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的隱喻:大雨公平地降落,卻只淹沒了窮人

2021-01-15 子午知書


不久前贏得坎城金棕櫚獎的韓國影片《寄生蟲》延續了導演奉俊昊一貫的風格:強烈的理論性格和意識形態批判傾向。因而就電影本身來說,《寄生蟲》某種程度上為了幾個明確的意識形態批判意象犧牲了情節的合理性,或者說導演可能有意製造了情節的割裂與不合理以凸顯其批判意圖。

電影一開始,蝸居在半地下室的主角一家中的哥哥被高中同學介紹去給一戶有錢人家的女兒當家教(因為同學認為他是毫無競爭能力的失敗者,不會取代他在那位大小姐心中的地位)。然而哥哥卻迅速利用這次機會將全家「寄生」在了富人家——將妹妹偽裝為藝術專業大學生介紹給富戶家的弟弟當家教,妹妹再將父親包裝成具有豐富經驗的私家司機介紹給富戶家的女主人,之後三人合力趕走了在這所豪宅盤踞最久的女管家,讓媽媽取而代之,一家四口勝利會師。故事的前半段帶有典型的商業劇情片特徵,觀眾代入儘管不那麼「道德」的主角視角,用種種獨屬於底層人民群眾的生存智慧闖入上流人士的生活中,一路向前無往不利。

這一向上的節奏隨著有錢人全家出遊、主角一家佔據豪宅肆意飲樂到達了高潮,繼而被原本已被驅逐的女管家的返回所打斷——原來女管家多年來將她的丈夫藏在了這所豪宅不為人所知的地下室,女管家一家和主角一家互相發現了對方寄生的秘密,接著有錢人一家因為暴雨提前返回,慌亂中女管家被主角家母親打傷,繼而被關入地下室,除了母親外的主角一家在大雨中狼狽出逃。情節就此急轉直下,從前半段輕鬆昂揚的哥哥視角轉變為低沉壓抑的父親宋康昊視角,電影本身也從一個頗具娛樂性質的劇情商業片變為充滿符號性隱喻與導演批判意圖的文藝片。前半段有意為之的過度歡快所給予觀眾的預期,被後半段情節的暴虐爆發有意打破,電影視角、情節和氛圍的有意割裂帶給了觀眾急劇衝擊性甚至令人不適的觀影體驗,而這正是《寄生蟲》作為一部作者電影的用意所在。

筆者個人並不太喜歡這種拍法,過於強烈的作者意圖使電影表達幾乎類似於寫論文,看電影如同在做文本分析,削弱了電影作為純粹呈現的藝術所帶來的衝擊感,犧牲了呈現本身的真誠性。所以接下來寫的也不是影評,而是把整個電影後半段作為一個意識形態批判文本,聊聊導演的批判意圖。

1. 地下室裡的瘋男人

發現前任女管家藏在豪宅下巨型地下室中的瘋男人是這部電影「超展開」的第一個衝擊點。「閣樓上的瘋女人」作為女性主義文學中的經典意象,代表著女性被男權社會的壓抑扭曲後的非人(inhuman)化——她的身體活著,但是已經失去了一個女人作為妻子、女兒、母親的符號性身份,換句話說,瘋女人是符號性死亡的女人,她失去了她在一個男權社會中的一切容身之處,成為了雖生猶死的活死人。

這部電影中出現的地下室裡的瘋男人同樣被困在生死之間的罅隙中。在開蛋糕店失敗,欠了一屁股債,失去了錢和住所,躲進這個地下室之後,這個失敗的男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同樣符號性死亡了——作為一個男人,他失去了男權社會所定義的男人應該有的一切。在地下室用嬰兒奶瓶宛如被妻子哺乳一樣餵奶,用幼兒的方式緩慢抿食一隻香蕉,他成了依附於妻子的寄生蟲。在被取消一切符號性身份之後,這個男人僅剩食慾與肉慾(奶瓶、串在鐵鉗上的安全套包裝),成為了純粹驅力之化身。

