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查程序合法性瑕疵能否產生非法證據排除之法律後果?

2020-12-24 瀛岱中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者按:

搜查是偵查人員對犯罪嫌疑人及可能隱藏罪犯或者犯罪證據的相關場所、物品、身體等實施的強制性檢查措施,是偵查人員查獲犯罪分子與發現、收集犯罪證據的重要手段。對當事人來說搜查是一種具有相當強制性的偵查措施。因此,為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免受警察權濫用之侵害危險,法律必然要對搜查程序作出某些限制性規定,比如必須出示搜查證,需由二名以上偵查人員同時執行,需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等。

在刑事訴訟中,因搜查程序合法性存在瑕疵,是否影響通過搜查所收集證據的證據能力,是否能夠產生非法證據排除的法律後果呢?下面結合具體案例予以解答。

案情簡介:

2018年7月4日,一吸毒人員打電話向周某求購價值250元的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與甲基苯丙胺片劑(俗稱麻古),周某在將上述毒品交付給他人的過程中,被公安機關當場抓獲。經稱量,周某此次販賣的甲基苯丙胺淨重0.32克,甲基苯丙胺片劑淨重0.05克。隨後,公安機關對周某的住處進行了搜查,查獲疑似毒品4包。經稱量,分別淨重0.81克、0.49克、5.29克、4.15克;後經鑑定,淨重0.81克、0.49克、5.29克疑似毒品中均檢出甲基苯丙胺成分。經依法審理,一審法院認定周某販賣甲基苯丙胺6.96克,構成販賣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四個月,並處罰金一萬元。周某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經審理,裁定維持原判。

審理過程中,本案辯護律師提出了非法證據排除的申請,認為公安機關搜查程序不合法,對周某的住處進行搜查,沒有搜查證,且沒有見證人在場;未在周某住處對毒品現場進行封裝,鑑定機構鑑定的毒品不能證明就是從周玉華住處所搜查出的毒品,因此,應將搜查所收集的毒品作為非法證據予以排除。

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該條款是中國版「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基本依據。依照該條規定,只有採用暴力手段收集的言詞證據即口供、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等,得以作為非法證據直接予以排除;但言詞證據之外的其他證據,即使收集程序嚴重違法,也不能直接排除,除非嚴重影響司法公正而又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

因此,基於搜查程序合法性瑕疵而導致物證、書證收集程序違法,一般不會產生非法證據排除的法律後果,除非不能補正或者不能做出合理解釋,而這種情況在司法實踐中則很少發生。

說案釋法:

一,在本案中,偵查人員在未出示搜查證及沒有見證人在場的情況下進行搜查,雖然搜查程序存在重大合法性問題,但不會直接對通過搜查而獲取的物證——毒品排除適用。

經法院審理查明,偵查人員在事後及時補充辦理了搜查手續,被搜查人周某本人也對搜查過程籤字認可,也就是說,偵查機關已經對搜查合法性瑕疵進行了補正。不僅如此,偵查人員也對搜查程序違法問題作出了合理解釋,當時確因情況緊急,偵查人員擔心周某同住人員將毒品轉移而毀滅證據,故未能提前辦理搜查證並尋找合適見證人在場。另外,偵查人員還對搜查過程予以全程同步錄音錄像,證實了定案的關鍵物證——毒品就是來源於周某的住處,不會產生證據來源不明問題。

二,本案中辯護律師提出未在搜查時現場封裝毒品的問題,偵查機關也及時進行了補正,並能做出合理解釋,因此,也不能依據該程序瑕疵排除對所收集毒品這一物證的適用。

根據公安機關出具的情況說明,公安機關事先掌握周某與另一販毒人員王某共同實施販毒行為,在王某當時還沒到案的情況下,為避免驚擾王某,偵查人員快速搜查後撤離,限於現場條件,只能進行簡易封裝,該解釋合情合理。而且,公安機關也進行了有效補正,偵查人員將周某某與所提取毒品一同帶到公安機關後,立即在周某面前進行了規範封裝,並由周某本人當場籤字確認,公安機關也對封裝過程進行了同步錄音錄像;因之前偵查人員在周某住處進行搜查並查獲疑似毒品時,也進行了同步錄音錄像,能夠證實對毒品提取並進行簡易封裝的過程,所以在搜查現場與在公安機關辦案工作區的前後封裝過程能夠對應。

2016年7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辦理毒品犯罪案件毒品提取、扣押、稱量、取樣和送檢程序若干問題的規定》,對所查獲毒品的封裝做出了詳細規定,其中,第九條第三款規定「確因情況緊急、現場環境複雜等客觀原因無法在現場實施封裝的,經公安機關辦案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及時將毒品帶至公安機關辦案場所或者其他適當的場所進行封裝,並對毒品移動前後的狀態進行拍照固定,作出書面說明。」可以說,該規定充分考慮了偵查辦案的實際情況,對緊急情況下不能現場封裝的情形做出了特殊規定,本案中偵查人員的做法完全符合該規範要求。

