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名詞,叫做"35歲危機"。大概意思是,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都明文規定只要35歲以下的人。這個現象很扎心,但很現實。不難想像,在中年失業,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朋友老何,是一名40多歲的程式設計師,慘遭公司無情淘汰。老何是家裡的頂梁柱,他不敢把失業的消息告訴妻子,只能像往常那樣,提著公文包出門,但這次不是去上班,而是去找工作。
人才市場裡都是一張張年輕的面孔,老何在人群中,顯得有些"鶴立雞群"。好不容易等到他,面試官一看年齡42,抬頭看了一眼他:你確定年齡沒錯?老何紅著老臉點了點頭。"下一位。"就這樣,他被淘汰了。
在社會上,像老何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已過不惑之年,找工作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再就業,年齡成了最大門檻;跑去創業,又過了賭上身家、孤注一擲的時候,想法最後停滯不前。
不過事無絕對,還是有人在中年創業成功的。最近就看到報導,有個叫吳阿東的中年人,去年將穗康玉米這個曾在消費端聲名不顯的玉米品牌,通過拼多多賣出7000萬元鮮食玉米,今年預計銷售過億。
他的人生可謂跌宕起伏,1998年,吳阿東在北京中關村闖蕩,從事電腦配件等IT銷售工作。2002年,又加入臺企微星科技,此後一路升任到微星科技副總。直到2018年,他才離開微星。
步入中年的吳阿東,並不打算提前退休,他發現自己"閒不下來",還想創業再做點事情。這時,他結識了張家口穗康鮮食玉米公司總經理李向前,兩人一拍即合,要拓展鮮食玉米的電商業務。
說幹就幹,2019年,吳阿東和他的前微星同事一起,正式組建了穗康電商公司,做玉米的線上生意。和很多創業者一樣,起初生意並不順利,他在傳統電商平臺,一個月砸幾十萬做推廣,3個月花了100多萬,玉米卻沒賣出去多少。
到了秋天,吳阿東又把目標瞄準到新電商平臺,憑著穗康強大的供應能力,他不僅把店鋪開到拼多多上,還拿下了"多多果園"玉米採購的合作。
結果生意紅火程度很快超出吳阿東的想像。平價、優質的穗康玉米產品,依託拼多多去中心化的流量匹配模式,受到網友們追捧,迅速成為銷量10萬+的爆款產品,當年就賣出7000萬元。
談起這段經歷,吳阿東感慨連連,賣農產品辛苦,但種農產品更加辛苦。相比以前賣電腦,把農產品賣好能帶來更大的社會成就感。畢竟產業鏈上遊,還有無數盼著致富的農戶。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很多時候,中年人也有年輕人不可比擬的優勢,他們更沉著穩重、眼光獨到,同樣能幹出一番事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