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魚塘挖出劉備遺物, 學者: 難怪諸葛亮累死也救不了蜀漢

2021-02-13 a套路得人心

漢末三國諸雄,無論袁紹、袁術抑或曹操、江東孫吳,皆是有父輩名望相濟,萬貫家財可使。而劉備,除了「中山靖王之後」的名頭之外,真真是織席販履無所憑依,當然劉備立業之艱難,也多半取決於此。眾所周知,逐蕩沙場人馬糧餉缺一不可,而劉備捉襟見肘囊空如洗的狀態,終蜀漢建立,才算得到改善。《三國志·蜀書》記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中山富商蘇雙、張世平途徑涿郡,結識了23歲的劉備,彼時劉備已經以「中山靖王之後」自居,言語間流露不俗大志,蘇張二人遂決定贈予金資,助劉備尋夢,劉備正是以此金,在涿郡募集起一支鄉勇,離開家鄉奔逐天下。

然而這點金銀很快用光,劉備的人馬也在平黃巾的過程中損耗大半,折騰一圈下來,身邊只剩關羽張飛等幾騎人馬,無奈之下劉備率關張投奔同窗老友公孫瓚,得以在富庶的平原縣修整,並結識了青州刺史田楷,田楷與徐州牧陶謙相熟,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人脈,故而興平元年曹操攻打徐州時,田楷接到陶謙求援,才帶著劉備一同奔赴徐州相助,有了入主徐州的契機。而在徐州,劉備又結識了非常重要的富商糜竺,在劉備得徐州又因呂布而失之,再度一無所有時,糜竺慷慨解囊,相贈巨量金銀,資助劉備重新募集人馬,再度振作,由此可見劉備早期一直處於四處逢源借力打力的狀態。

然而對於連年徵伐來說,偶爾幾次接濟實在杯水車薪,在徵討益州時,劉備再次遭遇了糧餉匱乏的問題。建安十九年,歷時一年的鏖戰,劉璋終於開城投降,劉備據有益州之地。為了犒賞諸位將士,劉備將劉璋的金銀財帛拿出來分賞,而彼時的糧餉輜重其實已經捉襟見肘,而尚書令劉巴給劉備獻出一計妙策,可謂立竿見影,劉備依計行事後,府庫中眼見著日進鬥金,但正是此舉,招惹後世側目,相隔近1800年後,仍令學者慨嘆不已。四川博物館專家介紹,早在1984年,成都彭州通濟鎮的一位村民,在修挖自家魚塘時,意外挖出了蜀漢劉備的遺物。

村民挖魚塘時,在魚塘的一角挖出一個青磚壘砌的坑穴,坑穴中的泥土裡擺著幾隻大小不一的陶罐,村民打開罐子一看,吆呵,裡面可都是銅錢,一串串的還用錢絲連著,博物館專家獲悉後,立即前往魚塘,結果專家看了一眼銅錢,直呼這可都是「劉備的遺物」,原來,這大串大串的銅錢都是劉備一手督造發行的「直百五銖」,也就是「直百錢」,直百錢考古發現的數量非常少,故而價值非凡,但在1800年前,卻也是「精貴異常」。劉備佔據益州後,很快面臨財源枯竭匱乏,劉巴遂為此獻計鑄造「直百五銖錢」,這種直百錢是一種「大值虛幣」。

何為大值虛幣?就是這個銅板原本只值1錢,但劉備卻命名「直百五銖」,讓這1錢的銅板能換100個五銖錢,如此一來,益州鄉人的財富很快通過「直百錢」流入了劉備的府庫中,故而「數月之間,府庫充盈」,劉備的財力增加了,而益州鄉人卻是叫苦不迭卻也沒得辦法,故而蜀漢的問題就在這小小的一枚銅錢上,逐漸累積。更加令蜀人意外的是,劉備即便創立蜀漢成為蜀主後,仍然沒有廢黜直百錢的使用,即便他病逝後,丞相諸葛亮、後主劉禪也都在一直沿用直百錢。過度的索取,終致蜀地民財凋敝無以為繼,這為蜀國先於吳、魏覆滅埋下了伏筆。

除此以外,學者研究所有考古出土的蜀漢直百五銖錢發現,這種銅板的製作很粗糙,品相也非常差,而且到了諸葛亮及劉禪時期,這種直百錢越來越輕薄越來越小,堪稱一直在「縮水」,最晚期的都不到0.8克,而這樣的銅錢仍舊要1個換100個,蜀人如何能承受,必定熬不住的。

