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錦添:我開始知覺傳統的意義,是從梅蘭芳的劇照開始

2021-01-08 澎湃新聞
葉錦添:我開始知覺傳統的意義,是從梅蘭芳的劇照開始

2020-05-09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頑童,多數人會想起那些未經世事、憊懶貪玩的孩童面貌。無論他們做什麼,怎麼做,皆出自天性,無所拘束,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變成了大人,也學會了囿於社會的準則。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逆向前行,世界上最偉大的魔術師——時間亦未能將其改變。

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索欲,「天真」是他們對付人生的辦法,不扭捏作態,不趨附於世俗之眼光,不被功名榮譽所束縛。他們多少用「赤子式的叛逆」讓世界不再呈現一種答案,也給更多後來者以勉勵或啟迪。

 

葉錦添:行走在光影交錯的時空(下)(07:49)

以下內容摘編自新經典出品的《葉錦添的創意美學:流形》:

 

在香港的時間,我就感覺自己與中國文化有一種奇特的情感,但它並不為當時環境所重視,當我嘗試去碰觸到當地的中國文化時,卻又蠻不是味兒,與我那種強烈情感截然不同的,是那種以實利為宗教背景的民間色彩,充滿了俗文化的味兒。距離那深邃而輕盈的世界太遙遠,無法在我心底引起共鳴。

而一種在我心內洶湧澎湃的熱情,由源源不斷的動流與細節所組成的無形的氣韻,令我能朦朧地看到各種變化的神息,好像為我內在敞開了一片廣闊的空間,可以重新觀看既有世界的所有,慢慢從那細節中領會到遠古的形而上詩學。

 

新東方主義浮現在我的腦海內時,我知道美國的阿拉伯文化中有另一種新的東方主義存在。我作為香港居民的背景,完全理解東方主義對我們意味著什麼。當年我在開始學習理解中國的文化時,就是在一些假象幻覺包圍下發生。

當我開始知覺傳統的意義時,是從京劇名伶梅蘭芳一張劇照開始,攝影有時會神奇地超越時空地存在著,有種銘刻在記憶裡的力量。30年代的攝影審美就是如此,追求那個恆久的狀態,照片中有一個古典戲曲裝扮的美人,左手輕靠在面頰,鳳目含情,露出驚人的媚態。那美感拿捏得天衣無縫,令我過目不忘。

這使我猶疑這種美感的力量來自何方,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竟一直被忽視與遺忘。從那時開始,我就展開了地毯式的收集國劇的形象,延伸到其間所流露的古典意識,在那裡,我朦朧地感覺到一個無形的源泉浮在某個深邃的所在,一直邀請我去發現。那力量懸於空中,卻無形無相,在空白中蘊藏著無限,在靜止中流動著韻律,在咫尺須臾間映像著萬象。

……

當今傳統文化受到經濟體系的衝擊,已大量變形,失去元神,但這不是要重新塑造中國的古典,而是要掌握中國原創能,去重新詮釋世界。每個時令都有它的命脈,找尋新的切入點回到傳統的範圍,傳統也是新的,那個新來自無間,一切自在顯現,無文字虛幻。如今我們眼裡所看見的具體元素或符號,都是用西方的歸納法來講東方美學,那很有限,絕大多數都止於有形。

 

東方是一個廣泛有別於西方視覺的世界,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母體、根源,是超越國界的共同體,因此東方美學精神更重要的在於無形的表現。我的電影與創作,都試圖向著那個靶心射擊,每一次都尋一個不一一樣的角度,使自己從更多方向去理解東方美學與精神的真實性,並努力詮釋這種歷史再現的可能。

在中國遠古的學習中,靈氣是我對中國文化研究最多的元素。看到一個形而上的世界,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是,那古典詩學的味與現實交匯的奇特景觀。

 

《頑童時代》預告片(01:11)

由鳳凰網文創頻道推出的人物紀實節目《頑童時代》,區別於主持人與嘉賓對談的傳統訪談類節目,以發掘人物本真一面作為內容核心的強觀點類人物紀錄片。節目每期捕捉主人公最具特色的個性故事,展現每位嘉賓鮮明且迥異的精神風貌,並傳達他們不拘一格的精神主張,他們不是規矩的定義者,亦不被規矩所定義。

《頑童時代-第一季》共三期/6集,出鏡嘉賓分別是國家一級建築師張克群,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得主葉錦添和國家一級歌劇演員李玉剛。陸續上線中,敬請關注。

 

