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範姐的相機借給朋友了,本期早範,講真,沒有內容可推送!翻出一篇關於潮汕魚飯的舊文救急,原文首發於公眾號「潮汕物食」。)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了兩季,被眾多吃貨奉為聖經,捧紅了一大批出鏡的美食,但早範姐發現它竟遺漏了俺大潮汕最具地方特色、又最大眾化的海鮮菜餚——魚飯。
是不是立馬腦補了一鍋魚混合著米飯?或者米飯上面放著一塊魚,類似日本的鰻魚飯?再不濟,也是一碗米飯配一盤魚吧?記得小時候,村裡有人落巷叫賣魚飯,早範姐急忙跑去看熱鬧。一看,大失所望:「明明是魚,哪來的飯?」
對,魚飯非飯。那麼,魚飯到底是什麼?
鮮魚不經打鱗劏肚去腮,洗淨後用鹽水浸泡,裝於小竹筐中再放入大鍋裡用高濃度鹽水煮熟,晾涼後即成魚飯。魚飯最大限度保留了魚的原味,佐以普寧豆醬,鮮美無比。
舊時沒有冰箱,漁獲難以保存,漁民們總結出 「一鮮二熟三幹四鹹五醃」的處理方法。「鮮」是趁鮮販賣,「幹」是曬成魚乾,「鹹」是製成鹹魚,「醃」是醃成魚鮭或魚露,至於「熟」,就是煮成「魚飯」。
既然和飯一毛錢關係都沒有,為何要叫魚飯?潮菜專家張新民如是說:
「魚飯之名,說法有二:一種認為煮熟後的魚飯一簍簍擺放著,就像一鍋鍋乾飯一樣,而且魚飯新鮮原味,鹹淡適中,吃起來往往沒完沒了就像吃飯一樣,所以就被稱為魚飯;另一種認為魚飯與疍民的生活習俗有關。疍民亦稱水上人家,古書稱他們是『不粒食者』,即以魚蝦蚌蛤等海物為生,不依賴麥粟等粒狀糧食。」——張新民《魚飯,吃魚的哲學》(三聯生活周刊2012年第24期)
魚飯本是船家為了及時保存海上捉獲的魚,因地制宜想出來的烹飪方法,所以品嘗的地點當然越接近「產地」越好。在潮汕沿海地區,幾乎凡是有捕魚的地方,都加工製作魚飯,早範姐的坐標移至地處粵東沿海的饒平縣汫洲鎮。
到達這家事先聯繫好的魚飯作坊時,負責煮魚飯的胡大哥正在揀魚,「新鮮的魚來了,先把殘缺的、破肚的選出來,選好後用清水衝洗乾淨,放入鹽水中浸泡30分鐘以上,撈起後擺進竹篩裡。」胡大哥一手壓著竹篩,一手碼魚,魚尾放在中間魚頭在邊沿,沿同一個方向擺成花環狀(魚頭向左,否則有些老人家忌諱)。
然後再抓起一把海鹽,均勻撒在魚上。不多時,旁邊的竹筐已壘起幾層。魚碼好後,還要在魚上面放一個蒸隔,用石頭壓住,「(這是為了)防止魚在煮的過程中變形」。接下來,就可以開始煮了。煮魚飯,講究「猛火、深湯」,所謂湯,即是鹽水。將竹篩擺放在吊架上,用吊鉤將吊架沉放入鍋中,猛火煮。「時間視魚的種類,個頭大小而定,一般15分鐘左右。」當然,煮好的魚飯不能馬上食用,還要用煮沸的鹽水淋在取出的魚上,清洗去魚面的雜質。最後,在通風處晾涼幾個小時方可食用。魚飯的製作工藝相對簡單,但為何如此鮮美?除了老生常談的「魚要新鮮」,還有什麼奧秘嗎?即使看了魚飯的整個烹煮過程,早範姐還是沒有看出個所以然,不死心只好求教胡大哥。「做魚飯,要選魚」以常見的巴浪魚飯為例,一般做魚飯的巴浪魚長度約15至20釐米,且要選擇下半夜捕撈的巴浪魚。上半夜的魚腸道尚未消化易生肚,魚飯是不開肚整條烹煮。選用上半夜的魚會影響巴浪魚起鍋後的品相。而浸泡鹽水也是為了讓魚在鍋中烹煮的時候,更好地保持魚身美觀。
「最關鍵的,還是魚要新鮮!」沒有凍庫的年代,漁船一靠岸就要馬上煮魚飯,一連做兩三天也是常有的事。「還有,使用的竹篩都是一次性,我們煮魚的鹽水也是有配比的。」胡大哥說。
一個個的小竹篩裡整齊疊放著各式各樣的魚飯,有的潔白如玉,有的閃著淡黃的金光,甚是誘人,早範姐看著看著都在咽口水了。魚飯一般可以保質3~5天,便於運銷到大城市和內地的鄉鎮。即使一時半會賣不完,還可以曬乾後成魚脯再賣。
這家作坊的魚飯大都銷往潮汕三市和廣州、深圳兩地的餐廳、肉菜市場。作坊老闆是汫洲本地人,姓林。做老闆並不清閒,他告訴早範姐,每天凌晨一點多,他載著魚飯從汫洲出發,走324國道,大概能在凌晨4點鐘左右到達到普寧的海產品批發市場,將魚飯轉手給商家。然後,採購剛捕獲的鮮魚,馬不停蹄趕回汫洲,回到家中,通常已是午後1點鐘。
這樣的日子,林老闆已過了十幾年。累不累?「養家餬口哪有不累的,年輕時討海,更累,習慣了就好,小本生意,知足常樂。」林老闆輕描淡寫。潮汕人喜食麋(粥),即使身處異鄉,也改不了這習慣。配麋的菜式,最常見的是各式雜鹹,其次便是從市場購回的魚飯了。
傳統魚飯多用價格相對低廉的魚製成,以巴浪、吊景、江魚、紅魚、姑魚等最為常見。經濟實惠,味道鮮美,是尋常人家餐桌上的常客。隨著潮菜的發揚光大,隨處可見的潮汕大排檔都能吃到魚飯。做魚飯的方法也非一成不變,近年有高端食肆改變魚飯只用低檔魚的傳統,將「非主流」的蘇眉魚和東星斑做成奢華魚飯。還有餐廳將魚飯改煮為蒸,將魚打鱗去肚除腮,再用鹽水浸漬,放入大盤中上蒸鍋蒸熟,蒸出來的魚湯無需倒掉,冷卻後放進冰箱,魚湯會變成一層淡黃色的魚凍,魚凍嫩滑,魚肉緊食,兩種不同口感的交融,別有一番風味。這種蒸出來的魚飯,也適用於家庭烹飪。
樸素的魚飯飽含著向海而生的潮汕人與海的情感,其烹煮方式也體現了潮汕漁民的智慧,潮汕人對食材新鮮程度的苛刻,和對保留食材本味的執著。魚飯的味道,是故鄉海風的味道,是鄉愁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