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毛澤東
於存是毛澤東的最後一個廚師,從1965年起為毛澤東做了11年的飯,也是毛澤東的廚師中「任期」比較長的一個。
毛澤東曾幽默地叫他「老西」
因為於存長得很像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毛澤東曾幽默地叫他「老西」。
「毛主席去世後,不少新聞單位的記者要求採訪我,出於種種考慮,我都婉言謝絕了。對你,我就破個例吧!」於師傅人很隨和,也很健談。很快對記者打開了話匣子。
我是1954年到北京飯店工作的。不久,拜著名川菜大師羅國榮為師,比較熟練地掌握了川菜的烹調技術。我還虛心向淮揚菜大師王蘭等學習烹調譚家菜、淮揚菜和廣東菜等技藝。從1959年起,我開始到北戴河等處執行為首長做飯的任務,受到朱德、楊尚昆等領導人的好評。但給毛澤東主席做飯,我毫無思想準備。1965年8月2日下午,飯店保衛科通知我去執行一個重要任務,要求1小時內帶上洗漱用具到中南海勤政殿報到。勤政殿這個地方我並不陌生,因為我在這裡不止一次搞過宴會筵席。可是從來沒讓我帶洗漱用具呀?我心裡納悶,又不能多問。
來到中南海之後,領導才正式告訴我是給毛澤東做飯。給全國人民愛戴的領袖做飯,我當然很高興,但我能完成好這個光榮任務嗎?當時我年僅29歲,說實在的,心裡沒底。聽介紹,我的服務對象在生活習慣及生活上有3個特點:一、喜食的領域比較寬;二、年近72歲,牙口不大好;三、習慣晚上辦公,白天睡覺。
轉念一想,我是共產黨員,組織上派我來,說明是對我的信任,我必須全力以赴,不能有其他任何想法。我暗下決心邊幹邊學邊摸索,為主席做好飯。汪東興特意叮囑我:「這裡的工作無大小,小事也是大事。」
我的前任廚師叫東林發,與我年齡相仿。他擅長做粵菜,在毛澤東身邊幹了不到一年。我出來乍到,什麼都摸不著門,很希望他帶我一段,但他說:「不用了,一帶你,你勢必受我的烹調技法的影響,自己的特色就沒有了。」他只是向我詳細介紹了毛澤東的飲食嗜好及特點,便依依不捨地離開了中南海。這樣,我一上來便開始獨立承擔給毛澤東做飯的任務。
毛澤東愛吃烤過的玉米棒子
毛澤東是南方人,自然愛吃米飯,但他往往喜歡米飯與粗糧搭配著吃。我剛去那幾年,他飯量比較大。二兩米下肚後,還要再吃塊烤白薯、烤玉米棒子之類的東西。他曾對護士長吳旭君說:「光吃細糧和好吃的不行,粗糧、細糧搭配著吃才好大便。」吳旭君將毛澤東的這番話轉告給我,意思是提醒我在安排食譜時充分考慮這個因素。我認為,這是很有科學道理的,符合營養配餐的原則。毛澤東有「習慣性便秘」的毛病,據說紅軍長徵時,「毛澤東解下大便了」的消息常常能使身邊的人高興不已,以水代酒,舉杯相慶。
於是,每頓飯我都要給主席準備上兩塊烤紅薯、兩根烤玉米棒子。毛澤東愛吃烤過的玉米棒子,但直接在火上烤的玉米棒子,上歲數的他牙口不行,吃著又嫌硬。汪東興和張耀祠曾親自為毛澤東烤過,毛澤東說咬著費勁。怎樣解決呢?我想了個辦法:將比較嫩的玉米棒子先放在鍋裡蒸熟,然後放在火上象徵性地烤一烤。毛澤東吃飯時一看是烤過的玉米棒子,很高興,食慾也就來了。除了白薯和玉米之外,毛澤東還喜歡隔三差五地吃點兒燜高粱米飯。
三年困難時期,毛澤東為了與全國人民共渡難關,曾一度不吃肉。我到毛澤東身邊工作時,國家經濟狀況已明顯好轉,他又開始吃些葷了。毛主席特別喜歡吃我做的紅燒肘子、回鍋肉、幹燒魚和麻辣牛肉等。當然,這些他愛吃的菜也不能天天都做,還要經常變換著點兒花樣。毛澤東正經吃頓飯,一般都是四個主菜、兩碟小菜,如苦瓜、泡菜、鹽煎辣椒之類,外加一碗湯。菜和湯的量都不大。毛澤東比較愛喝湯,我常給他做的湯,就是那些普通家庭主婦都會做的,比如酸辣湯、魚頭湯、雞蛋湯、榨菜湯和糴丸子湯等。毛澤東的食譜通常是由我來安排的,他每頓飯的剩菜端下來,我看哪個菜沒動過筷子,或吃得很少,下頓就不做了。
「做飯,不能華而不實」
1965年12月26日,毛澤東容光煥發,心情很好。這一天是他72歲生日。下午,他囑咐值班秘書將我請到臥室。
「於師傅,你做的菜,我很喜歡吃。」毛澤東緊緊地握住我的手誇獎道。他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又說:「做飯,不能華而不實,做的人認為好看、好吃不行,得吃的人認為好看、好吃才行。為我做飯,沒有什麼規律,難為你了!」