所以如此情形,縱然諸葛亮嘔心瀝血的南徵北討,依然無法延長蜀漢的國祚,因為蜀漢最根本的問題,就在自身,而非外力。對於直百錢的問題,丞相諸葛亮、劉備乃至蜀漢陣營的每一個人都心知肚明,但沒有辦法,蜀地偏僻,不想吳魏那般暢通,經濟本就受阻,除了在直百錢做文章,沒有更好的選擇。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死因終於被揭曉!專家:並非累死,而是絕症
    諸葛亮劇照蜀漢丞相諸葛亮,自出茅廬助劉備圖取大業,數十年披肝瀝膽,終成「鞠躬盡瘁」之名,以至千年之後的清代康熙帝仍不禁讚嘆「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初出茅廬即前往東吳,聯合抗曹,赤壁之後,劉備佔據了荊襄五郡,諸葛亮為他謀來了第一塊根據地。自此開始一直到劉備病逝白帝城,兩人相輔相成15年,在諸葛亮三分大計的指點下,劉備從無處容身到跨有荊、益,諸葛亮一手成就蜀漢半壁江山,更兼身負託孤重任。
  • 劉備養子百戰百勝,諸葛亮為何力諫劉備將其殺死?
    二、拒絕援助關羽  劉封年輕有為,史書記載他有武力,氣力過人,劉封精通兵法,氣度不凡,二十餘歲的他就曾統率兵馬,與諸葛亮張飛率軍攻下益州,劉封獨領一軍,《三國志》記載「所在戰克」,也就是說劉封每戰必克,說他百戰百勝也不為過。  在蜀漢第二代將領中,劉封完全當得上第一人。等到益州平定之後,劉封被任命為副軍中郎將,這已是蜀漢軍中非常高的一個職務。
  • 「成都人諸葛亮」與四川的不解之緣
    [3]由此可見,諸葛亮對劉備此敗的感受是很深的。他可能已經預見到蜀漢基業的某種危機。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劉備在白帝城病重,叫人從成都召來諸葛亮。諸葛亮安排劉禪留守成都,自己帶上劉備的兩個兒子劉永、劉理,趕到白帝城。君臣二人於此天天朝夕相處,談心交流,達兩個月之久。四月,劉備令人從成都叫來尚書令李嚴,向諸葛亮託孤。
  • 223年劉備病死,五年後諸葛亮北伐,這一時期諸葛亮在幹什麼?
    在建立蜀漢的過程中,劉備離不開兩個人,一個是龐統,另一個就是諸葛亮。兩人在軍事和政治方面,對劉備有很大的幫助。龐統去世後,諸葛亮逐漸接替了他的位置,這時候的諸葛亮成為劉備最信任的人。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的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蜀漢經過發展之後,逐漸走向了巔峰。只不過隨著關羽的去世,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這時候的劉備萬萬想不到,一個叫做陸遜的小將,竟然將他打敗了。
  • 劉備和蜀漢的建國神話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1],他將劉備看作唯一能與自己比肩的人物;又有陳登說劉備「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並補充道「餘子瑣瑣」[2]——那麼劉備的政治聲望如何而來,它又如何被利用到蜀漢建國正統性的營造中去?以往的學者多有研究,例如饒勝文《大漢帝國在巴蜀:蜀漢天命的振揚與沉墜》就有對蜀漢興衰的詳細論述。
  • 鄧艾滅蜀後在劉禪房間發現一物,才明白為啥諸葛亮救不了蜀漢!
    鄧艾滅蜀後在劉禪房間發現一物,才明白為啥諸葛亮救不了蜀漢。    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彌留之際,他囑咐諸葛亮希望他能輔助劉禪,助他在這亂世之中能有一個安身立命的辦法,諸葛亮臨危受命,在後蜀時期幾乎是靠他一人撐起,無奈造化弄人
  •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內容不可思議,學者: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寫
    昭烈皇帝,也不例外,史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區區數字,完了。幸運的是,三國之後近兩千年,考古學者在新疆發現了一批古卷。經學者鑑定,這批古卷是當年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後的一批抄本殘卷。這批殘卷,書寫於南朝宋時期,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裴注三國志抄本。因其保存在氣候乾燥的西北地區,得以近乎完整保存。
  • 蜀漢的一對父子名將:父親輔佐劉備,兒子和諸葛亮齊名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平定益州後,徵召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將軍、大司馬府的事務,他們出謀劃策,共事歡洽交情深厚。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當時董和的地位還比不上諸葛亮,但是,能夠和諸葛亮共事,已經說明他獲得了劉備的重用和信任。畢竟,相對於諸葛亮,董和跟隨劉備的時間相對較短。
  •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因為一不可告人目的,諸葛亮故意對關羽見死不救