難怪樸社長的小兒子曾經被他嚇個半死留下心理陰影——那個黑暗中僅僅露出一雙神經質地睜大的眼睛的鏡頭,之所以令人噁心不適,原因正在於此:那雙眼睛是完全非人的,它屬於零層面的苟活著的赤裸生命,對於男孩而言與那雙猙獰的眼睛的遭遇正是與不可能的真實界的遭遇,是與他完全不能理解的異己性(Otherness)的遭遇。不過這一異己性並未喚起列維納斯(Levinas)式的倫理責任,反而造成了創傷:小男孩所目睹的不是他人的面孔,而是整個符號秩序對主體進行切割後留下的傷口,社會肌體之外的一小塊活動著的、流著血的贅餘。

符號秩序曾經將這個男人切割為各種各樣的社會身份——以地下室裡的漢文書籍來看他很可能曾經學習過法學,對歷史和社會科學有一定程度的認知,但在進入地下室之後這一切割徹底失效了,但卻沒有將他恢復為某種前社會狀態的「自然人」或「自由人」,反而令他一無所有,令他成為了社會肌體身上多出來的一塊血肉,這塊血肉帶著切割留下的傷口,多餘,卻依然「活著」。符號秩序曾經寄生在他身上,主宰並安排著他的一切欲望,但是當他躲進地下室、被動地擺脫了這種寄生之後,他卻徹底失去了作為人、作為他自己的一切,僅僅剩下了進食與性慾這種純粹驅力的強迫重複——宛如一塊活著的肉。

但這塊活著的肉依然帶著符號秩序寄生時留下的空洞傷口,這個被剝奪了尊嚴、財富、責任、一切高貴的可能性的男人,依然妄圖回應大他者的召喚:他在地下室張貼富有而有尊嚴的、作為一家之主存在的樸社長的照片,為他開燈,對他說「Respect」,將他的照片擺在歷史上眾多名人中間。這才是這個男人在精神分析意義上「瘋了」的部分(而不是影片結尾他拿起刀殺人的部分):他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幻象,通過尊重並服務於「供他吃供他住」的樸社長,他甘心忍受符號秩序給予他的羞辱和創傷,以這個幻象填補自己的符號性匱乏,甚至想抱著這個幻象一直生活下去。

2. 兩次「沒計劃(no plan)」

劇中兩次談到「沒計劃」,第一次是男主角將前任女管家關在地下室時問地下室裡的瘋男人,他住在這種鬼地方是為了什麼,有什麼計劃嗎,瘋男人說,整個韓國住在地下室的人那麼多,我也沒什麼特殊,所以我沒計劃,請讓我繼續住在這裡。第二次是暴雨後在體育館,面對全家「寄生上流」計劃的可能破產,兒子問父親有什麼計劃,父親說沒計劃,「人生永遠無法跟著計劃進行,所以人不該有計劃」,「一開始沒有計劃的話,發生什麼都無所謂,殺人也好賣國也好,全都他媽的無所謂了,懂嗎?」

兩次「沒計劃」恰好構成了男主角的「穿越幻象」之旅:第一次男主角問瘋男人有什麼計劃時,他依然處於對「計劃」之幻象的信任之中,依然對主體的理性籌劃能力與符號秩序本身保有信任,瘋男人同樣,他雖然已經失去了符號性身份但仍舊沉迷於對幻象的虛假認同。

而到第二次父親回答兒子「沒計劃」時,男主已然「穿越幻象」:他明白了「計劃」本身就是欺騙和虛假的幻象,它把不可能消除的社會對抗分裂粉飾為通過狡計和金錢就能實現的階級爬升——你窮苦失敗,那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夠有「計劃」,不夠會謀算,只要你足夠聰明有計劃,你就能夠變有錢,進而解決這世間困擾你的一切問題,就如劇中所說,「有錢人的生活都被錢熨平了。」

