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中二十一味》是一本以介紹揚中地方風味菜為內容的飲食文化專著,同時配套紀錄片,該書與紀錄片由南湖農場與南湖文化傳媒承擔全部出書費用,市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和新聞中心,廣電中心對本書編寫和出版給予了大力支持。該書的出版刷新了揚中四個第一:第一次對揚中美食進行全方位精選;第一次將揚中美食做成風味文化;第一次由獨家民資支持出版的美食文化著作;第一次實現由紙質書走向電商的跨越。
(請在WiFi模式下觀看)
豇豆、茄子、鹽、油、雞精、蒜片、辣椒、韭菜、五花肉等
將洗淨的茄子切成滾刀塊,豇豆切成約五六公分的豇豆段,五花肉切成薄片待用;花肉焯水去除油汙,然後爆炒至金黃色,再放豇豆段,繼續翻炒,加少許水燜燒,大約有七八成熟時,放進蒜片及辣椒,再放進削成斜塊的茄子,翻炒三四分鐘,加韭菜放佐料調味,出鍋裝盤即可。
特色:葷素搭配、色澤明亮、美味可口
豇豆茄子
何美娟
豇豆、茄子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蔬菜,大家都喜歡食用。
我長在揚中,清晰地記得,小時候夏天的餐桌上幾乎都有一大海碗豇豆燒茄子。每年春天,母親就早早地在菜園子裡闢出一塊地,細細地把土翻好,撒進農家有機肥, 栽豇豆最好採用隔年留下的種子,用鋤頭淺淺的刨個坑埋進去,澆水待發芽。其後,還要常常施肥、澆水、治蟲。等到豆苗有一兩尺長,就需用竹竿或是蘆柴搭成架子,把豆苗纏在杆子上,讓它順杆子往上爬。夏天那一根根密密地垂掛著的綠色豇豆,倒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聽母親說,茄子秧在生長過程中,易生茄虼蚤。特別是開花掛果的時候,稍不留神,葉和花,都被茄虼蚤啃光了。待到那一朵朵粉紫的花凋謝後,紫悠悠的茄子慢慢就垂下了。早餐時,母親偶爾會摘兩條帶著露水的嫩茄子,細細地切成茄絲,用鹽一戧,灑少許味精,一道早餐小菜就這樣做好了,喝稀飯搭茄絲,那是絕對的開味。切下來的茄頂角隨手扔進一旁的醬缸裡,過不了幾日,又是一道美味小菜。 母親將吃不了的豇豆用開水焯一下,曬成豇豆乾,留待冬日沒有蔬菜時吃。
夏日裡,幾乎每戶農家都是豇豆茄子一鍋燒,到了傍晚,瘋了一氣的我們,跑回家,盛半碗米飯,上面蓋上一層帶著湯汁的豇豆茄子,呼嚕呼嚕地吃得香極了。
品嘗了得月樓酒店祝師傅鏟下的豇豆燒茄子,才知道這兩種最尋常的食材原來還可以做得如此精緻。
豇豆茄子是一道尋常不過的家常菜,在揚中幾乎家家戶戶都這樣燒,但要把它燒好、燒得可口那還是要下點功夫,尤其是何時下茄子很有講究,放早了,豇豆不爛茄子爛,放晚了,豇豆太爛,茄子不爛,這都會影響這道菜的口味。祝師傅先將五花肉焯水去除油汙,然後爆炒至金黃色,再放進長約五六公分的豇豆段,繼續翻炒,加少許水燜燒,大約有七八成熟時,放進蒜片及辣椒,再放進削成斜塊的茄子,翻炒三四分鐘後撒少許韭菜花配色調味。一道葷素搭配,色澤鮮亮的豇豆燒茄子就這樣做成了。
也許是這道菜既下飯,又可口,又或是吃到這道菜時能想起家的味道,每到夏秋時節,無論是在飯館吃飯或是在家庭餐桌上,豇豆茄子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菜。現在,人們還變著花樣,將豇豆切絲和肉絲一起炒,茄子刨絲和面做茄餅……
這是巨變的時代,無論人們的腳步怎樣匆忙,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