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史︱大衛·休謨之死

2021-01-18 澎湃新聞

「昨天下午四點鐘左右,休謨先生停止了呼吸。」1776年8月26日,大衛·休謨的醫生大衛·布萊克在寫給亞當·斯密信中寫到。一天前,也就是8月25日下午4時許,蘇格蘭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大衛·休謨在愛丁堡聖大衛街家中去世,享年65歲。

皇家一英裡大道上的休謨雕像

最後的四年

休謨得病,由來已久。據歐內斯特·莫斯納著(周保巍譯)《大衛·休謨傳》記載,從1772年開始,大衛·休謨的身體就開始每況愈下。壯年時期的休謨饕餮貪杯,大腹便便,生病後,他在一年內體重下降了70磅。除了體重下降外,他開始出現夜裡高燒、嚴重的腹瀉和內出血。到了1776年,這種症狀表現日益明顯。那年4月,布萊克醫生在給斯密的信中寫道:

「幾年來,他的健康狀況是一年不如一年,不過始終是小病,發展緩慢。但大約12個月前開始,病情的發展加速了。他身體不適之一是始終有高燒的感覺,主要是晚上,不過也是外源的,沒有因為發燒引起體內疼痛、精神不安或者口渴……還有一種病在傷害他的身體,我擔心難以根治,這就是腹瀉再加上腹絞痛,我以為是內出血引起的。他生來就常常患有腹瀉,發作的時間相當定期,而且還有相當長的痔瘡出膿史。不過,腹瀉是越來越頻繁了,現在每周三四天就有一次。一旦腹瀉,他便大量出血。從血色的以及腹絞痛部位來看,這齣血必然起因於腸的某些較高部位。每次腹瀉、出血後,他的身體都大為虛弱,看上去就像得了一場重病。」

不僅醫生觀察到休謨病情急轉直下,休謨也知道自己恐怕來日無多。1776年1月4日,休謨寫下了個人遺囑。4月18日,也就是在他動身前往倫敦的前三天,他撰寫了《我的自傳》,在這部對自己蓋棺定論的傳記中,休謨這樣回憶道:

「1775年春,我患上了腸胃症,那種症候在一開始並不曾使我驚恐,不過我想它嗣後成為致命的、無法治療的病症。現在我料想死亡是極快的了,我倒沒有因為我的疾病受了什麼痛苦;更奇怪的是,我的身體雖然很虛弱,可是我的精神從沒有一刻消沉。因此,假若要我指出我一生中哪一個時期是我最願意重過一次的,我一定會挑出這一段晚年的時光。我的研讀仍似以往那麼熱烈,我的談笑仍似以往那麼快樂。」

對生死,這位哲學家看得很淡。在最後半年間,他忙著校訂自己的《英國史》、隨筆和論文,尤其是那本一直未能出版的《自然宗教對話錄》,他還如饑似渴地閱讀友人們新出版的書籍。從表象看,似乎與往年並無太多不同之處。他似乎正在安靜地等待死神降臨。

然而,倫敦的好友們不甘心這位哲人就此逝去,他們苦勸休謨前往醫療條件更好的英格蘭治療。尤其是身在倫敦的約翰·普林格爾爵士,他從1745年辭去愛丁堡大學的教職,此時已經是英國皇家學會的主席,他寫信給休謨勸他去倫敦,「看看我到底還能為您做什麼?」

經不起這番苦勸,休謨決定開始自己的英格蘭之旅,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旅行。對於這場旅行,休謨告訴斯特拉恩,「我明天就要坐郵車去倫敦了。但是,能否順利抵達尚是一個未知數。這將是一次緩慢的旅程。」

最後的旅程

1776年4月20日,休謨開始了自己的英格蘭之旅。

出發兩天後,休謨抵達了莫佩思。在這裡,他偶遇了劇作家約翰·霍姆和亞當·斯密,兩位都是為探望休謨,從英格蘭專程趕來的。三人相遇後,亞當·斯密繼續北上,照顧在蘇格蘭柯卡爾迪的母親,約翰·霍姆則陪同休謨繼續南下。一路上,休謨有說有笑,他甚至不介意拿死亡這個話題開玩笑。例如,他說自己此番去倫敦,只是為了取悅他的朋友,他們每個人都會讓他折壽一個星期,他們對此負有責任。休謨還淡淡地提起,自己已在卡爾頓公墓選擇了一塊墓地,從而實現他本人更希望埋在國內的夙願。

