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嘉禾興網關注我喲
☀定期推送嘉禾本土文化 ,同城活動,吃喝玩樂 ,資訊八卦,商家優惠等諸多優質內容!關注我們讓你不再錯過嘉禾大小事!
按語:
方言是普通話的源,普通話是方言的流。從語法的角度來看,方言會令普通話更加生動,普通話會使方言更加精確。
嘉禾人一般都講兩種語言:一種是交際用的「官話」,它的語言系屬是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桂林話→湘南官話。一種是本地人「內部」使用的「嘉禾土話」,系屬不明,學界一般名之「湘南土話」。本文主要搜集的是嘉禾土話中一些多數嘉禾人「會說不懂」的單詞,試圖從語義和民俗的角度分析這些單詞,找出嘉禾人及至湘南人學習普通話的一些特殊規律,並嘗試挖掘出些微隱藏在嘉禾土話當中的文化傳承。
教授普通話,推廣普通話,一定不要把普通話和方言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否則,不但會丟失方言傳承的民俗文化,連普通話本身也學不好。只有明白了每一個方言詞彙的正確含義和正確對應(當然指的是那些能夠對應的)普通話詞彙,學習普通話才會「心裡有數」、更加明白,運用普通話才更加主動、靈活、準確、生動。
作為一名普通話推廣工作者,我的觀點是:方言是漢語的方言,不是與漢語並列的他族語言(這就是我之所以堅決反對「粵語-漢語」對舉而堅持以「漢語→粵方言」的系屬關係名之的原因),沒有方言就沒有漢語;而普通話是漢民族(其實也包括沒有自己民族語言而講漢語的少數民族如回族)的共同語,兩者之間是互相依存、相互促進的。只有明白這一點,才能夠正確處理保護方言與推廣普通話的矛盾,既可以防止夜郎自大的「方言沙文主義」,也可以克服蔑視區域文化的「普通話霸權主義」;才可以做到不但普通話普及得更加順利,方言所傳承的地方特定文化也可以得到最大可能的保存。
說明幾點:
1、本文引用的土話發音以嘉禾縣城土話為例。
2、文中除註明是國際音標外,絕大部分注音採用的是流行的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不採用「注音字母」的漢語拼音。注音後面的數字表示聲調調值。調值表示的聲調如下:
(1)陰平,調值標為「55」(高平調),與普通話第一聲同,如嘉禾話「罵」的聲調,標註為「ma55」;
(2)陽平,調值標為「35」(高升調),與普通話第二聲同,如嘉禾話「百」的聲調,標註為「ma35」;
(3)中平,調值標為「33」,嘉禾話聲調,如「馬」的聲調,標註為「ma33」;
(4)低平,調值標為「11」,嘉禾話聲調,如「麻」的聲調,標註為「ma11」;
(5)中微升,調值標為「23」嘉禾話聲調,如「疤」的聲調,標註為「ma23」。
(6)輕聲,不標註調值。
另,在嘉禾縣北部土話中,還有一種同普通話第四聲(去聲)的「高降調」,而且多數與普通話相應單字的發音幾乎完全一樣,調值51。如「外」這個單字,它的發音就與北京語音幾乎一模一樣。而這個聲調在嘉禾縣城土話中的聲調則相當於普通話的第一聲陰平,調值55。文中就不重複了】
1、「Li-zi-dao」:「驢子頭」。「li11-zi」,「驢子」的意思;「dao11」,「頭」的意思。「驢子」在中外語言中都可用於比擬「傻瓜」。中國北方人把不可理喻的人叫做「犟驢」,而英語中的「donkey」用來罵人就是粗話,就是說人傻了呱唧的。嘉禾的「湘南土話」(以下或稱「嘉禾土話」)裡面邊流音「L」不和「ü」相拼,因此「Lü-zi」在嘉禾土話裡就成了「Li-zi」。嘉禾土話「Li-zi-dao」是說男的傻。相應的還有「Li-bo-dao」,就是說女傻子(「bo33」,「婆」的意思),直譯就是「驢婆頭」。
