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土地需要人來建功立業,精神的歸途需要天才來引導,偉大的音樂家是屬於最沒有爭議的偉大之人。繼交響樂之父海頓、神童莫扎特、樂聖貝多芬等偉大音樂家之後,奧地利作曲家佛朗茨·舒伯特(Schubert)是又一顆冉冉升起的音樂天才之星,於1797年1月31日誕生在維也納近郊赫田塔爾的一個平民家庭裡。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永不過時的浪漫主義有原始曠野的激情,常大風漫捲,又有純粹理性的沉思,月光的柔情總不期而至。德國有心理學派認為,「浪漫主義在藝術上的發展直到100年後的今天也還遠未過時,或許還從未到達過它的頂點,儘管它一再被其他各種藝術的、精神的潮流幹擾過」。
舒伯特《第六彌撒曲》(Philippe Herreweghe)
舒伯特身上與作品裡詩人的氣質,滲透著人文主義,並以自由放縱的態度廣泛地挖掘了細微情感中深邃雋永的內涵。「人文主義對音樂最重要的影響是使音樂與文學藝術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古代詩人與音樂家合二而一的形象誘使詩人和作曲家都去尋覓一種共同的表現目的。詩人們更關注其詩歌的音響,而作曲家們則著意去模仿這一音響」。他也是第一批維也納「自由藝術家」,全憑演奏和出版來供給生活。他窮困潦倒痛苦無依,生前無法擁有一架自己的鋼琴。在得下不治之症的第二年,他在信上寫出了無限悽楚:「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憐的人……每晚上床,我都希望從此長眠不起;而每個早晨,我只能使我記起昨日的悲痛」。風上的星辰明耀,飄著無人在意的霜霰,我知道是因我聽到細微的聲音,此世間沒有疾苦就是最好的了!他洶湧的情感藏匿在31年生命中急就的600多首藝術歌曲、2部聲樂套曲、21首鋼琴奏鳴曲、9部交響曲……零零碎碎地明示或暗示了他的幽恨鬱悶和傷感彷徨,同時又表達他的祈求與內心的美好。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一個曠世奇才的大男人,淚流何方!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裡,有德意志的靈魂,將美雕刻得精細浪漫。聽聽他的《水上吟》,伊莉莎白·施瓦茲科普夫或芭芭拉·邦妮的吟唱,這婉轉空靈的湖面,月華如水瀲灩無邊,深明淺豔皆秋光。無憂無慮只是出現在藝術音樂的想像中,卻無法在生活中擁有。《夜與夢》中草木深,空寂寥,心事重,夢的寥落在夜之外獨自暗中生長。《聖母頌》莊嚴溫潤地升起在大地之上,舒伯特吟唱著個人無法甩掉的哀怨憂傷,作品都有其獨特暗影憂傷的美妙性,引發幻想。電影《戀愛中的維多利亞》改編自維多利亞女王的青年時代,從1836年她登基前一年開始到1840年和阿爾伯特親王結婚為止,阿爾伯特酷愛的舒伯特《小夜曲》貫穿全片,輕鬆舒緩有如夜鶯般不倦地歌唱,如「渡水隨風太有情,縈花惹草恣輕盈」般柔情地描慕了倆人愛情的主題。「我彈奏的是我喜歡的舒伯特,這是他的『天鵝之歌』。我在心裡和你一起演奏」,親王如是說。《音樂瞬間》輕快活潑的民間舞曲風格,音色變化微妙,瞬間令人迷離,墜入不知今夕何夕的境地,不得不說,我仍然是無法用語言寫出這種纖細的感受。聲樂套曲裡,音樂從磨坊溪水潺潺的聲音生機勃勃地出發,到達冬天遙遠孤獨蒼茫的旅途,瀕臨死亡線上的絕望掙扎,要離別的無奈感傷,宿命的飄泊。大約在人跡罕至、水清草茂之處徜徉容與,是人世間最為賞心悅目的事了,浪漫主義者畢生都在尋找理想的家園。
