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各衙門中除了宗人府、內務府,還有哪些部門不用漢臣?

2020-12-23 左都御史

清代自康熙以後,歷朝帝王都標榜「滿漢一體」,並將此奉為國策。可實際上卻不是這麼回事,有清一代,抑制、防範漢人的意識,在滿族貴族的頭腦裡,仍然是根深蒂固的。這一點,在官員任職方面尤其突出。

清代將官位稱為「缺」,具體又分為滿缺、漢缺。在授予官職的時候,滿人不僅具有優先權,而且很多官缺漢人並不能擔任,當然,這裡所說的漢人不能擔任,是指不能擔任長官。這樣的官職很多,且多是十分顯要的部門。

一、宗人府

宗人府是管理皇室事務的機構,其排名也在六部之上。宗人府的最高長官是宗令,這個職務一般都是由皇室中資歷最深的親王擔任。其下為宗正、宗人,這兩個職務的任職條件也很高,非宗室王公不能勝任。

宗令、宗正名義上是宗人府的最高長官,但實際負責日常事務的卻是府丞和主事,這兩個職務一般是滿、漢皆設,且以漢人居多。因為宗人府涉及的工作較多,文字性的事務也很繁雜,因此需要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漢人擔任。

二、內務府

內務府是大內事務的管理部門,具體負責皇帝的衣食住行,所涉及的事務最多,其人員編制也最多,是清代最龐大的衙門。乾隆時期,內務府的大小官員多達3000餘人。

內務府的最高長官是總管內務府大臣,不過,總管大臣一般都設有數人,平均維持在4人左右。內務府大臣清一色是旗人,從無漢人出任的特例。內務府各官員的性質較為獨特,他們不僅是皇帝的臣子,還是皇帝的家奴,與皇室的關係更為親近。

內務府事務涉及面廣,廣儲司又是皇帝的私人小金庫,是清代中央機構中最有油水的部門,這樣的肥差自然是不會落到漢人頭上的。

三、理藩院

理藩院是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部門。我們知道,清代對少數民族的管理十分重視,本來清王朝就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對漢人似乎天生有一種畏懼感,生怕哪天江山就被奪走了,而對於蒙古等少數民族卻很放心,專門成立了理藩院來管理事務。

理藩院的最高長官是尚書,為滿人專缺,由皇帝特簡。比如雍正時期的隆科多,乾隆時期的和珅都曾擔任過理藩院尚書。不過,理藩院和宗人府一樣,在低級官員的設置上有漢缺,大多是主事、筆帖式一類的官。

四、侍衛處

侍衛處是負責大內警衛的機構,也是皇帝的貼身保鏢。侍衛處的最高領導是領侍衛內大臣,一般設6人,上三旗中每旗各2人。領侍衛內大臣官居正一品,出任此職的不是宗室王公,就是顯赫的旗人大臣。如索額圖、和珅都曾擔任過此職。

侍衛處的官員編制很多,除了領侍衛內大臣外,還有內大臣,散秩大臣、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一、二、三等侍衛等。這些侍衛一般都是從上三旗中挑選出來的精英分子。雍正朝以後,漢人擔任侍衛者也是有的,一般武舉狀元、進士都有機會擔任大內侍衛,但人數十分有限。

侍衛是旗人通過仕途的一個臺階,清代很多著名的大臣都是從侍衛這個崗位上發家的,如索額圖、明珠、傅恆、和珅等等,皆出身於侍衛。

五、步軍統領衙門

步軍統領衙門是京師的衛戍部隊,負責京師的治安和九門的啟閉,職責重大。步軍統領衙門的最高長官是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

步軍統領衙門下屬數萬人馬,在關鍵時刻甚至會危及皇權。因此對於九門提督的任命十分慎重,非皇帝親信不能勝任。再說清代皇帝對漢人掌兵十分忌憚,別說是步軍統領衙門這麼顯赫的部門,就是一般的中級武將,在選任的過程中也是慎之又慎。