    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這是一個很老套的「陰謀論」的論點了。在我的印象裡,此「陰謀論」最早出於近代學者章太炎。Pnc章太炎語不驚人死不休,他說,諸葛亮恨關羽拒絕了孫權聯姻的請求,破壞了「聯吳抗曹」的大計,必欲除之而後快,玩借刀殺人,坐看東吳人送關羽歸陰。章太炎提出這樣的論點,可知其對「三國」的研究,只停留在《三國演義》水平上的。可不是嗎?
  • 諸葛亮最不該殺的兩員大將,無論誰活下來,蜀漢都有機會統一三國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以後,聯合東吳孫權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形成三國鼎立,奪荊州、益州、漢中;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劉禪繼位以後前後五次北伐中原,諸葛亮為蜀漢政權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最不該殺的兩員大將,無論誰活下來,蜀漢都有機會統一三國。
  • 諸葛亮嶽父黃承彥為何私放蜀漢仇敵陸遜
    諸葛亮就是擔心一旦荊州有事,可以用八陣圖阻擋敵軍,而此時劉備戰敗,陸遜率軍追擊,正是八陣圖發揮作用的時刻。黃承彥棄殺敵最好時機而不用,此一不可解。  莫非是事前諸葛亮改變主意,指示黃承彥如此?馬良曾經問諸葛亮,一旦劉備戰敗,成都將如何面對。諸葛亮說,陸遜必定不敢來追。馬良問原因,諸葛亮說,當年入川的時候,就在魚腹浦埋伏下十萬雄兵。馬良說自己來往魚腹浦多次,根本沒有見到一兵一卒。
  • 劉備去世前,將兵權交給了李嚴,他為何不交給諸葛亮?
    都知道劉備臨死前向諸葛亮託孤,假惺惺地告訴諸葛亮,要是覺得劉禪成才那就輔佐他,要是覺得劉禪不成才,你也可以取而代之。然後馬上讓劉禪認諸葛亮做相父,交代劉禪要像對待親生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諸葛亮被感動得五體投地,立即表示自己會為蜀漢奉獻一生。劉備聽後點點頭,然後把兵權交給李嚴。
  •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為何還能續命三十年?
    蜀中百姓感念他們為蜀地繁榮作出的貢獻,將諸葛亮和蔣、費、董三人稱為「四相」(四英)。1蔣琬是蜀漢集團荊州系的老成員。赤壁之戰,一把火燒卻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夢,也造就了戰後曹、劉、孫三分荊州的格局,劉備先後奪取武陵、零陵、長沙、桂陽等荊南四郡。
  • 蜀漢最低調的大將,撐起蜀漢半壁江山,此人不死,鄧艾進不了成都
    不過,在劉備臨死之前他卻招攬到一個厲害的角色,此人在 蜀漢 後期基本上替蜀國撐起了半壁江山。劉備臨終之前,到底招攬了哪一員大將呢?其實,說到此人名號,想必也並不讓人感到陌生,他與魏延齊名,如果早投奔劉備3到5年,想必劉備會把此人派遣到 荊州 ,協助關羽鎮守荊州,如此一來關羽便可以倖免一死,而劉備集團也可以實力大增。劉備提拔的神秘大將他是誰呢?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換而言之,在正史上,確實有孟獲這麼一個人物,並且孟獲也臣服於蜀漢。那麼,問題來了,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一首先,根據《漢晉春秋》、《襄陽記》、《華陽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在劉備病逝後,孟獲追隨益州郡大姓雍闓起兵反蜀漢。對此,蜀漢丞相諸葛亮到南中親徵,百戰百捷。聞知有一個名叫孟獲的人,在南中地區素有威望。
  • 蜀漢最被忽略的名將,統帥蜀漢最精銳的野戰兵團,預言堪比諸葛亮
    在擔任一縣軍事長官時,因山賊擄掠軍資,嘯聚山林。土匪們過於強悍,連官兵們都怕,當地組織多次剿匪都無功而返。最後張嶷想出了一個妙計,利用和親之計,大辦酒席,然後乘勢剿滅了危害一方的土匪。由於剿匪有功,張嶷得到提拔,後跟蜀漢名將馬忠。
  • 諸葛亮「七擒孟獲」,確立蜀漢「羈縻政策」
    諸葛亮蜀漢與東吳爭奪南中控制權南中之亂要從「夷陵之戰」說起,劉備率領蜀漢精銳與五溪蠻夷徵討東吳,被東吳陸遜攔截近八個月時間,陸遜火燒夷陵蜀漢精銳盡失,劉備逃至白帝城卻憂憤成疾,公元223年夏四月託孤後病逝,蜀漢益州豪強作亂,曹魏與東吳強兵壓境。
  • 劉備為何發動夷陵之戰?原因不簡單:諸葛亮與劉備的「宮心計」
    不過,《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正史當中的諸葛亮面對劉備怒氣衝衝的討伐孫吳是什麼態度呢?《三國志·諸葛亮傳》上面比《三國演義》寫得更潦草,也更讓人尋味:「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也就是劉備快不行了諸葛亮才站出來。
  • 張嶷,一位不遜色於諸葛亮的蜀漢遺珠
    張嶷張嶷[nì] ,字伯岐,祖籍巴西郡南充國縣(今屬四川南部縣),生年不詳,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為人豁達豪爽,最初為南充國縣功曹。劉備攻打蜀郡的時候,有山賊趁機搶掠縣衙,張嶷挺身而出,保護了南充國縣令及其夫人,因此聲名大振。諸葛亮最初準備北伐的時候,張嶷平定了廣漢叛亂,穩固了蜀國的內部,因功升任牙門將。