一路上,休謨一改之前的饕餮,餐食很簡單:晚餐只是一個雞蛋,除了喝水,不沾其他飲料。隻身一人時,他仍手不釋卷。人多時,他也偶爾玩會兒牌。就這樣,在10天後,他們一行抵達倫敦。

在抵達倫敦後,約翰·普林格爾對休謨進行了診療。他聲稱,休謨的病情並無大礙,只不過是腸梗阻而已,而治療的方法就是去英格蘭西南部的巴斯泡溫泉。在經過幾天的休整後,休謨一行開始向巴斯進發,開始溫泉治療之旅。另一位醫生約翰·古斯塔德博士接手了他的治療。據他診斷,休謨既不是愛丁堡醫生認定的腹絞痛,也非倫敦醫生診斷的腸梗阻,而是膽汁失調,其治療方案仍是溫泉療法。醫生的話點亮了休謨康復的希望,在寫給亞當·斯密的信中,休謨寫道:

「從您親眼看見的我的身體情況來說,或從我自己的愛丁堡的朋友們對我的身體狀況來說,你們剛才聽到我說出的『如果能再活幾年』這樣的話,也許會很吃驚。但是,我雖然不會像我們的朋友約翰所樂觀估計的那樣活那麼長,可是我感到在旅行中身體好了很多。但願巴斯的溫泉及隨後的旅行能使我恢復健康。」

巴斯溫泉曾經撫平了千年前羅馬軍團疲憊,如今能否讓蘇格蘭哲人起死回生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僅僅一個月過後,斯密在6月16日寫給休謨的信中寫道:

「聽斯特拉恩先生來信說,沒過多久,巴斯溫泉對您就不像開始那麼合適了,我深感不安……我想,對您說來,巴斯溫泉也許從來沒有奏效過,您有一段時間持續見好,也許就在於您的旅行所產生的有利作用,當您開始利用時,這一有利作用尚未完全消失。您之前沒有依靠它們,而是無視它們了。巴克斯頓溫泉或許對您或許會有益一些吧?」

斯密還建議,除了在溫泉治療外,休謨應該到處旅行換換空氣。每到一地,逗留的時間都不超過兩個晚上,就這樣度過夏季。

顯然,休謨的身體已經不足以支撐他在旅行中迎來夏季的到來。他的身體越來越孱弱,病勢日漸沉重。在7月初,亞當·斯密都承認,「他的身體狀況遠沒有我想的那麼好。」

休謨回到出生地愛丁堡,開始平靜地等待死亡。

休謨頗具異域風情的畫像

最後的囑託

在英國歷史上,1776年的確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北美獨立戰爭風起雲湧,英國本土的學術界和思想界也是大事不斷。在蘇格蘭,阿里莫勳爵和繆爾男爵相繼去世,這都讓休謨心生悲涼。

但是,也有好消息傳來。那年春天,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出版,休謨和吉本同為18世紀英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對于吉本新書,這位寫下過《英國史》的前輩評論道:

「無論是就您行文的高貴和論題的深入,還是您學識的廣博而言,我都必須給與大作同等的尊敬。而且我承認,倘不是先前曾有幸與您相識,那麼,從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英格蘭人之手,誕生出這樣一部作品,將不免讓我感到些許詫異……在近乎一代人的時間裡,您的同胞自甘墮落,投身於野蠻而荒謬的黨派鬥爭,從而將一些風雅之學全部拋之腦後。因此,我不已不再指望他們能創作什麼有價值的作品了。」

從這言辭之間,看似在讚揚吉本,其實也表達了他對英格蘭學界的失望。對於自己的蘇格蘭同胞,休謨的態度則值得玩味。三四月間,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付梓,休謨閱讀後給斯密寫信,喜悅之情洋溢在字裡行間:

「寫得好!真出色!親愛的斯密先生:您的著作真的讓我愛不釋手,細讀之後,我焦灼的心情一掃而空。這是一部您自己、您朋友和公眾都殷切期待的著作,它的出版是否順利一直牽動著我的心,現在我終於可以放心了。雖然要讀懂它非專心致志不可,而公眾能做到這一點的並不多,它開始能否吸引大批讀者我還是心存疑慮;但是,它有深刻的思想、完整的闡述和敏銳的見解,再加上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實例,它最終會引起公眾注意的。」