受到毛主席的讚揚和慰問,我感到很幸福,也很感動。毛澤東又問我是哪裡人,我說:「河北遵化縣的。」「噢,是王國藩那裡的啊!『三條驢腿』『窮棒子社』……」毛澤東喃喃地說。
毛澤東愛吃我做的幹燒魚。常吃的主要是鯉魚、草魚和武昌魚。要說他最愛吃的魚,要數武昌魚了。因為真正的武昌魚是在活水中生長的,不像在魚塘中生長的草魚、鰱魚等有一股土腥味。有一次,毛澤東在吃草魚時,不小心被一根小魚刺扎了喉嚨,為此,他有兩天很少進食。毛澤東是很剛強的人,他忍著痛,沒對別人講。
為了避免再出現魚刺扎嗓子的事故,後來我就費點兒事了,魚端上桌之前,我都要先將魚刺仔細剃乾淨。我還針對毛澤東的口味,並考慮到他的年齡特點,創造了一種叫「炸土豆餅」的菜。其製作方法是:將土豆煮爛後,加白面、黃油、牛奶和白糖,合成餅狀放入油鍋中炸。這種土豆餅具有酥嫩香甜的特點。我一般是做成二兩一個的,第一次上桌,我做了4個。毛澤東沒吃夠,要求再做,以後他就經常吃這道菜。
馬齒莧是一種可入藥的野菜,毛澤東也比較愛吃。一天,護士劉曉燕對毛澤東說:「主席,今天於師傅給您做麻凌菜。」「你說的不對,應該叫『馬齒莧』」毛澤東糾正道。「它的葉子特徵,就好像是馬的牙齒被線穿起來一樣。這在古書上都有記載。」
毛澤東偶爾特別想吃某樣東西,一般是通過值班人員告訴我。有一天,他說他想吃「狗不理包子」。這下我犯了難,因為我沒學過呀!工作人員研究,想請毛澤東到天津去吃。「專門到天津去吃包子,那怎麼行!」毛澤東搖搖頭。
第二天一早,我與管理員顧作良一起趕往天津去拜師學藝。店領導十分熱情,選派了技藝最好的廚師教我。我只學了兩個小時,就基本上掌握了狗不理包子的製作技巧。下午返京時,我順便買了一些名副其實的正宗貨。
晚上將包子上鍋蒸了蒸,但毛澤東只吃了兩個。後來,我按照從天津學的工藝給毛澤東做了一次包子,他吃了6個(1兩2個),連連說:「還是你做的好吃,比從天津買來的強。」我心裡明白,不是從天津買來的不好吃,其奧妙在於:再好吃的東西,放涼後再上鍋一蒸,味道比初次出鍋的自然遜色多了。
鑑於毛澤東晚上工作、白天睡覺的特點,我的「生物鐘」也作了相應調整,白天毛澤東睡覺,我也睡覺。他晚上開始工作時,我便提早起來為他準備飯。這種生活節律我很長一段時間才習慣,開始在白天睡覺的時候,我是靠安眠藥來維持的。否則,晚上一犯困,就耽誤毛澤東吃飯了。
毛澤東與我單獨合影
我至今仍忘不了毛澤東與我單獨合影那一幕。
1966年夏初,「文革」風雲初起。毛澤東南巡來到武漢,我也陪同前往。6月30日傍晚,機要秘書張玉鳳陪毛澤東在梅園內散步。我恰好也在園子裡溜達。我見張玉鳳跟我打招呼,便來到他們跟前。不知是毛澤東沒看清我還是因為我初來乍到,對我印象不深的緣故,他一時沒有認出我來。便問小張:「這個人是誰呀?」
「這不是給您做飯的於師傅嗎?」「哦,對、對、對!小張,明天是黨的生日,請你安排我和於師傅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照個像吧!」當晚,我興奮得一夜未眠。
第二天照相時,汪東興先與毛澤東合影,接下來便是我,其他工作人員是集體與毛澤東合影。照片洗出來後,送給我一張。這張合影我一直珍藏著,它體現了毛澤東對一位普通廚師的尊重。
給毛澤東做飯,最重要的是安全和保密的問題。所謂安全,是指飯菜在入毛澤東口中之前,必須嚴格限制接觸的人員。一般只限管理員和廚師,這是為了保證領袖在飲食上的安全和衛生。管理員顧作良將主副食採購回來之後,由我一人加工製作。毛澤東工作起來沒有規律,吃飯也沒個固定的鐘點,只以感覺飢餓為標準,一天吃兩餐的時候多。通常在他就餐前一個半鐘頭由值班人員通知我開始做飯。有時,做點兒費功夫的飯菜,一個人十分緊張。我只好儘量提前做準備,到時候手腳再麻利點兒。
林彪叛逃對毛澤東身心打擊巨大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事件,對毛澤東身心的打擊是十分明顯的。從那天起,我發現毛澤東的身體日漸衰老,食慾也大大下降了。後來他老人家病重後,基本以鮮牛奶、豆漿和肉湯、雞湯等流食為主。
毛澤東逝世後,我幾乎每年都要去紀念堂看望他老人家。毛澤東不牟私利,為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操勞終生的革命精神,是值得全國人民學習的,更何況我們這些曾在他身邊工作的人呢!毛澤東永遠活在我心中,永遠活在全國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