《舒伯特鋼琴奏鳴曲》 D. 894, D. 958, D. 959, D. 960(傑羅姆·羅斯)
舒伯特的21首鋼琴奏鳴曲,可以說是緊隨貝多芬其後的鋼琴奏鳴曲經典,其中《第20鋼琴奏鳴曲》(D.959)與《第21鋼琴奏鳴曲》(D.960)被稱為是貝多芬之後最美的奏鳴曲,也是舒伯特的鋼琴曲之冠。生命之水流活潑開闊,奔湧不息,你能想像出是舒伯特離世之年的1828年的作品嗎?從最低的音漸行到最高音,每一聲都是他未曾沾邊過的幸福,卻流露出對生命的不舍,充滿期望與溫暖。他走了,漣漪未盡,留給我們的卻是無盡的謎。「舒伯特所特有的清純、稚嫩而飽滿的旋律線,在大小調的一連串神秘轉換中源源不斷地紛至沓來,又在無窮無盡的反覆中攀爬向前,裹挾著無邊無際的世事煩憂,在一片風捲殘雲的氣象裡盡情撒野……」,正如蘇東坡所說:「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德國音樂作家彼得·魯齊卡寫了一本《荒島音樂》,66位德國文化名人袒露音樂的心路歷程,在問卷「荒涼孤獨的小島」,在那裡有音樂陪伴,但只有一張(或一套)唱片,會選擇什麼?統計了一下,華格納歌劇《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與舒伯特《C大調弦樂五重奏》D.956都以5票之多入選最受歡迎的「荒島音樂」。評價說這首舒伯特五重奏屬於西方音樂中最偉大、最美妙、最不同尋常的音樂,是一部很難理解、極罕見的不容侵害的永恆作品,而且每次聽都會出現新的、不可描述的世界。表達了充滿悲傷地屈從於命運的主宰,在無盡的柔情裡逐漸變化,一直去到超越一切的境界,去到不可捉摸的彼岸。不論從寫作技巧還是精神層面來看,它都是室內樂作品中永恆的瑰寶,揭示了天才的彼岸秘密,作品表達的無盡詩情與無限生命力,突然噴發出來的熱情及沉靜,都是今生今世不想失去的。原來舒伯特對未來世界的思維是那麼清晰明確。
《舒伯特第八交響曲》(阿巴多/1989)
舒伯特的九部交響曲中,《第八交響曲》(未完成)和《第九交響曲》(偉大)這兩部作品把浪漫主義的樂思完美地融進了古典主義的色彩,驕人的抒情性與巨大的戲劇性結合,浪漫派交響樂的創作也從此初露端倪,使得浪漫主義首次以交響曲形式出現,縈迴不已,舒伯特全面的音樂才華一覽無遺。創作《第八交響曲「未完成」》時舒伯特25歲,繼「米羅的維納斯」雕像之後,這首樂曲很可能是西方藝術史上最著名的「未完成」之作,它只寫了前面兩個樂章。每次聽這,總是淚花閃動,有些美好,我們就怕會戛然而止。殘缺之美,也許沒有比它更好的了,是歸因於作品本身是一部完美無缺天才式的作品,因缺憾而偉大到極致。布魯克納的《第九交響曲》也是未完成,那是因為布魯克納大限到來。而舒伯特完全有時間續完這部作品,但他就此擱筆內中因由成千古之謎。曠世的傷懷、風雨飄搖般的憂思、徘徊與抗爭融進了「未完成」的偉篇之中。舒曼從日久蒙塵蛛網叢中的舒伯特遺物中,發現和整理了《C大調第九交響曲》,將它譽為《偉大交響曲》,並堅定地宣稱:「任何人如果不知道這首交響曲,那麼可以說他對舒伯特還了解得不多。」富特文格勒以他無與倫比的熱情和神秘憂鬱的大師手法指揮這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大美之作。第一樂章中,那圓號壯麗的回聲效果越過了高山和峽谷!第二樂章,莊嚴、憂鬱的閒庭信步,作為世俗化的朝聖者的漫遊,樂曲訴說著《浮士德》中名句:「停留一下吧,你多麼美呀!」終曲永遠充滿了暴風雨般的歡呼。舒伯特從《唐·喬瓦尼》中引用了十字勳章騎士的半句樂譜,就是騎士為了懲罰罪惡從冥府出現的那個半句樂譜。作品青春激揚、張力無限,百聽不厭。才發現心思細密的舒伯特內心湧動著華彩與雄心萬丈。
