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休謨:論愛情

2020-12-28 騰訊網

休謨是一位英國哲學家,一生醉心於學問。他曾在自傳中說,自己除了哲學和鑽研學問外,對任何東西都會感到嫌惡。

做學問最好由生活優渥、衣食無憂的人來做。休謨也明白這一點,但他實在不願從事那些賺錢的職業,儘管家境並不富裕,他仍然堅持研究學問,靠節衣縮食過日子,直到晚年才受到器重。

休謨的代表作是《人性論》,這是"在精神科學中採用實驗推理方法的一個嘗試"。簡單的說,他採用經驗論的方法來研究人性,其中自然也包括研究人的愛情。

休謨認為,愛情,或者說兩性之間的愛,是由愛恨交織的複合情感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種情感。它的力量和強烈程度,都是最突出的。

01

愛情作為一種人類的複合情感,其實是三種情感的結合。這三種情感分別是:

由美而產生的愉快的感覺;

肉體上的欲望;

濃厚的好感或善意。

在這三種情感中,第一種情感是根源性的,其他的兩種都是由第一種引發而來。

好感起源於美。我們對一個人有好感,往往是因為在這個人身上發現了美。美是各個部分之間的秩序和結構,它給靈魂帶來快樂和滿足。發現美需要鑑賞力或感覺,這種鑑賞力能夠識別出一種讓人產生愉悅的形式,這就是美。

肉體上的欲望,也是通過美被激發起來的。但是,究竟是如何被激發的?這是個問題。

02

休謨的論證,可以用一個簡單而常見的例子來理解,那就是對食物的欲求。

與飢餓伴隨的,是對食物的欲求,而飢餓的驅動與食物的狀態猶如兩極,影響著我們對食物的衝動。

有時候,食物的樣子可以增加我們的欲望,使我們更願意進食;有時候,食物的樣子與飢餓相矛盾,則會降低人們的食慾。

美食之為美食,就是它的形式、狀態讓人更願意吃它。否則,即使是最為開胃、最有營養的菜餚,也有可能讓人感到厭惡。

同樣的道理,肉體的欲望與美的感覺也是聯繫起來的。其中的衡量標準,都是在於能否讓人感到愉悅。

美感使人產生快樂的情緒,使欲望得到增加;而悲哀、憂鬱、貧窮、卑劣等則會破壞這種欲望。

03

美感、欲望與善意,共同構成了愛情這樣一種特殊的人類情感。這三者也在愛情中成為一個緊密聯繫的整體。

至於三者之中哪一個先出現,則並不是最重要的。比如,即使是被欲望激發的人,對其對象也會有至少瞬間的好感或善意,並把對象想像得比平常更漂亮或帥氣。就愛情的三種而言,一種情感產生了,其他兩種情感往往會伴隨出現。

通常來說,愛情首先還是由美而發生的,隨後再擴展到好感或善意,以及身體的欲望。換言之,在愛情所包含的三種情感中,主要還是從第一種生發,然後再向第二、第三種擴展。

善意和肉體欲望之間距離遙遠,一種是靈魂中最精緻的情感,一種則是最粗俗的衝動,而美感則位於兩者之間並可以生發兩者。

04

如果休謨的分析成立的話,那麼,在愛情中,美感無疑極為重要。這也是對「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一個有力支撐。