有「計劃」,變有錢,這幾乎是當代意識形態中最常見的幻象,就像毛不易老師那首歌:「我變有錢,所有煩惱都被留在天邊。變有錢,我變有錢,然後發自內心地說金錢它不是一切。」這首歌的有趣之處在於它在字面上讚頌著「變有錢」這一幻象的巨大魔力,同時又以一種痴人說夢的天真語氣凸顯了「變有錢」的幻象本質。「變有錢」作為社會幻象實際上是意識形態用以預先應對自身內在分裂與失敗的手段,社會本身的滯怠、失敗、對抗被散裝分布在每個個體身上,幻象轉頭再告訴個體:「不,不是世界的錯,是你的錯,你錯就錯在沒計劃,沒有錢。」幻象由此建立起主體的欲望:通過「計劃」主角全家將「寄生上流」變有錢,一切苦難和壓迫都將消失不見。

然而幻象畢竟是幻象,男主角在那個混亂的雨夜聽到了樸社長對他輕蔑的評價,見證了另一個底層家庭寄生地底的悲喜劇,和他的孩子們像蟑螂一樣狼狽逃出豪宅,又被暴雨淹沒了他們的家,最終和同樣失去棲身之所的人們共同睡在了體育館。穿越幻象的瞬間就是男主角確認「沒計劃」的瞬間,男主角說「沒計劃的話殺人也好賣國也好,全都無所謂了」,這句話正是男主角窺破意識形態機器的關鍵:並非他「計劃」寄生上流,而是符號秩序、意識形態機器寄生在他身上,「有計劃」所暗示的自由的、能動的主體是虛假的,禁止殺人與禁止賣國的禁令都不過是符號秩序為了維護自身而設立的蠻橫命令罷了。固有的社會對抗、主體的異化根本上的不可消除,符號秩序施加在他身上的暴力印記就像他們一家身上的「窮人味兒」一樣,無形無相又如影隨形,他們從來都沒的計劃。

因此,體育館中的「沒計劃」意味著男主角對符號秩序之匱乏與空洞的洞察,也意味著他對整個虛偽的意識形態的徹底棄絕——用一句經典反派臺詞,就是「不是我的錯,是這個世界的錯」。這也為男主角最終刺出那一刀做好了鋪墊。

3. 純粹暴力

宋康昊最終向樸社長刺出的那一刀算是電影最高潮的爆發點。在樸社長的小兒子的生日宴上,地下室的瘋男人因為他妻子的死亡而來到地面復仇,他先是砸傷了想要幹掉他的主角家的兒子,接著又拿刀刺傷了主角家的女兒,混亂中主角家的媽媽與他纏鬥一番後刺傷了他。就在這個局勢已經被控制的時刻,樸社長翻動瘋男人找車鑰匙時的那個捂鼻的動作使男主角爆發了,他拿起了瘋男人的刀刺向了樸社長。

這一刀作為純粹的暴力真的很難不讓人想起齊澤克解釋下本雅明的神的暴力(Divine Violence):這一純粹的暴力完全是非意義的,這一刀中沒有任何籌劃謀算,沒有任何計劃,不是為了解決之前的事端,它看上去是純粹的意氣之舉——因為樸社長一個捂鼻的動作,這個捂鼻的瞬間,男主角似乎成為了所有底層、所有「下流」最直接也最爆裂的憤怒之化身。

但這裡需要抵制的是這樣一種解釋的誘惑:將之解釋為窮人或者弱者對富人的嫉妒和復仇,並進而批判男主角的衝動、批判「你弱你有理」的「道德綁架」。這種解釋完全錯失了導演的意圖。就電影情節而言,樸社長在常識範圍的意義上幾乎沒有任何可以指摘之處:他對家中的幫傭算得上慷慨大方,對人和善,是經營科技公司的富一代,是個好老闆、好父親、好丈夫,甚至在私下都沒有表達過惡意和歧視,對男主角最近乎於偏見的評價也僅僅是「他越界了」——因為作為一個司機男主角兩次對他的私人生活做出評價,最接近於道德瑕疵的點可能是在瘋男人刺傷主角一家女兒時他似乎依然著急拿到鑰匙優先把自己的兒子送醫。