以此類推,嘉禾土話裡面的「Li-zi-you(「you11」,肥皂)」應該就是「驢子油」的意思。因為做肥皂的最基本工藝就是燒鹼加動物油。一般是加牛油,可是也許百年前嘉禾驢子多,加驢子油也不是不可能。
不過「Li-zi-you」也可能是從北方人稱呼肥皂為「胰子(yi-zi)」轉化而來。嘉禾臨近藍山、寧遠等縣不少把「yi」發成"ni"的,嘉禾北部土話又把鼻音聲母"n」全發成邊流音聲母「L「,於是把「胰子」由藍山、寧遠話的「Ni-zi」發音成了「Li-zi」,進而理解成「驢子」,於是就稱呼肥皂為「驢子油」也有可能。
可見,嘉禾土話中原本就有「驢子」這個語彙,念作「黎子」。可是現在的嘉禾人(尤其是1966年以後中學畢業的嘉禾人)裡頭多數不知道「驢」的嘉禾土話正確發音,無論在講「嘉禾官話」(系屬北方方言的一支「西南官話」)的時候還是在講嘉禾土話(系屬不明的「湘南土話」)的時候,都把這個「驢」字念作「Lu(盧)」。甚至在講普通話的時候也繼續錯把它念做「『爐』子」。
2、「Xuo-mai-gom」:「出背恭」。「Xuo33」,「出」的意思;「mai35-gom33」,「背恭」的意思。這句話很古雅,就是「出恭」,也就是「上茅房」、「解大手」的意思。很標準的古代漢語雅語。妙的是,嘉禾土話說「出恭」更講究,它還加了一個「背」。就是「避開別人」的意思。「出背恭」,多麼謙敬、婉轉!
嘉禾土話把村子後面的山叫做「背恭山」。因為在生產力低下、衛生覺悟不高的舊社會形成的舊習俗,村子背後往往就是廁所比較集中的地方。嘉禾人講湘南官話的時候卻不直譯為「背恭山」,而是叫做「後龍山」,這也許是一種避諱和「雅化」,但是也不排除後人不理解嘉禾土話的真正含義而無法翻譯,只好用「後龍山」代替的可能。也有人把它譯為「背岡山」,意思是不錯,可是嘉禾土話裡面「岡」的用法好像再沒有了,所謂「孤證不成案」,這樣的翻譯也是比較勉強的。
3、「Xuam-ma」:「雙孖」,雙胞胎。「xuam23」,「雙」的意思;「ma」,「背」、「抱」或者「粘連」的意思。這個詞和粵方言(廣州話)有點相似,也許可作為「湘南土話」的地域特徵指標之一吧。
4、「Ma-wu」:「麥糊」。「ma55」,麥(明顯從入聲轉化而來),「wu11」,糊。現「ma-wu」統稱一切糊狀的食品。早年間嘉禾種麥子的農民也不少,不像現在一概都種水稻(與解放前的小農經濟不同,現在種田是商品生產。因為湘南水稻產量高,在南方銷路比麥子好,所以就不再種麥子了)。那時很貧窮,在食品上沒辦法講究,平時都是紅薯幹大米飯加幾塊鹹蘿蔔。為了變換花樣,更可能由於大米當年比麥子貴,還不夠吃,而麥子又不能直接煮食,嘉禾又不是麥子主產區,人們不大會做比較精緻的麵食,於是就把麥子直接磨成粉,捨不得過羅篩,連麥麩一起加點水熬成稀稀的糊糊當飯吃(據說嘉禾普滿地區過去以喝「ma-wu」而貧窮聞名)。後來推而廣之,就把所有的糊糊都叫成了「ma-wu」。再後來,大家就只會兩個音節發音,而忘了原來是「麥」「糊」這兩個語素了。
5、「Sen」:(漢字應該是「屍」字頭底下一個「從」)。低平調(sen11)。普通話發音「song35,嘉禾官話song11)」,可是很多輸入法打不出這個字,一般普及型的字典也沒收這個字(於是不少電視劇裡面就用「慫」來代替。但是「慫」是上聲,而且意思是「鼓動」,如「慫恿」。因此,用「慫」來代替「屍字頭下一個從」這個字是錯誤的)。北京話裡面也有同樣的詞。在普通話和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它意思是「軟蛋」、「松包」、「膽小鬼」等(「兵song song一個,將song song一窩」)。嘉禾官話發音也是第二聲,但是和西南官話其他地區一樣,第二聲變成了低平調。