主編:宋觀

特約記者:張丹丹

海報:尹志

策劃:付饒、劉瑞祺、孫銘魚

運營:高曉晨、陳子君

助理運營:張倪僥、穆楠

關鍵詞 >> 葉錦添,電影,新東方主義,頑童時代,鳳凰網文創,文化風向標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葉錦添 美學的力量
    那時的葉錦添就開始有「神思陌路」的跡象,走神是他常有的狀態,他經常會被教室內旋轉的風扇或者教室外的一聲鳥鳴牽引,進入到一個天馬行空的游離世界。在後來的闡述中,葉錦添認為那是打開自己「內在視野」的重要過程。升入大學,葉錦添選擇了香港理工學院攝影美術專業,讀遍了學校圖書館中各種關於西方藝術的書籍。懷著對藝術的好奇心,葉錦添背上背包來到歐洲遊學,開始「陌路」的旅程。
  • 葉錦添:因為有另一個世界,所以我不怕這個世界
    那時法國人問我,你做傳統的衣服用多長時間?但《橘子紅了》的服裝我根本不是根據傳統而做的,其實我全部改了,包括那個雙袖口的布置方法我也會調整。後來到第七八年的時候,我開始做人工智慧,所以說她就是人從原始人的時代,從猿猴區分的動物開始一直到未來,我不知道會不會跟外星人生孩子,那樣人工智慧變得更厲害。我把她做進了我們的時空裡面,把她的時空做了一個未來,而且未來不是一個真的未來,是我假想的一個未來。
  • 「新東方主義」美學第一人:葉錦添
    攝於電影《胭脂扣》(1987)現場,導演關錦鵬,攝影:葉錦添與葉錦添相識,我們應該都是從1986年《英雄本色》開始;到《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還有在《胭脂扣》、《霸王別姬》中張國榮和梅豔芳的劇照,那些應該被挽留下的一個時代
  • 坂東玉三郎:梅蘭芳是我的偶像
    為了康復治療,他跟隨第四代坂東玉三郎學習日本傳統舞蹈。令人驚訝的是,隨著傳統舞蹈學習的深入,榆原伸一瘦弱纖細的身型開始顯示出獨特的優勢。他的腿因肌肉無力移動輕緩,手部力量也低於正常人的水平,雖羸弱但卻溫柔,天資聰穎的他適應了病痛帶來的身體特徵,並由此成為一名女形(男旦)演員。
  • 文周專訪 葉錦添:夢遊東方陌路,神回詩意昭君
    約翰•凱奇通過這部作品,顛覆了音樂必須有樂音的傳統觀念,讓「聆聽」走到了「演奏」的前面。音樂源於生活,生活中無處不充斥著4′33″,而音樂本身並不需要有意義。這部被當時的西方世界評價為最先鋒的實驗音樂,內裡的靈魂其實是東方的「禪意」,而約翰•凱奇就是當時西方典型的東方主義追隨者。
  • 專訪葉錦添丨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幕後故事
    李安希望電影在直觀感受上有足夠的真實感和歷史性,但這卻有悖於當時電影的創作規律,因此對創作多年戲劇美術的葉錦添而言,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但他在溝通後發現,李安要求的寫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而是從虛的意境中,找到一種沉澱在中國遠古的獨特審美境界,若能把這種中國精神融入現代的電影中,將會很有意思。所以哪怕不好幹,葉錦添還是接下了這份工作。
  • 葉錦添,奧斯卡金像獎級別的新東方主義美學
    最體現他執著的事例在《臥虎藏龍》的拍攝現場。因劇本需要,副導演臨時搭了一面不符合那年代情緒與基調的牆。葉錦添發現時,演員已經開拍了,他急得在鏡頭外大喊:停!見沒人理睬,便自己拿著刷子徑直走到那面牆前開始修飾。         鏡頭裡忽然出現怪人,劇組不得不停下來等他。副導演氣得不行,說出一句寓言:「你這麼認真幹嘛?
  • 葉錦添專訪:人會消失,美不會
    工作間裡,到處都是各式各樣的道具、模特、布料,連角落裡也掛滿了定妝照,沒有給人雜亂的感覺,反而有種美術館般平和的氛圍和神秘感。我們坐在二樓簡歐風格的休息室,在茶與煙的淡淡繚繞中,開始了和世界級美術大師葉錦添的對話。
  • 葉錦添:創作就像「打跟頭」
    8月29日,受山下學堂邀請,葉錦添給學員們上了一堂名為「新東方美學」的大師分享課,分享了其二十年來的美學心得。葉錦添將他的創作歷程比作「打跟頭」。「每次我都選那個最不熟悉的東西來做,想盡辦法把那個跟頭打完。」葉錦添的父親是個粵劇愛好者,有時也上臺表演。童年時代的葉錦添就跟著父親到粵劇演出的後臺,給候場的演員們拍照。影像定格在瞬間,照片躺在手上,他突然有了「永恆」的感覺。從那時起,一顆種子已經在葉錦添心中種下。
  • 葉錦添:沒人管這個地球發生了什麼事情