綜上,搜查程序是偵查機關獲取關鍵物證、書證的重要途徑,根據現有證據排除規則,雖然搜查程序合法性問題一般不會直接導致所收集證據予以排除;但是,如果因搜查程序合法性瑕疵而影響所提取證據的來源無法證實,也會對該證據的證據能力也就是證據資格產生影響,從而會引起非法證據排除之後果,特別是對於毒品、字畫等不易辨別真假的物證以及現金等種類物。因此,從刑事辯護角度來講,還是應注重審查偵查機關搜查程序及證據收集與固定方面存在的瑕疵,以儘可能維護和保障嫌疑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合法權利

相關焦點

  • 荊亞斌:關於瑕疵證據排除的理解與適用
    「瑕疵證據」和「非法證據」同屬於對證據合法性的討論,因為現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釋都沒有對「瑕疵證據」作出一個明確的定義,所以關於瑕疵證據的相關問題在實務界、理論界均有爭議,例如,究竟什麼是「瑕疵證據」? 「瑕疵證據」與「非法證據」具有怎樣的區別和界限?「瑕疵證據」的範圍?
  • 來倩如:刑事非法證據排除的舉證責任研究
    內容摘要我國在2013年就通過《刑事訴訟法》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排除非法證據的規則是在國外產生的,並且距今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該原則在發展和持續改進的過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非法證據的範圍和各種項目而不斷變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也基本變得清晰完善。相比之下,中國關於排除非法證據的規則只有在新法修正案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適用的十二個觀點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於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其中所規定的「不能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情形,表明法律對證據的合法性設定了較高的證明標準,增強了人民檢察院對證據合法性的證明責任。
  • 被告人供述屬於「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情形,應予排除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於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其中所規定的「不能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的情形,表明法律對證據的合法性設定了較高的證明標準,增強了人民檢察院對證據合法性的證明責任。
  • 李學軍 劉靜:瑕疵證據及其補救規則的適用 | 清華法學202005
    因此,有學者將法律效力作為瑕疵證據與非法證據的區別所在。然而令人詫異的是,《非法證據排除規定》將非法證據分為了非法言詞證據和非法實物證據,對於明顯違反法律規定且可能會影響公正審判的物證、書證這兩類實物證據,亦規定了「經補正或合理解釋後可以作為定案依據」的補救規則——該規則被有的學者稱為「自由裁量的」排除規則。
  • 從搜查程序視角剖析毒品犯罪案件有效辯護
    如:用以製造毒品的工具、試劑、原料,用於記錄製毒流程的書面筆記,用於買賣毒品交流用途的手機,用以稱量、分裝毒品的電子秤、包裝袋或剪刀等諸多證據。搜查所得的證據常常被用作定案的物證或書證。若偵查人員搜查程序不合法或由於其不作為而導致關鍵證據滅失,或被認定為非法證據而被排除,這都是對構建有罪證據體系的致命打擊。
  • 駱緒剛:電子數據搜查扣押程序的立法構建
    對於未經授權的電子數據搜查(包括未經授權的本案搜查、他案搜查、超出搜查授權範圍的搜查)以及鑑識程序、方式違反法律及有關技術規範的,被處分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控告;人民檢察院偵查的案件,可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控告;也可以在法庭審理中,申請人民法院對上述非法取得的電子數據予以排除。
  • 非法口供排除規則威懾效果實證分析
    件,佔全部案件的0.08%:在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的124件案件中,啟動證據合法性調查程序的案件為54件,佔43.55%;啟動證據合法性調查程序的54件案件最終排除非法證據的有14件,佔25.93%。,在被告人無法提供線索或者證據材料的情況下,法庭對被告人的申請往往不予理睬且不將申請記入筆錄;最後,在被告人申請啟動證據合法性調查程序並提供相關線索或者證據材料後,承辦法官對被告人做「釋法」工作,即啟動證據合法性調查程序的條件是法官內心對證據的合法性產生合理懷疑,與此同時,法官明確表示被告人當庭認罪的,可依法予以從輕處罰,從而暗示被告人放棄申請啟動證據合法性調查程序。
  • 監察調查中怎樣排除非法證據
    一方面,對於監察調查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理解,不應局限於第三十三條第三款,而應將監察法及其釋義、監督執法工作規定等關於非法證據排除的規定、闡釋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監察法釋義指出,對不符合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不能一概視為非法證據予以排除,而應當區別對待。
