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窯記

2020-12-27 瀟湘晨報

周明平(前)和燒窯師傅周鶴年在陳家窯內商討匣缽的具體擺放位置(12月25日攝)。 這幾天,在浙江省龍泉市寶溪鄉溪頭村的陳家窯作坊,44歲的龍泉青瓷藝人周明平和妻子周慶紅忙著整理經過速燒成型、上釉後的瓷胚,並一件件裝入匣缽,再交由燒窯師傅放入作坊邊的龍窯內。 周明平是龍泉青瓷傳統龍窯燒制技藝研究會理事之一。他出生於寶溪,自幼耳濡目染龍泉青瓷技藝,後學習瓷藝,對傳統龍窯燒制情有獨鍾。他說:「傳統龍窯燒制周期長,一窯瓷器,我們自己的團隊要經過半年準備,但慢工出細活。」 將大大小小上千件瓷胚裝入匣缽,是相當繁重的勞動過程。周明平預計這次裝窯要持續6天時間。裝窯完畢後,經柴火燒制兩天兩夜再冷卻,他們的這一窯龍泉青瓷預計在2021年1月2日迎來開窯。 在溪頭村,龍窯「不滅窯火」,一月一窯。溪頭村共有7座保存完好的古龍窯,見證著龍泉青瓷的傳承與發展。 2006年,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龍泉青瓷燒制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周明平的妻子周慶紅在裝窯過程中整理瓷胚(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周明平和妻子周慶紅在陳家窯作坊內合影(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周明平在陳家窯作坊為即將裝窯的瓷胚補釉,他的女兒在旁邊玩耍(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周明平在陳家窯作坊檢查即將裝窯的瓷胚(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周明平的妻子周慶紅在裝窯過程中仔細檢查瓷胚(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燒窯師傅搬運裝有瓷胚的匣缽,準備放入陳家窯作坊邊的龍窯內(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燒窯師傅周鶴年(左)在陳家窯作坊搬運裝有瓷胚的匣缽(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周明平的妻子周慶紅在陳家窯作坊將瓷胚裝入匣缽(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燒窯師傅周鶴年搬運沉重的匣缽到陳家窯內(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來源:北青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八斤狸貓降伏老鼠精———六十裝窯的另一說
    15:49:17 來源: 高密瞎話 舉報   八斤狸貓降伏老鼠精  ——六十裝窯的另一說
  • 名揚天下霍州窯
    到了元代霍州窯已達到北方陶瓷首屈一指的地步,人讚譽「霍州瓷窯,登峰造極」。可惜霍州窯精湛的製作工藝,到了清末,日漸衰退。窯旁西有煙囪一個,窯東側有裝人瓷坯,取出瓷品,燒火的通道口一個。另外,在李曹鎮楊家莊村東發現有為陳村霍窯生產白色釉泥的石窯、釉料石碾等器具文物。
  • 玉窯龍窯建盞柴燒記-攜盞邂逅於方寸茶臺
    龍窯的框架均採用百年老木材從工藝角度而言,柴燒與電燒的前端準備工作流程大致相同, 但準備工作繁複雜項居多, 從裝窯至燒制過程起顯得猶為重要, 洗泥、備柴、拉坯、上釉、裝窯等工作入匣缽裝窯正在進行當中,前期的二次試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匣缽中灑滿稻草灰,並墊上由稻灰製作而成的墊餅,以防止粘底。
