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疑冢?曹操墓早已塵埃落定

2021-02-13 收藏雜誌

陳壽《三國志》中如此評價曹操其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作為東漢末年與三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詩人,曹操在中國歷史上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曹操像

▌疑冢之說

千古梟雄曹操,無論是非功過已然是家喻戶曉,自古便有坊間傳聞曹操有72疑冢,因為確實有眾多墓冢小山似的羅列於漳河兩岸,即所謂「漳河累累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

此後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說法在宋代以後進一步強化。宋代後期, 宋金對峙,宋朝出於政治需要,以蜀漢自居,謾罵金朝為奪權竊國的曹魏。金朝乾脆就以 曹魏為正統,推崇曹操,每年到陵上祭祀曹操。但因曹操陵在地面上已經難以辨認,於是,金人也就將錯就錯,就以七十二冢為曹操的墓葬祭奠之。

到了元代,人們對軟弱慘遭滅亡的宋王朝既同情又懷念,同時對元朝異族統治極度不滿,於是借古諷今,更加醜化曹操的形象。元末羅貫中寫《三國志通俗演義》時,也是秉承了這種思想。

清代毛宗崗根據陶宗儀的《輟耕錄》等數據,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加入了「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的句子來。從此以後,漳河岸邊的北朝墓地也就被傳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了。

但其實曹操墓本不是謎,但經過時間的沉澱以及各種機緣巧合之下,曹操墓就成了婦孺皆知的千古之謎。

▌並無疑冢

關於曹操墓地的所在,過去流行幾種說法,在鄴城西的「七十二疑冢」中、在漳河河床底下、在安徽老家亳州、埋在許昌、出殯時從鄴城的四門抬出真假棺材而不知去向等等。

然以上說法不可靠,或早被事實所否定。所謂「七十二疑冢」,確實是墓冢壘壘,森然彌望。但在晚清年間在這些疑冢內,災民曾挖到的是齊王陵、齊高陽王湜墓。民國初年,盜發疑冢的墓誌也表明多為北魏、北齊時代的王公要人。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探明有134座大墓,證明那裡實為東魏、北齊的帝王和皇族墓葬區。安徽亳州市曹操家族墓地,有近60座東漢墓,已清理髮掘出曹騰、曹嵩、曹熾、曹胤、曹鼎、曹鸞、曹勳、曹水、曹憲等人的墓葬,並沒有曹魏時期的帝王墓葬。許昌雖然曾經做過漢獻帝之都,但曹操不可能埋在那裡。從四門出殯之說,顯系無根據的猜想。至於操墓在漳河底下,則是清代褚人獲在筆記小說《堅瓠續集》中出乎離奇的編造。

▌學者質疑

當安陽西高穴大墓被確認為曹操的「高陵」之後,這次質疑之聲首先來自一些學者。因為社會上人們對「權威」的信任,容易引起定向思維也並不奇怪。他們主要有兩個疑慮:一個是銘刻「魏武王」石牌和石枕,並非發掘品,而是從盜墓分子手裡繳獲的;另一個就是,那一方人慣於造假,不光在日常用的商品上,就連從人文景觀到自然景觀也能忽悠人。對前一說法,我以為主要是因為不了解全部真相。刻「魏武王」銘文的石牌共有8件,其中僅有一件是追繳品,其餘為發掘出土的。而且形制、作風一致。如果是偽造置入者,沒有可能、也無必要,絕無人敢於冒險去臨時作偽。對此,安陽方面也作了說明,無需贅言。對此,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從發掘前後的兩次論證到發掘成果的推出,也都體現了慎重的態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

