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是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於2018年9月11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2019年3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義裔美國人保鏢託尼,他被聘用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這是一部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也是一部能夠真正打動人心的電影,就如電影中的臺詞一般:「The world is full of lonely people waiting to make the first move.(世界上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這部電影也讓我們看到了勇氣和溫暖的力量。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綠皮書》其實是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運動在美國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郵政員維克多雨果格林編寫了這麼一本小冊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廳可以讓黑人入住和就餐。而小冊子的名字「Green Book」中的Green既是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採用了綠色象徵通暢的含義。而電影《綠皮書》就是以這本書為基調,講述了兩位主人公拿著這本綠皮書開車趕往美國各地巡演,並在路上的遇到無數形形色色的事件後,打破了種族歧視、同族不平等、主僕之間、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家庭關係等等後彼此接受成為摯友的故事。
主人公之一的Don是非裔美國人,血緣上的黑人,精神上的白人。他是一個音樂天才,剛會走路,母親就教他彈鋼琴,後來去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學習,是一位功成名就的音樂家。他「十指不沾陽春水」,高高在上的寶座,彰顯了他身份與榮耀。他有著「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的驕傲,有著「險躁則不能勵精,淫漫則不能致性」的克己,有著「瑰姿豔逸,儀靜體閒」的優雅,就如在進食的時候,他腿上少不了鋪一張材質優良的餐巾……而另一位主人公Tony是個義大利移民的後代,是個「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的圓滑之人,擅長和三教九流打交道,有美滿的家庭卻胸無點墨,給老婆寫的信就跟小學生作文差不多。「事不凝滯,理貴變通」與Don不一樣,Tony是個非常懂得變通的人,就如夜總會開的時候,做些偶爾會讓人皮開肉綻的體力活;夜總會關門之後,就有什麼做什麼。什麼也沒得做的時候,也可以靠和人打賭在1小時裡吃下26個漢堡小掙一筆,勉強度日。他不大看得上有色人種,但只要薪水合適,也不介意給他們打打工。總而言之,他是個充滿生存智慧的快樂的小人物。
Tony和Don這兩個人怎麼看都是「猶至楚而北行也」不在一條路上的人,卻因緣際會的成為了搭檔和夥伴。Don他在白人眼裡是異類,雖然是鋼琴家,但因為膚色不同,他從來沒有被白人真正當作大師來對待。而在黑人的眼裡,他同樣是異類,因為他生活高雅考究,從來不把自己的姿態放低的做法,與當時的黑人大眾截然相反。熱鬧氣氛下的Don其實是孤獨的,他沒有辦法真正的融入到任何一個種族裡,他不黑不白,無處可去,他在「驕傲的活著」卻卑微到了塵土裡。而Tony一開始是抱著打工賺錢的心態,但當他目睹Don所遭遇的一切,他也逐漸打破僱主與傭人之間的關係,以朋友的立場伸出援手。《綠皮書》中發生的「廁所事」、「西裝事件」、「炸雞事件」、「寫情書事件」……讓Don和Tony的關係不斷地變化著,兩個人的每一次碰撞不僅是人性的碰撞,也是主人公的一次自我發現與自我認知。
電影《綠皮書》十分全面地展示了美國不同族裔、不同階級人中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示出人們的地位與所受到的尊重不應該只按照膚色來分,也不應該因受教育程度或貧富來被區別對待,每個族群裡都有好人、壞人,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他人。「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人性善變,但終歸性之本善,放下傲慢與偏見,不用拳頭去爭辯,就如劇中所言「You never win with violence. You only win when you maintain your dignity(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戰勝一切。」所以驕傲的生存著,溫暖的生活著,才是生命的真諦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