  • 刑事證據規則司法適用解讀
    詢問未成年證人,其法定代理人或者相關人員到場,違反了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屬於證人證言的收集程序存在瑕疵,但不宜絕對排除該證人證言,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允許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如果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該證人證言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 周紅亞等:重大案件訊問合法性核查制度的實務問題研究及制度設計
    拒絕非法證據尤其是非法口供進入刑事訴訟程序,亟需要引入外部監督,強化檢察機關在非法證據排除領域的角色職責。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印發《意見》,首次提出探索建立重大案件偵查終結前訊問合法性核查制度並明確由檢察機關駐看守所檢察人員承擔核查任務。規定:「探索建立重大案件偵查終結前對訊問合法性進行核查制度。
  • 搜查措施規範化使用探析
    搜查措施運用中的風險點當前,監察法、監督執法工作規定及相關釋義對搜查權規範行使均作了詳細規定,很多地方也通過統一制式文書、細化運行規程等方式進行了有益探索,但實際操作中還存在個別執法不嚴的問題,應引起重視。一、搜查證內容不全。搜查證是調查人員行使搜查權的必要憑證,是規範搜查行為的法律依據,是保障公民正當權利的重要體現。
  • 史律師解讀「民告官」證據排除,這些證據不能作為定案依據!
    行政訴訟證據排除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發端於刑事訴訟,目前在刑事訴訟領域中有著較為完備的理論和實踐。行政訴訟作為另一大原被告「不對等」的訴訟,完善證據排除規則,保護起訴人權利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經過30多年來的實踐積累,行政訴訟關於定案證據的排除已經有了一定的體系。
  • 黃海波:毒品犯罪誘惑偵查風險的程序控制
    該規範雖應屬於偵查行為之效力性規定,但囿於法律後果、判定程序等配套規範的缺位,司法實踐中往往將其理解為訓示規定,充其量在實體上對「犯意誘髮型」被告人「從輕處理」,使得其難以發揮規範偵查活動的應有作用。由於程序設計的不規範,「犯意誘發」在毒品犯罪的誘惑偵查中大量存在。一些案件表現得十分明顯,有的案件則被表面證據所掩蓋。
  • 當事人有義務說明證據來源的合法性
    「三性」,證據的合法性是指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證據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作為證據合法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證據必須有合法的來源。如果證據的來源不合法,就不能用作定案的根據。因此 ,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有義務向法庭說明證據來源的合法性,否則,應當承擔對自己不利的法律後果。  【案情】  原告:王少增,莒縣中樓鎮馬亓河東村村民。  被告:莒縣中樓鎮馬亓河東村村民委員會。  原告王少增起訴稱:莒縣橡膠製品廠屬於被告莒縣中樓鎮馬亓河東村村民委員會的村辦企業。
  • 廣東一死緩犯改判無罪,法院:公安有非法搜查、偽造書證行為
    廣東高院審判委員會討論認為,該案存在非法搜查、指事問供、偽造書證等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以上取證行為收集的證據屬非法證據,應依法認定為非法證據,予以排除。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圖據了解,廣東高院今年已第二次直接將死緩改判為無罪。該案的改判,從一審、二審發回重審、重審、二審終審,歷時將近6年,究竟是怎樣一個曲折的過程?
  • 論行政誘惑調查的法律規制
    因為,有學者對「機會提供型」誘惑調查的合法性還尚存疑問,但對「犯意誘髮型」誘惑調查不具有合法性是確定的。 同時,在刑事領域,世界上各國的做法都是,在法律上承認「機會提供型」誘惑偵查的合法性,對「犯意誘髮型」誘惑偵查的合法性持有否定態度,在此種情形下,被誘惑人享有陷阱抗辯之理由。
  • 萬毅:論庭前證據調查準備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對於證據種類明顯不在法定八種證據之列的、證據形式上存在明顯瑕疵的,以及證據缺乏合法來源的,法官在進行證據整理時能否要求舉證方對證據予以補充、補正、解釋或說明?上述活動是否已經構成庭審中的證據調查和質證?對於該問題,筆者認為,所謂證據調查和質證,對象都是證據的「三性」問題:真實性、關聯性和合法性,其目的都旨在通過審查證據來判斷該證據能不能證明案件事實。
  • 【培訓第二彈】「雙講制」證據專題培訓講解(附PPT)
    這個案子之所以被改判無罪,是有多方面原因,程序上有瑕疵,證據上也存在疑問。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無證搜查導致多個物證被非法排除。這個案子公安機關於2月24日,在陳灼昊的住處將其抓獲,並搜出張某某的小掛包及手機等物品。
  • 聽法律怎麼說!
    此事引發熱議,對於銀行方面的道歉許多人並不買帳,紛紛提出疑問:洩露個人流水信息有什麼法律責任?用戶是否可以向銀行索賠?未通過合法途徑獲得的信息能否作為證據呢?針對這些問題,法報君採訪了北京市嶽成律師事務所主任嶽運生律師,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