▌係為高陵

▌安陽西高穴大墓結構示意圖

安陽西高穴大墓被確認為曹操的「高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考古專家們曾給出「六大證據」。這也是我們進一步研究曹操墓的基礎與出發點。「高陵」的石質文物上的銘文,不是曹操生前的刻字,或是殯葬期間由其子曹丕所為。道理很簡單,今天的人除過在自己的書籍、繪畫、信札上加蓋記名的印章之外,有誰在日常用品、工具、武器上刻寫上「某某人常用」的字眼嗎?以今況古,情況相同。況且刻「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矛」者,並不是戟,也不是矛。它只是一塊加工了的石頭,並非真實的武器,是沒有格鬥功能的。我以為它的作用,只是一塊「說明牌」。因為鐵質的真武器或者沒有,或者早已被盜墓賊掠走,就只剩下了「說明牌」。而這些「銘牌」和盜墓賊看不上眼的那一塊石頭—「慰項石」,正是曹丕留給後人判斷墓主的憑藉。再說刻文,其書體正是東漢隸體向魏楷過渡時演化出的「八分書」。銘牌書寫嚴謹,帶有更多魏體的韻味。而「慰項石」飄逸瀟灑,則留有「漢三頌」的餘輝。但這些銘文的書體特徵則具有一致性,顯系同一時間完成。這就為墓葬的斷代提供了又一證據。

▌奉行簡葬

曹操對自己的喪葬有明確「說法」,他死前一年多《終令》稱「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臨終前《遺令》中更是明確了要穿著平時衣服入葬,不要珠寶陪葬。他的兒子曹丕、曹植都有文描述葬禮和入殮的情況,交待了葬在鄴城之西,晉代文人陸機、 陸雲作品中也有關於曹操喪葬情況的介紹。在魏國名將賈逵(174—228年)和司馬懿(179-251)等人的傳記裡有他們護送曹操靈柩到鄴城入葬的記載。如曹操設疑冢的話,那他就是在留給後人的許多史料上都作了假,不僅在生前,改朝換代後還有人出力,且隨後的幾百年無人發現,這有些荒誕。

據史料顯示,由於喪葬從簡,過了沒幾年,曹操墓上的祭殿就毀壞了。沒有隨葬金玉器物,也不為盜墓者所重視,再加上沒有封土建陵,沒有植樹,幾個朝代之後,曹操墓所在便無人知曉了。到唐代人們對曹操墓的位置還沒有什麼疑問,唐太宗李世民曾為曹操墓作祭文,但從北宋開始,雖然曹操墓位置在史書上有記載,但現實之中沒有人知道曹操墓的所在。也是從北宋開始,曹操被定型為奸雄,其墓址不詳也成了他奸詐的一個證明。

▌牽針引線

▌魯潛墓誌

曹操墓位置的確定源於多年前發現的一塊後趙時期的魯潛墓誌。1998年4月,在安陽市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西北0.5公裡處的機磚場裡,該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時挖出一塊墓誌。這塊墓誌埋在地下2米深處,高20.7釐米、寬31.3釐米,隸書志文,共14行126字。

根據墓誌文可知,墓主為卒於後趙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的魯潛,其官至後趙大僕卿都尉,正三品官員,屬於朝廷的重臣級別。另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是,墓誌文中提到了魯潛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與距離:「(魯潛)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 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考古專家說,這裡所說的魏武帝陵應該就是高陵(西陵),高決橋應該為高穴橋,古代「決」通「穴」,這說明曹操的墓地應該在西高穴村附近。按唐代《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的「魏武帝西陵在縣西三十裡」,因此位置也相符。歷史上記載魏文帝曹丕曾從水路上前往祭奠其父親,當是指沿漳河溯流而上,而西高穴村西不遠處的漁洋村就有古渡口一處。此村的歷史延續達4000年,曾是華北重鎮之一。經過歷史的分析和考古的印證,專家們把曹操墓的範圍一步步縮小,最終把目標指向了西高穴村。

▌水落石出

安陽高陵經出土文物證明正是曹操墓,這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磚室墓,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入選「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

墓平面為甲字形,坐西向東,規模宏大,主要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構成。其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銀、銅、鐵、玉等多種質地。

2013年5月,曹操高陵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6月,曹操高陵及鄴城遺址入圍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批准的《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國家文物局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發掘、學術認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規程」。這其中在曹操墓的認定過程中也一直存在著質疑的聲音,如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徐蘋芳、魏晉南北朝文學專家袁濟喜等。

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曹操墓於高陵。

2016-2017年度考古發現,曹操遺骸基本被確認。

▌考古現場

▌安陽高陵本體保護展示工程

截至2020年,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工,進入文物展示布展階段。其中,B區鋼結構施工範圍內的土體均為文物,而遺址正上方為120m×140m大跨度。為確保文物安全,施工無法採用常規跨內或跨外分塊吊裝、整體提升、高空散裝等工藝,項目最終利用B區原有的混凝土柱,採用了創新研發的「巨型桁架加強+雙滑道高空累積滑移施工「技術。