六、新疆、西藏、蒙古、青海等處大臣

新疆在沒有建省之前,其最高軍政長官是伊犁將軍。和內地駐防的八旗將軍不同,伊犁將軍的權責最大,不僅治軍而且治民。伊犁將軍以下設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等,這些高級官員,都是旗缺。

蒙古、青海實行的旗盟制,也叫扎薩克制,都是從當地的蒙古部落首領中挑選盟旗主、盟主,頗有地方自治的味道。自乾隆朝平定西藏後,西藏的統治由班禪、活佛及駐藏大臣統一管理。駐藏大臣一般都是滿人,職責重大,為皇帝特簡。

七、各稅關、榷關

清代在全國各地設置了很多榷關,收取各種商稅。京城名氣最大的當屬崇文門稅關,各處稅關也是清代機構中最有油水的部門,而且皇帝也知道稅關最能撈錢,因此各稅關的任命一般為一年一任,但即便任期只有一年,也足夠後半生開銷了。

各稅關說白了就是雁過拔毛,在稅率和收稅的手段上並無具體的規定,全憑稅關一人做主。可以這麼說,全國大大小小的一百多處稅關,都是一筆糊塗帳,且都是專門為旗人設置的福利部門,這樣的部門,豈能便宜了漢人。

其實,清代還有很多機構是沒有漢缺的,諸如管理八旗的相關機構、負責陵寢的管理機構等等,都是專任滿人或旗人。基本上,凡是涉及滿人根本利益的崗位,都將漢人排除在外,極大地體現了滿漢的不平等。

