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下磨出的豆子,柴火灶臺裡做出的豆花,勾起多少江安人的回憶!

2021-02-12 江安橙鄉網

小時候

在江安農村

還沒有那麼多琳琅滿目的零食

更多的不是山上的野味

就是家裡的自製美食

比如像石磨豆花這樣的自製美食

「老闆,舀兩碗豆花。在江安許多小館子,經常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但現在很多豆花都不是用石磨的了...為了滿足你們舌尖上的欲望,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回江安農村老家回顧一下,我們一起吃過的豆花是怎麼做出來的。

不過說起它的製作程序,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絕對不懂的。石磨豆花的製作程序,連個小細節都馬虎不得。想吃碗高質量的豆花,選材很重要,首先採選顆粒飽滿色澤亮麗的黃豆,用水浸泡,一般兩到三個小時為最佳。

然後就要推磨了,這種老式石磨,以前農村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推磨很辛苦,通常需要兩人一起或者輪流,旁邊還要站個添磨的。話說添磨也是一種技術活啊,不僅要快還要準。一兩小時後,等所有豆子都磨成白色醬汁了,第一道工序才算「殺割」。

為避免被罵「生前手沒生後手」,用完石磨後要記得清洗乾淨。然後豎起來晾乾之後,再把它裝回原來的樣子。

接下來就該點灶燒鍋了,燒豆漿有個小訣竅,等豆漿開始冒泡,就開始用微火,並用扇子扇火,直到豆漿被完全燒開。


1

豆漿燒開了就要瀝豆漿了,瀝豆漿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一點也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首先工具要準備好,筲箕一個、碾架一個、瓜瓢一個、紗布一塊(要大塊的),工具準備好後,把碾架放到大鍋上面。

然後把筲箕放到碾架中間,紗布直接鋪在筲箕裡,把紗布鋪平。再把煮熟的豆漿一瓢一瓢地舀進去,用力壓,直至豆渣被完全分離出來。鍋裡的豆漿舀完後,你會發現鍋底有一層金黃的鍋巴,鍋底上的鍋巴,可是小時候的美味,還有上面浮的那層豆漿皮,巴適!

最後一步就是點豆花了。在點豆花之前,小編舀了很大一杯豆漿,加了點白沙糖,味道真的又濃又醇香。比起現在街上賣的幾元一杯的豆漿,真的正宗很多。

點豆花用的是膽水,在膽水的催化之下,顫巍巍的豆花就出爐了,裡面淡黃色的「告水」可以說是小編的最愛了,單是喝這個「告水」,小編都可以喝兩大碗。

微火燜個幾分鐘,剛剛的一鍋豆漿就變成了一鍋豆花,要是再用筲箕壓一下,就更棒了~

油海椒、蔥蔥、木姜菜(或著木姜油)、搗碎的花生米,這些是吃豆花兒的標配,少一樣都不完美。把蔥蔥、木姜菜都切得細細的,然後和成蘸水,夾上一塊豆腐花往蘸水裡蘸一下,吃到嘴裡……簡直下飯到不行。

吃豆花就是吃新鮮,剛舀起來的嫩豆花,又滑又嫩又燙,夾一小塊到豆花蘸水裡,讓豆花輕輕地翻滾一下,再輕輕夾起來放在米飯上,和著米飯一口吃掉。米飯的甘甜豆花的鮮嫩軟綿和調料的香辣在我舌苔上翻滾,輕輕一抿就化了,太下飯了!

石磨舊了,做石磨豆花的人也漸漸老去,

你還記得那些年石磨豆花的味道嗎?