安陽高陵的發現與發掘,為漢魏考古學研究樹立了準確的年代標尺,為研究漢魏帝王陵寢制度、喪葬文化乃至漢魏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為更好地體現安陽高陵的史學價值和深遠的社會價值,安陽高陵本體保護展示工程將打造集歷史展示、宣傳教育、文化旅遊、休閒觀賞等為一體的三國文化遺址公園。

▌墓室內部

曹操高陵二號墓坐西朝東,方向110度。斜坡墓道,墓壙平面呈前寬後窄的梯形,長18、寬19.5~22米,佔地面積約740平方米。墓門寬1.95、高3.02米,磚券頂。有石門,石門外有三層封門磚封閉。墓室為磚室,分前、後兩室,並均有南北兩側室。前室近方形,四角攢尖頂;南側室平面為長方形,弧形券頂;北側室平面也為長方形,四角攢尖頂。後室為四角攢尖頂,南北兩側室均為弧形券頂。墓室青石鋪地,四個側室有石門封閉。從所出墓門殘塊看,部分墓門上應有精美的石刻畫像,內容有「神獸」、「七女復仇」、「宋王車」、「文王十子」等。

▌曹操頭骨

在曹操墓中發現三個棺槨殘痕,其中後室一個,葬具應為石棺床,後室南北側室中各有一個,均為木棺。與墓葬中所出土的三具人骨相對應,墓內共發現3個個體的人頭骨,其中2個女性頭骨位於後室,男性頭骨位於前室門道處。在墓室清理當中專家初步鑑定為一男兩女三個個體,其中墓主人為男性,專家認定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吻合,是曹操的遺骨。女性分別為50歲左右和20歲左右。

▌修復畫像石

▌部分瑪瑙飾品

▌修復的銀飾

曹操墓雖奉行薄葬卻也未倖免被多次盜掘,但仍出土了一批遺物。據初步統計,可復原者約250餘件。種類有青石圭、璧等禮器;鐵甲、劍、鏃、弩機構件等兵器;銅蓋弓帽、傘帽、鈴和煤精石虎雕等車馬雜器;陶硯,石枕,銅帶鉤、帶扣、鋪首、釵、環、帽釘,銀帶扣、鋪首、飾件,鐵帳構件、鏡、削等用具;玉珠、水晶珠、瑪瑙珠、玉佩等裝飾品;灶、耳杯、盤、壺、罐、託盤、盆等陶瓷器;以及刻銘石牌59塊。

▌「魏武王」字石牌

▌墓中修復帶有有龍形象的殘件

▌五銖錢

▌出土鎧甲殘片

刻銘石牌一類為圭形,其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銘文;另一類為六邊形,其銘文內容為隨葬物品的名稱和數量,如「黃綾袍錦領袖一」、「丹綃襜襦一」、「鏡臺一」、「書案一」、「渠枕一」等。

▌出土鏡臺

▌出土石牌

▌部分修復石牌

▌盜墓者手中追回墓誌石碑拓片

刻銘的字體絕大多數是漢隸,俗稱「八分體」,字體規整,遒勁有力。根據墓葬的形制與規模、出土遺物、石牌銘文的內容及字體、墓主骨骼的鑑定,並結合魯潛墓誌和西門豹祠等的相互位置,以及歷史文獻記載的魏武帝陵位置,最終確認該墓是魏武帝曹操的高陵。

▌結

中國帝王厚葬源遠流長,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震驚世界,漢武帝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為之修陵,唐太宗昭陵「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就是最後一個帝陵光緒崇陵,雖然墓主生前很鬱悶,但陵墓也是頗壯觀。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開先河者。 

自古以來厚葬是主流,這有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孝莫重乎喪」「以孝治天下」的統治者重視喪葬,也不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佔有欲望。曹操雖然引領幾位帝王,書寫帝王喪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終不能產生更多影響。而且在厚葬為主的氛圍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持也是難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謎,或也與此有關。許多人不相信,貴如曹操會簡單地打發自己。魏晉的薄葬,與漢末戰亂,許多厚葬之墓被盜掘有關,人們希望以薄葬來獲得死後的安寧。或許連曹操自己也未能料到自己簡辦的喪事會成為光怪陸離的千古之謎,甚至至今還吸引著人們注意。