相關焦點

  • 「內務府」和「宗人府」,到底是什麼樣的機構?後者為何有人談之色變?!
    戲迷好友會但凡看過有關清朝電視劇的朋友,一定對清朝的兩個「府」不陌生,那就是「內務府」和「宗人府」,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這兩個名字,而且通過電視劇中的臺詞,我們還對這兩個「府」有了一個模糊的概念,那就是
  • 內務府總管是不是太監?電視劇再也騙不了你!
    清入關之後,由於宮廷服務範圍的擴大以及在制度建設方面對明代吸收力度的增強,內務府一度被裁撤取代。順治十一年(1654),宦官吳良輔向順治帝提議,仿照明朝時內官廿四衙門的形式,設立十三衙門,管理宮中事務。這一舉動改變了清朝以往由天子家臣處理宮務的傳統,且由於十三衙門的屬官皆為宦官,重新顯露了明末太監幹政的苗頭,不少漢臣在外朝也受到排擠,無疑同時觸動了八旗勳貴與漢族官僚的利益。
  • 為何妃子們聞「宗人府」色變,寧死不去?
    清代影視劇中常常出現這樣一個場景:皇帝boss一怒之下將某個妃子打入宗人府......那麼,宗人府作為懲罰中的一種到底有多可怕?但查閱資料後才知道,宗人府其實是這樣的......宗人府咋來的?宗人府最終設立於明朝,洪武三年時起名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時改名宗人府,明朝永樂之後,宗人府多由功勳臣子以及皇親國戚管理,但他所管轄的事情都被移交給禮部,此時的宗人府已經名存實亡了。清朝建立初期,順治皇帝了解明朝各種組織架構後,認為宗人府挺不錯的,於是它被保留了下來。
  • 圖說清史:清代內務府下屬七司三院及其組成機構的主要職責
    內務府是清朝掌管皇家「宮禁」事務的機關,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的各種事務,都由內務府承辦。稱為「總管內務府衙門」,其最高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正二品。 筆者前面有文介紹了清代內務府的歷史脈絡和特點,本文就介紹一下內務府下設機構都有哪些?
  • 清代漢臣十強人物排行榜
    很多讀者私信筆者,詢問清代漢臣中誰的官最大?其實這個問題過於籠絡,如果僅以官職來說,根本就沒有意義。因為按清制,大學士為正一品,是文官的最高品秩,而漢臣大學士多如牛毛。
  • 清朝有一個「窩囊」衙門,看似威風八面,其實沒人拿他們當回事
    在現代人的印象中,古代的官差個個肥得流油,是封建社會時期的「上等人」。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在清代時,有一個特別窩囊的衙門,這裡的官差看似權力很大,其實任務只是閉著眼睛蓋章,並且每個人都撈不到油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封建社會時期的衙門內,怎麼會有如此可憐的官差呢?
  • 清朝的宗人府是什麼職能,為什麼後宮嬪妃都很害怕?
    對於革除帶子這其實宗人府也有嚴格管理,其實除了黃、紅帶子之外,宗室這還有紫帶子,直系宗室被革除黃帶子其實就是降為紅帶子,而旁系覺羅被革除紅帶子則是被降為了紫帶子。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雍正公布弟弟胤禩40條大罪,下旨褫奪了胤禩的廉親王爵位,革除胤禩的黃帶子,削除胤禩宗籍,這要說一下,雍正革除了胤禩的黃帶子同時還將胤禩削除宗籍,胤禩連變成紫帶子的機會都沒有,直接被從玉牒中剔除了出去,但還是為了防止同姓通婚,像胤禩這種情況宗人府都會通常將他記錄在案,因何罪名削除宗籍,然後子女幾人等等重要身份資料。
  • 清代六部中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設有哪些官職?
    對於六部官員的設置情況,很多讀者很感興趣,曾私信筆者詢問,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有哪些官員?這個問題較為繁瑣,所以鋪開來講。六部設官的種類問題,大致包括這麼幾種:正官、屬官、首領官。六部正官,又叫堂官,就是尚書、侍郎,類似於今天的正副部長。明代是三人,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清代因滿漢復職制,尚書滿漢各一人,左侍郎滿漢各一人,右侍郎滿漢各一人,一共是六個人。
  • 滿清內務府:從這裡出來的,不是國寶就是巨貪
    就人數而言,是六部中人數最多的戶部的10倍。內務府下設廣儲司、都虞司、掌儀司、會計司、營造司、慎刑司、慶豐司,另設上駟院、武備院、奉宸苑。這就是通常所稱的「七司三院」。除了「七司三院」,內務府還下設三織造處、三旗參領處、掌關防處、三旗莊頭處、御茶膳房、昇平署、御藥房等,並管轄敬事房。
