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訊 (陸十三/文)魏德聖歷時12年打造、投資高達1.7億元人民幣的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於5月10日在內地公映,但首周僅入帳400萬人民幣,這也直接令該片在本周的排片大減。但導演魏德聖仍然一站接一站在全國跑落地宣傳,不僅打動了不少電影圈人士,一些熱血影院經理也自發力挺,堅決為影片加場。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營銷、盜版、觀眾對「內地版」的誤解等因素導致《賽德克·巴萊》票房低迷,但這仍然是一部製作精良、感人肺腑的史詩巨製,再加上魏德聖動人的執著,理當為當下唯票房是圖的華語電影圈帶來正面啟示。
賽德克之悲喜:票房排片低迷 熱血經理力挺
魏德聖歷時12年打造、投資高達1.7億元人民幣的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於5月10日在內地公映,但首周票房僅400萬人民幣的成績令很多電影圈人士感到惋惜。目前導演魏德聖正在全國一站一站跑宣傳,但是除去幾部好萊塢大片的夾擊,同檔期新片也陸續上映,再加上首周票房表現不理想,導致《賽德克·巴萊》目前的場次縮減不少,大部分一線城市的主要影院僅剩早場和晚10點左右的場次,幾乎退出黃金時間場次。
但是,也有不少被魏德聖的熱血所打動的影院經理力挺本片,堅持為《賽德克》排映場次。記者通過查閱場次發現,萬達院線5月16日也全線為《賽德克·巴萊》加場,5月17日排片情況也明顯增加。昆明北辰財富中心影城總經理田再興在微博表示:「昆明現在有三家排片每天都達到6-7場,但不管什麼,我會一直堅持下去。魏德聖導演謙卑敬業的精神,讓我很感動。」田再興的微博引起了不少關注本片的網友轉發,他在微博中回復表示:「影院從《賽德克巴萊》上映到現在,影院最多排片到了11場,每日晚上影院均保持有兩場黃金時段的排片,這兩場的上座率均在70%以上,我們感到滿意。希望有更多的影院加入進來!或許影院會輸了場次,但一定贏得靈魂。」
有院線人士對記者表示,按照市場常規,《賽德克·巴萊》很有可能在本周末遭遇下片,但是影片確實是製作精良、感人肺腑的史詩巨製,尤其是魏德聖在每一站宣傳都盡心盡力,這種為了力量執著的精神,甚至比電影本身還要打動人。「我們也有任務,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加場,讓這部好電影在電影院裡多停留一些時間,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到。而且現在是淡季,排別的片還不如排《賽德克》。」一位堅持為《賽德克》加場的影城經理表示:「魏德聖做這個片子太不容易了。什麼時候咱們遇到過這麼一個豁出命去做的電影?不支持實在說不過去。」
票房低迷根源:不夠商業+營銷無奈+盜版盛行
《賽德克·巴萊》首周400萬的成績堪稱低迷,與投資額和口碑難以匹配,這也讓一些業內人士尋找起了原因。華星影城經理劉暉坦言,看過《賽德克·巴萊》的人都說片子好,但平心而論,影片各方面都缺少商業因素。「片名不吸引人,對觀眾來說太陌生。最近西片比較強,年輕觀眾居多,他們走進電影院的第一選擇很難是《賽德克·巴萊》。」談及《賽德克》排片遭遇大幅削減,劉暉表示,影院作為電影產業終端,是最市場化的一環,很難去「感情用事」。「其實美國市場比我們成熟的多,但也有叫好不叫座的電影,這是個普遍現象。畢竟很多人來看電影就是看個熱鬧。叫好和叫座很多時候甚至是矛盾的。」