本期《收藏》微信責編 馮瑞瑞

微信運營合作請發消息至公眾號

sczz029

❶ 點擊歷史信息,查看更多內容
❷ 《收藏》微博ID  @收藏雜誌

❸ 長按識別右側二維碼,關注《收藏》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曹操:七十二疑冢,專治各種「摸金校尉」
    曹操七十二疑冢是曹操對付盜墓想出來的奇招,這招也十分厲害,厲害到至今沒找到真正的曹操墓。
  • 曹操高陵:撥雲見日的「七十二疑冢」
    曹操高陵:撥雲見日的「七十二疑冢」曹操高陵:撥雲見日的「七十二疑冢」.mp305:33來自陝西法制網曹操是三國時代著名的奸雄,他生前奸詐無比,死後也同樣多疑猜忌,甚至還留下了「七十二疑冢」的傳說。熟讀《三國演義》的讀者都知道,曹操生前曾大肆盜掘漢代古墓,他也怕死後遭到同樣報應,便命人在出殯當日,以七十二口棺材同時為自己發喪,目的就是掩人耳目,這才在後世留下了「七十二疑冢」的舊事。《三國志》中卻記載,曹操死於洛陽,靈柩葬於鄴城西門豹祠堂的西部丘陵中。
  • 安陽發現曹操墓,揭開一個千古謎團,根本沒有「七十二疑冢」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於公元220年死於洛陽,他的棺材葬在鄴城西門豹廟以西的山丘中。關於曹操墓,民間傳說有七十二座可疑墓。除了三國演義的宣傳外,曹操墓似乎也不為人知。讓後代不知道曹操埋在哪裡,怕被人發現。
  • 曹操墓之謎——七十二疑冢只為讓盜墓賊忽略洛陽
    於是,曹操七十二疑冢就此形成,給後人的考古工作,憑空增添了七十三個難題。 安葬就緒後,曹丕輾轉反側,夜不能寐,黑暗中發出一聲冷笑:「父親,你這個老不死的東西,一輩子沒說過一句人話,沒辦過一件要臉的事情,沒把我這個兒子當成一回事,這下,你終於滿意了吧!你太小瞧我曹丕了。
  • 曹操墓地原來在這裡,墓裡的一個文物價值連城,墓裡女人又是誰?
    那麼曹操墓地是怎麼樣的?曹操墓裡的女人是誰?曹操七十二疑冢是假的?下面一起去看看吧!多重因素才確定是曹操墓劉慶柱介紹,這個墓的發現已經有比較長的時間,是被盜過的,國家批准後就開始發掘,但當時並不知道是曹操墓,從今年10月份開始才越來越明朗了。
  • 安陽「曹操墓」是疑冢?曹操匿葬磁縣索井村?
    曹操墓「被確認」這些天來,眾聲喧譁不止。1月6日,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其實,曹操究竟墓葬何處,除了「72疑冢」說、「漳河底」說、「三臺」說以及「許昌」說之外,在邯鄲磁縣、臨漳一帶,還盛傳另外一種說法,即「磁縣索井村」一說。  -安陽「曹操墓」是「疑冢」?
  • 河北邯鄲一文人稱安陽曹操墓是「疑冢」(圖)
    1月6日,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其實,曹操究竟墓葬何處,除了「72疑冢」說、「漳河底」說、「三臺」說以及「許昌」說之外,在邯鄲磁縣、臨漳一帶,還盛傳另外一種說法,即「磁縣索井村」一說。安陽「曹操墓」是「疑冢」?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有關方面在京宣布,在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考古確認「曹操墓」,聲音剛落即遭到洶湧質疑。
  • 怕人掘墓,「摸金校尉」創始人曹操都做了什麼?
    而至於為什麼此前關於曹操墓有這麼多質疑,其實還要從曹操本人說起。△曹操墓墓道,來源於網絡關於曹操墓最著名的傳聞就是七十二疑冢,其次,「摸金校尉」一詞就是來源於曹操,可以說他是盜墓賊的祖師爺,《盜墓筆記》《鬼吹燈》等盜墓題材的小說對此都有描寫。自然大家對此就有了更多遐想。
  • 河南出土曹操墓,揭開華佗被殺真相,專家:我們誤會曹操2000多年