對樸社長的設定顯示出導演的敘事意圖非常明顯:他就是要讓這個被害者如此「完美」,以此來凸顯男主角之憤怒的無以名狀。僅僅那個捂鼻的動作,僅僅是輕描淡寫地說司機越界,僅僅是居住在不會被大雨淹沒的豪宅中,僅僅是危急之中只想到救治自己的兒子,這些難道能構成樸社長非死不可的罪責麼?男主角揮出那一刀,是出於嫉妒或仇恨而要報復、懲罰甚至殺害作為一個人的樸社長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正如很多觀眾所感知的,這些作為殺害樸社長的理由都太牽強。導演也正是通過鋪墊這些牽強的理由,來反對任何將這一刀解釋為向作為一個個體的樸社長的復仇的可能性。導演就是要讓這一刀顯得完全不合常理,完全是旁逸斜出的激情殺人,完全是無名憤怒的直接顯現,不需要以常理解釋也拒絕解釋。

樸社長是無辜的,他的全家、來參加聚會的所有體面的人,他們都是無辜的,就算他們危機之時只想著自己人或者四散逃跑,他們依然是無辜的。可也恰恰是這份無辜與樸社長完全下意識不自知的捂鼻動作,使男主角徹底爆發。深究這絕不合理的爆發,才是導演在整個電影後半段想要觀眾目光聚焦之處。

如果說電影批判了某種暴力,那麼這份無辜與無知就是它所批判的最大的暴力。為意識形態機器所寄生的絕大多數人都是無辜和無知的,他們被符號秩序的客觀暴力所支配,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肉身填充進秩序的網格中,被其分割、肢解,化身定義你是誰的畢業證書、資格證書、身份證、房產證、鈔票,也在其中找到了價值定位——高貴與低賤,上流與下流,富有與貧窮,智慧與愚蠢,所有詞語都被標好了價值意涵,自動化地附身在每個主體身上。樸社長這樣的人就這樣「無知無辜」地接受了符號機器的委任,並真情實感地將公平與正義的幻覺加諸其上。

這份無辜和無知激怒了宋康昊,在那個瞬間他進一步意識到,他就是那個被整個符號秩序所羞辱的人,就是那個躲在地下室的瘋男人,他聞到了自己身上習以為常的氣味,他曾經和樸社長、瘋男人一樣的無意識臣服此時都化身對他自己的嘲諷。捂鼻,劃出界限,上等人的上等居住區與下等人的下等聚居區,這些在日常語境下都不算「暴力」的東西恰恰是符號秩序所產生的結構性暴力,正是這份客觀的、符號性的暴力誘發了男主角揮刀的純粹暴力。

電影中最令觀眾不適甚至難以忍受的衝擊正來自男主角這一純粹暴力。純粹暴力是一個沒有意義的符號,它僅僅是世界之不正義、社會動蕩不安的一個象徵,它代表一種徹底的否定性:男主角揮刀的瞬間,他已經將自身與地下室的瘋男人等同化了——分別失去了妻子和女兒的他們,徹底被排除在符號秩序結構之外的他們,以暴力撕裂了社會虛假的一致性。

純粹暴力拒絕任何崇高化或個體化的解釋,這一刀並不是什么正義的底層復仇,也不能以個體性情的偏狹解釋——讓我們再次牢記,電影所濃墨重彩呈現的這一刀完全是一個象徵,如果我們像故事最後的媒體一樣試圖追索流浪漢的來處、金司機的平日性格,那麼我們將完全錯失電影的意義。

這一刀的衝擊效果就是暴露,撕裂無辜無知的意識形態假象,呈現深淵似的大他者自身之無能、社會一致性之根本不可能。純粹暴力爆發的瞬間是實在界衝破符號秩序的瞬間,是被激活的死亡驅力顯現的時刻。這一刀所復仇的對象不是任何一個具體的人,而是那場從天而降的大雨,是深深寄生在所有人身上的令人窒息的符號秩序。它好像從天而降的大雨,看似公平地降落並黏著在每個人身上,之後再洶湧向下,淹沒低洼處的窮人,再迷惑高處的富人——富人站在高處,感謝上天的饋贈,高處的人說:「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4. 再度起航