亞當·斯密和休謨被稱為18世紀蘇格蘭學術界的雙子星,這樣文壇巨擘可謂不世出的。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兩人還是知交數十年的好友。在生命即將終結時,休謨想到把自己最後的心願交給斯密完成。在1月4日的遺囑中,休謨將斯密指定為自己的遺稿管理人,把《自然宗教對話錄》以外的遺稿全權委託給斯密處理,並且希望斯密出版《自然宗教對話錄》這本書。這本書完成日久,之所以一直沒有出版,是因為好友吉爾伯特·艾利奧特爵士和其他朋友們曾警告,該書的出版肯定會招致猛烈的攻擊。現在,休謨重病纏身,出版該書已經迫在眉睫。在委託的書信中,休謨寫道:「我們之間存在親密無間的友誼,我也完全信任他會忠實地履行我遺囑中這一部分的責任。」休謨還表示,會留給斯密200英鎊,出版即付。

但斯密無意承擔這一責任。約翰·雷在《亞當·斯密傳》中分析道:「斯密反對以任何形式出版《自然宗教對話錄》,不僅有一般的理由,而且還有他個人的考慮,即擔心出版此書招致人們的攻擊,影響自己的前程。」得知好友不想出版此書後,休謨曾一度想親手出版該著作,但他的身體已經無法支撐。8月7日,他在遺囑中補充了如下內容:把《休謨手稿》留給斯特拉恩,要他在兩年內出版《對話錄》和其他兩篇違禁論文:《論自殺》和《論靈魂不朽》,此外還增加了一個附錄,要求兩年內如果不能出版這些論著,「版權就將歸我侄子大衛所有,他將負有他叔父臨終囑託出版這兩本書的義務,並將為此受到讚許。」

最後的囑託,就這樣交到了侄子手中。

最後的時刻

儘管對人間還有那麼多放不下的不舍,最後的一刻也終於來臨。

多虧歐內斯特·莫斯納編撰的《亞當·斯密書信集》,今天的讀者們可以根據書信還原休謨生命的最後一刻。大衛·布萊克在給斯密的信中描述道:

「星期四、五之間的晚上,他的死亡將至已呈明顯症狀:渾身軟弱乏力,並不時嘔吐。去世前的最後幾天中,他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這種狀態,接著是實在無力支撐,便再也沒有起來過。直到最後,他始終神志清醒,沒有表現出難忍的痛楚之感。他從來沒有,哪怕是絲毫的焦躁情緒。而每有必要與周圍人交談時,他總是富有感情的。我認為寫信叫您過來是不合適的;再說我已經聽說他已在星期四或星期三著人要您別來了。已經很虛弱時要說話,他會很費力的。他泰然自若的死去,這在我們是最大的寬慰了。」

這位蘇格蘭偉大的哲人溘然去世。去世第四天,他的葬禮在愛丁堡舉行。據《大衛·休謨傳》記錄,葬禮那天,暴雨如注。按照遺囑,休謨被葬在卡爾頓墓地。遺囑還說,「可以在我墓穴之上建一座墓碑,但其靡費不可超過100鎊。墓碑上刻著我的名字和生卒年即可,其他任由後人評說。」但這一條並沒有完全遵照。今天的人們如果前往墓園,我們看到的休謨墓碑貌似圓塔,頗為雄偉。

可有人知道,冰冷墓碑下,曾經埋葬著如此熱情的靈魂?