    毛宗崗說曹操奸詐了一輩子,臨死的時候也不安排國家大事,還要求家屬設置七十二疑冢,怕他人掘墓毀屍。就連蘇軾也是點評:平生奸偽,死見真性。若說曹操「奸詐」,可能確實有點疑心病,畢竟曹操手握大權,想要一統天下沒點小心思怎麼行,可要說七十二疑冢,那曹操還真是做了一個冤大頭。曹操死前一年多,作《終令》,他就提到了喪事從簡,要求「不樹不封」,臨終前也是交代薄葬,但是並沒有提到設立七十二疑冢。
  • 河南考古專家稱曹操墓周圍還有大墓正在挖掘
    網友質疑為什麼說不存在「七十二疑冢」? 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曹操的某位大臣在死後把曹操所賞賜的東西搬到自己的墓穴裡,然後特別加以註明「魏武王常所用××」,以增其寵榮?周亞夫就是因為收集了一些武器準備陪葬用而被處死的。「曹操高陵」出土的石牌更像是倉庫裡的說明牌,而不是墓葬所用的物件。
  • 三國:曾經關於魏武帝曹操墓,墓葬何方的幾個說法
    曹操墓有人說,既然有七十二疑冢的說法,那其中肯定有一個是曹操墓,全部都去證實一遍不就好了。是的,曹操,作為一個梟雄,在《三國志》、《三國演義》以及一些地方志中都有對其性格有過描寫,那就是生性多疑。甚至多疑到了自己離開人世那一刻。根據民間傳說與《方輿紀要》等史料記載:曹操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被盜(可能與自己的摸金校尉有關),曾經設立了七十二疑冢,並且在下葬那一天也是七十二具棺木一同從四門抬出,讓人無法辨別哪一個才是真的。
  • 曹操墓跟兒媳墓在一起,是有真憑實據還是有意抹黑?看完大跌眼鏡
    一、曹操之墓,無法確定 眾所周知,曹操是古今中外歷史之上有名的奸詐。僅僅是曹操的墓穴,一從現存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就讓人抓耳撓腮。準確的說,曹操並沒有秘葬,更未設疑冢,只不過是主張喪葬從簡,沒想到這"簡辦"了的喪事反而給歷史平添了不少繁雜。
  • 三國追疑|曹操的墓址版本為何多達五個?
    ■ 位於湖北武漢龜山的《赤壁大戰》全景畫高18米、周長135米,由數十位畫家傾力完成。
  • 曹操的墓為何跟兒媳婦的墓在一塊?原來他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
    ——喬治·屈維廉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離析,梟雄曹操趁這個時候崛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用武力統一整個北方。之後更是試圖南下剿滅孫權劉備,意圖一統天下,結束戰爭。赤壁之戰中,孫劉聯盟將曹操的大軍打得丟盔卸甲。曹操狼狽逃回北方,荊州丟了不說,三國鼎立的局勢也就此形成。曹操在也無力南徵,孫權與劉備也難以北伐,三國鼎立之勢就此形成。
  • 陵、冢、墓、墳意思相同,但不能混為一談,亂用違法,有啥區別?
    再來說說陵、冢、墓、墳,大家都知道這幾個詞的意思是相同的,其實在古時候,這幾個詞是被嚴格區分的,絕對不能亂用。首先說說陵,一座墳墓能夠被稱之為陵,是需要幾個要素的,第一點墓主人的身份得是皇帝,陵是皇帝專屬的詞,根據歷史記載來看,大約戰國中後期帝王的墓開始使用這個詞。
  • 安陽西高穴二號墓就是曹操墓(文末福利)
    關於安陽西高穴二號墓確定為是曹操墓後,一直以來就是爭議聲不斷,挺曹派和倒曹派各說一詞。但是不管外界的何種猜測,最終還是要有一個結果的。
  • 曹操墓新發現引爭議:旁邊小墓是棄墓還是長子曹昂衣冠冢?
    他回憶,最初的發掘中,他們在M1的墓室西南角發現了一個深七八米的長方形窨井,而在窨井底部也曾發掘出與M2墓室一模一樣的青磚。「眾所周知,曹操墓的磚是專門為修曹操墓定製的,無緣無故的這些磚不可能跑到M1裡,這也說明M1和M2是同時代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