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3月3日訊(記者 孫海燕)今天,是第21個全國愛耳日,主題是「保護聽力 終生受益」。《健康課代表》科普視頻直播欄目特別邀請到了山東省醫學會職業病臨床分會主任委員、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職業病醫院(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閆永建,為大家講解「職業性噪聲聾的預防和診斷鑑定」。
問:什麼是噪聲?噪聲的來源有哪些?
答: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凡是幹擾人們生活,即不需要的那些聲音,都可以叫做「噪聲」。當噪聲對周圍人和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時候,就形成了噪聲對人體的汙染。
噪聲從它的來源,可以把它分為「工業性噪聲」和「生活性噪聲」。在生產過程當中,由於機器的轉運、氣體的排放、工件的撞擊和摩擦等原因產生的噪聲,稱為「工業噪聲」,也叫「生產性噪聲」。
工業噪聲分為三大類:機械性噪聲、空氣動力性噪聲、電磁性噪聲等等。在礦山爆破、壓力容器爆炸等等,它還可以產生短時間的強噪聲,這時候就可以引起爆震聾。生活性的噪聲,最常見的比如說像交通噪聲、建築施工工地上的噪聲等等。
問:噪聲會給人體帶來哪些危害?
答:噪聲,特別是高強度的噪聲,對機體健康損害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是表現為對聽力的損傷。
工業中長期接觸噪聲,可以引起慢性的聽力損傷,俗稱職業性噪聲性的聽力損傷,甚至噪聲聾。它發生的程度和接觸噪聲的時間、強度是密切相關。一次或者短時間接觸強噪聲的刺激,可以引起急性聽力損傷,又叫爆震性耳聾。
其次,長期接觸噪聲,可以引起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心理和心血管系統的非特異性損害,臨床表現有頭痛、頭暈、睡眠障礙等等,也可以有心率和血壓的不穩,也可以有胃腸、內分泌、免疫功能紊亂等等。在心理上,噪音可以使人產生厭煩、煩燥、妨礙語言收聽、工作效率下降等等。
問:噪聲它是怎麼測量的?我國的噪聲標準是如何規定的?
答:噪聲採用聲級計進行測定,換算成等效連續A聲級,我國衛生標準規定,噪聲職業接觸限值:每周工作5d,每天工作8h,穩態噪聲限值為85dB(A),非穩態噪聲等效聲級的限值為85dB(A)。
問:從事噪聲作業的職工,國家是如何對其進行職業健康監護的?
答:簡單來說,國家規定對接觸生產性噪聲的職工,要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上崗前,主要是為了篩查職業禁忌症,檢查規定:如果你環境中的噪聲強度,8小時等效A聲級大於85dB,工人應該每年進行一次職業健康檢查,如果這個噪聲的強度大於等於80dB小於85dB的時候,每兩年進行一次職業健康檢查。
為了避免存在暫時性聽覺閾移,職工應在脫離噪聲環境48h後,進行聽力測定。 若初次測聽結果異常需要,進行複查,複查時間定為脫離噪聲環境後一周。
需謹記,在做體檢的時候,應該選擇有資質的職業健康檢查機構進行體檢。另外,如果你從事了噪聲作業,在你脫離噪聲作業以前,一定要做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看看在離崗時是否引起了噪聲引起的聽力損害或者是噪聲聾。
問:如果懷疑自己得了職業性噪聲聾,怎麼進行職業病診斷?
答:如果職工有長期噪聲職業接觸史(一般連續接觸3年以上) ,在工作中漸進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懷疑患職業性噪聲聾的話,可以向用人單位提出,要求提供職業接觸史的相關資料。
職業接觸噪聲作業史;其他職業病危害如毒物接觸史;
既往工作環境中的噪聲檢測監測資料複印件;既往單位職業健康監護資料,本人職業健康檢查資料複印件:包括上崗前及在崗期間的,聽力動態檢查結果等。
然後到用人單位所在地、本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依法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就診。
職業病診斷機構接診後,要進行耳科一般檢查、主客觀聽力檢查等,一般聽力要重複測定3次,間隔3天以上。
根據檢查結果,排除偽聾,誇大性聽力損失,其他原因導致的感音神經性聾: 藥物中毒性聾(鏈黴素、慶大黴素、),傳染中毒性聾、家族性聾,美尼爾氏病,外傷性聾,突發性聾以及各種中耳疾患等。
結合職業接觸史,必要時還要對工作現場進行調查,然後綜合分析,才可以做出診斷。
問:噪聲對人體危害大,職業性噪聲聾應該如何預防?
答:預防「噪聲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掌握:
第一個方面,控制消除噪聲源,這是防止噪聲危害的根本措施。
第二個,控制噪聲的傳播途徑,通過一些措施降低噪聲的強度,包括吸聲器消聲、隔聲、隔震等等措施降低噪聲的強度。
第三就是隔離,如果這些還沒有辦法把噪聲降低到保護的程度,可以在工作區域建立一些隔離的操作室,讓職工在操作室裡邊進行操作。
第四個就是佩戴合適的防護用品。當工作場所裡邊的噪聲強度超過我們國家規定的職業接觸限制的時候,要佩戴不同的個人防護用品,包括耳塞、耳罩、防噪聲帽等等。
防噪聲帽或防噪聲頭盔的減噪效果是最好的,可以達到30-50dB。根據情況來進行選擇佩戴而在還是耳罩還是防噪聲帽。
第五就是實施聽力監護措施,就是定期對接觸噪聲的員工進行職業健康監護,觀察他的聽力變化,以便早期採取有效的幹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