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是一位英國哲學家,一生醉心於學問。他曾在自傳中說,自己除了哲學和鑽研學問外,對任何東西都會感到嫌惡。
做學問最好由生活優渥、衣食無憂的人來做。休謨也明白這一點,但他實在不願從事那些賺錢的職業,儘管家境並不富裕,他仍然堅持研究學問,靠節衣縮食過日子,直到晚年才受到器重。
休謨的代表作是《人性論》,這是"在精神科學中採用實驗推理方法的一個嘗試"。簡單的說,他採用經驗論的方法來研究人性,其中自然也包括研究人的愛情。
休謨認為,愛情,或者說兩性之間的愛,是由愛恨交織的複合情感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種情感。它的力量和強烈程度,都是最突出的。
01
愛情作為一種人類的複合情感,其實是三種情感的結合。這三種情感分別是:
由美而產生的愉快的感覺;
肉體上的欲望;
濃厚的好感或善意。
在這三種情感中,第一種情感是根源性的,其他的兩種都是由第一種引發而來。
好感起源於美。我們對一個人有好感,往往是因為在這個人身上發現了美。美是各個部分之間的秩序和結構,它給靈魂帶來快樂和滿足。發現美需要鑑賞力或感覺,這種鑑賞力能夠識別出一種讓人產生愉悅的形式,這就是美。
肉體上的欲望,也是通過美被激發起來的。但是,究竟是如何被激發的?這是個問題。
02
休謨的論證,可以用一個簡單而常見的例子來理解,那就是對食物的欲求。
與飢餓伴隨的,是對食物的欲求,而飢餓的驅動與食物的狀態猶如兩極,影響著我們對食物的衝動。
有時候,食物的樣子可以增加我們的欲望,使我們更願意進食;有時候,食物的樣子與飢餓相矛盾,則會降低人們的食慾。
美食之為美食,就是它的形式、狀態讓人更願意吃它。否則,即使是最為開胃、最有營養的菜餚,也有可能讓人感到厭惡。
同樣的道理,肉體的欲望與美的感覺也是聯繫起來的。其中的衡量標準,都是在於能否讓人感到愉悅。
美感使人產生快樂的情緒,使欲望得到增加;而悲哀、憂鬱、貧窮、卑劣等則會破壞這種欲望。
03
美感、欲望與善意,共同構成了愛情這樣一種特殊的人類情感。這三者也在愛情中成為一個緊密聯繫的整體。
至於三者之中哪一個先出現,則並不是最重要的。比如,即使是被欲望激發的人,對其對象也會有至少瞬間的好感或善意,並把對象想像得比平常更漂亮或帥氣。就愛情的三種而言,一種情感產生了,其他兩種情感往往會伴隨出現。
通常來說,愛情首先還是由美而發生的,隨後再擴展到好感或善意,以及身體的欲望。換言之,在愛情所包含的三種情感中,主要還是從第一種生發,然後再向第二、第三種擴展。
善意和肉體欲望之間距離遙遠,一種是靈魂中最精緻的情感,一種則是最粗俗的衝動,而美感則位於兩者之間並可以生發兩者。
04
如果休謨的分析成立的話,那麼,在愛情中,美感無疑極為重要。這也是對「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一個有力支撐。
但是,愛情中的美,並不是那種無根浮萍般的美。人是有觀念的動物,並且這種觀念是對應著印象的。所以,人不會追逐美而不顧美的對象是誰。
情感一旦產生,心靈的視角就會轉向某個特定的對象。換言之,愛情產生時,眼裡心裡都是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