休謨在卡爾頓公墓的墓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哲學家休謨:論愛情
    休謨是一位英國哲學家,一生醉心於學問。他曾在自傳中說,自己除了哲學和鑽研學問外,對任何東西都會感到嫌惡。 做學問最好由生活優渥、衣食無憂的人來做。休謨也明白這一點,但他實在不願從事那些賺錢的職業,儘管家境並不富裕,他仍然堅持研究學問,靠節衣縮食過日子,直到晚年才受到器重。
  • 大衛.休謨 人性論導讀(轉)
    一、休謨:英國經驗論的「邏輯終局」 對西方哲學史稍有了解的讀者,一聽到經驗主義這個詞,首先想到的就是英國經驗主義,就像在有教養的歐洲人心中,尤其在黑格爾一代的德國人心中,一提到希臘這個名字,自然會引起一種家園之感一樣。
  • 周保巍︱「凡人」休謨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但就總體而言,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休謨總是喜歡女性並樂於與她們打交道,而且終其一生也深得女性的歡心,誠如其「自傳」所言,「我尤喜與謙和的女子作伴,而我也沒有理由為她們待我的態度感到不快」。這絕非是休謨的自諛之詞,因為基思大使的女兒安妮就曾這樣評價休謨道:「我和我的姐妹們都屬於與大衛·休謨交往密切的那個圈子,他是一位最悅人的同伴,是有史以來最溫柔、最仁慈之人。
  • 愛丁堡大學「清除」大衛·休謨對嗎?
    多虧了一個短暫的腳註,休謨成為「誰將成為下一個?」問題的明顯答案之一。沒過多長時間位於古老蘇格蘭的中心-皇家英裡大道(the Royal Mile)雕像的脖子上就已經掛出了布告牌,上面在重複他有關「黑鬼」的臭名昭著的言論。這種遭受冷落的舉動令人吃驚。多個世紀以來,休謨一直受到哲學家的廣泛推崇。
  • 丨休謨問題的前世今生及其解決可能
    大衛.休謨:18世紀英國著名的經驗論哲學家,徹底的懷疑論者。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休謨問題」。「休謨問題」,簡單說就是:從「事實命題」能否推出「價值命題」,或者說從「是」能否推出「應該」。它是休謨在其《人性論》中所提出的一個著名問題,在西方哲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就如同諾蘭的《致命魔術》一樣,《記憶碎片》開頭主角就死了一個
    就如同諾蘭的《致命魔術》一樣,《記憶碎片》一開頭主角就死了一個,等電影快結束,所有線索又導向開頭,於是諾蘭完美地道出了「開始就是結束」的箴言。而且,觀眾在電影開頭對於主角的死都有一種自己以為的理解,等看完了整部電影,經歷了所有情節以後,觀眾對於主角的死就完全不是一開頭理解的那樣了。
  • 向死而生的18位哲學家
    被判決死刑之後,蘇格拉底用以下的驚人之語結束了發言:現在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活著;究竟誰過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這句話濃縮了古典哲學對待死亡的態度:死,完全不值得恐懼;相反,死還是生之所依。蘇格拉底謎一般的遺言——「克裡同,我們應該向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獻一隻雞」,表達了死是生之良藥的觀點。
  • 三國人物之死(君主篇)——張繡之死
    但他卻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莫名其妙地死了,很令人費解。而關於張繡之死,我們還要具體分析。     說到張繡,他是驃騎將軍張濟的侄子。張濟曾是董卓部將,董卓死後,他跟隨李傕、郭汜等人殺入長安。他們趕走呂布,殺死王允,控制朝廷,漢獻帝被迫封張濟為驃騎將軍,駐軍弘農。李傕郭汜互相攻殺,張濟曾經試圖調解了。
  • 三國人物之死(武將篇)——周瑜之死
    關於周瑜之死,按照《三國演義》家喻戶曉的說法,說周瑜是個氣量狹小的,小肚雞腸的人,因為智謀不如諸葛亮,就處處算計諸葛亮,最終被諸葛亮上演「三氣周瑜」的 故事,不但「賠了夫人又折兵」,連自己的小命也搭了進去。顯然這是小說家之言,是為抬高諸葛亮,而刻意貶低周瑜。根據《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的《江表傳》:「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
  • 《死之詠贊》
    以前光看海報覺得《龍貓》看著不怎麼好看,但是講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也想在大龍貓的肚肚上睡覺,好暖和的伢子~~~還有,3天堅持每天斬100個六級單詞,有點吃力,但遇到自己會的,好開心可以斬,減少複習,真的每天學100個單詞,明早複習真的要吐死。。。。
  • 「超人之死」與「鋼鐵俠之死」