相關焦點

  • 活水豆花
    一者,豆莢成熟後在陽光炙烤下極易炸開,清晨露水潤著可避免損失;二者,豆秸多絨毛,乾燥後極易脫落,大熱天鑽進衣服裡,癢得可真叫人受不了。將豆子整株收割回來,放在石壩上,任夏日裡四十度的太陽焦烤著。到下午兩三點鐘的時候,在陽光最毒辣時,就該戴上草帽、扛著「糧蓋」去打豆子了,因這時溫度最高,豆子最容易打出來。
  • 小學生滿分作文賞析-《我教叔叔磨豆花》
    又到了每周一節的生活課了,我和張宇恆扛著笨重的磨擔,左搖右晃的從勞動工具室出來。沒過多久,便到了目的地。青苔吸附著的石磨底座,透射出一種神神秘秘的感覺,石磨磨損的痕跡已被雨水衝刷得光滑如新,足以顯現它的古舊,仿佛如一尊價值連城的文物,讓人覺得這簡直比一座瑪雅觀賞物還神秘、寧靜。因為一個暑假都沒有人來打理過,石磨髒得很。
  • 摘柿子、推豆花、打餈粑…
    宜賓新聞網宜賓人關注宜賓新聞網 關注終於!終於!想出遠門怕人擠人宅在家裡又無聊不如去江安縣紅巖村「柿子部落」摘柿子、推豆花打餈粑、吃土雞體驗一把農家田園生活吧~「柿子部落」「柿子部落」位於宜賓市江安縣紅巖村
  • 最深處的記憶——高中門口的豆花泡饃
    豆花泡饃在外漂泊多年,每次回家的第一頓飯就想吃豆花泡饃。或許,這是緩解鄉愁的良方。但怎麼吃,也吃不出那種的味道,不,更確切的說,是一種回憶。次日凌晨,老漢就著手用豆漿機磨豆子,將泡圓的豆子與水一勺一勺的倒進豆漿機裡,只見豆漿機前面的盆子裡,乳白色的豆漿一個勁的往出翻。豆子磨的是越細越好,這樣做出的豆花才有勁道。老叔是磨了一遍又一遍,磨好的豆漿看上去,既沒有漂浮物,也沒有沉澱物,完全是白色的膠體。接下來煮豆漿,在煮的過程中表面會不斷浮出白色的泡沫。老姨一邊用勺舀,一邊給灶火多加硬柴,直至豆漿燒滾。
  • 老外遊墊江:「磨豆花很有趣,牡丹花很美」
    時下是墊江牡丹的最佳賞花期,來到此地賞花的遊客絡繹不絕,這其中還包括不少外國遊客。3月31日,30名在渝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外國友人來到墊江縣太平牡丹園,在觀賞牡丹盛開的同時,還體驗了墊江石磨豆花的製作,讓大家流連忘返。一場春雨,讓「牡丹故裡」的牡丹花更加雍容華貴。
  • 重慶豆花,墊江第一
    墊江人有多愛豆花,不言而喻。「墊江人做豆花的時候,沒有一扇石磨是輕鬆的 」一年365天,墊江都能吃到清晨現磨的新鮮豆花天蒙蒙亮,豆花店老闆就開始了一天的美味輸出泡:陰嘴黃豆浸泡,直到表面光滑、豆衣都解開,是磨豆子的最佳時機。
  • 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片尾臺詞「辛苦娘子磨豆腐」背後的心酸
    這時候吳孟達說出了一句流傳很廣的臺詞:「辛苦娘子磨豆腐,辛苦娘子磨豆腐」。說完,兩位娘子也感慨萬千,一起相擁垂淚。吳孟達作為一個苦讀的書生,由兩位娘子辛辛苦苦的賣豆腐供養。一方面是感謝娘子們的換取收入的工作,一方面也感謝兩位娘子的彼此的支持,要知道磨豆腐一個人顯然是做不好的,需要兩個人的合作無間,一個推磨,一個倒豆子。
  • 【今日廣東·鄉音】一碗豆花,無限鄉思
    用豆腐可以做出那麼多令人垂涎的美食,想想真是不可思議。簡簡單單一碗豆腐花,就足以令人胃口大開。況且,那甜美柔滑的味道背後,還承載著在外遊子的無限鄉思……醬紫FM出品值班主播 | 羊城晚報記者 鄭紫薇中國人的食譜裡有一道菜,南北通食、老少鹹宜,那便是豆腐。
  • 石磨芝麻糊做法,石磨芝麻糊店,石磨芝麻糊技術
    石磨芝麻糊做法,石磨芝麻糊店,石磨芝麻糊技術,是明華糖水培訓課程的經典產品,作為主打,主推項目,明華糖水培訓課程石磨芝麻糊採用石磨磨製而成,最佳的芝麻糊就是物理原理的石磨製作