嘉禾土話則發成「sen11」,意思也不大一樣了。在嘉禾人口中,「song11」(官話)或者「sen11」(土話)的意思是「醜陋」、「難看」的意思了。例「la55 sen11」,就是「很醜」的意思。其實,這個字(「屍」字頭底下一個「從」)雖然難看,但卻是一個常用字。相信會收入字典,正式「上戶口」的。
6、「Dang」:「宕」。dang55,湘南官話發音與普通話基本相同,只是後鼻音不明顯,發中微升調23;湘南土話也同音,高平調55。意思也是「拖延」,很常用。但是現在的嘉禾人居然大部分不知道這個關係,講官話的人居然把這個詞翻譯成「teng23」。如「不等她了,動作那麼慢,宕得難。」(「不等她了,動作那麼慢,拖得難受」)。
7、「Mi-yin」:「糜飲」。mi11,糜; yin55,飲。指蒸飯潷出來的「米湯」。在官話和土話中這倆字發音一樣,都是「mi11-yin55」。《釋名·釋飲食》:「糜,煮米使糜爛也」。《爾雅·釋言》:「粥之稠者曰糜」。這個詞很可能是古漢語口語詞。
8、「Pai-san」:「排饊」,pai11 san55。這不專屬嘉禾土話,本身和普通話一樣——就是「饊子」,一種油炸的「麵條」。
因為新疆少數民族喜歡吃饊子,所以很多人以為這只是維吾爾族才做的食品。其實全國很多地方像湘南等地區的農村也都流行在春節炸「排饊」。不同的是,過去嘉禾排饊用的是沒過羅的全麩麵粉。現在不少人中國文化修養水平太低了,不知道這倆字的寫法,甚至不認識「饊」字,於是就在口裡把它說成是「排山」(嘉禾話沒有翹舌音,「饊」「山」不分)的同時,心裡還糾結得很:「這種鹹香酥脆的細麵條的名字和郭芙蓉郭大俠的『排山倒海』是怎麼扯上關係的?」無語。
9、「Zai」:即「載(去聲,音同『再』)」。嘉禾土話是高升調「zai35」。在嘉禾土話裡,凡是「盛」、「裝」的意思,都說「載」。比如普通話「盛起來」,嘉禾土話是「zai35 xi33」。這個詞可能反映了現代漢語中的書面語「載」在古代白話中曾經是口語。研究這個詞和它的聲調的意義還在於幫助我們正確區分「載」字在普通話中不同發音的不同含義。
在普通話裡,「載」是個多音多義字。讀作第四聲時是「盛(cheng35)」、「裝」的意思;讀作第三聲時是「年歲」的意思。可是現在在很多人的口中似乎只剩下第三聲了:
最恐怖的是「載人航天」被念成「『宰』人航天」(郭德綱諷刺這種現象:「咱們中國要「宰人」了!」);
最搞笑的是「下載」成了「下崽」。
「下載」是個電腦時代的新詞,近似於「裝載」的反義詞「卸下」,但又不是真正的「卸除」,而是把原來存在於網絡空間的某個電子程序複製以後存進操作者的電腦硬碟中的意思。這個詞是翻譯自英文「download」(「load」就是「載」),相反的動作就叫做「上載」或者「上傳」,即英文「upload」。很明顯,這個「載」還是「盛」、「裝」的意思。既然是盛和裝的意思,那就應該念成第四聲「下載」,而不應該念成第三聲,變成了動物產崽。應該讀為第四聲的還有如「記載」、「載重汽車」、「載歌載舞」等。
「載」僅僅只有在表示「年代」的時候才念第三聲。如「三年五載」、江西「萬載縣」,以及古代(如唐朝)一些朝代的紀年等。
因此,這個字讀第四聲的時候絕對要比讀第三聲的時候多得多(嘉禾土話中就沒有讀第三聲的)。