    一說到「超人之死」,大部分人的感受就是,他是超人啊,超人怎麼可以死呢?DC歷史上,甚至是美漫歷史上,「超人之死」其實是一個特別有趣的話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DC和漫威兩家美漫巨頭激戰正酣。「超人之死」的故事,引爆了1993年的美漫市場。之後,DC和漫威都改變了策略,爭相創作類似於「超人之死」的震動大事件。但是,時代的車輪碾碎了他們的希望。在經歷了這次大爆發之後,整個美漫市場開始陷入低谷,無論是DC還是漫威,銷量都是一降再降。「超人之死」引發轟動的幾個月後,超人順理成章地復活了。
  • 「超人之死」與「鋼鐵俠之死」
    一說到「超人之死」,大部分人的感受就是,他是超人啊,超人怎麼可以死呢?DC歷史上,甚至是美漫歷史上,「超人之死」其實是一個特別有趣的話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DC和漫威兩家美漫巨頭激戰正酣。各種電視、雜誌、報紙爭相報導「超人之死」這條大新聞。這也給DC帶來了久違的商業成功,漫畫銷量又可以跟漫威抗衡了。「超人之死」的故事,引爆了1993年的美漫市場。之後,DC和漫威都改變了策略,爭相創作類似於「超人之死」的聳動大事件。但是,時代的車輪碾碎了他們的希望。
  • 三國人物之死(君主篇)——曹丕之死
    而當時曹操在洛陽死的時候,整個政局卻開始不穩,不僅僅青州兵開始騷動,就連曹彰也跑到來詢問曹操的璽綬,這對要繼承王位的曹丕來說極其不利。好在有賈逵、司馬孚、司馬懿等一班大臣的輔助下,曹丕才順利繼位。 繼位後,曹丕加快了取代漢獻帝,禪讓稱帝的步伐。最終,在一大批文臣武將的擁護下,完成了代漢稱帝的願望。雖然曹丕稱帝了,但漢朝400年的江山,不是輕易取代的,不少人還是人心思漢。
  • 三國人物之死(宗室篇)——曹休之死
    之後,,每次徵伐都讓曹休跟隨,還讓曹休擔任曹軍的精銳中的精銳的「天下驍銳」的虎豹騎中的宿衛之職,足見曹操對曹休的重用。漢中爭奪戰,曹休被曹操安排以騎都尉做曹洪的參軍。雖然,曹休只是一個參謀,但曹操卻對曹休說到:「汝雖參軍,其實帥也」。這就說明在曹操心目中,曹休是帥才。曹洪聽聞曹操這說,也把軍事指揮權交給曹休指揮。曹休曾擊破蜀將吳蘭,逼迫張飛撤退,取得了局部戰爭的勝利,一度扭轉戰局。
  • 黃家駒之死
    那時候讀《史記》,讀《孟子》,讀《東周列國志》,認為人最高級的死法就是為信仰而死。後來慢慢變得不那麼單純,因為現實總是荒誕的,反常識的,袁崇煥為他崇高的信仰死了,卻人人恨其入骨,生啖其肉。於是乎,有志氣、有理想的黃家駒沒地兒可去了,只能遠走日本,去追求心中的那一方音樂淨土,但這一次家駒再次太天真了,他離開了香港無聊又愚蠢的遊戲節目,卻莫名其妙地倒在了異國的同樣無聊又愚蠢的遊戲節目裡,他的死簡直就像個黑色幽默。荒誕的現實再次露出了嘲諷的獰笑,好人命不久,惡人享盡福,什麼信仰,理想都是狗屁,懂得規則並能玩轉規則才是生存之道。
  • 三國人物之死(宗室篇)——曹彰之死
    何況曹彰陳兵洛陽,更給人一種逼宮之勢,從而給曹丕精神壓力,讓曹丕時時刻刻也忘不了自己弟弟這個潛在的威脅;而曹彰更詢問玉璽之事,因為玉璽是權力的象徵,尤其曹丕,在刀光劍影險象環生中奪得王位,更把它看得如命一般,任何人對這權力稍微有一點覬覦之心,自然都會遭到曹丕的嫉恨。而且,曹丕當年最大的競爭對手曹植,曹丕繼位後就對手無任何權力的曹植進行嚴厲的打壓管制,何況手握軍權的曹彰,自然也是他打壓的對象之一。
  • 也說牛結實之死
    本片故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混世魔王覆滅記」——牛結實之死:長壽鎮不可告人之「殺生」,講述長壽鎮上出了一個村民眼中的無賴、潑皮破落戶——牛結實,村規民約對其無濟於事、形同虛設,因他屢屢蓄意冒犯鎮中居民,讓全鎮居民人人恨不能除之而後快。他無惡不作、惡貫滿盈,最終引來長壽鎮不可告人之「殺生」之禍:全鎮村民以相約結盟的方式集體對牛結實進行「設計死亡」,最終得償所願。
  • 關羽之死
    關羽以死來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劉備、曹操、孫權也都得到了各自想得到的。所以,關羽之死稱得上是皆大歡喜,四方多贏。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去世,於是曹丕、劉備、孫權紛紛稱帝。從小看三國,看到關羽之死的時候,總是覺得有些蹊蹺。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關羽孤軍北上,身後沒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麼?
  • 陳涉之死
    「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涉之死,我們就先從其中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談起。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由此可見,陳涉出身低微,非富家子弟,亦非官宦之後。當被徵發到大澤鄉的時候,他才被任命為「屯長」。屯長有多大?據史料記載,秦代屯長這種軍事編制,一般為五人。也就是說,這個所謂的「長」也僅僅是戍守隊伍中一個最小的頭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