  • 樹小、房新、畫不古,此人必定是內務府
    清代後門衙門——內務府「樹小、房新、畫不古,此人必定是內務府。」這兩句話,是一位青年朋友寫出來問我的。他說:「內務府是什麼衙門,遍查榮錄堂印的縉紳,京裡京外各省衙門,全都刊列,就是沒有內務府。樹小、房新、畫不古又是什麼意思,特地向您請教?」
  • 清代通行皇宮大內的腰牌,具體什麼式樣,上面又寫著什麼字?
    清宮之中,服務皇室的太監、宮女以及內務府等衙門的人數數萬人,這些人進進出出皇宮勢必引起安全問題,也難免有人渾水摸魚進入皇宮大內,為此,清代統治者進行了一些必要的管理,對於經常出入禁宮的人發給憑證——腰牌。
  • 清朝「宗人府」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為何妃子聞之色變,寧死不去?
    清代有幾名后妃受罰的遭遇比較典型,她們中有的人被降級之後又神奇翻身,有的被關小黑屋裡終老,還有的被脫光衣服打屁屁……當然,最慘的還是光緒的老婆珍妃,因為老公太窩囊,她也跟著受了連累!在說這幾名后妃遭遇之前,我們先明確一點:宗人府管不到皇帝的後宮,嬪妃以及太監宮女們如果犯錯受到處罰,具體執行部門是內務府的慎刑司。宗人府和內務府的職能劃分很明晰:宗人府是皇帝宗族的管理機構,而內務府是皇帝家庭的管理機構,其下屬的「慎刑司」就是負責裁定罪行、執行刑罰的部門。下面咱們就說說幾名受處罰的嬪妃,從她們身上我們能看到,宮廷生活究竟有離奇和殘酷!
  • 甄嬛傳:為什麼大家提到慎刑司就害怕,提到宗人府卻雲淡風輕
    文|少年常樂遊在《甄嬛傳》裡懲罰人最常聽到的便是慎刑司和宗人府這兩個機構了。慎刑司是清內務府所屬機構,也是內務府七司之第五司,掌上三旗刑名。一開始叫尚方司,順治十二年改名尚方院,康熙十六年改名慎刑司。即使最後能活著出來,也只有在冷宮中待一輩子了。不過慎刑司雖然下手重,其案件的管轄範圍卻是依據《大清會典》而來,出於能力限制,主要負責一些具體案件的偵查和審理,有內務府管轄的上三旗內部發生的毆鬥或是與漢人之間的訴訟案件,但必須是仗刑一百以下的輕案,不然慎刑司無權審理。再大一點,涉及到皇家與宗室顏面的,便是由宗人府負責了。
  • 內務府「清庫存」的那些宮廷用器,是如何流入民間收藏的
    清宮內務府所在地 比如清代皇宮內,每年各造辦處製作、各國使臣進貢、朝中大臣進獻等,更是不斷刷新著珍寶的品質和數量。 比如在清代,每年內務府清理庫存時,就會選擇皇帝認為「無用」的器物,進行變價處理,和我們現在二手商品打折處理一樣。同時,它們還有一個專門的「鹹魚」市場出售。 這個「鹹魚」市場在哪裡?崇文門。
  • 清朝的「宗人府」是幹什麼的,為何妃子們聞之色變,不寒而慄呢?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清朝的皇帝們一生氣,就將「把某某妃子押送宗人府,嚴加審訊!」妃子們嚇得花容失色,寧死不去。那麼,清朝「宗人府」到底是幹什麼的地方,為何是一個那麼一個恐怖的地方,妃子們聞之色變,寧死不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了解其中的歷史真相。
  • 清代敬事房,就是管理太監的機構?還管皇帝,只是管理範圍很特殊
    清朝時期,隸屬於宗人府,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敬事房似乎只是一個管理皇宮太監的所在,但這個清朝時期存在感極強的機構,絕非只有這一個職能。《清史稿·志九十三·職官五(內務府)》有載:敬事房。專司遵奉諭旨,承應宮內事務與其禮節,收核外庫錢糧,甄別調補內監,並巡察各門啟閉、火燭關防。
  • 膽大包天的內務府
    ▼提起內務府,很多了解清朝歷史的朋友,特別是喜歡看清宮劇的朋友,這個名字應該並不陌生。清朝的內務府全稱叫總管內務府衙門,是管理內部事務的機構,專門負責皇上和後宮的私事,建立於清朝入關之後的順治初年,出於皇帝對內務府的信任與依賴,內務府的權勢越來越大,加之權力不受監督,因此貪汙成風,腐敗橫行,可以算的上是古代衙門史上最腐敗的衙門。
  • 簡述清代宗室的爵位承襲,以及在經濟上享有的特權
    八旗王公在經濟上的特權八旗王公除了可以承襲爵職外,在經濟方面也受到了優待。他們佔有大量莊園和人丁。康熙六年規定:「皇子分封,各按爵秩撥給人丁,莊園。親王分得糧莊、瓜園、果園等四十二所,投充人、新丁、炭軍、灰軍、煤軍一千七百七十五丁,三佐領下人五十戶。」
  • 清代,坐轎的和抬轎的
    清代前期對坐轎資格規定相對寬鬆,順治朝規定「不願坐轎、願騎馬者,各從其便」。據清人福格記載,清初京官中的漢人上朝時,很多騎馬,其後允許坐轎,三品以上官員坐四人抬的轎子,四品以下坐兩人抬的轎子。▲圖為一四人抬轎子清代中期,京官出行風尚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