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在江安農村
還沒有那麼多琳琅滿目的零食
更多的不是山上的野味
就是家裡的自製美食
比如像石磨豆花這樣的自製美食
「老闆,舀兩碗豆花。」在江安許多小館子,經常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但現在很多豆花都不是用石磨的了...為了滿足你們舌尖上的欲望,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回江安農村老家回顧一下,我們一起吃過的豆花是怎麼做出來的。
不過說起它的製作程序,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絕對不懂的。石磨豆花的製作程序,連個小細節都馬虎不得。想吃碗高質量的豆花,選材很重要,首先採選顆粒飽滿色澤亮麗的黃豆,用水浸泡,一般兩到三個小時為最佳。
然後就要推磨了,這種老式石磨,以前農村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推磨很辛苦,通常需要兩人一起或者輪流,旁邊還要站個添磨的。話說添磨也是一種技術活啊,不僅要快還要準。一兩小時後,等所有豆子都磨成白色醬汁了,第一道工序才算「殺割」。為避免被罵「生前手沒生後手」,用完石磨後要記得清洗乾淨。然後豎起來晾乾之後,再把它裝回原來的樣子。
接下來就該點灶燒鍋了,燒豆漿有個小訣竅,等豆漿開始冒泡,就開始用微火,並用扇子扇火,直到豆漿被完全燒開。
1
豆漿燒開了就要瀝豆漿了,瀝豆漿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一點也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首先工具要準備好,筲箕一個、碾架一個、瓜瓢一個、紗布一塊(要大塊的),工具準備好後,把碾架放到大鍋上面。
然後把筲箕放到碾架中間,紗布直接鋪在筲箕裡,把紗布鋪平。再把煮熟的豆漿一瓢一瓢地舀進去,用力壓,直至豆渣被完全分離出來。鍋裡的豆漿舀完後,你會發現鍋底有一層金黃的鍋巴,鍋底上的鍋巴,可是小時候的美味,還有上面浮的那層豆漿皮,巴適!
最後一步就是點豆花了。在點豆花之前,小編舀了很大一杯豆漿,加了點白沙糖,味道真的又濃又醇香。比起現在街上賣的幾元一杯的豆漿,真的正宗很多。
點豆花用的是膽水,在膽水的催化之下,顫巍巍的豆花就出爐了,裡面淡黃色的「告水」可以說是小編的最愛了,單是喝這個「告水」,小編都可以喝兩大碗。
微火燜個幾分鐘,剛剛的一鍋豆漿就變成了一鍋豆花,要是再用筲箕壓一下,就更棒了~油海椒、蔥蔥、木姜菜(或著木姜油)、搗碎的花生米,這些是吃豆花兒的標配,少一樣都不完美。把蔥蔥、木姜菜都切得細細的,然後和成蘸水,夾上一塊豆腐花往蘸水裡蘸一下,吃到嘴裡……簡直下飯到不行。
吃豆花就是吃新鮮,剛舀起來的嫩豆花,又滑又嫩又燙,夾一小塊到豆花蘸水裡,讓豆花輕輕地翻滾一下,再輕輕夾起來放在米飯上,和著米飯一口吃掉。米飯的甘甜豆花的鮮嫩軟綿和調料的香辣在我舌苔上翻滾,輕輕一抿就化了,太下飯了!
石磨舊了,做石磨豆花的人也漸漸老去,
你還記得那些年石磨豆花的味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