  • 賣炭翁山裡忍飢挨凍,一窯炭燒一周只能賣千元
    燒炭的窯都是依山挖出來的,要在山坡上找塊土層厚的地方,(至少要有一米厚),挖一個直徑兩米園坑,下面開一個燒火口,在上面左右兩邊要開兩個排煙道,頂蓋一定要做好,不能透一點空氣,絕對密封。接下來是裝窯,把截好的木材運過來,裝到窯裡。每一根都要豎起來擺放,擺放兩層,把整個窯要都要裝滿,不能留空隙。在點火口,要擺放一些好燒的樹木,最好是幹木頭,靠這些好引燃裡面溼的硬木材。
  • 巧蓁:窯你一口開闢「第二戰場」並非「窯不可及」
    來自廣州的窯烤麵包品牌巧蓁窯你一口無疑給出了一個完美的答案。巧蓁的窯你一口品牌並未一味地擴大生產、大開門店,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了產品本身。其憑藉國內領先的「窯烤技術」贏得了市場的高度好評,這就是對曹巧蓁品牌堅持關注產品本身和不忘初心提升行業技術的最大肯定。窯你一口是巧蓁烘焙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窯烤麵包品牌。
  • 農村愛情題材網絡劇《窯裡窯外》即將開播
    日前,由導演夏天編劇,懷安縣海利演藝主要演員參演的一部以反映脫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為主題的網絡劇《窯裡窯外》在新建設的民俗旅遊景區——懷安碹窯藝術小鎮開拍。       據了解,網絡劇《窯裡窯外》以脫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為主題,以地域特色為基調,結合風土人情、田園生活等為元素,由主人公鄒小康個人命運的悲觀曲折到走上正途的改變
  • 潮汕人小時候都是這樣窯番薯、窯雞的!可惜現在很難有這樣了…
    各種雜木乾柴往窯裡丟,火越旺越好。窯燒得越紅透,窯出來的紅薯和雞就越香。其實,地裡剛挖回來的紅薯,馬上拿來做紅薯窯,並非上上之選。最好是先擱上一段時間,讓秋風吹去一部份的水份,紅薯外表看起來有點發蔫了,這時候的紅薯糖份就很純了,拿來烤也好,窯也好,才是最甜的。但大家都迫不及待了,等待實在太熬人了。
  • 大美【玉成窯】——文人紫砂壺的「一簾幽夢」
    老先生見吾有心,特將玉成窯有關見聞錄之手信贈餘,令吾感動並寶之。玉成窯始創於清同治年間,據考證原為奉化石 林窯,後經慈城籍書法家梅調鼎之倡,並得滬甬兩地名門之助,在慈城建窯,雖燒造時間不長,出品數量亦有限,然品種卻頗多,器品以文人自用玩賞、相互交流為 主,亦有依同好要求定製之器。
  • 巧蓁:窯你一口尋覓生活裡的煙火味道並非「窯」不可及
    創新之路——回歸本源,匠心窯烤在烘焙產品創新停滯、烘焙技藝日漸流失的當下其實不插電也能變出香噴噴的麵包,而巧蓁窯你一口的窯烤在這個過程中看重了潛力較大的中高檔烘焙市場,細化了市場競爭,用廣東特有的荔枝木龍眼木為燃料,用傳統土製窯烘焙,走匠心窯烤麵包之路。巧蓁窯你一口窯烤為什麼另闢蹊徑選擇窯烤麵包呢?其實,窯烤麵包是起源於15世紀中葉的義大利,後來人們發現,用果木燜烤出來的麵包帶有果木原香,口感更為純樸,口味更勝一籌。
  • 鍾鳳文:請不要迷戀宋哥(窯),宋哥(窯)只是一個傳說!
    確立哥哥洞窯為元代民窯的性質。通過對文獻中「制」的深入理解,參以器物比對,終結了所謂的「官哥不分」現象。書中還對傳世哥窯、明清仿哥窯、龍泉黑胎青瓷等相關的文化現象,即哥窯現象進行了梳理和揭示。可以說《哥哥洞窯與哥窯現象》一書破解哥窯啞謎,辨識哥窯特徵,揭秘哥窯興亡,揭示哥窯現象。
  • 氣溫40窯溫500:一個窯烤麵包師的48小時
    現在農場終於有了我的麵包窯情人,爐溫從500度慢慢降到260度,是特別適合鄉村包烘烤的溫度,可以讓麵團短時間內膨脹,呈現完美的裂口。外皮更薄卻能更好地鎖住麵包哪的水分,讓麵包帶上些許的柴火味。農場招牌柴火窯烤鄉村包
  • 《滎窯食記》第一季第十四集「砂鍋焗魚頭」起鍋,配菜是「砂鍋花椒魚片」.
