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含裴松之注),是被乾隆皇帝定為「正史」的歷朝歷代「二十四史」之一,為研究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和三國鼎立時期歷史的最主要資料。其所記的《銅雀臺賦》應當是最早的也是最可靠的版本。後來的這個版本,顯然是有後人添加的成份。
《三國演義》在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中,寫了諸葛亮為激周瑜聯合抗擊曹軍,背誦了《銅雀臺賦》,並把廣為流傳版本中的「連二喬於東南兮」改為了「攬二喬於東南兮」,說曹操進兵奪吳的目的就是為了孫策與周瑜的妻子「江東大小二喬」,然後「置銅雀臺,以樂晚年」,從而激怒周瑜,立見孫權發誓,全力抗擊曹操。
在這裡,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和增強小說情節的藝術色採,先是把銅雀臺的建成及曹植寫作《銅雀臺賦》的時間,由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移前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同時,又把「連二喬於東南兮」句篡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
《三國演義》寫作很重要的依據是《三國志》史書,但作為小說,其藝術加工乃至虛構,都是必須的,所謂「七分真,三分假」,在這種藝術加工和虛構中,羅貫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即是「移花接木」。「草船借箭」是一例,將孫權「草船借箭」,寫在了諸葛亮的頭上,關於銅雀臺和《銅雀臺賦》則又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意思的是,可能羅貫中意識到了書中的這個「紕漏」,遂在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臺」中專門地寫上了「時建安十五年(210年)春,銅雀臺(建)成」一句,似乎是予以「彌補」,其結果倒是造成了全書前後的「自相矛盾」,成為了書中的一個「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