10、「Mi」:「陂」,土話是中升調「mi23」(音近普通話的「迷」),嘉禾官話讀作「bi33(音近普通話『逼』)」,「池塘岸」的意思(包括天然瀑布河床和人工水壩)。這個「陂」字在普通話裡面有三個發音,其中意為「池塘」的正音是「pei55」,音「碑」。
嘉禾龍潭鎮有一個村,村邊有一個石岸的池塘,所以名「石陂頭」,嘉禾官話應讀作「shi11-bi33-tou11」,龍潭口音的官話就讀作「xie11-bi33-teu11」。可是現在被很多不認識字的「知識分子」誤讀為「石坡(po)頭」。要知道,這個地方的主要地貌是第四紀紅壤岡地矮嶺為主,沒有什麼「石頭坡」的。我記得這個地名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無論文字還是嘉禾本地人的發音,都還是正確的(「石陂(bi)頭」),因為嘉禾到郴州的省道需經過該地,加上石陂頭又是嘉禾與桂陽、臨武三縣交界的重要地標,而經常路過這個地方並需要經常提到這個地名的就是湘運公司客運人員(很多非嘉禾本地人)了。由於他們大多數都不認識這個「陂」字,更不知道它在嘉禾話中的發音,於是在嘉禾客運汽車站的文字中開始出現「石『坡』頭」的字樣,在嘉禾客運站的工作人員口中「石po頭」的發音也開始在「大革文化命」中的年輕人裡蔓延。該村「文革」時期畢業的一些人,也不認識這個「陂」字,於是現在就以訛傳訛,錯誤重複一千遍以後,似乎正在形成一種「積非為是」的趨勢,連本村人都寫「石『坡』頭」,念「石po頭」了。附圖:
11、「Qi」:「企」,「站立」的意思。土話為中平調「qi33」。如土話叫人站著的時候,就說「qi33-xi33!」嘉禾官話中,這個字與普通話一樣,只有在「企圖」、「企業」等雙音詞當中使用了。在不少方言中,「企」字還在單獨作「站立」使用。如廣州話。有意思的是,其實北京話裡面也是有這個用法的。最常見的就是不客氣地叫人讓開的時候,往往說「企開!」但是大家都不去追究這個「qi」到底是哪個字,於是就都寫作「起開」了。
12、「Yom」:「煬」,本意是「金屬、糖之類遇熱融化」,在嘉禾土話中的原始意思也是一樣,聲調為低平調「yom11」。正如以上「出背恭」的「恭」一樣,在嘉禾話中的合口呼鼻音韻母不是「ong」,而成了「om」。
與普通話不一樣的是,「煬」這個字在嘉禾話中其原始意義已經泛化,並發展出了引申義「爛」。所以,當嘉禾人說某物件破爛的程度比較深時,就說「煬脫了」(「yom11 te33 jia11」)。
13、「Ye」:即「隘(普通話音「ai51」,同「愛」;官話同)」,意思就是狹窄。在嘉禾土話中發高升調「ye35」.
現在大部分嘉禾人不懂得這個音在普通話中的對應單字,往往在用官話交流
的時候使用的是「仄(ze入)」來表示狹窄。其實,在嘉禾鄰近的藍山縣、臨武縣的官話中,直接使用「隘」來表示狹窄的意思很普遍,甚至越是偏遠山區越常用。例嘉禾人說「這條巷子太仄了」;而臨武、藍山人則說「這條巷子太隘了」。
14、「Ba-gom-zai」:即「白公仔」。本意是指圖畫上畫的人物像,引申為圖畫。「ba」的聲調是高平「ba55」,但略微短促,接近入聲。「gom-zai」是中平調「gom33-zai33」。
「公仔」的意思與粵方言相同(反映了珠江流域的方言對嘉禾土話的影響),但所指意思較窄。粵方言中「公仔」泛指平面的或者立體的偶像,而嘉禾土話的「白公仔」則僅指平面的。大概從前嘉禾老百姓接觸的圖畫多是那種工筆年畫,其上多是皮膚白裡透紅的胖娃娃,所以嘉禾的「公仔」都是「白」的。
15、「Jiu-dao」:即「澆頭」,烹飪用語,本意指準備用來澆在擺盤後的成品菜上面的「芡汁兒」。在嘉禾土話中意思擴大到包括擺在主菜旁邊用於沾食的醬醋之類「蘸頭」。聲調是「jiu23-dao11」或「jiu23-dao」.