電影的最後,新的穿越幻象之旅再度起航——觀眾的視角回到哥哥這裡,哥哥幻想自己以後賺了大錢,把那棟遙不可及的豪宅買下來,父親從而就能從地底出來,一家人又能團聚,那塊造成所有羞辱與不幸的轉運景觀石被放回水池——一切又被有錢的幻象熨平了。但這個幻想不是導演的仁慈而是導演的嘲諷。住在那所豪宅裡,將肉身交給符號秩序再被閹割肢解一次,真相永遠被湮沒,一切似乎都沒有改變。

這部電影確實是高度景觀化的,它好像片中串起整個故事的景觀石,將導演的批判意圖和整個意識形態運作結構景觀化地濃縮在了主角家的地下室-樸社長家的豪宅-豪宅的地下室中,這種濃縮造成了諸多情節上的不合理,進而多少削弱了電影整體的表達力度。不過《寄生蟲》依然不是一部壞電影,它所帶來的衝擊感、怪異、不適都像宋康昊那一刀一樣,強迫所有人思考這個社會寄生的可能真相。

相關焦點

  • 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影片隱喻全分析 揭示全球同一焦慮
    影片片名《寄生蟲》,是一種隱喻,有著多重含義。那麼在本片中,到底誰才是寄生蟲?01、金家一家和前管家一家這是最明顯的一層隱喻。他們都寄生在樸社長這個大的宿主身上,他創造財富,維持整個家庭的運轉,也供應著寄生在此的「寄生蟲」。別墅裡養了三隻小狗,狗和人也是一種寄生關係。
  • 《寄生蟲》階級氣味引發的悲劇
    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寄生蟲》值得深入分析的地方太多了,幾乎每一場都可圈可點,無論是人物刻畫、情節結構還是眾多隱喻意味的細節都看得出編劇的精心設置,下面對這幾方面進行簡單分析。,並且是不會越界的寄生蟲,雯光的丈夫最後死的時候還在感謝樸社長,因此在金基澤寄生蟲到來之前,雯光家庭和樸社長家庭相安無事達到一種穩定的平衡,但是金基澤寄生蟲家庭他們是有野心的,是想實現階級躍遷的,在影片中金基澤幾次越過界限侵入樸社長的空間,金基宇幻想著和富人的女兒交往,在大雨滂沱之夜,這組寄生蟲在沙發上的意淫聊天更是將他們想進入上層階級的想法表達地淋漓盡致,而樸社長家庭作為富人階級在影片中有些弱化的
  • 電影《寄生蟲》全新精彩解讀,深入了解真正的「寄生蟲」
    電影片名《寄生蟲》便有一個雙向含義,不僅指窮人依附於富人,導演奉俊昊說過"富人也要依賴窮人照顧,司機,保姆、家教、洗衣機、私廚'寄生蟲'也可以稱呼有錢人"從影片最表面來說,先不考慮影片中誰是寄生蟲,若選出影片中一位宿主,那樸社長應當之無愧,因為他創造財富來維繫這個家庭,供應整條食物鏈,他身邊的僱傭者甚至是他的妻子家人都是他身邊的"寄生蟲
  • 二刷《寄生蟲》:藏在一閃而過畫面裡,細思極恐的細節鋪墊與隱喻
    一夜之間,《寄生蟲》以四獎"橫掃"奧斯卡的消息,把奉俊昊"封神",而對於同樣身處亞洲的我們,似乎也與有榮焉,無他,自2001年李安憑藉《臥虎藏龍》於奧斯卡斬獲四項大獎之後,直到今日才被此片"追平"。就此預示亞洲電影崛起?至少有玉珠在前,才有後人堅持不懈的努力。都說《寄生蟲》是講所謂窮人與所謂富人的"階級鴻溝",但其實於千萬人而言,看到的或許不經相同。
  • 奧斯卡點評之《寄生蟲》:我們究竟該怎麼看待窮人?
    奧斯卡點評之《寄生蟲》:我們究竟該怎麼看待窮人?看《寄生蟲》的時候,很容易就聯想到獲得去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並獲得前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這兩部先後獲得金棕櫚獎的電影出奇地相似,一個拍了一家子小偷,一個拍了一家子騙子。他們的視角都指向社會底層的窮人,但得出的結論卻有所不同。是枝裕和導演的《小偷家族》講述了6個被社會拋棄的窮人組成了一個家庭,靠偷竊為生。
  • 《寄生蟲》中的細節彩蛋你發現了嗎?對於導演的隱喻你又知多少?
