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自康熙以後,歷朝帝王都標榜「滿漢一體」,並將此奉為國策。可實際上卻不是這麼回事,有清一代,抑制、防範漢人的意識,在滿族貴族的頭腦裡,仍然是根深蒂固的。這一點,在官員任職方面尤其突出。
清代將官位稱為「缺」,具體又分為滿缺、漢缺。在授予官職的時候,滿人不僅具有優先權,而且很多官缺漢人並不能擔任,當然,這裡所說的漢人不能擔任,是指不能擔任長官。這樣的官職很多,且多是十分顯要的部門。
一、宗人府
宗人府是管理皇室事務的機構,其排名也在六部之上。宗人府的最高長官是宗令,這個職務一般都是由皇室中資歷最深的親王擔任。其下為宗正、宗人,這兩個職務的任職條件也很高,非宗室王公不能勝任。
宗令、宗正名義上是宗人府的最高長官,但實際負責日常事務的卻是府丞和主事,這兩個職務一般是滿、漢皆設,且以漢人居多。因為宗人府涉及的工作較多,文字性的事務也很繁雜,因此需要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漢人擔任。
二、內務府
內務府是大內事務的管理部門,具體負責皇帝的衣食住行,所涉及的事務最多,其人員編制也最多,是清代最龐大的衙門。乾隆時期,內務府的大小官員多達3000餘人。
內務府的最高長官是總管內務府大臣,不過,總管大臣一般都設有數人,平均維持在4人左右。內務府大臣清一色是旗人,從無漢人出任的特例。內務府各官員的性質較為獨特,他們不僅是皇帝的臣子,還是皇帝的家奴,與皇室的關係更為親近。
內務府事務涉及面廣,廣儲司又是皇帝的私人小金庫,是清代中央機構中最有油水的部門,這樣的肥差自然是不會落到漢人頭上的。
三、理藩院
理藩院是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部門。我們知道,清代對少數民族的管理十分重視,本來清王朝就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對漢人似乎天生有一種畏懼感,生怕哪天江山就被奪走了,而對於蒙古等少數民族卻很放心,專門成立了理藩院來管理事務。
理藩院的最高長官是尚書,為滿人專缺,由皇帝特簡。比如雍正時期的隆科多,乾隆時期的和珅都曾擔任過理藩院尚書。不過,理藩院和宗人府一樣,在低級官員的設置上有漢缺,大多是主事、筆帖式一類的官。
四、侍衛處
侍衛處是負責大內警衛的機構,也是皇帝的貼身保鏢。侍衛處的最高領導是領侍衛內大臣,一般設6人,上三旗中每旗各2人。領侍衛內大臣官居正一品,出任此職的不是宗室王公,就是顯赫的旗人大臣。如索額圖、和珅都曾擔任過此職。
侍衛處的官員編制很多,除了領侍衛內大臣外,還有內大臣,散秩大臣、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一、二、三等侍衛等。這些侍衛一般都是從上三旗中挑選出來的精英分子。雍正朝以後,漢人擔任侍衛者也是有的,一般武舉狀元、進士都有機會擔任大內侍衛,但人數十分有限。
侍衛是旗人通過仕途的一個臺階,清代很多著名的大臣都是從侍衛這個崗位上發家的,如索額圖、明珠、傅恆、和珅等等,皆出身於侍衛。
五、步軍統領衙門
步軍統領衙門是京師的衛戍部隊,負責京師的治安和九門的啟閉,職責重大。步軍統領衙門的最高長官是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
步軍統領衙門下屬數萬人馬,在關鍵時刻甚至會危及皇權。因此對於九門提督的任命十分慎重,非皇帝親信不能勝任。再說清代皇帝對漢人掌兵十分忌憚,別說是步軍統領衙門這麼顯赫的部門,就是一般的中級武將,在選任的過程中也是慎之又慎。
六、新疆、西藏、蒙古、青海等處大臣
新疆在沒有建省之前,其最高軍政長官是伊犁將軍。和內地駐防的八旗將軍不同,伊犁將軍的權責最大,不僅治軍而且治民。伊犁將軍以下設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等,這些高級官員,都是旗缺。
蒙古、青海實行的旗盟制,也叫扎薩克制,都是從當地的蒙古部落首領中挑選盟旗主、盟主,頗有地方自治的味道。自乾隆朝平定西藏後,西藏的統治由班禪、活佛及駐藏大臣統一管理。駐藏大臣一般都是滿人,職責重大,為皇帝特簡。
七、各稅關、榷關
清代在全國各地設置了很多榷關,收取各種商稅。京城名氣最大的當屬崇文門稅關,各處稅關也是清代機構中最有油水的部門,而且皇帝也知道稅關最能撈錢,因此各稅關的任命一般為一年一任,但即便任期只有一年,也足夠後半生開銷了。
各稅關說白了就是雁過拔毛,在稅率和收稅的手段上並無具體的規定,全憑稅關一人做主。可以這麼說,全國大大小小的一百多處稅關,都是一筆糊塗帳,且都是專門為旗人設置的福利部門,這樣的部門,豈能便宜了漢人。
其實,清代還有很多機構是沒有漢缺的,諸如管理八旗的相關機構、負責陵寢的管理機構等等,都是專任滿人或旗人。基本上,凡是涉及滿人根本利益的崗位,都將漢人排除在外,極大地體現了滿漢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