    中國最文藝的健康美食人文非遺主題精品短視頻《滎窯食記》第一季,終於正式上線。
  • 德遠集團大漢窯品牌新聞發布會暨大漢窯總部開業盛典圓滿成功!
    9月15日,德遠集團在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紅樹林酒店舉辦了盛大的大漢窯品牌新聞發布會暨大漢窯總部開業盛典活動。
  • 麵包窯建築首日記
    積木、壘土,升出地面,鑽進土坡,於是就有了窯。磚窯、瓦窯、瓷窯.所謂的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火。它用於燒制。而另有一字曰「窖」,窖是不需要火的,是儲存,是挖進去。而窯是升上來。現在的人們,做麵包,將麵粉放進鐵皮箱中烤,失去了食物最本真的味道。早年的歐洲人,他們自己動手,用隨手可得的土、石,來建一個麵包窯,來將養自己和家人。這樣烤出來的麵包,有食物最天然的香味。
  • 《破窯賦》
    《破窯賦》相傳是北宋大臣呂蒙正的作品。
  • 龍窯與倒焰窯柴燒又有何不同?怎麼區分兩者?
    柴燒歷史較為悠久,建盞的燒制一開始就是採用柴燒法,用最傳統的木材進行升溫,而柴燒又分為傳統龍窯柴燒與倒焰窯柴燒。有不少盞友剛看到看到這個兩個詞,不知道如何區分兩者,所以我們就來談一談龍窯柴燒與倒焰窯柴燒。
  • 千年窯火高陂瓷
    龍窯是沿傾斜山坡、從低往高砌築而成,由窯頭、窯室、窯床、窯門、窯頂以及窯窗投料孔、排煙孔等組成,長度在20米至45米之間。其燃料多為柴片、松毛枝、魯萁和山草等。每次龍窯開燒前,窯主都要祭拜「窯伯公」,祈求多出正品。窯火點著後,為使火力貫通而均勻,窯工們要憑藉經驗,不分晝夜從窯窗觀看火膛火焰顏色來判斷窯內溫度,「前面烤火,後背出水」,指揮燃料加減。
  • 萬科港窯路項目A區效果圖曝光!
    9月8日,宜昌市自然資源規劃局發布《宜昌宏朗程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港窯路居住項目A地塊批前公示公告》,萬科港窯路項目A地塊經濟技術指標及效果圖曝光。公示日期:2020年9月8日至2020年9月16日(7個工作日)。
  • 美瓷鑑賞—均窯方耳三足爐
    均窯有唐均,宋均,金均,元均,明均之分。鈞瓷與其他瓷器一樣,由陶器演變而來,是對陶器的繼承和延續。根據考古發現和對現存古鈞瓷的研究,古代鈞瓷的器型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日用生活器皿類器型,另一類為陳設類器型。有的專家認為,以碗、盤、碟、爐、鼎等民間日常用器為主的俗稱民鈞。與此對應的,是以花盆、洗、尊、瓶等為主的造型,俗稱官鈞。官鈞瓷器,造型大雅,窯變美妙,被認為鈞瓷中的珍品。
  • 紫藝 說是水火難容,只因不懂窯燒
    除了作者的技藝和名氣,呈現作品的的就剩下泥料與窯燒了。如果說泥料可為父,那麼窯燒為母當之不愧。窯燒如此的舉足輕重,在大家標榜泥料的時候,我們來談談窯燒。 窯燒完美,紫砂壺的「水色」就好,要達到漂亮的「水色」,一般取決於泥料本質的好壞和配比,加上達到預期的窯溫,砂礫與泥漿共同融成漿面呈現如玉如脂的微透明狀,這種在高溫下行成的漿面流動感,就是「水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