    韓國電影《寄生蟲》一經發布就斬獲了無數的嘉獎,而最近新獲得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更是把這部電影又重新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因為本片中有很多的細節跟彩蛋,還有一些隱喻是很多觀眾再看電影的時候沒有發現的。一邊窮人在想盡一切辦法生存,而有錢人卻千方百計的防止窮人越界。而寄生蟲的海報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就連海報上都把階級給分的很開,窮人的眼睛是用黑線遮擋住的,而富人用的則是白線。
  • 彎彎出品 | 寄生蟲
    劇情反轉,寄生上流的隱喻,通通都在奉俊昊一個不到四十秒的長鏡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這種貧富階層的對比在此片中具有代表性的則是大雨夜,一場大雨家破人亡,基泰一家在大雨對家中所造成的傷害而焦頭爛額時,研嬌卻要開派對。而在雨夜時小兒子多松則當成戶外冒險,樸社長與研嬌在沙發上交合,基泰一家只能趴在桌底下聆聽。本不該出現在房子裡的基泰一家,有如蟑螂一般落荒而逃。
  • 一部隱喻甚多的精彩韓國電影《寄生蟲》,你看明白了嗎?
    遺憾~~~~~~半夜,忽然有了剛剛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四項重要獎項的韓國電影《寄生蟲》的片源,於是不顧夜深人靜,一口氣看完。不得不說《寄生蟲》這個片名誤導了我,讓我先入為主有了類似《流感》或《異形》的自以為是。其實不然,它卻是一部深刻反映韓國(其實中國也類似)不同階級生活狀態的現實電影。
  • 電影《寄生蟲》裡的窮人與富人
    第一次看《寄生蟲》這部電影時,這部電影還沒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但是在我心裡已經認為它是最佳。從我看過《殺人回憶》以後,我內心裡不自覺地總認為,奉俊昊出品,必屬精品,是那種能夠直擊你內心,直擊你靈魂的作品。
  • 解析《寄生蟲》中令人細思極恐的細節
    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這其中有非常多的細節值得我們推敲和分析,今天小影給大家解析一下《寄生蟲》中令人細思極恐的細節.而在兒子夢裡石頭是沉在水底的,也隱喻了想要爬上新的階級只有在夢裡才能實現2、味道在密閉的空間中時,夫人,社長都因為小男孩的味道而皺起眉頭過。以及在社長蹲下撿鑰匙的時候也是演技炸裂,完美的凸顯了「窮人」的氣味對他們有多麼的臭。這裡是通過氣味來隱喻貧窮是難以擺脫的標記和身份。
  • 社會上流與底層生活無法逾越的鴻溝——電影《寄生蟲》的社會隱喻
    ,片中他利用三個家庭隱喻了韓國當下的社會環境。《寄生蟲》仿佛是一個透明的玻璃罩,導演把一個微縮的韓國社會環境高度象徵化地放到了這個玻璃罩中,讓觀眾看著處在不同生活環境裡的人在這個看似光鮮的別墅裡面盡情的表演,而這裡發生的一出出看似荒誕的情形,正真實的上演在當今的韓國社會中。
  • 《寄生蟲》:不是現實意義的蟲子,而是對社會現象的隱喻
    02、從情感隱喻分析,貫穿全片的細節巧妙加深了影片背後的哲思,擴展了對現實世界的意義,發人深省在我看來,導演為了讓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感情傳遞更加強烈,所以安排了很多隱喻來加深故事背後的思考,而其中的「石頭」和「氣味」是最重要的兩個細節隱喻。
  • 電影評論;《寄生蟲》喜劇和悲劇的傑作
    然而正如《駭人怪物》只暗示怪物的出現一樣,韓國,美國就像寄生蟲,最後《寄生蟲》不僅用寄生蟲這個詞來表示底層人只能依附於上層社會的悲慘場景,費盡只是為了生存,同時,這也暗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上層階級(金融集團)對韓國經濟的巨大影響也是吸納老百姓鮮血的寄生關係。儘管導演在公開信中寫道:《寄生蟲》不會因為其他人說某個圖像布魯斯Willy是一個幽靈劇透。