但是,愛情中的美,並不是那種無根浮萍般的美。人是有觀念的動物,並且這種觀念是對應著印象的。所以,人不會追逐美而不顧美的對象是誰

情感一旦產生,心靈的視角就會轉向某個特定的對象。換言之,愛情產生時,眼裡心裡都是那個人。

相關焦點

  • 大衛.休謨 人性論導讀(轉)
    休謨在當時作為歷史學家的名聲要比他作為哲學家的名聲大得多。其次是道德和政治,還包括經濟學——在這一領域他也許可與他偉大的朋友經濟學家和道德哲學家亞當· 斯密媲美。 1775年春天,休謨得了腸胃病,這種病最終成了他的致命殺手。在臨終前,他讀到了亞當· 斯密的名著《國富論》。1776年8 月25 日,這位不朽的思想家和他不朽的文名一起告別了不朽的18 世紀。
  • 蘇格蘭史︱大衛·休謨之死
    「昨天下午四點鐘左右,休謨先生停止了呼吸。」1776年8月26日,大衛·休謨的醫生大衛·布萊克在寫給亞當·斯密信中寫到。一天前,也就是8月25日下午4時許,蘇格蘭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大衛·休謨在愛丁堡聖大衛街家中去世,享年65歲。皇家一英裡大道上的休謨雕像最後的四年休謨得病,由來已久。
  • 周保巍︱「凡人」休謨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終其一生,「做一個哲學家,但在您所有的哲學中,您依然是一個凡夫俗子」,一直是休謨信奉不逾的哲學和人生信條。那位伯爵夫人雖不喜歡休謨,但卻樂得與他調情,並有意要捉弄他一番。於是,有一天,她特意將休謨約到自己的閨房,並事先安排好兩人共同的朋友詹姆斯·考菲爾德躲在幕後,以讓他親眼見證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是如何拜倒在自己石榴裙下,並在她的撩撥下又是如何地神魂顛倒、情慾難耐。據傳,當休謨屈膝跪倒在伯爵夫人的面前,並張口結舌地傾訴著他快要被愛情窒息而死的時候,那位夫人雖機智但卻略顯殘酷地回答道:「君何出此言?
  • 愛丁堡大學「清除」大衛·休謨對嗎?
    愛丁堡大學的大衛·休謨(David Hume)紀念塔自20世紀60年代建成以來的幾十年間,有關該建築命名的唯一爭議是,這位即便不是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至少也是英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是否配得上比這個現代主義醜陋建築更好的紀念館。不過,在這個星期,該建築卻因為更嚴重得多的爭議被重新命名為40喬治廣場,這是對他在種族問題上提出令人討厭的觀點的醜聞被揭露出來所做出的回應。
  • 對28位哲學家影響最大的84本書
    –Tractatus &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Ludwig Wittgenstein(維根斯坦:《哲學研究》《邏輯哲學論》–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David Hume(休謨:《人性論》)溫迪·布朗(Wendy Brown,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英國左翼思想家)
  • 戰勝懷疑論
    知識論和懷疑論—17世紀以來的哲學傳統20世紀的哲學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發展,對此我並沒有多大信心,但最後這或許是20世紀哲學最重要的結果。在笛卡爾以後的三個世紀裡,也就是從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末,哲學家們最關注知識和懷疑論的問題。笛卡爾使得認識論——知識的理論——成為哲學的核心。
  • 螢火蟲哲學2:愛爾蘭哲學家柏克萊
    螢火蟲哲學2:愛爾蘭哲學家柏克萊  作者:螢火蟲
  • 丨休謨問題的前世今生及其解決可能
    大衛.休謨:18世紀英國著名的經驗論哲學家,徹底的懷疑論者。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休謨問題」。「休謨問題」,簡單說就是:從「事實命題」能否推出「價值命題」,或者說從「是」能否推出「應該」。它是休謨在其《人性論》中所提出的一個著名問題,在西方哲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思想者心靈簡史:從蘇格拉底到尼採》:哲學家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一個有教養的人可能對蘇格拉底有所了解,還知道「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Stoic)、「懷疑論」的一些內容。大衛·休謨(David Hume,公元1711—1776)仍對這些哲學派別很感興趣,在《道德與政治論文集》(Essays, Moral and Political)中寫到了所有這些派別。
  • 維根斯坦懷疑論、休謨懷疑論、笛卡爾懷疑論有什麼區別