1839年,29歲的舒曼來到維也納,特地拜訪了舒伯特的墓地,回家的途中又特意到舒伯特的哥哥家造訪,看到了舒伯特生前的作品,激動得渾身發抖。舒曼曾經極其富有感情地寫道:「我曾有一段時間不大願意公開談論舒伯特,只有在夜深人靜之際,當著星光樹影夢想到他.我為這個新出現的奇才讚嘆不已,我覺得他的精神財富不可限量,浩瀚無垠,無與倫比。」經過他的不懈努力,讓舒伯特的天才之作重見天日。再往後,勃拉姆斯熱心收集舒伯特的手稿,並幫助出版了舒伯特全集。我們在勃拉姆斯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中,聽到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某些樂段的影響,他們是一脈相承的。20世紀上半葉是鋼琴大師輩出的年代,施納貝爾、密拉·海絲、肯普夫、克裡恩、席夫、李赫特、布倫德爾等大師致力於重現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我們熟悉的阿巴多也極力推崇舒伯特,上演他的被世人遺忘的歌劇,他認為舒伯特的歌劇非常精美,他還指揮了舒伯特的交響曲全集。在2013年8月的琉森音樂節,阿巴多指揮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時臉上寫滿了疲憊與憔悴,指揮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時則出奇地緩慢寂靜,猶如生命結束前的輓歌,幾乎是在一種唏噓的氛圍中結束,誰能料到,那成為了阿巴多生命中最後的音樂會。
只道寒深耽病久,諱說相思,舒伯特寫過這樣的文字:「許多年來,我一直唱歌,每當我歌唱愛情,我的心中便充滿痛苦,而每當我歌唱痛苦,我的心中卻充滿愛情。愛情和痛苦就這樣把我撕成了兩半。」愛情就像最芬芳的柚子站在枝頭一樣,永遠難忘;就像流星雨一樣美一樣易逝。愛情的苦澀化作一個傷口,永遠留在心中。
寫舒伯特,身邊總有《徒然草》相伴,亦不怕說破乏味,想來是怕自己對音樂史上最悲惻慟人的舒伯特哀嘆不已,因他的天涯飄零孤飛,因他深深淺淺的歡愉裡不經意藏匿著黯淡無望,想以豁達釋解他末年殘音獨倚清寒的悽清,淡化欲把握卻不能化解的悵惘以及古來世事如流水的人生遺憾。沒有一定的閱歷,沒有一定的歲月年輪,怕是難以達到「我在這個世上已經了無牽掛,只對於時序節令的推移還不能忘懷」那樣出世之人的淡然以及臻於「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最高境界。很難想像,青春的舒伯特是如何掙扎著走完這風逼雪欺緊相隨的悽苦一生!寒暑暗換,而長門深閉,人間悠長而寂寞,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高燭看海棠,低首賦古吟詩聆曲的沉醉,或者望星空的沉靜不語,這般金戈鐵馬之外的安撫如悽楚蒼涼之中的數朵堇花,猶如月下春信。舒伯特,有最深的豪情,最深的悲哀,然清澈美妙的旋律猶如盛開的迷迭香,細膩溫情的感情猶如細碎的流金融染了水流,他以飽滿的熱情叩開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大門,音樂挾帶著激情與人文主義的溫暖鋪天蓋地而來。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舒伯特《天鵝之歌 D957》(Thomas Oliemans/Malcolm Martin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