  • 第三屆墊江石磨豆花美食文化旅遊節 創意「豆花」惹人愛
    對於咱們重慶人來說,提起墊江美食,第一個就會想到美味的豆花。在「墊江名菜名點評選」活動中,來自全縣20家餐飲單位、農家樂的大廚們以墊江石磨豆花為原材料進行創新和烹飪,蒸、煮、炒、炸、煎、涼拌,手段別出,共烹飪出56種不同樣式和風味的豆花佳餚,冷盤熱菜放在桌上,有顏又有型。
  • 在麻將桌子上吃火鍋,現場現磨的豆花,新鮮又美味
    對於偏愛美食的成都人來說,啥子吃的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大家都知道,四川人愛打麻將,藏在玉雙路巷子頭的這家純手工豆花火鍋店,桌子直接是麻將桌,在麻將桌子上吃火鍋,大概是四川人的愛了吧。整個店子裝修的都紅紅火火的,完全符合四川人火辣的性子。
  • 武隆特色美食:泉水豆花
    在碾磨提前泡好的豆子時,廚房早就燒開了一鍋開水。把磨碎的黃豆倒入懸掛在房梁上的濾布裡,加上開水,均勻搖晃,潔白的豆漿就順著布縫汩汩流入到濾布下的大盆裡。隨著溫度升高,整個屋子都瀰漫著一股濃濃的豆香味,讓人垂涎三尺。這個時候,總會忍不住取來一個大碗,加入兩勺白糖,舀上滿滿一碗豆漿,細細品味。  等豆漿燒開,撤掉柴火,就到了製作豆花的關鍵環節——點豆花。「民間有俗語說『滷水點豆花 一物降一物』,這滷水可是製作豆花的非常重要的『催化劑』。」
  • 博美小吃:有一種鄉愁叫一碗豆花
    最後蓋上鍋蓋悶一會兒,一鍋白嫩香滑的豆花就這樣做出來了。(由於印象模糊,此處描述或有出入)以前的豆花都是用石磨千辛萬苦磨出來的,不像如今科技發達後可以用豆漿機攪拌而成,所以總能保存住那種最真最純的黃豆香味。而且以前的豆花並沒有為了追求色香味俱全而添加各種人工色素、食品添加劑,這樣對維護我們的身體健康可謂是多了一堵無形的牆,病痛也不容易入侵身體。
  • 住新房,推豆花,講故事,重慶南川安置點的「幸福宴」
    清晨6點,住在2棟的趙興學泡好了10斤黃豆,開始推豆子、準備點豆花。她是做豆花的好手,用石磨磨好豆子,再用濾架過濾,忙了一陣,一大鍋熱豆漿出鍋,再加上膽水慢慢攪拌,豆花便成型了。左鄰右舍忙進忙出,出鍋上菜,一個個樂呵呵地張羅出一席飯菜,慶祝大家住上新房。河沙村村民在安置點推豆花。
  • 快圍觀,金川周豆花出大事了!
    聽說,金川周豆花出大事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們,看過來,事情是醬紫的···)先說一下
  • 記憶中的老味道——傳統豆花的製作
    |  沒想到豆子長得很茂盛,可能是多年沒有種莊稼,土地很肥沃的原因。  看到豆子開花,結出豆莢,我開始擔心,這些豆子,會不會被野兔吃完呢?  所幸的是野兔只找到了一片較荒的地,把大豆子給我吃完。另一片地沒有被野兔發現,就倖存下來,竟然收割到了五六十斤小豆子,這簡直是意外之喜了。
  • 【我們脫貧了】小豆腐「磨」出致富路
    「凌晨1時左右來吧,這個時候我們的豆腐剛出鍋,才有時間接受採訪。」電話裡,黃廣紅與記者約定在凌晨見面。她說,這個時間群山中唯一亮著燈的房子,就是她家。 31歲的黃廣紅是溈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她和丈夫吳明雙勤勞苦幹,通過製作遠近聞名的「溈山豆腐」,不僅成功脫貧致富,還幫扶村裡10戶貧困戶,成為當地脫貧致富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