    笛卡爾的懷疑論是對於外部世界的懷疑論,他懷疑的是任何一切經驗感覺,舉例有兩個:我們如何保證自己不是在做夢?我們如何保證自己沒有被一個魔鬼欺騙,看到幻覺?這種懷疑的現代版本可以參照黑客帝國,或者,著名的思想實驗,Brain in a Vat。
  • 愛情的哲學思考——西方哲學家愛情觀述評
    愛情一經產生 ,其本身又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必然地受到哲學的關注。在西方 ,從其文明的源頭古希臘起 ,哲學家們就開始了對愛情的思考。柏拉圖的《對話錄》上集古希臘先哲思考之大成 ,下開後代哲學家進一步思考之先河 ,可謂西方哲學家思考愛情的開篇。柏拉圖之後 ,西方歷代哲學家幾乎無不對愛情進行思考。
  • 《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的知識清單
    2 蘇格拉底是個討人厭的哲學家。他總是向路人提問,然後揪住對方的漏洞大加貶斥。最後,陪審團(可都是老百姓啊)以360票比140票的結果,判決蘇格拉底死刑。所以,蘇老師其實是因為自己的碎嘴子引起了公憤。3 那麼,為什麼蘇格拉底如此煩人,卻依然是最偉大的哲學家呢?因為他讓人討厭的喋喋不休的質疑,正是理性文明的開端和標尺。
  • 向死而生的18位哲學家
    得知這一消息,聖穌爾比斯(Saint Sulpice)教區的教士勃然大怒,提出要與這位懷疑論的啟蒙哲學家就神學進行一場更為詳盡的討論。教區牧師知道伏爾泰已在他不知疲倦的反對天主教會的演說中否定了基督的神聖,於是不斷在伏爾泰耳邊大喊:「你是否相信基督的神聖?」伏爾泰對此回答說:以上帝的名義,先生,不要再同我多提這個人了,讓我平靜地死去吧!
  • 18位哲學家面對死亡的思考
    得知這一消息,聖穌爾比斯(Saint Sulpice)教區的教士勃然大怒,提出要與這位懷疑論的啟蒙哲學家就神學進行一場更為詳盡的討論。教區牧師知道伏爾泰已在他不知疲倦的反對天主教會的演說中否定了基督的神聖,於是不斷在伏爾泰耳邊大喊:「你是否相信基督的神聖?」伏爾泰對此回答說:以上帝的名義,先生,不要再同我多提這個人了,讓我平靜地死去吧!
  • 輕與重 | 《哲學家與愛》:在哲學經典中探尋愛情的真諦
    本書的兩位作者對此有著不一樣的理解,她們欣賞這個論題,卻又按捺不住地重新審視了這一古老的爭論。學識淵博的她們巧妙地從各位名人大家身上,為那些仍然想要愛與被愛,還不願落得一場空的人搜尋了一些良方。這部作品辛辣,且帶有一定的悲劇色彩。對於剛踏進感情公海裡的懵懂青年來說,值得一看。——讓-保羅·昂託旺,《觀點》何為愛情哲學?
  • 這些哲學家,簡直就是金句小王子
    他記這本筆記的原因,是希望從那些偉大的哲學家身上尋找到一些啟迪,讓自己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然而,哲學家們各執一詞,有的說人生是悲觀的,有的說生活就要及時行樂,還有的說人類的生命不值一提。所以,哲學金句真的可以指導人生嗎?
  • 這些哲學家,簡直就是金句小王子!
    他記這本筆記的原因,是希望從那些偉大的哲學家身上尋找到一些啟迪,讓自己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 然而,哲學家們各執一詞,有的說人生是悲觀的,有的說生活就要及時行樂,還有的說人類的生命不值一提。 所以,哲學金句真的可以指導人生嗎?
  • 哲學家與愛:從蘇格拉底到波伏娃
    直到克爾凱郭爾的出現,愛情才被再次視為一種理解存在的方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愛情是幸福的前提,是文學戲劇中經久不衰的主題,而哲學家們卻像是走進了一個裝著生吞活人的野獸的籠子,小心翼翼地談論愛情。於此,我們可以嘗試給出各種各樣的解釋。哲學家們或許擔心人們在愛情裡變得神志不清,才謹慎地談論著這份不同尋常的,甚至可以讓人心甘情願悲痛而死的激情。
  • 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他是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與柏拉圖、蘇格拉底一起被譽為「希臘三賢」。亞里斯多德師承柏拉圖,但他卻拋棄了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更注重收集資料和實踐。「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就是他的名言。亞里斯多德一生的著述非常豐富,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哲學上,他提出:「質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個事物的個別特徵。
  • 盧梭和伏爾泰:史上最能互掐的兩個哲學家
    這時候,英國的大衛·休謨雪中送炭。於是,盧梭奔赴英國避難。在《波伏娃與薩特》裡有哲學達人談到,法蘭西民族和中華民族的相似度很高,比方說我們都熱愛俗世生活,講究口腹之慾。除此外,我們兩個民族的哲學也頗為相似,和其他講究思維高度抽象、喜歡營造哲學體系的他國哲學家相比,我們兩國的哲學較為注重感性思維,喜歡關注現實,關注感性,關注更多的經驗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