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9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頑童,多數人會想起那些未經世事、憊懶貪玩的孩童面貌。無論他們做什麼,怎麼做,皆出自天性,無所拘束,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變成了大人,也學會了囿於社會的準則。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逆向前行,世界上最偉大的魔術師——時間亦未能將其改變。
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索欲,「天真」是他們對付人生的辦法,不扭捏作態,不趨附於世俗之眼光,不被功名榮譽所束縛。他們多少用「赤子式的叛逆」讓世界不再呈現一種答案,也給更多後來者以勉勵或啟迪。
葉錦添:行走在光影交錯的時空(下)(07:49)
以下內容摘編自新經典出品的《葉錦添的創意美學:流形》:
在香港的時間,我就感覺自己與中國文化有一種奇特的情感,但它並不為當時環境所重視,當我嘗試去碰觸到當地的中國文化時,卻又蠻不是味兒,與我那種強烈情感截然不同的,是那種以實利為宗教背景的民間色彩,充滿了俗文化的味兒。距離那深邃而輕盈的世界太遙遠,無法在我心底引起共鳴。
而一種在我心內洶湧澎湃的熱情,由源源不斷的動流與細節所組成的無形的氣韻,令我能朦朧地看到各種變化的神息,好像為我內在敞開了一片廣闊的空間,可以重新觀看既有世界的所有,慢慢從那細節中領會到遠古的形而上詩學。
新東方主義浮現在我的腦海內時,我知道美國的阿拉伯文化中有另一種新的東方主義存在。我作為香港居民的背景,完全理解東方主義對我們意味著什麼。當年我在開始學習理解中國的文化時,就是在一些假象幻覺包圍下發生。
當我開始知覺傳統的意義時,是從京劇名伶梅蘭芳一張劇照開始,攝影有時會神奇地超越時空地存在著,有種銘刻在記憶裡的力量。30年代的攝影審美就是如此,追求那個恆久的狀態,照片中有一個古典戲曲裝扮的美人,左手輕靠在面頰,鳳目含情,露出驚人的媚態。那美感拿捏得天衣無縫,令我過目不忘。
這使我猶疑這種美感的力量來自何方,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竟一直被忽視與遺忘。從那時開始,我就展開了地毯式的收集國劇的形象,延伸到其間所流露的古典意識,在那裡,我朦朧地感覺到一個無形的源泉浮在某個深邃的所在,一直邀請我去發現。那力量懸於空中,卻無形無相,在空白中蘊藏著無限,在靜止中流動著韻律,在咫尺須臾間映像著萬象。
……
當今傳統文化受到經濟體系的衝擊,已大量變形,失去元神,但這不是要重新塑造中國的古典,而是要掌握中國原創能,去重新詮釋世界。每個時令都有它的命脈,找尋新的切入點回到傳統的範圍,傳統也是新的,那個新來自無間,一切自在顯現,無文字虛幻。如今我們眼裡所看見的具體元素或符號,都是用西方的歸納法來講東方美學,那很有限,絕大多數都止於有形。
東方是一個廣泛有別於西方視覺的世界,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母體、根源,是超越國界的共同體,因此東方美學精神更重要的在於無形的表現。我的電影與創作,都試圖向著那個靶心射擊,每一次都尋一個不一一樣的角度,使自己從更多方向去理解東方美學與精神的真實性,並努力詮釋這種歷史再現的可能。
在中國遠古的學習中,靈氣是我對中國文化研究最多的元素。看到一個形而上的世界,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是,那古典詩學的味與現實交匯的奇特景觀。
《頑童時代》預告片(01:11)
由鳳凰網文創頻道推出的人物紀實節目《頑童時代》,區別於主持人與嘉賓對談的傳統訪談類節目,以發掘人物本真一面作為內容核心的強觀點類人物紀錄片。節目每期捕捉主人公最具特色的個性故事,展現每位嘉賓鮮明且迥異的精神風貌,並傳達他們不拘一格的精神主張,他們不是規矩的定義者,亦不被規矩所定義。
《頑童時代-第一季》共三期/6集,出鏡嘉賓分別是國家一級建築師張克群,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得主葉錦添和國家一級歌劇演員李玉剛。陸續上線中,敬請關注。
主編:宋觀
特約記者:張丹丹
海報:尹志
策劃:付饒、劉瑞祺、孫銘魚
運營:高曉晨、陳子君
助理運營:張倪僥、穆楠
關鍵詞 >> 葉錦添,電影,新東方主義,頑童時代,鳳凰網文創,文化風向標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