此外,幾位接受採訪的影院經理都提到了《賽德克·巴萊》營銷上的問題。「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影片上映得太倉促,很多電影觀眾都不知道。最近即使魏德聖在跑全國落地宣傳,但市場已經沒有太多空間去給你表現了。」記者了解到,《賽德克·巴萊》年初就已經送審,但從正式過審到上映就只有一個月的時間。按照常規來說,一個月作為一部電影的宣傳期,是極為倉促的事情。並且因為《賽德克·巴萊》是引進片,宣傳上受到不少限制,只是進行一些常規宣傳。片方表示,其實早就想做試映口碑場,但是他們也是提前3天拿到拷貝,所以無能為力。
而真正令《賽德克·巴萊》陷入尷尬境地的還是DVD版的發行,在影片正式過審前,盜版就已在網絡盛行,對於一部並不強調特效的電影來說,這無疑是致命打擊。
版本之爭澄清:內地版僅刪減1分鐘血腥鏡頭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網友堅決不去影院觀看《賽德克·巴萊》的理由是,內地版《賽德克·巴萊》是閹割版,所以與其去電影院去看,還不如選擇在家裡觀看完整的電影。還有人認為,去年《賽德克·巴萊》在威尼斯電影節展映後已經惡評如潮,那麼它在閹割後更加不會好看。
關於《賽德克·巴萊》的版本問題,魏德聖其實非常「委屈」。去年在《賽德克·巴萊》送審威尼斯前,魏德聖正在忙於剪輯臺灣版本(上下集,276分鐘),無暇分身去剪威尼斯版,於是片方找了一個剪輯師救場,不然將錯失大好的電影節宣傳機會。魏德聖后來也是在威尼斯才看到那個版本,該版放映後在國內媒體引發極大爭議。後此版被魏德聖銷毀。香港上映的版本則是因為上集上映了後國際版才剪出來,發行商臨時決定把下集改成國際版結尾。
《賽德克·巴萊》真正具有價值的兩個版本,除了276分鐘的臺灣版外,還有154分鐘的國際版,內地版是在國際版基礎上進行了一分鐘左右的血腥鏡頭刪減,基本約等於國際版,把內地版簡單等同於「閹割版」顯然不合適。而香港上映的版本則是因為上集上映之後國際版才剪出來,發行商臨時決定把下集改成國際版結尾。多位影院經理也坦言,如果以4個半小時足本上映,排片上會更加艱難,而且就未必有太多觀眾真心想看。
說到臺灣版和內地版的區別,魏德聖表示:「希望臺灣觀眾認同,內地觀眾了解就可以,不一定要認同。」業內人士認為,和臺灣版相比,內地版在價值觀的衝擊上和血腥程度上有所減弱,更符合大眾的觀影心理;副線和支線被砍去,主線更突出,節奏更緊湊,更符合大眾的觀影習慣。」
媒體同行呼籲:希望從此大家拋棄唯票房論
雖然《賽德克·巴萊》在內地票房並不理想,但影片的品質的確有目共睹,導演魏德聖所到之處,誠懇、執著和熱血打動了每一個人。在採訪過程中,一位媒體同行對記者表示:「我很奢侈的希望《賽德克·巴萊》能成為一個走出來的起點,能讓大家拋棄唯票房論,唯觀眾論。」
「從《英雄》開始,大家開始強調商業、掙錢,但電影有藝術屬性,不是一個純商品。現在很多人有點矯枉過正,簡單把電影等同於明星+名導+大製作,但電影是不能計算的。我們不是鼓吹影院要做公益,而是想說不能只看眼前一天兩天的票房,而不去培育這個市場。很多公司都在做院線,長此以往,把觀眾培養成這個趣味,那你們以後是不是自己不拍電影,全部去發國外的電影就好了?」
「由於以往商業大片模式的成功,導致現在電影業的邏輯是根據『結果』去定製電影,但大家忘記了這些商業大片是多麼的失敗,卻不斷的去重複這種惡性循環。以往沒有人去突 破這種邏輯,但是真正按照這樣拍出來的是什麼?《關雲長》、《戰國》。最近這些年沒有《賽德克·巴萊》這樣的電影,也不知道它應該是什麼樣子。現在票房不好,營銷上是有一些問題,但大家去怪罪片子不夠商業,是很奇怪的事情。創作者就去做創作的事情,營銷的人專心去做營銷的事情,創作者已經做到了100分,那我們就討論營銷就好了。說它 不夠商業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一位被魏德聖所感動的媒體人對記者表示,他一直在堅持為《賽德克·巴萊》寫文吶喊,「我的願望很簡單,希望好導演有下一部片子可以繼續拍,觀眾有好電影可以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