聯官方擔心的。貝西非常生氣,威脅葉馬什如果不給《鏡子》,就不帶任何蘇聯電影去坎城。塔可夫斯基也非常憤怒,與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廠長西佐夫當面質問,然而這都無法改變結果。
  • 塔可夫斯基:天才立法者
    1983年,塔可夫斯基在羅馬拍攝義大利投資的影片《鄉愁》前後,給蘇聯國家電影委員會主席寫了一封信,讀來很心酸:「在我五十歲的時候,官方電影界沒有一名成員記得我的存在;當我得了心肌梗塞住進醫院之時,也沒有任何人來探望慰問……我在蘇聯工作了二十二年,執導了五部電影……有十六年時間我待業在家。」
  • 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中文新版首發
    在奧斯卡風光無限的《荒野獵人》在影像語言上致敬了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中國獨具文藝氣息的連鎖咖啡館創始人莊崧冽也受塔可夫斯基影響巨大,從電影學院畢業後以「雕刻時光」命名了自己的咖啡館。足見塔可夫斯基在世界電影的影響力。而其寫就的書籍《雕刻時光》,更詳盡的展現了他重要作品的創作靈感、發展脈絡、工作方法,深入的探究了他在影像創作的種種問題,濃縮了他的電影藝術觀與獨到的思想。
  • 如果能見到塔可夫斯基,你會問什麼問題?
    需要怎樣的虔誠和耐心,才能捕捉下如此靈動和觸及無數人「回憶與詩意聯想」的一幕,可以在漫長的電影歷史中一遍又一遍地回放?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裡俯拾即是這樣的瑰寶。橫移的鏡頭拍攝樹林中雨幕裡燃燒的房屋、流動的水草、被水波紋翻起的跳動光影……正如《巫山雲雨》的導演章明所說,「他完全重新製造一種真實,決不讓任何一點日常生活的平庸狀態進入他的影片」。
  • 笑貓日記22 轉動時光的傘
    比如,笑貓偶然發現了一把古老的油紙傘的秘密,從此時光就能在他的眼前神奇地流轉。只要向左轉動這把傘,笑貓就能目睹那些塵封的過往,能聽見虎皮貓昔日為大家敲響的祈福的鐘聲,能看見球球老老鼠為非作歹的過往;只要向右轉動這把傘,笑貓就能提前品味未來的快樂、悲傷和離別,就能知道馬小跳、杜真子和安琪兒未來會擁有怎樣的人生…這是一部想像力豐沛的童話作品,也是獻給孩子們的一次飽含感動與成長哲理的時光之旅你想知道馬小跳和夏林果長大以後的事情嗎?笑貓日記系列第22本《轉動時光的傘》會告訴你!
  • 詩意塔可夫斯基:一位被大師尊為大師的人
    《安德烈•盧布廖夫》劇照評論界公認塔氏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塔可夫斯基對於既有的電影套路、符號化的影像暗示深惡痛絕,也對將中世紀以來的舞臺劇傳統無縫連結到電影中來無法忍受影片《鏡子》中的長鏡頭完美詮釋了塔氏的詩意與意象。
  • 2000篇日記,20本日記本,時光不可複製,這個奶爸記錄著兩個孩子的每一天
    那真是最美妙的時光了。寶寶成長歲月裡的各個亮點,在他的日記本裡都可以查到。寶媽閒來無事時會不定期翻看寶寶日記,有時看她讀著日記時傻笑一下陣,我就覺得很滿足,會追問她是讀到哪裡了。 日子一天天在過,日記一天天要寫。你寫與不寫,時光都在飛逝。寫日記能讓時光過得慢點嗎?我覺得可以,當我打開寶貝日記本,提起筆,思考回顧寶寶一天的生活趣事和成長進步,有時也要看看相片、聽聽錄音(幫孩子拍照、錄音是我的習慣),幫助啟發記憶,以免遺漏亮點。那一刻,時光仿佛慢下來,心中充滿了溫暖。
  • 東風風神新AX7《風語日記》今晚震撼首播,老戲骨侯勇帶你步入時光隧道
    國內首檔取材於日記,並通過獨白形式演繹的湖北衛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東風風神新AX7《風語日記》將於本周六晚22:00首播。12個主題、48篇日記,節目將沉睡在日記中的文字喚醒,以獨白領悟那段被遺忘或忽視的過往時光。
  • 懷著信仰,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_網易財經
    他引述一位在西伯利亞上班的普通女影迷的來信,說她去看塔氏的電影,是為了要花生命中數小時和真正的藝術家以及真實的人生活在一起,又說一切折騰她的事物,一切她得不到卻又渴望得到,令她憤懣厭惡、又叫她窒息的事物,令她喜悅、溫暖且賦予她生存意志的事物,以及一切毀滅她的事物,它們全部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中:「我看你的電影猶如凝視著一面生命的明鏡。
  • 鹽風文學|奇妙的世界08:程立祥日記,和鳥兒共度的日子,時光
    女兒讀大學,去看望了她,了卻了一段思念。妻子在回家的路上又開始想著女兒,說也不知道學習是不是過於辛苦,也不知道能不能照應好自己。我卻是說,女兒漸漸長大了,要讓她去自由自在的飛翔。你就看那鳥兒,看那奇奇妙妙,我們不在家,他們也一定生活得很好。妻子白了我一眼,說那鳥兒原本就是自由自在慣了,可咱女兒,一直呆在我們身邊,缺少社會閱歷呢。
  • 讀「克老」的《秘書日記》,懷念那依然閃爍的舊時光
    讀「克老」的《秘書日記》,懷念那依然閃爍的舊時光金羊網  作者:蔡建和  2020-12-07 他從一個靦腆書生到滿頭銀絲,幾十年如一日,始終走在「提包」「爬格」的路上,且風清雲淡,無怨無悔,智慧而曠達地生活
  • 中國電影思考:誰還需要塔可夫斯基?
    電影導演塔可夫斯基在他某一天的日記中寫道:「晚上我看了科克託的《奧菲斯歸來》(電視)。大師都到哪去了?羅西裡尼、科克託、雷諾瓦、維果在哪裡?大師們——他們的精神貧乏嗎?詩歌到哪去了?錢,錢,錢,還有懼怕……費裡尼害怕了,安東尼奧尼害怕了……無所畏懼的只有布列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