  • 《寄生蟲》|窮人的確很可憐 但是富人又有什麼錯呢?
    沒錯,一切的一切,正如這部電影的名字般切合實際,寄生蟲三個字便能完美概括。至此,窮人一家在偌大的豪宅裡,以互不相識且各司其職的身份堂而皇之的存在了。「家」,也就是那個正在被大雨淹沒的貧民居所。由於雨勢過大,他們所謂的家早已被淹沒,三個人跟著大部隊躺在了避難營裡。這時候的他們各自心思重重,想必回想著今晚發生得一切,或者說這段時間發生的一切,似乎在看過「天堂」之後,更加覺得自己身處「地獄」了。
  • 韓國電影橫掃奧斯卡 奉俊昊《寄生蟲》社會階級不平等的悲劇
    除以上獎項外,《寄生蟲》在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中均拿下了「最佳外語片」大獎。為何這部影片能拿下這麼多獎項?《寄生蟲》是一部極具隱喻色彩的都市黑色童話,更多的是對普羅大眾的社會性預言與警示。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從題材上與前年大火的《燃燒》無疑,無不是揭露社會階級差距的不平等,窮人與富人之間信息獲取的不對稱。不同的是《燃燒》更文藝,更隱晦;而《寄生蟲》卻來的更直白,更現實。
  • 豆瓣9.3獲獎無數的《寄生蟲》是窮人的現實?還是富人的詛咒?
    窮人兇殘又狡猾,富人有錢才善良?影片講述的到底是階層固化導致、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還是沒有希望、無法改變的生存現實?反諷與隱喻。你看懂了這些,才算真正看懂了電影。富人不在家時,豪宅美景、庭院草坪、美食美酒、落地窗大客廳和威士忌……鳩佔鵲巢,竟成了基宇一家的狂歡之地。
  • 豆瓣9.3獲獎無數的《寄生蟲》是窮人的現實?還是富人的詛咒?
    窮人兇殘又狡猾,富人有錢才善良?影片講述的到底是階層固化導致、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還是沒有希望、無法改變的生存現實?反諷與隱喻。你看懂了這些,才算真正看懂了電影。富人不在家時,豪宅美景、庭院草坪、美食美酒、落地窗大客廳和威士忌……鳩佔鵲巢,竟成了基宇一家的狂歡之地。他們肆無忌憚的狂吹神侃、爛醉如泥,恍惚間真的以為自己成了別墅的主人,順利躋身上流社會。
  • 《寄生蟲》有這些伏筆,原來結局早已註定
    韓國電影《寄生蟲》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分別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它是由奉俊昊執導,宋康昊、李善均、趙茹珍、崔宇植、樸素丹等主演的劇情片。電影講述了一家生活在地下室的無業游民,一家四口,靠給披薩店摺紙盒賺錢。
  • 《寄生蟲》窮人與富人是對立統一的存在,解讀韓國社會問題的本質
    電影充滿了犀利的諷刺,使用了大量的隱喻,直接指向了人類社會中最敏感的問題:階層。 看似電影在說兩個家庭的階層,一個底層家庭「寄生」頂層家庭的離奇故事,實則說的是整個韓國窮人和富人階層。導演在影片中無處不在的採取了窮人的味道,串聯成了激化雙方的階層的大矛盾,不管是否是演員刻意表演,的確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不公平感。
  • 《寄生蟲》用濃縮視角呈現階層固化的無解命題
    寄生蟲走上地面,來到日光之下,貧富差距加諸於人性的作用一覽無遺。隱喻填充下,濃縮膠囊的烈度這是一部充滿隱喻的電影,離奇的情節給了電影極端化的張力,與此同時,也必然犧牲掉了部分情節設置的邏輯。小天窗vs落地窗」是隱喻,連人物也一樣,是群體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