這個詞,一般將嘉禾土話作為「第二語言」的「吃商品糧的」城裡人或者外地移民大都不懂,於是翻譯為官話五花八門。有說成「藠頭」(一種類似於小蔥的蔬菜)的,有說成「嚼頭」的,有的乾脆就說「糾倒」,直接音譯算了。反而一些農村人在講官話(前面提到,湘南官話屬於普通話的基礎方言北方方言的分支)時能夠準確翻譯為「澆頭」。這個例子正好說明,不懂自己的方言,學普通話也學不好。
16、「Ma-sa」(石橋、坦坪部分地區的土話有翹舌音,讀作「ma-sha」):即「巴廈」,與北方方言中的「廈子」的意思一樣,就是在正屋外靠牆搭建的小屋。聲調是「ma23-sa55」或者「ma23-sa」;「ma」就是「巴」,意思是「粘貼」、「挨著」,「sa(或sha)」就是「廈」,意思是「正房延伸出去的小屋」。
這個詞大約比較古老,因為不懂這個詞每個音節的確切含義,現在大部分嘉禾人都不知道該怎麼翻譯成普通話。有的因為其中的「sha」與土話石頭的「石」同音,於是講官話的時候就說成「巴石」。其實,即使是翻譯成「巴舍」都還比「巴石」靠譜一些。因為在土話中,「舍」和「廈」也音近。不少(現在不多了)人還把普通話「高樓大廈」說成「高樓大夏」;「安得廣廈千萬間」也說成「安得廣夏千萬間」。其實如果懂得嘉禾土話「ma-sha」的意思,知道「廈」這個詞就是「房屋」的意思,明白了即使在嘉禾土話裡面「廈」這個字都念「sha」而不念「xia」,還會把這個字讀錯嗎?
17、「kan」中平,調值33.即「冚」,「蓋」的意思,多作動詞。例「冚緊」,蓋上。普通話是第三聲上聲。很多人不認識這個字,其實嘉禾土話裡面我們經常說的。這個字在粵方言裡面還可以作形容詞,「全部」的意思。如粗話「冚家鏟」(粵方言發音是「ham-ga-can」或者「kam-ga-can」)。
18、「mao」高平,調值55,(發音類普通話「貓」)即「瞀」,「傻」。普通話是第四聲去聲,意思是「愚昧」。《荀子》:「溝猶瞀儒」,批評儒家迂腐、愚昧。 「瞀」在現代漢語中是個冷僻詞,但是在嘉禾土話中卻是個常用詞。嘉禾人說某人傻的時候就說「hao33 li35 mao55 ge」,即「有點傻」。
19、「Dai」中平,調值33(音近「呆」),寫作「簟」,普通話發去聲「dian」(同「電」)。指一種竹編的粗蓆子,通常用於農村晾曬糧食或者作天花板懸頂之用。近日央視「聽寫大賽」出題「小簟」,卻把那些「神孩子」給難住了,其實李清照詞「一剪梅」裡面就有:「紅藕香殘玉簟秋」。這首歌還被譜成通俗歌曲,傳唱很廣啊。不過這裡的「小簟」也好「玉簟」也好,都是床上的臥具,顯然不是嘉禾話裡的「dai」。但「簟」畢竟還是「蓆子」之意。如果知道嘉禾話裡這個字的意思和寫法,我想咱嘉禾的「小盆友」會贏的。
來源@猴哥的博客
如果喜歡本文,請分享到你的朋友圈
小編私人微信號:598353513
用你的發財手長摁下面的指紋識別
嘉禾人都在關注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