    序十點一過,葉錦添應約款款而來後面緊跟著的是坐在輪椅中的LILI也是陪伴葉錦添遊歷過幾十個國度的LILI這是LILI第二次隨他來到今日美術館舉辦個展上一次展覽是在十二年前葉錦添開始擔當起當代藝術家的角色採訪間隙
  • 「流量」明星梅蘭芳有多紅?出場費10根金條,還為國家捐飛機
    尤為可貴的是,梅蘭芳傳承京劇的基礎上,又新編了很多經典的劇目,一些時代稍微久遠的的京劇藝術,在他的推動之下,不斷地賦予了新的時代氣息,在梅先生的身先士卒之下,中國傳統京劇涅槃重生,煥發耀眼的輝煌。上個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梅蘭芳決意繼承父輩的遺志,重新打造梅派藝術。以梅蘭芳先生為首的"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的閃亮問世,凸顯京劇發展進入自己的巔峰時期,這標誌著中國京劇開始走向興盛。
  • 做客山下學堂開啟大師分享課 葉錦添:創作就像「打跟頭」
    山下學堂是一次從表演開始的探索,也是一個打破教育常規的實驗。目前山下學堂下設三大教學課程,包括引領非職業演員入門的新人班、 針對專業演員的職業演員班和高階的大師工坊。大師分享課獨立於以上三大課程,面向包括演員在內的更廣闊人群,邀請在表演及相關領域的資深從業者進行分享,並以表演為核心,輻射整個業態。
  • 藝術 | 葉錦添 人間自然形而不定
    葉錦添鍾愛並且敬畏自然,無形不是沒有,而是無限。東方的韻與味,妙在變化和難以言喻。出現在北京FENDI The China Peekaboo Project展覽現場的葉錦添著深藍色外套,頸上繞著一條藍灰白相間的絲巾,還有一點點溫熱的橘色條紋綴在其上,他端正地站在那裡,雙手習慣性地合攏在身前,面上一直浮著如玉般的神情。
  • 豐縣人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過油」開始的
    大約九點鐘,我就來到了老家。剛一進院門,廚房裡不斷湧出的那團團濃濃而又熱烈的白色霧氣包圍著我,氤氳著我,整個院子充斥著一種久違而又熟悉的年味。炸丸子了,開始過油了。我知道,過新年的儀式感,從現在就已經開始了。
  • 梅蘭芳的師父——「老夫子"陳德霖
    陳德霖是清代光緒以來青衣演員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特色在於繼承老派青衣演唱的傳統,偏於陽剛一路,而在唱法上較前人略有變化,是近代青衣重要流派,世稱「陳派」。陳德霖在唱腔上得到時小福的親傳,為正宗青衣,基本遵循傳統唱法,如「八大腔」在慢板中的運用,兼取胡喜祿所設計的新腔,使唱腔剛中有柔,改變了舊式直腔直調的唱法。又首創在唱腔收尾時用甩腔收音,峭拔有力,成為後來青衣常用的唱法之一。
  • 戲曲巨匠 |梅蘭芳與京劇之美
    梅蘭芳「倒倉」後,開始搭玉成班,並得譚鑫培提攜、指導,合演了《汾河灣》、《四郎探母》等戲。1913年,梅蘭芳應上海丹桂第一臺之約,隨王鳳卿赴上海演出。當時王鳳卿掛「頭牌」,梅為其「跨刀」。
  • 《鳳還巢》—— 梅蘭芳的反思與回歸
    然而,傳統京劇的衣箱、容妝並無現成的「古裝」。儘管,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和父親梅竹芬的傳人陳子芳等都嘗試過古裝戲,但都不算成功。於是,梅氏創作班子根據古代的仕女畫,群策群力,設計了一種新的「古裝」。其中「古裝頭」的創意中,還有梅蘭芳原配王明華的功勞。一開始,梅蘭芳的梳頭師傅還不會梳這種「古裝頭」。每次都是王明華在家裡梳好了帶去戲園。
  • 絲路電影節專訪葉錦添:《花木蘭》的問題,是他們不懂中國
    |杜思夢編輯|如 今10月13日,電影美術大師葉錦添現身絲綢之路電影節,接受記者專訪。2001年,葉錦添憑藉《臥虎藏龍》登上第73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領獎臺,成為首位獲得這一殊榮的華人藝術家。評論界對葉錦添的評價是:「他的藝術承襲了講求意境的中國文化傳統,向世人展示一種富有東方詩意的超凡世界。」在東西方電影界均有一席之地,葉錦添更能看清各自問題所在。採訪中,葉錦添直言,好萊塢很好,但他們真的不懂中國。
  • 京劇歷史上,北有梅蘭芳南有歐陽予倩,他們的第一次會面意義重大
    因為歐陽予倩的那些新劇目,大多都是根據話劇改編而來的,即使不是也是他努力區別舊劇,總想弄出點新玩意,所以,他和梅蘭芳演的一些老戲的創作方法、理念以及程式的運用,都有很大的區別和不同。梅蘭芳在上海除了演營業戲以外,還有一些大家族的堂會之約。有一次梅蘭芳和王鳳卿去張家花園,去赴一期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